耳蜗的作用是什么 耳蜗有什么作用

男朋友 0 23

耳蜗的作用是什么 耳蜗有什么作用,第1张

耳蜗的作用是什么 耳蜗有什么作用
导读:耳蜗的主要功能有两个:第一、传音功能,即将前庭窗所接受的声音传送到毛细胞,镫骨内移时,蜗窗膜外突,导致前庭阶与鼓阶之间产生压力差,随之引起基地膜的震动。蜗底部的基底膜较硬,立即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位移;耳蜗顶部的的基底膜较软,其位移跟不上压

耳蜗的主要功能有两个:

第一、传音功能,即将前庭窗所接受的声音传送到毛细胞,镫骨内移时,蜗窗膜外突,导致前庭阶与鼓阶之间产生压力差,随之引起基地膜的震动。蜗底部的基底膜较硬,立即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位移;耳蜗顶部的的基底膜较软,其位移跟不上压力的变化,基底膜上的震动从蜗底向蜗顶传播时,振幅逐渐增加,高频声引起的最大振幅在蜗底靠近前庭窗处,低频声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靠近蜗顶。

第二,感音功能,即将螺旋器受到的声能转换到蜗神经的电位。基地膜的内缘附着于骨螺旋板上,而盖膜的内缘则与螺旋板缘连接,耳膜的附着点不在同一轴上,故其发生交错位移剪切运动时,基底膜于盖膜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剪切力,在剪切力的作用下,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弯曲或偏转,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能,而使附于毛细胞底部到蜗神经末梢产生冲动。经蜗神经及其中枢传导路径向上传到听觉皮层,产生听觉。

耳蜗基底膜的部位不同,所感受的声音的频率不同。高频声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在蜗底靠近前庭窗处,低频声的最大振幅部位靠近蜗顶,中频声则在基底膜底中间部位发生共振。蜗底区域感受高频,蜗顶部位感受低频。800HZ以下的频率位于周顶,2000Hz位于蜗孔到镫骨组办的中间点。

环境中的声能经传送通过鼓膜后被转换成机械能,而机械能又被听小骨增强之后通过前庭窗传给耳蜗,耳蜗中的液体流动则属于液体能,这一液体运动使位于基底膜的毛细胞弯曲,包细胞又把机械能,液体能转换成电脉冲传输给大脑,大脑最后将接受电脉冲信号并解释为“声音”。

对于有听力损失的人来讲,他们可能可以有两种选择,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有什么不同,分别适合怎样的人群。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将外界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化为人体可接受的声音信号。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可以将外界信号充分放大后,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通过中耳,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听力障碍者能够听到这种“放大”了的声音。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使患者重拾声音。

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但由于助听器的种类、品质的不同,对声音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即对声音信号的“保真性”不同。听力障碍者听起来的感受会有差别。人工耳蜗适合于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即应用助听器不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人。

耳蜗(英文:Cochlea)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它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耳蜗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与蜗牛壳的相似性,耳蜗的英文名Cochlea,即是拉丁语中“蜗牛壳”的意思。耳蜗是外周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是听觉转导器官,负责将来自中耳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交送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耳蜗的病变和多种听觉障碍密切相关。 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5/2~13/4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这三个空腔由上到下依次为:

前庭阶(Scala vestibul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

蜗管(Scala media),内含内淋巴(Endolymph)的盲管。

鼓阶(Scala tympan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骨阶中的外淋巴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与前庭阶中的外淋巴交通。

前庭阶在底部与卵圆窗(Oval window)相接,是镫骨施力的部位。鼓阶在底端中止于圆窗(Round window),毗邻中耳腔,是声压释放的窗口。

赖斯纳氏膜(Reissner's membrane)分隔前庭阶和蜗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隔蜗管和鼓阶。听觉转导器官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坐落于基底膜之上、蜗管内部。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孔(Helicotrema)相通。

听神经的纤维通过基底膜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其细胞体位于在耳蜗中心部的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