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北京京剧票房即京剧票友的活动场所,以下是北京几个比较知名的京剧票房:1 湖广会馆:湖广会馆是北京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是北京著名的戏楼之一,也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居。2 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是专业的戏
北京京剧票房即京剧票友的活动场所,以下是北京几个比较知名的京剧票房:
1 湖广会馆:湖广会馆是北京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是北京著名的戏楼之一,也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居。
2 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是专业的戏曲演出团体,以演出京剧为主,在全国各地都有演出。
3 梅兰芳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是北京最专业的京剧演出场所之一,以演出经典剧目和新创剧目为主,是京剧艺术的代表性场所之一。
4 北京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是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是代表北京最高水准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之一,也是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之一。
5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最大的艺术表演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其戏曲表演涵盖了京剧、地方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票房不仅为京剧票友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观众提供了专业的京剧表演。
清代初期,宫中演戏由教坊司太监掌管,未设专门机构。康熙年间,清宫建立了专门管理宫中演戏的机构———南府,由南方选艺人进宫演出。道光时,南府改成升平署,京城的各种腔调衰落,徽班与汉班相互取长补短,让京剧从孕育到成形。清末慈禧太后不仅看宫里戏班演戏,还经常请一些当时的名角到宫中演出。统治者对京剧的喜好与参与,促进了京剧繁荣与发展。
事件
御史公报私仇 目击者揭露真相
嘉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禁戏。嘉庆十一年十月,御史和顺给嘉庆帝写了份奏折,称京城中有些旗人在戏园里和戏子一起登台演戏,请求下旨禁止。嘉庆皇帝因此夸奖和顺,说他:“所奏持论甚正。”
对于八旗子弟与戏子一起登台演戏,嘉庆皇帝认为是不务正业、偷闲游荡、自甘堕落。于是,下旨命和顺将参与演戏的旗人指出来,交给步军统领衙门查办。
可嘉庆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806年11月30日),嘉庆帝又下令将和顺革职。这是为何
原来,据戏园看座的目击证人王大供称:一位姓和的官员常去听戏,那天和几名旗人因争座位发生纠纷而怀恨在心,因而上奏禁戏。这与和顺的说法大有出入,于是嘉庆帝便让和顺混入官员的队伍中,让王大指认,王大一眼就认出和顺。
审讯时,和顺说是上衙门时路过戏园,进去微服私访的;一会又改口说是其家人看戏时看见有旗人上台演戏。嘉庆帝见其身为御史不能以身作则,谎言被戳穿还在狡辩,非常生气,下令将其革职发配吉林。再次重申禁止旗人去戏园看戏、演戏。
戏迷
咸丰乐不思蜀 慈禧刁主难侍
清朝乾隆帝、咸丰帝等都非常爱看戏。
咸丰帝爱看戏,也爱唱戏,有时还指导太监演戏。他在热河逃难,更醉心于戏剧。把升平署招到承德行宫承差,亲点戏目,钦定角色。他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听戏,几乎每天都要戏班承应,有时上午刚听过花唱,中午还要传旨清唱。薛福成《庸盦笔记》记载:咸丰帝在热河不但围猎,而且观剧。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乐不思蜀。
慈禧也酷爱看戏,她晚年时,春、夏、秋季在德和园戏楼看戏;冬天则在紫禁城宁寿宫的畅音阁看戏。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作“赏戏”。官员必须跪在戏台下的平地上看戏。每逢慈禧“赏戏”,太监就趁机勒索官员。为少受罪,官员们就用白花花的银子打点太监。
慈禧看戏时,艺人往往会因为她的喜恶而受赏或挨板子受逐。一次,太监“小德张”点戏时,指派唱黑头的穆麻子饰《双钉记》中的包拯。唱词中有一句“最毒不过妇人心”,慈禧听了大怒,立即停演,杖责穆麻子八十竹竿子,立即逐出宫外。太监“小德张”也陪着挨了四十竹竿,罪名是选人不当。
票房与票友
澄贝勒“把儿头”“京城第一票”
清乾隆年间,八旗子弟中流行“八角鼓”。八旗衙门为便于管理,给演唱“八角鼓”的人发执照,俗称龙票,持票者可以应邀演唱,不取报酬,人称票友,后来非专业演戏的人统称为票友。这些人组织起来就叫做票房。京剧在北京盛行,“八角鼓”的票房,便逐渐被京剧票房取代。
北京城里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很多人都是票友,听的时间长了,这些人就喜欢唱上几句,甚至粉墨登场,过过戏瘾。近人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说:“早年王公府第,多自养高腔班或昆腔班,有喜寿事,自在邸中演戏。”嘉庆、道光年间的贝勒奕绮,同治、光绪年间的贝勒载澄都是当时著名的票友。载澄(1858—1885),人称“澄贝勒”,是恭亲王奕的长子,曾任内大臣和正红旗蒙古都统。载澄喜爱曲艺。著名的“赏心悦目”子弟八角鼓票房的“把儿头(即组织票房的负责人,如同今天的团长)”就是载澄,活动地点设在恭亲王府后花园戏楼南小院(现在前海西街恭王府花园戏楼南)。
此票房成立于光绪初年,虽然时间不长,由于票房成员自载澄以下,大多为皇室人员,有着特殊的背景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北京城的影响很大。其演出形式有清音大鼓、岔曲、琴腔、逗哏、马头调、拆唱、古彩戏法等。他们除在王府官邸自娱演唱外,还外应“走局”,被誉为“京城第一票”。
北京王爷府邸中多有戏台,如庆王府、端王府、庄王府、醇王府等,每到节日或喜事临门都要进行演出。民国许多著名的京剧演员都出身清宗室,如红豆馆主、清逸居士、卧云居士等。其中以红豆馆主影响最大,是民国以来戏曲票友中造诣最深、名望最高的一位。
地理
南城———京城梨园之家
清代以来,不少戏剧家和梨园子弟都居住生活在北京南城,南城可谓是京城戏曲的摇篮。
清康熙年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住在宣武门外海波巷。乾隆五十五年,为庆贺皇帝八旬大寿,闽督伍拉纳之子率三庆徽班进京,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班相继进京。他们分别居住在前门外韩家潭、百顺胡同、陕西巷和李铁拐斜街,从此,“四大徽班”扎根于北京南城。
南城许多会馆中多建有戏楼。虎坊桥湖广会馆有“赓扬集”,票房经常在此演出,名伶梅兰芳、余叔岩等曾在西河沿的银号会馆唱戏。
清 不准在内城开设戏园,使得茶楼、戏园都转移到前门外开店,而许多名伶为了演出方便也都定居城南。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等住大外廊营;梅兰芳住李铁拐斜街;荀慧生住山西街等。
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富连成社址也在南城。清光绪十五年,富连成始建于宣武门外前铁厂七号,后迁至西珠市口西口路南,共办了43年,培养出七科学生,其中很多都是京剧名家。
■名词解释
同光十三绝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武生1人:谭鑫培。小生1人:徐小香。旦角4人: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老旦1人:郝兰田。丑角2人:刘赶三、杨鸣玉。
1、京剧介绍: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
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京剧的艺术特点: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扩展资料:
京剧的行当分类介绍: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1、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2、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3、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4、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 (中国戏剧艺术(国粹的典型代表))
一、京剧的由来
1790年(乾隆55年),为了给清朝第7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庆祝80岁生日,四大徽班(安徽的戏班子)由太监推荐进京给乾隆献艺。当时带来的并不是地道的京戏,而是传统的徽剧。徽班进入北京后,在1840~1860年间(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到咸丰末年),徽剧大量吸收了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汉剧、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这个京城的新鲜事物很快成为旗人们新的消遣方式。那时戏园子在京城里称作“票房”,京剧称“二黄”,去那里听京剧为“玩票”,玩票的戏迷就是“票友”了。旗人们聚集在翠峰庵、肃王府、达王府、言乐会等等票房里,像现在的追星族那般迷恋着喜欢的艺人和他们的唱段。京剧也因此逐渐散发出一种慵懒的妖艳之气,并一直蔓延下来。 二、京剧的兴衰
到了光绪年间(19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剧达到了其发展的第一个颠峰。在朝廷内,京剧对于垂帘听政下心灰意冷的光绪皇帝来说是一种安慰,他打得一手好鼓板。光绪的生父更是在府中养了个叫“恩庆科班”的戏班子,整日沉湎于其中;大权在握的皇亲和王公贵族,都是有名的戏迷。
而大权掌握半世纪的慈禧,是旗人中最大的戏迷,她常常花大钱举行宴会,叫上最有名的戏班子登场亮相。连太监李莲英也投慈禧所好,苦练嗓子,唱起来不输当时的名伶,加上又极懂察颜观色,很快就成了宫里的红人。慈禧最喜欢看谭派创始人谭鑫培(艺名小叫天)演的戏,他是那时京剧界最拔尖的演员,平均起来,一个星期总要去宫里演出两次到三次。有一次慈禧在宫中看他演《翠屏山》,一高兴就封了他一个四品官。
慈禧看戏很有门道,也非常专业,常常要求艺人改戏、编词、配腔,这也逼迫艺人不断适应和创新京剧。自光绪九年以后,慈禧陆续挑进杨隆寿、李顺亭、孙菊仙、时小福、王桂花、谭鑫培、陈德霜等,后期挑进汪桂芬、王瑶卿、杨小楼等大量名角进宫演出、教习。优秀的民间艺人进宫承差,顶尖名角同台演出,自然把京剧推向前所未有的水平。因为宫中喜欢,带动了朝廷内外皆唱、听京剧,那个时候流传的一句话,叫做“国事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你可以想象到当时全民皆戏的景况。
京剧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是伴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大名旦”产生开始的。可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京剧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是在一个京剧被当时的文化精英进行猛烈的批判的危机中到来的。
京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清除对象。在一片要求清除戏曲的批判声中,有一个人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且影响久远,他就是鲁迅。对于京剧,鲁迅小时候就不怎么喜欢。自1902年至1922年的20年间,他总共看过两次京剧,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咣咣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鲁迅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梅兰芳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一些被鲁迅批评“过于高雅”的剧目,因此而修改或停演。
在这种针对批判戏曲的言辞鼎盛之时,另一些熟悉戏曲的文人也开始为戏曲辩护。1918年间,关于“旧剧”的论争连篇累牍地在《新青年》上刊载。但因为力量不对等,那场论争看上去更像是对京剧的大批判,以至于给人们留下京剧很快就要寿终正寝的印象。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以一篇《文化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的文章为这场一边倒的论争画上了句号。
这个文化批判的危机,在知识界里影响很大,但是对观众影响不大。你批判归批判,演员照演,观众照看。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那个阶段也是中国京剧的黄金时代。30年代前后,在京津沪等地的茶园戏馆里,逐渐出现捧角儿的风气。捧角儿者遍及各阶层,上至总统,下至百姓。有官捧、民捧、还有捧角集团,当时声势最大的要数专捧梅兰芳的“梅党”。
如果说时代变更给京剧刻下的是一道道看得见的岁月划痕,那么艺人为适应动荡的时代而不断改变艺术表达的做法,便是那一处处最终摧毁艺术的看不见的内伤。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民主共和的旗帜振奋了全国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自己卑微的社会政治地位,很多艺人投身革命。同时他们很看重戏曲的宣讲功能,试图通过戏曲给老百姓进行革命的启蒙,用戏曲救国。他们把当时当地的时事新闻、政治事件,所有能引起你对革命感兴趣的道理或故事都搬进戏曲中来。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大量地编演新戏,这种在舞台上的宣讲,违背了艺术规律,所以时间不长,也就销声匿迹了。因为文艺毕竟不是政治。这种因政治而生的艺术表达,和短命的革命一样,转瞬即逝,很多演员也因此飘零失散了。
抗战时期,有积蓄的名角儿不演戏了,也有的角儿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当权的日本人演戏,抗战后落得个汉奸的骂名;而大多数傍角儿的演员,只能纷纷改行。抗战结束,当年京剧舞台上的三大贤梅兰芳、杨小楼和余叔岩,只剩下梅兰芳还健在。当四大名旦重新出现在大家视野时,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都胖了,大家说,你们真是四大名“蛋”了。“到后来,程砚秋一出来底下就笑,荀慧生出来也笑。因时代而生的一代名角儿就这样在另一个时代的颠沛中耗尽了韶华。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专设戏曲改进局,次年7月,文化部专门邀请戏曲界代表与戏曲改进局的负责人,共同组建“戏曲改进委员会”,作为“戏改”的最高顾问机关,对一系列传统剧目责令禁止演出或进行修改。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北京成立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接着建造了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每年进行观摩调演。1958年,京剧界喊出了一年要排三百个戏,其中二百个革命现代戏的口号。《芦荡火种》《红灯记》、《白毛女》、《海瑞罢官》纷纷登台,1959年,梅兰芳排出了《穆桂英挂帅》。论坛,法国,莱雅,中法
新中国成立后,包括京剧在内的文学艺术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和意味,却与艺术渐行渐远。几乎同一阶段,京剧界的大师也相继离我们远去了。
1958年,程砚秋因心脏病去世。
1961年,梅兰芳因心脏病去世。莱雅法国,留法学子的家J 1966年,马连良因心脏病去世。
1968年,荀慧生因被批斗引发心脏病,去世。
1976春,尚小云因心脏病去世。 |4uD0pq4GW5R
随着名伶相继故去,中国京剧“角儿”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只留下一系列绝世的影音作品供后人景仰怀念。 http://tiebabaiducom/fkz=181642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