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伊塔洛·卡尔维诺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生于古巴哈瓦那,随父母移居意大利。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
伊塔洛·卡尔维诺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生于古巴哈瓦那,随父母移居意大利。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的主题。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给后世带来深刻久远影响。1985年9月,卡尔维诺突患脑溢血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葬在地中海岸边的卡斯提格连小镇。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用日常生活中琐碎素材来展开作者的奇思遐想的最后一部小说《帕洛马尔》(1983),是卡尔维诺面对繁杂而又不可知的现代世界,苦苦地寻求宇宙与人类之间,自然与人的语言之间,单一的自我与多重性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全书流露出作者面对现实的彷徨和茫然的心态。[1] [4] 1985年9月,卡尔维诺在休假期间突患脑溢血(当时他正在准备去美国讲学的演讲报告),当即就被送到医院抢救。待动完手术麻醉药性过去之后,他望着那些塑料导管和静脉注射器,仍不乏想象力地风趣地说:“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吊灯。”1985年9月19日卡尔维诺终因医治无效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 就这样,伊塔洛·卡尔维诺带着他那一个个童话般“尽善尽美的梦”,离开了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他用小说创作向人们展示了人生哲理,孜孜不倦地启迪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入的思考,为探索文艺创作的新天地而奉献了一生。 卡尔维诺于198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 因为他最后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就辞世了,所以就没拿成。哎!太可惜了!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七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法籍华人 高行健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平简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把高质量的学生变成高质量人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回顾20世纪科学的发展,杨振宁认为主要成就体现在3个方面:学会了控制电子的行动;发现了研究极小结构的方法;离开了地球引力实现了登月梦想。
展望21世纪,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我这样说原因有四: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几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从那时就培育和积累了一大批基础人才。“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比如清华大学的生源就不比美国哈佛大学的差,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高质量的生源变成高质量的人才。”杨表示有信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条件的改善,继本世纪的华裔科学家之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必将于下个世纪在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在隆重的颁奖
仪式上,他先用汉语然后用英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说“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中国人有句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害处 。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1月出生在美国
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 ,丁肇中曾这样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美国公民。这个突来的小插曲 ,却也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丁观海教授一家人回国后不久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 ·七事变”,孩提时代的丁肇中,伴随着兵慌马乱的岁月。
他回忆这段时日时曾说:“我在出生3个月的时候回到了中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其父丁观海先在山东大学执教,1938年到重庆大学任工程学教授。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起初就读于重庆磁器口小学,直至抗战胜利后,随父母迁到天津,勉强念完小学。1948年冬,丁观海到台湾省台南工学院教书,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他发觉自己的兴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学期,他选了些物理学和数学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系。
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实验进入到关键的时刻,高能加速器中质子相撞,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他与同事们的心。当他们将粒子质量的方位降到30—40亿电子伏这个范围的时候,突然间一个新的粒子出现了,它以极长的寿命分解出正负电子。丁肇中此时兴奋极了。不过,严谨、慎重的这位华人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发现。从8月至10月,他们又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实验,待取得无懈可击的
数据时,丁肇中才于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科学实验有很多趣闻。丁肇中的实验是在东海岸进行的,正当他已经捕捉到瞬息万变的J粒子的时候,在西海岸,美国物理学家希特带领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组也发现了这种新的粒子。的来,东海岸和西海岸发表的实验报告几乎一样。不同的是,对这种新粒子,丁肇中称之为“
J”,希特呼之为“Ψ”。那么到底是谁首先发现这种新粒子的呢?这是一桩难分难解的悬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时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将,他们所发现的新粒子被称之为J/Ψ粒子。
[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曾在哈佛大学和李远哲合作从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称赞他为“惊人的实验天才”。后来李远哲发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分子束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思想,创造了新的一代交分子束装置。用此装置来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所得到的信息和反应过程的细节远远走在反应轨迹的理论计算前面。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装置。李远哲被誉为“分子束化学真正的实现者”。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李远哲还在反应动态学、光化学、光谱学、分子间与分子内能量传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是中国人,他在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也做了一定的贡献,他帮助台湾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声响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顶尖学者以及贵宾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朱棣文正站在学术最高殿堂之上。此时此刻,尽管欧洲正飘飞着圣诞季节的白雪,朱棣文心里却是无比的炽热。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荣耀,脑子里闪过的是许许多多在实验事里度过的日子——看着实验结果成功失败,起起落落……而今,他终于精精确确地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士界最闪亮的光环,永远在世界物理学的史册上留名。
朱棣文,这位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平日里习惯穿着淡色长袖衬衫,袖子整齐地卷得高过手肘,显得很是清爽自然。自从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个划破宁静夜空的、来自斯得哥尔摩的电话传来喜讯,他和他的家人便开始不得清静。从那时起,他就被媒体包围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是一身简单的休闲服装,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他还是一样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当时他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员。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杉矾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气质,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在他,获得全球的认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朱棣文却答: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 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长女爱琳曾在武汉留学。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参考资料:
你的老师好幸福哦!
1、在这一年里,我们品尝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酸甜苦辣,看过了焰色的姹紫嫣红。圣诞的脚步悄然而至,为本年度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希望来年像三价铁盐碰到硫氰化钾一样红火,霉运随着明矾沉降,祝圣诞快乐~!
改自 ShinyMoony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362098html
我的老师,我爱你!
我每天看到你,平静的心中总会泛起涟漪:
就像带火星的木条遇到了纯净的氧气,
燃烧着的镁条遇到了铝热剂,
投到水中的钠和锂!
我看着你,
就像戴维看着刚面世的钾,
就像诺贝尔看着金黄的火药,
就像居里夫人看着发光的镭,
就像侯德榜看着晶亮的纯碱……
我看着你,
你的微笑,
像燃烧一样热烈,
像果糖一样甜蜜,
像光谱一样绚丽……
你的腰身,
像酒精喷灯上的玻管一样柔软,
像毛细管一样纤细……
你的眼神,
像蒸馏水一样纯洁,
像岩浆一样灼热,
像原子一样深邃……
啊!我以门捷列夫的名义发誓:Os At Li!
你知道碳14的半衰期有多久吗?它还不及冥冥中我爱你的时间的千分之一;
你知道王水的腐蚀性有多强吗?它却怎么也腐蚀不了你在我心中的地位;
你知道金刚石的硬度有多大吗?它再硬也比不了我对你的关心和爱心;
你知道HClO4的酸性有多强吗?它却强不过我看见你和别的班学生在一起!
老师啊,我需要你,就像呼吸需要氧气;就像液化需要压力。
我坚信,你对我们的爱心,决不会像NH3和HCl一样,小小的摩擦就决裂;
我坚信,你对我们的关心,决不会像Al(OH)3一样善变,遇到NaOH抛弃碱的本性;
我坚信,你对我们的关心,会像氮氮三键一样牢固,像质子一样长久,像温室气体一样只增不减……
啊!我亲爱的化学老师,
如果没有你,我的血红蛋白不会再携带氧气;
如果没有你,我的ATP将不会再释放能量;
如果没有你,我的全身蛋白将永远变性;
如果没有你,我的基因将不能自我复制;
如果没有你,我的细胞将不能有丝分裂……
除非,375℃时有液态的水;
除非,100℃的纯水在100Kpa时不沸腾;
除非,银离子和氯离子能大量共存;
除非,常温下水中能够溶解苯;
除非,浓硫酸洒到眼里不会疼——
我就离开你!
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以下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语文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范文一
单元目标:把握新闻体裁(消息、特写、通讯)的特点
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每位同学赏析一篇消息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
课前:读读写写在文中标音、注释在文中找出并标注、标好自然段、发一个延伸阅读文件(莫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朗读课文一遍,集体错一个抄三遍
回顾消息特点、六要素
让学生在文中找能体现消息特点(具体真实、迅速及时、简明准确)和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如何)的地方,组织语言发言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对遗漏的进行补充
提问: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要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首先我问大家——诺贝尔奖发到现在一百多年了,诺贝尔的遗产够发吗,钱是从哪里来的(文中找)用遗产进行投资赚来的
诺贝尔奖涉及几个领域啊(文中找)投资也是一个水很深的学问啊——又投资又评奖忙得过来吗
上面开玩笑的:诺贝尔奖基金会里面的是不是主要是商人他们的专业学科素养绝对没有评委会高吧那让追求利益化、专业素养不高的商人掌握评奖权,是不是就容易滋生买奖_啊一个_的评奖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吗
PPT放映:表明了评奖的公平性、可信度高、价值更大,对世界的影响更深远,也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文本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迅速及时)(何时、何地)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具体真实)(何人、何事)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为何)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_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精炼准确,以至于要在注释里面补充)(何人、何因)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何人),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如何)。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具体真实)(何时、何地)。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__,以后又发明了多种_,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为何)。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如何)
课后:自主探究新闻“倒金字塔结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六要素”、“倒金字塔结构”、措辞分析任选一角度备课《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一节课五到八分钟。集体错一个抄三遍;摘抄200字延伸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范文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_、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领域成就
伦琴物理学X射线
范托夫化学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生理学或医学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文学诗歌创作
迪南和平红十字会
帕西和平各国议会联盟
科学进步和平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八年级语文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难点:提高朗读技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2、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__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在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3、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挪威()遗嘱()渗透()
_()仲裁()卓有成就()
4、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5、默读课文,把握消息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6、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明确:“首次、每年、”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7、看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奖领奖视频,读第二段,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概括诺贝尔奖是发给哪两类人互相用颁奖者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每年的诺贝尔奖发给过去一年里,为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的贡献;指导朗读:用奥斯卡颁奖音乐做背景,指导男生读获奖人名部分,_读成就描述部分,教师读旁白。
8、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认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9、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10板书设计:
为了世界科学的rr进步
每一年的诺贝尔奖颁给
做出贡献的人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
用物理知识写新年祝福语如下:
1、您是我们的动力,让我用超快的速度和超大的加速度,向成功冲击,祝您的事业用超快的速度发达,新年快乐!
2、有m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无私的爱m却无法计算; 有p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焕彩的笑p却无可比拟; 有q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炽热的心q却没有边际; 有c的定义更是因为您,您的热情如此灿烂,放出的爱如此清晰,在这物理时代,您为我们诠释生命的珍贵。
3、你就象不消失的弹力,把我们送上真理的殿堂,祝你工作愉快!
4、如果我是运动的物体,那你就是推动物体运动的力。
5、如果我是那个运动的物体,那么您就是那使物体运动的力; 如果我是那正在吸收热量的一方,那么您就是那不断放出热量的一方;如果我是那璀璨的烟火,那么您就是那维持灯火不灭的电源,如果我是那需要成像的蜡烛,那么您就是让蜡烛能够成像的透镜。
.jpg)



























 一定要四字的词语啊!.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