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收集方式上网收集、报纸、书本查询。一、蒙古族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
收集方式上网收集、报纸、书本查询。
一、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二、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三、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四、傣族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五、藏族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
少数民族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参考资料:
迪拜信基督教的人过圣诞,其他一般不过。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基督教,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
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亚洲的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 古罗马教会在君士坦丁时代(公元313年),就逐渐习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庆祝主的诞生。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1、蒙古族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2、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傈僳族刀杆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4、彝族火把节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5、白族三月街
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
有:纳吾日子节,冬不拉,阿肯弹唱,吐马克,巴塔。
一、节日:纳吾日子节
纳吾日子节,又称粥日,即以大麦为主的粥,要加七种材料。这个节日在哈萨克斯坦将非常隆重。一般来说,它需要休息一周,在那里也被视为情人节。
二、乐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
三、传统娱乐: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场献艺,听众们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地尽兴。
四、服饰:吐马克
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帽子里层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鲜艳的绸缎。
五、礼节:巴塔
在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词)无处不在,无 时不说。如从婴儿降生、取名到婚嫁,从宰畜、用饭到出外办事、搬迁异地,从过生日到节庆等,人们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为重要的礼仪,以此表达对人、对事物的良好祝愿。
针对不同的对象,“巴塔”的祝福内容也不同,如到别人家做客,饭前饭后致“巴塔”,内容是:“愿你的锅里油水不断,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满”。
哈萨克人坚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强大的,有谚语这样说道:“雨水染绿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让一个人走好运,没有了巴塔却使一个人遭厄运”。
扩展资料:
哈萨克族族称的由来:
1、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当时,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别克汗的率领下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阿布尔海尔汗的统治压迫而东走,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2、认为“乌孙”即“哈萨克”的对音。
3、认为“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早在5—6世纪,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车部落越过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西迁,游牧于咸海和里海以北的草原,后来成为拂林(东罗马帝国)以东、阿得水一带的恩屈、曷 、诃 、也末(咽)等铁勒部落。
4、按11世纪的著名语言学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词典》中说:突厥人形容刀剑等武器的锋利称“哈萨克”(KAZAK)。
南北朝时期,从蒙古高原到东罗马帝国之间,有铁勒族的曷嶻、曷萨等部落,隋唐时期在中亚的西部形成了可萨突厥国,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投归隋朝,跟从隋炀帝东征高丽有功,被封为“曷萨那可汗”,意为“勇健可汗”。
5、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塞种人。部分学者认为“哈萨克”一词就是居住在中亚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种”(Sak)人的两个部落名称结合而成的。“塞”字古音为“Sak”,以此来译塞种人很贴切。
-哈萨克族
深圳2018年元宵节将会推出各种形式的娱乐文体活动,大家都感到非常兴奋,毕竟中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将会在这一天完美极致的显示出来,下面给大家分享深圳元宵节好玩的地方推荐。
元宵节不只是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逛庙会,你想好怎么过了吗这么多活动,总有一个适合你。
欢乐海岸灯会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白石路东8号
时间:2017年12月8日-2018年3月3日17:00—22:30
本届灯会占地面积5万平米,包含十大主题景区,还有欢乐灯会美食一条街,近百种美食让观众逛吃逛吃两不误。
在元宵赏灯的同时,还可以应景的吃上各式馅料的汤圆,期待来年团圆美满。现场还布置了近千条灯谜供市民参与,除了传统字谜,还有超红IP同道大叔提供的星!座!灯!谜!快来挑战一下,精美的奖品等着你来赢取。
门票:现场买票80元/张
交通指南:地铁9号线深圳湾公园站E出口
深圳欢乐谷3月4日-3月4日开放时间为:日场9:30-22:00,夜场18:00开放至闭园
欢乐不停·灯谜寻宝闹元宵
正月十五至正月十七(3月2日-3月4日)|全园区
线下“灯海寻宝猜灯谜”活动,参与者可在园内漫步赏灯的同时完成猜灯谜游戏,丰富的灯谜礼品等你来拿!
鼓乐齐鸣·欢歌热舞玩转欢乐谷
浪漫迷人的旋转木马、极致惊险的雪域雄鹰、高速畅爽的太空梭、刺激震撼的雪山飞龙、酣畅淋漓的激流勇进、天旋地转的完美风暴等,更有每天数十场舞台及街头表演轮番上演。
阖家共赏·彩灯祈福旺新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七(2月16日-3月4日)|全园区
深圳欢乐谷新春欢幻彩灯光节闪耀开放,七大特色主题区域、数十组灯组、上百万盏灯光“快乐城堡”、“心跳瞬间”、“奇幻乐园”、“祈福灯廊”等主题灯饰散落园区,带你进入梦幻王国!
门票及优惠
一、夜场成人票门市价100元,微信上购票现特惠如下↓
299元:使用日期3月3—4号(周六日)
99元双人票:使用日期3月2号(元宵节)
二、日夜场全天成人票门市价230元,微信上购票现特惠如下↓
120元:限女士购买,使用日期3月3-4号、3月8-11号
150元:限男士购买,使用日期3月3-4号、3月8-11号
(以上特惠下单需指定游玩日期,下单后不退票不改期)
购票:在我们后台发送“欢乐谷”即可购优惠票
交通指南:深圳地铁一、二号线在世界之窗站下车,A出口步行3分钟即至欢乐谷
锦绣中华时间:3月2日至4日
由自贡宫灯大师亲临制作的上百组花灯遍布景区,璀璨夺目。夜晚的翠湖湖面上上万盏河灯闪烁流光。
古色古香的印象中国街化身成唯美的宫灯秀场,精致秀美的宫灯长廊,数百道锦绣灯谜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答对谜题还有惊喜礼品赠与相约之人。
据悉,3月2日至3日,在傣寨孔雀王国,将有一场名为中国制“躁”电子音乐新年巅峰派对激情盛演。汇聚电音江湖各路“音”雄侠客,一同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进行发想。
活动时间表
门票及优惠
一、日夜场全天票门市价200元,微信上购票现特惠如下↓↓
38元元:限女士购买,使用日期为3月8号(周四三八节)
499元:男女老少均可购买,使用日期为3月8号(周四)、3月10—11号(周六日)
二、常规优惠
日场票188元(原价200元),夜场票45元(原价65元)
80元的夜场票+80元美食代金券优惠已下线
购票:在我们后台发送“锦绣中华”即可购优惠票
交通指南:地铁一号线在“华侨城”站下车,然后走“D出口”出站
深圳世界之窗时间:3月2日
铁塔专场演出
3月2日14:10,埃菲尔铁塔下,红火小乐队现场演绎动人情歌,世界风情舞蹈以串烧的形式呈现,欢乐游戏、苏格兰风笛等一一登台
恺撒宫夜场演出
3月2日晚20:40,恺撒宫夜场精彩纷呈,为爱点灯仪式开启夜场演出序幕。神秘印第安、大洋洲风情舞、中华武术等,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狂欢不容错过
璀璨烟花闹元宵
燃灯放焰是元宵节传统的习俗,绚丽的烟花最能增添节日气氛。3月2日元宵节晚20:45,璀璨烟花秀盛大上演,覆盖高、中、低空的烟花和礼花炮在不同高度绽放,营造出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门票及优惠
一、特惠:日夜场全天通玩票699元(原价200,不退不改,使用时间为3月2日-4日)
二、常规优惠
日场:成人现场买票200元,微信上买票185元
夜场:现场买票80元,微信上买票70元
购票:在我们后台发送“世界之窗”即可购优惠票
交通指南:地铁2好像世界之窗站
大鹏太平清醮时间:2月28日-3月6日
地点:大鹏新区
参与方式:免费围观
大鹏太平清醮是鹏城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民俗活动。2007年被列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内容/流程
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三)开蘸
2月28日,3月1日~3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正月十六)
早晚朝幡,进行礼忏、诵经、拜祭、拜斗、祭幽等活动,以祈福纳祥。
3月4日(农历正月十七)
由乡贤长者组织巡游活动,人们请妈祖等各路神仙到当地的七个自然村中巡游。
巡游时间:早上8:00(参加者需提前6:30-7:00在天后宫门前集合排队。)
巡游路线:天后宫-所城东门-所城南门-经西南水关口到较场尾海滨路-由大路转到鹏城村委-由大路到乌冲-经鹏城花园-经大路到田心-松山-由西门正街入天后宫,巡游完满结束(所行路线不能重复)。
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八)
由僧人进行送神仪式,将请来的诸神送回寺庙。
下午两点当地群众则在主事的带领下,到海边祭海,并将瘟神以彩船送归大海。届时会备有鱼、雀、水灯供大家放生祈福用(也可自带生灵放生)。大鹏清醮仪式举行的7天中,人们都是素斋素食。
3月6日(农历正月十九):
清醮结束,方可开斋吃荤。这时要摆上280席“将军宴”,以饷全城百姓。
交通指南:深圳从市内可坐E11、H92至“大鹏中心站”
大鹏所城庙会/灯会时间:2018年2月8日(小年)—2018年3月5日(惊蛰)
地点:大鹏所城
门票:免费
作为本次新春庙会的主角,所城灯组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二十个由四川自贡专业匠人精心打造的灯组,既有今年狗年生肖主题形象,也有融入“鹏城”形象的“大鹏展翅”花灯,灯组、彩饰、对联、灯笼,将大鹏所城打造成一座备具“年味”的古城。
交通指南
公交:从市内坐E11、H92至“大鹏中心站”,转乘M471、M457、B753到“大鹏所城站”下车即可(亦可搜索“大鹏所城”百度查询乘车路线)。
自驾:从深圳市内出发,由深南大道、滨河路、笋岗路、布心路等东行经莲塘过梧桐山隧道至沙头角,再经盐田上盐坝高速至葵涌,转走坪西一级公路从大鹏所城/核电站出口,经大鹏雕塑向左侧走6公里即到。
大鹏办事处元宵舞狮比赛
时间:3月2日(元宵节)
地点:大鹏广场
门票:免费围观,仅供参考
七支队伍将展示自己的独门技艺,哪支队伍会夺冠期待我们能一起来见证!
活动流程
08:30-08:55领导嘉宾入席
09:00-09:15参赛队伍进场
09:15-09:25领导讲话、运动员及裁判员宣誓
09:25-09:30点眼仪式
09:30-09:45群狮、金鼓表演
09:45-11:10比赛
11:10-11:35传统狮、高桩狮表演
11:40-12:00颁奖仪式
交通指南:深圳从市内可坐E11、H92至“大鹏中心站”
人民公园月季花展主题:“美丽深圳·浪漫之都”
时间:2月15日~3月5日
地点:深圳市人民公园
门票:免费
今年花展布展面积达11万平方米,新增月季4万余株,展出近100个品种。作为本届亮点之一,人民公园的月季花王——直径近两米的大型月季花球将第一次闪亮登场。
花展将以人民公园的月季园、玫瑰宫为中心,为市民赏花提供八处设计景点:“情人礼物”、“爱的印记”、“花店偶遇”、“花前月下”、“心心相随”、“花王见证”、“爱的小屋”、“浪漫婚礼”。
交通指南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北路3071号
地铁:公园距离地铁1号线老街站出口约500米。公园距离地铁3号线晒布站出口约400米。
园博园茶花展主题:美丽深圳·古茶新韵
时间:2月10日~3月5日
地点:园博园南门广场、日本园(茶花园)
门票:免费
今年花展布展面积达68万平方米,将展出近200个茶花品种,约15000株茶花。同时将展出烘托春节节日气氛的时花,新增建设花境5处。
本届茶花展主要分为八处景点:“椰林花海”、“古茶新韵”、“茶客悠悠”、“映翠观茶”、“春之烂漫”、“缤纷天梯”、“山水茶韵”以及“清风花影”。
交通指南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8002号
地铁:搭乘地铁一号线到达“侨城东站”,由“A出口”出站,往东步行300米可到达园博园西门。
2018南山元宵舞龙会第一场
时间:3月1日(正月十四)下午
地点:南山海上世界
第二场
时间:3月2日(正月十五)下午
地点:南山文体中心广场
参与方式:免费免票观赏
“元宵舞龙会”已在南山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为了让大家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舞龙表演,今年南山区民间艺术团以舞龙为主题,将组织5-10支舞龙队伍参加本次活动。
“元宵舞龙会”以百米长龙为焦点,旱船、赶毛驴助兴,以多彩的民俗文化惠民。活动主要分为五个篇章进行表演:点睛仪式、群龙作揖来拜年、百米长龙撒吉祥、游园和观众互动。
大家现场有机会亲手摸摸“龙身”“龙头”“龙尾”,以沾点龙的喜气,或跟着秧歌、腰鼓等队伍一起嗨。喜欢舞龙的朋友,还能亲身体验舞龙的滋味,由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和传授舞龙的技巧。
海上田园时间:3月2日
地点:深圳海上田园旅游区
门票
日场:门市价60元,微信上买票55元,在我们后台发送“海上田园”购票;儿童30元,现场购票
夜场现场购票
双龙戏珠、荷花仙子、时光隧道、迎宾礼炮、海贼王50余组巧夺天工的大型灯光造型,生动地演绎了璀璨的过去、蓬勃的现在和不可限量的未来。
除了璀璨夺目、浪漫至极的花灯外,海上田园还准备精彩纷呈的演艺节目和各式各样的可口美食
活动时间表
价值千元的海上田园住房券、景区门票、许愿灯、仿真恐龙系列礼品七彩风车、美食街代金券、吉祥挂件多重礼品等你来拿哦~
“闹元宵”抽奖规则
“猜灯谜”活动规则
交通指南
公交:海上田园专线1路、海上田园专线2路、652专线、779专线、338专线、337专线、M331路
地铁:1号线转338专线:乘坐地铁1号线(罗湖站--机场东站),由“后瑞站”(“机场东站”前一站)下车,再转乘338专线到海上田园
广深高速到海上田园自驾车路线:由新桥出口下高速,参照交通线图(上图),沿途亦多处设有景区指引牌,可引导到达海上田园。
深圳图书馆元宵节猜灯谜时间:3月3日(周六)14:00—17:00
地点:深圳图书馆二楼大厅
参与方式:免费免票
活动现场流程及要求
主办方提前公布谜题,供读者阅览;
猜谜活动开始后,读者记录所要回答的谜题题号,前往查验区查验谜底,每答对一题可领取一张兑奖券,每人每次最多可领取5张兑奖券,可多次参与;
若某谜底已被猜中,则该谜面失效,工作人员将尽快对失效谜语进行标示,并公布谜底,此题不予再次作答;
读者获得兑奖券后,可前往兑奖区域领取相应奖品;
读者请自备纸笔,以便记录谜面编号及谜底;
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将所有谜底张贴于谜题下方,并将此作为谜题展览。
主办方拥有最终解释权。
交通指南
地铁
龙华线:少年宫站D出口
蛇口线:市民中心站C出口
龙岗线:少年宫站D出口
深圳市文化馆元宵节活动
活动一:诗歌里的元宵节
活动时间:3月2日(元宵)15:00-16:30
活动地点:深圳市文化馆一楼大堂(福田区燕南路95号)
主讲嘉宾:深圳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赵志祥老师
活动内容:通过诗歌赏析和诵读的方式,与广大市民、文学爱好者分享优美古诗词。讲座期间穿插趣味猜灯谜活动,参与抢答并答对者可获得精美小礼品。
(免费免票入场)
活动二:深港旺旺闹元宵
活动时间:3月2日(元宵)20点
活动地点:深圳市文化馆影剧场
演出嘉宾:深圳天域合唱联盟
抢票时间:逢周一至周五上午9:00-下午5:30(观众可凭身份证现场领取门票,一张证件最多可领取2张门票,门票有限,领完即止)
领票地址:深圳市文化馆一楼大堂(福田区燕南路95号)
:0755-83351043
节目单
深圳博物馆“欢乐闹元宵”时间:3月2日
地点:深圳博物馆
活动中除了传统的灯谜竞猜、汤圆品尝外,更有节目展演,如花鼓戏《欢欢喜喜闹元宵》,相声《元宵灯谜会》,粤剧《花好月圆》,秦腔《花亭相会》,非遗项目醒狮、剪纸、粤剧、大鹏山歌、螳螂拳术、剪影、棉塑等。
活动内容
交通指南
地铁:四号线市民中心站B出口;
公交车:市民中心西站15、34、38、64、76、123、235、244、371、374市民中心站41、60、76、107、123、232、234、236、244、371、398市民中心东站34、71、221、373、398。
福田区图书馆元宵灯谜会
凡是猜对灯谜的市民,均可根据设置的奖项获得相应奖品。未猜中回收谜题供其他市民再猜。
活动时间:3月2日(周五)15:00-17:00
活动性质:免费免票参与
活动地点:
会场一:南园街道图书馆
(福田区御景华城20号南园街道文体中心二楼)
会场二:华富街道图书馆
(福田区莲心路莲花一村3栋华富街道文化站三楼)
会场三:香蜜湖街道图书馆
(福田区农林路香蜜湖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大楼6楼)
会场四:沙头街道图书馆
(福田区新沙路49号沙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沙头街道办正对面))
会场五:福保街道图书馆
(福田区福田保税区桂花路15号红树绿洲2栋2层)
龙岗区文化馆“猜灯谜闹元宵”活动
活动时间:2018年3月2日上午10时
活动地点:龙岗区文化馆四楼大厅(文化中心B区)
活动规则:现场共设谜语800条,每个猜谜者猜一个灯谜,必须先到指定兑奖处核对谜底,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取下谜面交兑奖处,方可领取奖品。奖品共设置500份,猜对一条谜语兑换一份奖品,奖品兑完,活动结束。
参与方式:免费
交通指南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8038号龙岗区文化中心B座龙岗区文化馆
公交:乘坐365、839、M230、M219、M447路公交,在“建设大厦”站下车,步行50米至龙岗区文化馆。
地铁:乘坐或换乘“龙岗线”,在“龙城广场”站,D出口,步行936米至龙岗区文化馆。
香蜜公园“福犬旺元宵”
活动时间:3月2日(周五)14:00开始
活动地点:福田区香蜜公园
参与方式:免费免票,直接前往即可
元宵庙会
时间:14:00-17:00
地点:香蜜公园编织广场活动主会场
内容:今年的元宵庙会非常热闹哦!剪纸活动、古典投壶、传统灯笼制作、古典民乐介绍、汉装造型体验、古典配饰展示、少数民族服饰展示,一箩筐的传统活动只为让你们开开心闹元宵。
福犬旺元宵开场巡游
时间:15:00-15:30
地点:广场观景湖主舞台
内容:划旱船听说过吗没观赏过的小伙伴有福了,十五支民间传统队伍举行大巡游活动,还将有划旱船、汉服秀、骑毛驴、旗袍秀、舞狮、扭秧歌、傣族葫芦丝表演等节目轮番登场!
传统文化展演
时间:15:30-16:50
地点:香蜜公园编织广场活动主会场舞台
内容:元宵节是传统民俗节日,闹元宵怎能没有传统文化展演呢二胡独奏、太极展演、京剧表演、古典舞蹈等节目,让你在香蜜公园体验浓浓的文化气息。
福犬旺元宵巡游大合影
时间:16:50-17:00
地点:香蜜公园编织广场
内容:十五支民间传统队伍巡游结束后将会进行大合影,想合影留念的小伙伴也可以来哦。
交通指南
详细地址:农园路30号
乘车指南:地铁7号线,农林站C出口,再步行约860米;公交站农园路站(途经公交车:237路、B733路、M398路);丰田路公交站(途经公交车:b611路、b697路);市委党校公交站(途经公交车:44路、71路、B689路、K318路、K384路、高快巴士16号)
梧桐山艺术小镇
时间:3月2日元宵节当天
地点:梧桐山艺术小镇
参与方式:免费围观,消费自付
汤圆DIY
时间:9:00-12:00
在这里除了能免费吃到汤圆,想要亲手做一碗汤圆的小伙伴也可以自己DIY,元宵节当天,众多网红主播将准时空降现场,全网直播梧桐村文化美食街,现场制作汤圆,并且派送给现场的你。
梧桐美食秀+农艺市集
时间:12:00-14:00
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除了现场制作汤圆,还有全国各地征集来的美味,快来看看你们家乡的特色美食是否上榜~
梧桐村大型演唱会时间:19:30
传统老磨,民间小瓦,网红云集的现代直播,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别担心,梧桐村民俗文化美食体验地的主舞台上,也会迎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携手前行向前冲
时间:22:00
当夜幕降临,但不代表精彩即将结束,不如和现场的所有人携手前行向前冲,热闹的篝火晚会、风情的竹杆舞表演、还有交友活动
以上活动具体地址:梧桐村民俗文化美食体验地(深圳市罗湖区梧桐山东湖街道望桐新路3号)
元宵巷子坊庙会
时间:3月2日12:00-22:00
地点:梧桐山艺术小镇赤水洞巷子坊街道
参与商家:巷子坊商户,梧桐山商户
具体活动:逛庙会,猜灯谜,19:00提灯巡游
30家多店铺,1000多个趣味灯谜,召唤最强大脑,开心的是:猜对还有红包送!送!送!
温馨提示
1:19:00开始提灯巡游。
路线:巷子坊-坑背村-梧桐山大门-茂仔村-塘坑仔-巷子坊
2:猜灯谜:每家大约20张灯谜,交错发奖品。例如在梧桐后院的灯谜,奖品在香气客栈或者先是酱油或者其它商户,以灯谜上写的商户名称领取奖品,杜绝百度答案哦。每家都有奖品,小惊喜,快来参与哦。
梧桐山艺术小镇交通指南
211路公交车
M445路公交车
光明新区元宵节活动
到文化馆逛庙会
时间:3月2日10:00~20:30(周五)
地点:光明新区文化馆广场
到光明办事处猜灯谜
时间:3月2日19:30~21:00(周五)
地点:翠湖公园
元宵当天,还有多场趣味闹元宵活动,等你来参加
到公明办事处看表演
时间:3月2日14:00~17:30(周五)
到新湖办事处游园去
时间:3月2日14:30~22:00(周五)
地点:楼村三月风广场
到玉
红河州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回族、布依族、拉祜族、布朗族
红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占红河州总人口的575%,民族聚居区占红河州国土面积的98%。
以彝族和哈尼族为主,彝族达10858万人,占总人口的2448%;哈尼族达8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823%。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傣族、壮族。
扩展资料:
云南红河州的主要少数民族:
1、彝族
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的芒鼓舞、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
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
2、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彝族、拉祜族永源于古代的诸羌部落。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部落。当时,滇南、滇东北的“乌蛮”部落,被成为“南中”、“三十七蛮部”,其中“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王弄”等七部多为“和蛮”(“和泥”),为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曾联合“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篡夺南诏政权的“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哈尼族的社会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基本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区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