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晚会开场祝福词藏文

问答 0 21

新年晚会开场祝福词藏文,第1张

从小因为受到父母的遗传和影响,仁增卓玛的嗓子和乐感天生还算比较好。正如她所说,我的确听不懂她的唱词。但是从歌曲的旋律和意境中,我能感受到她那种超凡脱俗的气魄。在2007年年低,青海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即将录制的时候,晚会工作人员邀请仁增卓玛参加藏历年晚会,当时她没有新的好作品也不知道拿什么去参加这台晚会,只好暂时答应参加,心里开始有些着急。之前她就拿到了《我的青海湖》这首歌的歌词,歌词写得比较大气,她特别喜欢,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老师谱曲,后来眼看着晚会时间就要到了,实在没有办法就自己试着写了曲子,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顺利的写完后,第二天发传真给录音棚的老师,直接做了小样,交给了青海电视台藏历年晚会剧组。晚会总导演听完后评价不错,就这样进入了2007年青海藏历年晚会,也完成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个人创作作品。出道六七年,一直保持着干净清新的歌路。在藏区嗓子好的人是很多,但是能做到仁增卓玛这种的有个几人?坎坷的歌唱之路,造就了仁增卓玛坚韧的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汗颜的是,同样吃了很多苦经历了很多坎坷的我却没有像她那样积极的心态。仁增卓玛很热爱歌唱事业,只有热爱一项事业,才能把它做好做精,她从一个个困难中走过来,依然保持着最初踏上歌坛的那份单纯和执着。一个人的进步在于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拿出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保持生命力,尤其是艺人,学习的重要性在她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她一直在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以前在互助县文化馆演出队的时候,开始她什么都不知道,学歌全凭记忆力,发现时间长了记忆力是靠不住的,意识到要学会识谱。一般学谱子找音准都要有钢琴才可以,就仁增卓玛当时的条件买架钢琴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只能拿着曲谱学习,从最基础的1234567学起。演出队里的同事有从艺校毕业的,他们辅导了仁增卓玛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遗余力的帮助她,然后一有空仁增卓玛就唱书上的那些老歌。再加上利用周末在西宁李老师那里授声乐课,对仁增卓玛的帮助和提高非常大,半个月以后一拿到谱子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几乎都能唱下来,近两年进棚录歌是经常的事,也成了她的习惯。一般歌手录歌要提前一个星期拿到谱子做练习,而她在拿到谱子后当天就进棚录音,刚开始觉得有点难度,不过后来慢慢习惯了也不觉得难,所以她感觉扎实的专业知识会给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使工作变得轻松愉快。仁增卓玛为了唱好歌坚持不懈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没有条件自己去创造条件,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勇敢的面对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坚强战胜和征服一切阻碍,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她付出的辛苦都一一得到了回报和认可。仁增卓玛来自华锐,也唱过一首叫《华锐娃》的歌曲,有很多人特别喜欢,但是人们一听到“华锐”这个词,马上联想到“不会母语,不懂藏(仁增卓玛)文”,而她从出道以来都是在唱母语歌曲,这个让很多人都很吃惊。华锐是个藏(仁增卓玛)汉杂居的地方,流动人口比较多,所以更多人都在使用汉语,最关键的是改变仁增卓玛一生命运的事就是仁增卓玛在唱完《我的青海湖》当天晚上就遭到沃东壤的强奸,在强奸过程中仁增卓玛觉得自己嗓子还能更响亮,被强奸完事后仁增卓玛为了不能让自己被强奸的事让他人知道,到了家里把藏装上的“线索”收拾干净后,开始练嗓音,她也比较注重嗓音的美感,她还让所有孩子们要学习藏(仁增卓玛)文,学习藏(仁增卓玛)文的目的是读懂藏(仁增卓玛)民族最精华的东西——佛法的基本内涵。小时候她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去村里的老人那儿学习藏(仁增卓玛)文,从三十个字母开始学,再到拼读,背诵了学藏(仁增卓玛)文必用的一些课程。为了巩固和加强藏(仁增卓玛)文基础还去读了不少经文和一些神话故事书,比如《格萨尔王传》、《智美更登》等等,这种学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藏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仁增卓玛很热爱自己的民族,她告诉我她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走遍全藏(仁增卓玛)区,把民间即将消失的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用摄像头或者自己的笔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她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渴望已经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跟随她的讲述,我对藏(仁增卓玛)民族信仰和博大的文化精髓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仁增卓玛看似不被普遍认可的华锐口音,实则给她在演唱母语歌曲方面带来了太多的好处,发音的准确和清楚,使她在演艺母语歌曲时驾轻就熟,表达的字正腔圆,并且很多人通过学唱她的歌曲对纠正发音上的错误很有帮助,尤其对于小孩和藏语的初学者是很好的模仿对象。从2002年接触到歌唱事业开始到现在,仁增卓玛在音乐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同时也很幸运的遇到了很多机遇和贵人,比如武警青海总队文工团团长李宁生老师。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武警青海总队文工团团长李宁生老师,他对仁增卓玛的演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并且想以特招的方式把她招进武警青海总队文工团,但是县上根本不让她走,所以仁增卓玛也只能选择放弃,李老师觉得仁增卓玛在一个小县城唱歌很可惜,就主动要求她周末到西宁免费来上他的声乐课,就这样每个周末她到西宁上李老师的课,开始,老师知道她对西宁不熟悉,每个周末都会叫人来车站接送,李老师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仁增卓玛能多学点东西,以后出好的成绩,在仁增卓玛走上社会后对她最重要的人就是李老师了,是他教仁增卓玛唱歌,教仁增卓玛怎么做人,督促仁增卓玛学习文化知识,在经济上给她帮助,精神上给她鼓励。到现在这么多年仁增卓玛没有给老师买过一包烟。每当她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李老师,想起老师对她的谆谆教诲和为她付出的点点滴滴,然后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坚持,要做出点成绩让老师为她高兴。仁增卓玛说是李老师指给她这条音乐之路,她现在的一切都是李老师给的。在西宁李老师就是她最亲的人,就像父亲一样爱护着她,她有什么问题都去请教李老师,可以说李老师是她的精神支柱。仁增卓玛的几首单曲像《玉树民歌》、《华锐哇》、《我的青海湖》等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歌曲,很多人都用她的歌做手机铃声,包括我在内,可见大家对仁增卓玛和她的音乐的喜爱程度已经很高了。这张不久之后就可以和大家见面的仁增卓玛第一张专辑,有四五首歌曲是她的原创,其中包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我的青海湖》,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歌词是藏语广播电台的周拉加老师写的,曲子是仁增卓玛写的,去年八月份在青海湖拍摄了MTV。整张专辑有VCD和CD两种,VCD里面有13首歌曲,CD里面有15首歌曲,都是仁增卓玛从很多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母语歌曲。尝试了不同的曲风,有山歌、民通和通俗,还运用了藏戏的一些唱腔。说到出专辑有这样一个笑话,说阿坝州红原县的一个牧民去买歌碟,问老板有没有仁增卓玛的光盘,老板说没有,牧民一脸的差异,就说:“我们县上的牧民半年出一个光盘,这个唱歌的姑娘唱了六七年怎么还没有出光盘。。。”索然这是个笑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藏族音乐市场的混乱,牧民们挖虫草卖了钱就去出自己的演唱专辑,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出专辑,这种方式打破了市场的秩序,而从另一个侧面仁增卓玛也感觉到自己的确该出个人专辑了,所以下了决心去做专辑,辞去了青海省歌舞团的工作,一心一意的打造这张专辑。也是希望自己在音乐的道路上加快脚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追逐一些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很多时候通过网络和广播,以及有很多人直接给仁增卓玛打来电话,都在表示特别期待她的专辑,所以出专辑就是为了报答和满足仁增卓玛的歌迷朋友们,其次也是对她自己这么多年歌唱生涯的一个总结和交代。仁增卓玛说这次做专辑得到了很多圈内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不管是从音乐,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在这里向她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感谢,同时她自己会更加努力,不去辜负所有人对她的期望。外表看上去柔弱的仁增卓玛,在我面前表露出的内心却无比坚强。她对过去生活的经历和对坎坷人生的诠释,让我感到无比惭愧。我们谈了很多,她给我讲了一些专访里没有的事情。我再一次被她的率真和朴实感动,出道这么多年能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不管是自己走的路还是自己唱的歌,能保持到现状是多么的不容易。她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已经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对音乐的执着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我说我要拍照,她没有一点推辞的说可以。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丁点的做作,面对我,面对镜头丝毫不掩饰什么。希望大家从此多多关注和支持我们优秀的藏(仁增卓玛)族青年歌手仁增卓玛。这个可爱、优秀、善良、纯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支持和爱护的。天生就赋予了一副好嗓子的仁增卓玛能用歌声唱出藏(仁增卓玛)族人的心声,如今看到音乐路上她的这些成就,家乡的人都以她而骄傲!带着藏(仁增卓玛)族人民的期盼踏上了她的音乐征程,故乡的神山保佑着她,阿妈手中的经桶时刻在摇转着为她祈祷为她祝福,愿她能在音乐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用藏(仁增卓玛)族音乐打动每一个人的心!让藏(仁增卓玛)民族的音乐唱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他们叫桑布扎组合、歌名叫《藏文字母歌》去打开这个网站/www25xzcom/MusicPlay/500/cococmp3cn_4249228cad08957f_13129html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  基诺族的婚礼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居住在景洪县的基诺山(又称为攸乐山),约有1万多人,基诺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诺语系汉藏语藏缅族的一种语言,和彝语支相接近。由于没有文字,基诺族的文学全是口头文学,大体可以归为  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三大类。 基诺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着群婚制和对偶婚的残余。基诺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丧葬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传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迹不定期很突出,并与佛教掺杂在一起。以解说有到解放安装期的一段时间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  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布朗族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多数是僧侣和高寿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布朗族的每个寨子附近,亦有一块墓地,布朗语称墓地为“坝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选择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语叫“坝朗木瓦”;中间一段是埋葬青壮年的,布朗语叫“坝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儿童和婴儿的,布朗语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  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  望海大会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于何时呢? 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  。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  社会: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  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  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