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马兰谈育儿
我10岁的女儿就要过生日了。她说:“妈妈,我就想要个手机做生日礼物。”
看到女儿充满期待的眼神,我觉得有点软,但后来我想:“我小时候也想玩手机。如果我有手机,我就不用天天盯着它了。”
几经思考,我坚定地对女儿说:“不,除了手机,其他礼物都能让你满意。”
但是,无论我多么关心女儿,我都担心她沉迷于玩手机,影响学习,损害视力。
事实上,把孩子和手机完全隔离是绝对不切实际的。
首先,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独立空的房间。
其次,孩子需要交朋友,孤立只会让他们错过更多体验社交的机会。
最后,家长不可能一直监督孩子。你越是阻止他们,他们玩手机的执念就会越深。
有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组手机联系人的数据追踪。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把100个孩子分成两组,进行了10年的数据理解。结果这100个孩子中,手机联系受限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上了大学,而整天痴迷抱着手机的孩子,最后上大学的只有两个。
这项数据研究发现,每天拿着手机超过70分钟的孩子,后期容易出现自闭焦虑。这是因为当孩子习惯了手机的动态光影之后,生活中的静态体验就变得索然无味,很难集中注意力!
而一个孩子长时间面对手机,会有明显的人际交往缺失,再加上过度使用手机,对视力也有的损害,对发育有影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所以沉迷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很大,这也说明家长的担心。
既然,手机对孩子有着如此多的危害,那直接不让孩子拥有手机不就行了吗?野蛮禁止可能还会引发以下3种弊端:
容易变成权力斗争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当父母习惯于强迫或命令他们的孩子做某事时,这很容易变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利斗争:
“妈妈,妈妈,我写完作业了。我可以玩一会儿手机吗?”
“没有”
“为什么”
“没有理由。你是个孩子,但你就是不会玩手机”
“为什么,为什么你们大人天天捂着手机,就是不让我们孩子玩?”
“我要去玩手机。你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你这个小兔崽子,你做不到,你不欠吗?”
…
激发孩子的“禁果”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流行词叫“禁果效应”,指的是人的逆反和好奇心理引起的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越是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越是被禁止做的事情,他们越是坚持去尝试。
当父母野蛮地或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时,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你不愿意我就去做”的陷阱!
这是一场权利的斗争,也是“禁果效应”的心理宣泄。彼此都在向自己的权利宣战,而且相对于现在玩手机的诱惑,孩子不会屈服于父母的控制。他们越是被禁止,就越会“想要”他们的心!
促进“糟糕”的亲子关系
其实有一个问题:“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给他个手机就行了。”
评论区一位网友的回答更有意思。他说:30年前,人们认为不工作会毁掉孩子;20年前,人们认为看电视会毁了孩子;10年前,人们认为不读书会毁了孩子;现在,人们认为电子产品,主要是手机,会成为毁灭孩子的代表”。
其实在我看来,与各种外力相比,“上一代”才是摧毁“下一代”最重要的力量,因为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反馈给父母自己。育儿自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乐趣。技术是无辜的,真正摧残孩子的不是手机。而那些明显陷入了错误的育儿观念的上一代父母,却依然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与其想尽办法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家长不妨以身作则
那么,如何让玩手机这件事情化悲剧为喜剧呢?3大建议总结给大家:
1。知道孩子的心,而不是责备
教育孩子的时候最怕遇到情绪焦虑,只知道责怪孩子的家长。当孩子沉迷于某样东西,或者沉迷于玩手机直到废寝忘食,父母最想要的是什么?肯定是为了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这个时候,批评和指责只会很容易陷入“禁果效应”,即“无用功”。
要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而不是责备孩子,孩子玩手机上瘾来自三个心理:
缺少同伴
每一个沉迷于玩手机和游戏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种孤独的心态在侵蚀着孩子的内心。因为父母平时太忙或者不重视亲子陪伴,孩子的成长会被孤独和寂寞包围。孤独和寂寞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失去快乐的东西。
所以,每个喜欢玩手机和游戏的孩子,心里都有一颗孤独的种子。
再加上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井底之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家长通常需要多关注孩子的陪伴。当他们的心里充满温暖的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就有话题可聊。
电子保姆
为什么孩子每天都执着于手机?有人说手机诱惑力太大,有人说孩子自身抗挫折能力不足。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嫌麻烦的父母创造的“电子保姆”。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检查一下,父母有没有在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对孩子说“别哭了,别吵了”。
用手机当神器哄宝宝也不知不觉成了一种立竿见影的“电子保姆”。无论生病、哭闹、想念父母,都可以马上掏出手机给孩子,几乎可以“包治百病”。这种哭,闹或者不愿意这样做。
记住,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愿选择手机,而是家长“不厌其烦”地把手机推给孩子。
寻找存在感
对于孩子沉迷手机,喜欢玩游戏,很多家长都想不通,为什么孩子宁愿一直拿着手机,也不愿意和父母说一句话。其实手机里的世界之所以能完全吸引孩子,是因为手机比父母更能“理解”孩子。
比如,当孩子沉迷游戏时,只要在游戏过程中通关,就会收到系统的奖励装备。这种奖励是对孩子极大的认可,也是孩子内心存在感的需要。但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往往太针对性,容易压垮孩子。
2。做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冷漠
教育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知道。家长要想让孩子从玩手机的边缘回归良好习惯,就需要多了解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说:“作业写完了吗?”以及“你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冷漠的交往环境是如何带给孩子依赖和交往的需要的?
所以,在孩子选择手机,喜欢玩手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每一个缺点都在于家长的不重视和不理解!
那么,想要成为孩子的需求,拒绝冷漠的相处方式,家长就需要注意劳逸结合。手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除了给人们带来方便,还能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辅导价值。
比如孩子可以用手机看一些正能量的电影,放松心情,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孩子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多不懂的知识,包括欣赏美图、听音乐、背优秀作文、磨耳朵听单词等。手机的正确使用对孩子的学习价值也有影响。
3。让手机成为助力,而不是拖累
让孩子从现在开始戒掉玩手机的坏习惯。除了关注以上的心理、习惯、现实需求之外,还要注意。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手机成为孩子的帮助,而不是拖累。不过,年龄较小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电子产品,3岁以上再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健康控制。
对此,家长不仅要提前给孩子做好相关的时间规定,让孩子有使用手机的权利,还要有自我监督的意识。在商定的时间和使用地点的影响下,他们逐渐帮助孩子建立原则底线和时间观念
比如:
“不超过一天多长时间”
“手机不能带到学校”
“晚上不能带进卧室”
“不能浏览无关网页”
“不要拍摄视频或观看不雅内容”
…
请随时记住:好孩子源于好习惯和好品质。自我的优秀可以让手机成为助力,孩子淘气叛逆的形成不应该让一部手机来背锅!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么给孩子控制好玩的手机内容,也可以把手机上所有需要的软件都设置成“儿童模式”,或者直接给孩子选一个学习机,作为对你手机的一个答谢。现在所有学习机都有联网功能,除了小巧便携不用手机,智能手机包含的所有需求基本都能满足,更专业的
最后,为了避免手机游戏成为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热秀,建议从小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积极的健康的态度,不羡慕或嫉妒别人的收获,学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体验成就,感受自信。这种
-
我是马兰,重点分析作者在育儿领域的观点。我用个人事例和各种家庭教育事例记录育儿感受的瞬间。我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关注@马兰来谈谈育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s2/]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