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言文 太宗举贤的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2 大唐新语举贤篇的翻译岑文本,初仕萧诜,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 岑文本早时在萧诜门下为吏江陵平定以后,被授以秘书郎的职务,直接归中书校省所属李靖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岑文本)被提升为中书舍人,逐渐被圣上所了解当时颜师古(因为)对前朝旧事很是烂熟,(所以)擅长书写文书和诰命时间没过去多久,(颜师古)就被再次启用唐太宗说:"我亲自举荐一个人,你不用再做(中书舍人)了”就让文本做中书侍郎,专门负责枢密省的事务等到(岑文本)被擢升为中书令,他回家时面带忧愁之色他母亲感到奇怪的问他(为何),岑文本回答说:“我既不是有勋爵在身,又不是前朝元老,现在忝登受到圣上荣宠的高位,位高则责重,这是古人所戒备的,所以我才感到忧愁!”有人来祝贺(他高升),他(岑文本)怒道:“今天,我只接受吊唁而不接受祝贺“辽东之战时,所有的支出用度,他(岑文本)一个人亲自负责,神色疲惫太宗为他担忧,说道:”文本与我一起来到(战场),恐怕不能跟我一起回京了“(岑文本)很快就病死了》。 3 唐太宗论弓(文言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 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 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 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太宗跟萧瑀说:“我年少的时候喜欢玩弓箭,字以为能够完全懂得其中的奥妙最近得到了数十副好的弓,拿着它们给作弓的工匠看他们说:‘这些都不是好的材料’我问他们其中的原因,工匠说:‘木心不正,那么木材的脉理都不好,弓虽然很刚硬有力但是发箭的时候无法向前发,不是好的弓’我才开始领悟到这个道理我以为我平定四方,用弓很久了,却还领悟不到其中的道理况且我掌握朝政的时日不多,得到这个道理的含义,本来就比不上对弓的了解,对弓的了解犹且得不到,更何况对于治国的道理呢?”从此以后到都城述职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和中书内省官员,太宗每次召见,都给他们赐坐说与这番话,询问访察各地的事情,力求了解百姓的需要与不想要的东西,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得失告诉我们他是一位很开明,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 4 求《唐太宗论举贤》译文 1、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 2、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唐太宗论举贤》出自《资治通鉴》,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搜狗百科—《唐太宗论举贤》 5 八下语文新支点23课马说阅读答案那个阅读突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6 文言文任能举贤的翻译成和答案 任能举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文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荣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党:党羽。 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督实:考核其工作实绩。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古代人从不熬夜,过午不食,为何长寿的人还是寥寥无几?1 有哪些祝贺升官的四字成语 1步步高升[ bù bù gāo shēng ] 步步:表示距离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职位不断上升。 例句:哥们,听说你最近春风得意,步步高升。恭喜,恭喜。 2平步青云[ píng bù qīng yún ] 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例句:两年前的小陈还生活潦倒,不料眨眼间他就平步青云,成了名人。 3大展鸿图[ dà zhǎn hóng tú ] 比喻实现;鸿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谓放手实施宏伟的计划和设想。 例句:敬祝你乔迁新居,大展鸿图,福星高照! 4直上青云[ zhí shàng qīng yún ] 直上:直线上升。 比喻官运亨通,直登高位。 例句:正当看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我直上青云时,命运从中作梗了。 5加官进禄[ jiā guān jìn lù ] 提升官职,增加俸禄。 例句:一心想加官进禄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2 祝领导高升的4字成语 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扶摇直上,一日千里,蒸蒸日上,步步高升,鱼升龙门,升堂入室,升官发财,指日高升, 出幽升高(成语释义:犹言出谷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成语出处:《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帝乃下诏曰:‘伦出幽升高,宠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托疾自从,苟肆狷志。’”李贤注引《诗》:“出于幽谷,升于乔木。” ), 迁乔出谷=出谷迁乔=迁莺出谷 一岁九迁=一岁三迁 不过就前面的常用 3 祝人升官的成语 马到成bai功 一马平川百尺竿头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 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繁荣兴旺 形容事业或经济状况发达昌盛,生机蓬勃 安家立业 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比翼齐飞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齐飞:成双的du并飞。 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比翼双zhi飞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 双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大功告成 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大政方针 重大的政策与dao措施,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指针。 鸿业远图 鸿:大。 宏伟的事业,远大的志向或谋划、激昂青云 奋发意气于青云之上,指痛痛快快地做一番事业。 建功立业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 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展翅高飞 形容鸟版展开翅膀向高空飞去,也可以比喻事业的兴旺发达或人才高度发展 震古铄今 震动古人,显耀当权世。 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 白手兴家 形容原来无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出一番事业。 同“白手起家”。 4 带“高升”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步步高升、指日高升、官运高升、学业高升、事业高升 1、步步高升 读音:bù bù gāo shēng 释义:指职位不断上升。 2、指日高升 读音:zhǐ rì gāo shēng 释义: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 3、官运高升 读音:guān yùn gāo shēng 释义:指做官的职位不断提高。 4、学业高升 读音:xué yè gāo shēng 释义:指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5、事业高升 读音:shì yè gāo shēng 释义:指个人的事业越来越顺利。“加班”,可能是现代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无休止的工作,望不到尽头的加班,逐渐让很多人羡慕起古人的生活,开始向往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方式。现实中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对古人“悠闲”的生活方式愈加憧憬,不知不觉中留存脑海的想像也被日益“美化”。那么实际上,古人也会有加班烦恼,古人上夜班么其实,这些问题都与古代的工作方式、政策律令息息相关。漫长的“加班文化”发展史1“加班”起源——未知的“加班”早期关于古代上班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诗经·齐风·鸡鸣》中记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意味着天还未亮,就该准备上早朝了,鸡鸣时分天蒙蒙亮,朝堂上就已经站满官员,足以说明当时朝廷官员“上班”时间有多早。刘向《说苑》也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平公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说:“如何不炳烛乎”可见,古人的加班不止体现在工作上,学习上也一样适用,“勤”字在古人身上也得到充分的展现。秦始皇《汉书·刑法志》中载:“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不止朝廷官员鸡鸣而朝、文人学士秉烛夜读,在“加班”一事上,皇帝也不例外。白天不仅要处理朝政,夜晚还要熬夜看书,其工作量之大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所以说,自春秋至今“加班”意识是一直存在,并随着时间发展、律令修改、朝代变迁进一步的深化、制度化。2从汉至唐——加班制度的逐渐系统化两汉之前虽有提及夜直的记载,但没有形成较为正规的夜直制度。据史推断,夜直制度应当不晚于汉朝。《汉官仪》载:尚书寺居建礼门内,尚书郎入直,官供青缣白绫被。说明当时的官员已存在“值班”一说,当时的尚书郎就承担“夜直”的职责。《后汉书》也载:汉世祖刘秀“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难寐”,这充分展现了汉代皇帝的“加班日常”。总之,就是从早上忙到晚上、从晚上忙到深夜。“加班”即是日常。唐代官员而到了唐朝,夜直制度逐渐颇具规模。《唐会要》载:“故事。尚书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转以为次。”另有“故事。尚书左右丞、及秘书监、九寺卿外官二佐已上及县令,准开元式,并不宿直。”在唐代的划分中:尚书左右丞、秘书监等职位是不需要夜直的,也从此面反映出其他官员夜直则可能是常事。尤其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就是需要夜直的对象之一。也就是说,官位再高也难逃脱“加班”的命运啊!3宋元明清——“加班”制度的延续期唐朝之后,“加班”制度依旧在延续。《宋诗钞》中有载:“给守卫官军直米,令其昼夜直宿,不得更番候事”另外,《枢垣记略》中也有提及:“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从宋至清,关于“加班”的记载中食宿出现频率较高,可见,古代政府会给予当值者一定的食宿保障,但历来的史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有关“加班费”的记载。另外,古代关于“加班”的律令也制定的较为严格。《明代律例汇编》载:“若夜直更之人,不觉盗者,减三等”。可见,当时夜直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严谨性。其实,类似律令在唐代已有记载。据《唐律》载:“诸在官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可见,古代的官员日常工作并不好过,“加班”的生活也较为难捱,毕竟明文规定必须当值。若有违背,真的是“命运”堪忧!“加班”制度背后的推动因素1事物繁忙——皇权的需要自两汉时期夜直制度就已经出现。《后汉书》中记载:“光禄勋,卿一人,中两千石”。这里的官职是指保卫皇帝安全的武将,主要承担夜直。除武将外,《江南余载》中载:“张洎与钱若水夜直,太宗开滋福殿召二人草制,词加李昉左仆射班”。古代“加班”不仅有武将承担护卫一责,文臣也要担负相应的任务。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帝的需要,可能随时召见,必须随时待命。古代的“加班”都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加班”的人员也与皇权稳定与否相关联。一般,当值人员都由皇帝来选择,若皇权稳定,夜直人员多选与皇帝关系亲近之人;若皇权不稳,则多是无权无势的寒门子弟。也可以说,夜直制度的变化,是根据皇权的转变不断发展的。“加班”制度也因皇权的需要而存在。宋代官员2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升古代“加班”何时出现史书中并未明确提及,但关于“加班”的记载出现最多的是两汉时期。两汉以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基本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事物处理相对较少,基本上也不涉及太多繁琐的问题需要持续的加班来完成。另外,春秋时期处于战乱时期,社会不稳定,也就没有明确的分工,职位上也缺乏系统的安排。但自汉代之后,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期,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汉时期疆域的扩张也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自然需要人员的增加和一定程度上的“加班”。而到了唐朝,社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夜直就成了必然。因此,“尚书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转以为次”的情况就应运而生了。唐代也形成了较为系统庞大的“加班”规模,并且自唐以后一直延续。毕竟,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主要靠的就是那些正在“加班”的朝廷众人。古代法律制度影响下的那些“加班”官员1严苛的“加班”制度古代“上班”法律规定严格,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签到”。“迟到”轻者要扣工资、而严重者则会遭受相应的刑罚。《唐会要》中载: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而唐肃宗时也明确规定“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所以说,唐朝的官员一般不敢轻易“迟到”。毕竟,谁都不想因为偶尔的一次偷懒白白浪费了辛辛苦苦“加班”几个月才得来的俸禄。另外,唐律中也有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还要罪加一等”。就这方面来说,现代人的生活算是相对幸福。不上班最多也就丢了工作,不比古代人还要承担法律的制裁。《册府元龟》中有载:权德舆“独直禁垣,数旬始归”,这位有名的文学家是唐德宗时期中书省唯一的中书舍人,所以“加班”时也没有轮值一说,从唐代的加班制度来看,他的日常“加班”的“悲惨”程度就可想而知了。2“痛苦”的加班时光“加班”的时间一般是痛苦而又漫长的,不仅考验人的身体,还挑战人的心理。这点,做过官的白居易就深有感触。在他的诗《晚归早出》中提及:“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刘禹锡的诗中也叹:“鸾台夜直衣衾冷,云雨无因入禁城”。白居易两位大诗人在当时的做官生涯中可谓受尽了“加班”的折磨。加班加到深夜,还要早起上朝,确实让人的身体吃不消!据《资治通鉴》载:“中书郎王融尝夜直省中,抚案叹曰:'为尔寂寂,邓禹笑人!'”可以想象,古代“加班”并不是说有多忙,重要的是无论忙不忙你都要加班。而且官位不同,忙碌程度也不同。像王融这样有名望的大家也要在在深夜“值班”,问题是还没有重要的事要做。身觉碌碌无为,才华得不到施展,寂静的“加班”夜也只能独自感叹罢了!3“苦中作乐”的“加班”人员古代人的“加班”也不全是索然无味的,有些人就懂的“苦中作乐”,更幸运的也会因为加班而步步高升。古人“加班”时间闲来无事也可以找人聊聊文学、无聊写写书信、也有的会相约同事品茶、聊天,总归,漫漫长夜总得找些事儿做不是《清史稿》载:“许庚身,字星叔尝代同官夜直,一夕,票二百签,署名牍背。文宗阅本,心识之,以询侍郎许乃普,乃普为其诸父行也,遂命充军机章京”。“加班”有时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最起码,有一定的可能性得到皇帝的青睐,从此步步高升,官途顺利。当然,在这方面,运气可能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结论“加班”从古就有,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最初见于春秋时期,两汉规模开始逐渐扩大,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发展,并从唐一直持续到现在。总体来说,“加班”制度的形成,最主要是受皇权的需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另外,生产力的提升也是推动“加班”制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加班”的推行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众多官员深受“其害”,无法逃避的同时也只能无奈接受,古人熬“最贵”的夜,加起班来不要钱要“要命”,所以说,古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只存在于古代的小农阶层,而且最大的可能还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一种情景。现在加班我们有的还能拿到加班费,但在古代没有“加班费”也要履行“加班”的职能,这种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毕竟,现代人不想干了还能撂挑子走人,古代呢想走还得等着皇帝发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