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曲赋文·华山女》原文与赏析 韩 愈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唐宪宗晚年,既好神仙,又崇佛。元和十三年十月,颁布求方士的诏书,得柳泌。十一月就任柳泌为台州《今浙江省内》刺史,因为柳泌说要到天如山才找得到灵草来炼长生药。谏官们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以方士作临民之官的。同时又有迎佛骨的事。韩愈既反对佛教,也反对道教。这是韩愈的一首排佛批道的诗。一说作于元和十一、二年,一说作于元和十四年,都没有提出可信的证据。从诗的内容来看,应是韩愈在长安城内看到的真实情况,有感而发。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以“座下寥落如明星”为界,以上属第一大部分,以下为第二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排佛第二大部分批道。 第一大部分又可分作制造声势,玩弄手法,取得效果,产生矛盾四个层次。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这是制造声势。讲经为什么还要制造声势呢,为了招徕听众。 如所周知,佛经的文字是相当艰涩难懂的。为了让一般的读书人能够读懂,就不能不注、疏,解经。经过了注,疏、解之后,一般的读书人是可以读懂了,然而,那些所谓的愚夫愚妇却还是不懂。正如纪晓岚所说:“天下士大夫少而愚夫妇多,僧徒之所取给亦资于士大夫少,资于愚夫妇多”。这就不能不讲经。为了使“愚夫妇”听得能有兴趣,又不能不在讲经之中,加进一些迷信故事。久而久之,终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这就是“俗讲”。《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后魏未,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柳氏截其双指。无何,柳被狐刺螫,指双落。又有一婢名玉莲,能唱歌,昌爱而叹其善,柳氏乃截其舌,后柳氏舌疮烂,事急,就稠禅师忏悔。禅师已先知。谓柳氏曰:“夫人为妒,前截婢指,已失指;又截婢舌,今又合断舌。悔过至心,乃可以免。”柳氏顶礼求哀,经七日,禅师令张口,咒之,有二蛇从口出,一尺以上,急咒之, 遂落地,舌亦平复。自是不复妒矣。像这样的俗讲极事,在《冥报记》、《冥报拾遗》和《灵怪集》中还很多。 正如同乡间艺人敲锣打鼓以招徕观众一样,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听讲,僧徒们“撞钟吹螺”,也是为了以广招徕。把钟声撞得越响,把螺声吹得越大,到的人就越多,自然招徕到的听众也就可能越多。所谓“闹宫庭”,是指声,声可以直达“宫庭”,形容喧闹声音之大,并不如某些人所说,是指十四年正月宪宗迎佛骨时事”。 “广张罪福资诱胁,是玩弄的手法。 避难趋福是一般人的一种共同心理。抓住这样的一种心理,僧徒们以信佛得福,不信佛罹祸祸为理由,来引诱,威胁群众。这还不是在玩弄手法吗 “广张”是极力张扬。为了欺骗听众,僧徒们便极力张扬“罪福”。这既说明了僧徒们宣扬 “罪福” 时那种卖力的劲头,又说明了他们狡诈的用心。非常生动、形象。 僧徒们的引诱和威胁果然产生了作用“听众狎恰姚浮萍。听众之多,犹如密集在一起的浮萍。这就是效果。“狎恰,” 密集貌。 然而,矛盾也从而产生出来了,“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把道教的听众都吸引走了。 听众也是道教徒们的衣食之源,把听众都吸引走了,也就等于断绝了道教徒们的衣食之源,这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怎么办斗争!怎么斗争这就进入到第二大部分了。 和第一大部分相对应,第二大部分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策、手法、效果和结局。 为了招徕听众,佛教徒们又是“撞钟”又是 “吹螺”。道教徒们要想再把听众争取过来,没有更高明的办法,显然就不行了。怎么办呢起用女色。“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这就是道教徒们用以对抗佛教徒们招徕听众的办法。 宗教本来是一种信仰,可是,道教徒们把自己的女信徒作为招徕听众的诱饵,而女信徒竟然也不惜牺牲自己的色相甘心作为诱饵。何其卑劣和 !然而,这就是宗教!“华山女儿家奉道”是说明作为诱饵的女色,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女信徒。在一句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就把宗教的本质揭露无遗。 “欲驱异教归仙灵”,是动机。所以要利用自己的女信徒,把误入异教的芸芸众生们,回归到仙灵的怀抱中去。何其冠冕堂皇!然而,“仙灵”的力量竟然还没有女色的力量大,这不是讽刺吗 然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着冠帔”,是戴上道冠、披上道服。这自然是讲经时所必须的,可为什么还要说 “洗妆拭面”呢原来是为了敷粉,以便把脸和颈搽得白白的; 涂红,以便把颊染得艳艳的; 划眉,以便把眉划得长长的。不言而喻,这不是为了讲经,还是为了色相。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招徕听众,佛教徒们又是 “撞钟”,又是 “吹螺”,其喧闹之声可以直达宫掖,声势是够大的。然而,道教徒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声不响,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突然抬出了一位 “白咽红颊长眉青” 的美女,其招徕之力,远远超过了 “撞钟吹螺” 不是无声胜有声吗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这是手法。 如同佛教徒一样,道教徒也是很懂得利用人的心理的。人们有一种好奇的心理: 越是秘密的东西,越是想看。正是抓住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女道士 “遂来升座演真诀”,却把观门紧闭,不让人们去听。既然不让人们去听,悄不作声也就是了,却又出现了一个“不知谁人暗相报”。于是人们便像潮水般的蜂涌而至,其喧闹之声,訇然作响,犹如电闪雷鸣! 何等有吸引力!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不知谁人暗相报”,明明是有意派遣出去的人,却伪装成“不知谁人”,明明是特意去传递消息的,却伪装 “暗相”的样子。手法又是何等的卑劣! 如此这般一番努力,效果果然不错: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穆天子传》:“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骅骝”,就是马。《说文》: “軿车前衣,车后为辎”。辎軿,就是车。仕女道士的吸引之下,原来在寺里听佛教徒讲经的人一子都跑光了。道路被马堵塞,车辆一个连着一个,纷纷向道观集中,以至于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这还不算,“抽钗说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有人拔下头上的钗,有人脱掉手上的钏,有人解下身上的环佩,一会儿功夫,光泽耀眼炫目的金玉礼物堆成了一堆,更有甚者,连六官也被吸引动了,她们也想一睹女道士的丰彩,于是“天门贵人传诏召”女道士被接到宫中。“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玉皇”,又称玉皇大帝,是道教信奉的神主。颔首,是点头。为什么要点头因为女道士有功。有什么功,很显然是赢得了成堆的金玉。于是乘龙驾鹤自天而降,干什么来了“许归去”。接人归去。接什么人是女道士还是那些“抽钗脱钏解佩环”的人,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因为不论是女道士,还是那些“抽钗脱钏解环佩”的人,都是应该被接引飞升的呵!战果辉煌,全胜而归。然而,这是为了信仰吗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是结局。 原来在那车水马龙的圣者之中,还混有一个“豪家少年”。“少年”虽属“豪家”,却不是去送钗、钏、环佩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为何物。那么,他不停脚的绕来绕去围着女道士转,又是为了什么呢“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他在想重温那翠幔金屏之中,和女道士共度过的那种慌兮惚兮的生活。然而,“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这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豪家少年”,一种是指女道士。二说虽都可以讲得通,不过,以后说更为切近。就是说,对于“来绕百匝脚不停”的“豪家少年”,女道士也是一往情深的。“梯难攀”和“俗缘重”,厌恶什么,向往什么不是非常清楚的么只是由身不由己,只好青鸟传情,对情郎频频丁宁而已。一场骗局,至此彻底戳穿。 宗教,说到底是欺骗。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对于宗教的欺骗本质认识得如此清楚,揭露得知此深刻,不能说不是难能可贵的。 李唐王朝,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佞佛。因此,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势力。道教徒尊奉李聃为其始祖,而李唐王朝又自命是李聃的后代。因此,道教在社会上的势力也不小。然而,佛、道二教又都想赢得独尊的地位,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很大。有矛盾就有斗争,在《华山女》中,韩愈以生动的笔触,形象在再现了当年佛、道二教的斗争情况,使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堪称传神妙笔。 没有烘托,没有渲染,基本上用的是白描手法,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揭露了宗教的欺骗本质,正是此诗意义的所在。 升座 [shēng zuò]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道士服饰有六种,分别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体如下:1、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2、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3、戒衣:**,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4、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5、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6、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扩展资料:道士服饰的组成部分:道士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1、道巾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2、道冠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3、道袍道袍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4、鞋袜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1)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2)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3)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4)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5)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6)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7)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5、佩饰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剑、佩剑、葫芦、鱼鼓、单瓢、拂尘、阴阳环。-道教服饰你觉得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谁更厉害一点,为什么?升座 [shēng zuò] [升座]基本解释 亦作“ 升坐 ”。登上座位。《荀子·乐论》:“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杀伐,晚年出知 洪州 ,颇多恨悔,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尝请 佛印 元公 升座, 元 知其意。”《三国演义》第一回:“﹝帝﹞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 聂政 升座,三人相让一回,仍凭栏席地而坐。” [升座]详细解释 亦作“ 升坐 ”。登上座位。 《荀子·乐论》:“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杀伐,晚年出知 洪州 ,颇多恨悔,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尝请 佛印 元公 升座, 元 知其意。”《三国演义》第一回:“﹝帝﹞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 聂政 升座,三人相让一回,仍凭栏席地而坐。” [升座]百科解释 原为道教名词,自佛教全面模仿道教丛林制度后继承此说法。即升高座之意。系指师家登高座说法。据古制,升座与上堂同义,至后世乃有所别。(临济录上堂条、禅林象器笺垂说门)(杂语)禅家之用语,上高座而说法也。旧说曰普说为升座,或上堂亦称升座。即登高座说法。又作升座或升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大正48·347c)︰‘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古清规序〉(附于《敕修百丈清规》卷末)云(大正48·1158a)︰‘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 更多→ 升座 [升座]英文翻译 L seat [升座]相关词语 理财 核准 默数 逮捕 熟悉 谦恭 资源 犷野 龃龉 热风 隧道 用具 武当山升座道长是谁道教的教义更厉害一点,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尊道贵德 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尊道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由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贵德。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贵生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体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所谓“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有,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之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所以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经》曾把这一要旨归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汉书艺文志》则将神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信仰的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以“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修道以至长生成仙,就是要求人们以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灵秀之气而化生,得之不易,当格外珍惜。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个方面。道教谓之“性命双修”,以致神形兼备。心性品德的修养和提高,是修炼物质生命的基础。修养心性品德的标准,是学修“道”一样的德行,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生命的修炼则是以品德修养为根基,宝养精气神,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气化炼、静功动功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最终达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称“一分为三元,三元变化三气,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这是《云笈七签》对三洞宗元的基本论述。概括来说,“道”气衍化为三元,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变化为三气,三气分别是始、元、玄三气,再由三气化生万物。其造化开辟的过程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始立。再由始、元、玄三气化生万物。在《道德经》中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洞宗元作为“道”化万物的信仰宗元,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就是三元即三宝君。第一天宝君,从混洞太无元化生;第二灵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第三神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三宝君分别治于三清境,故三宝又称三清。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而三元皆本同道气,所以,三宝君的名号虽殊,却本同于一。 三宝君、三清,道教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道教最高尊神,乃神明之宗,造化之祖。同时还是经教之教主,为道教传下了三洞三十六部真经。《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三洞经又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人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故后世《道藏》的编纂,就是以“三洞四辅”来分例的,并构建起了以“三洞宗元”为信仰的经教体系 清静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意思是说:清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人修大道,体行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静之道意。教条式地理解清静,或把死寂静止看着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么,怎样的修行才能进入真正的清静境界呢《云笈七签》中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真仙直指语录》中也说:“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其核心的法则就是少思而寡欲。然而,人生在世,名利声色不断挠得人们欲望滋生,浊动不已。但作为修道务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样,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欲。《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自然无为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柔弱不争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教徒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柔弱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柔弱内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为有生命才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则更是如此,没有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现出的则是刚强的僵硬。所以《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垂教人们修道,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久视。道教在继承和阐扬这一教义中,要求人们重视柔弱的修炼,始终持行“专气致柔”。做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应事行事保持身神的平和安静,和弱其气,持养身神。 第二,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缺,强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就应是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从而开阔自我容让的胸怀。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的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神。 而道教“不争”的教义,与“柔弱”思想有着相互的联系。所谓“不争”,《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 不争的教义精神,《道德经》通过对“水”的论说,就“不争”的思想作了深刻的阐明。《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以它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哪里低就流到哪里,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私地浇灌万物,供人们利用,福育人和万物生长。从无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完美。为此,祖天师张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别倡导太上不争的教义,把不争作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准则。《老子想尔注》中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长生者,也应做到“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后来历代道教高真,避世利荣名,甘隐深山俭朴修行,并发善心济世利人,就是“不争”教义的体现。因此,对于一个真正学道修道者来说,就应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从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会的和平和发展。 返朴归真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朴必需要抱朴,《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在返朴归真的修行道路上,诸多高真大德的践行曾为后世学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样。汉末魏伯阳真人,“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专心修炼。葛洪真人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终日默然,被邦人咸称为抱朴之士。并提出应“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晋代嵇康好道,亦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为修行宗旨。今天,学道修道之士又何以不能进一步发扬守朴全真的教义,留一份淳朴之真于后世。 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作用。所以,道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其核心主体则还是围绕生死问题,承扬于《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其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由此可见,天道的循环承负报应,是因人作恶和嗜欲造成的,并给后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为免人们遭受危害和灾祸,人们应当学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负”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们遵循“道”的行为准则,按“道”意来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 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特别重视并相信现世的善恶报应。《太平经》也为说: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老子想尔注》中则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认为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随人行善恶行为来报应的。所以,信道修道之人,应行善积德,使精神与天通,乃可至长生成仙。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对后世有非常重要影响。《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在天地间有司过之神,行善积德则可延年加寿,乃至成仙。犯过作恶,则依所犯轻重,给以减少生命年限的惩罚。鼓励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还融会了回报应学说,修道行善则可升入仙国,犯过作恶则将会在地狱受到刑罚。凡人死后,家人当信道行善,诵经祈祷太乙救苦天尊救度。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万法归宗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凡为学道务道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本。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但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他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神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龙虎山祖庭天师府中曾有联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生生变化 道教的变化观与道术观:道教十分重视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变化。在道教徒的眼中,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大道的本性之一,就是周行不止,而且推动着世界的变化,包括宇宙的演化。同时,道教与先秦道家只强调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不同。在承认变化规律的同时,又要求将这些规律掌握在自己手上,并且利用它们去控制自身和外物的变化。变化观是道教追求与道合真超凡成仙,以及一切道术的理论基础。 道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老子的道论中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道处于不断的循环运行之中(周行),道运动的规律是不断走向自己的反面(反者道之动)。他认为,象有、无、高、下、长、短,前、后,等等都是相对比相联系而存在的,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转化的那一关节点(极)谁能掌握呢?难道没有个正常的情况吗?正常的又会变成不正常,好的会变成不好的。(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些深刻的思想,不仅被道门所继承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后学在老子思想的 基础上,又概括出“极而反,天之道也”一类命题,成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至理名言。与此相联系,道家又认为,柔弱可以胜刚强。老子说,柔弱,是道的功用。(柔者,道之用)。他比喻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水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东西能胜得过它。所以说,天下最柔弱的,可以在最坚硬的东西中自由来 化化无间的世界图景 道教相信在大道推动下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都是处于不仃的变化运动中的。葛洪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抱朴子内篇·黄白》)五代时的道士谭峭《化书》中,更加普遍地讨论了由道为起端的各种自然的或祥会的变化。他提出:“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 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零售价人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同样,社会也处于生灭不息的变化之中。道教徒的这类变化观念,可能与他们亲近自然,对自然界中大量变化现象作了细致观察有关,也与他们长期参与炼丹炼金术的实践有关。 道教的变化观不断地打破人们囿于经验,看不到某些缓慢变化的局限。一般人们都能看到身边的变化,而不大想到连大海与陆地之间也是会互换位置的。道教则认为它们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葛洪《神仙传》中用仙人王方平与麻姑对话的口气说,曾见到东海三次化为桑田。沧海变桑田的思想在地质学上看显然有着合理性。 逆化和夺造化之秘的信念: 道教在强调变化无间的同时, 将变化分为顺逆两类。所谓顺化是从宇宙演化生人生物的角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说太极分阴阳化五行,阴阳五行化生出万物之灵的人,以及千差万别的事物所谓逆化,是指修道者沿着与万物化生相反的途径,通过一系修行,返回到最初的出处-道,与道合真,便可成为神仙永世长存。所以道教中长期流传着“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的话头。这种逆化成仙的思想,被称为中夺造化之秘他们要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做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在他们的变人观中包含着运用。模拟和把握宇宙演变的总规律并人为控制物质变化的思想。这一思想促使他们长期在控制自身和外物的实验中摸索,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达到随心所欲的变化,如隐身分形、飞行虚空、往来无碍等等。这部分内容,称为道术或道法。这些都是与其宗教信仰相联系的。 作为“变化之玄伎”的道术 道术,又称道法,民间习惯叫做法术。中国的佛教,各种民间宗教,以及民间的巫师,都各有自己的法术系统,但所依据的理论、神谱、道德原则都有不同,其操作方式方法也有许多的差别。道教从得道成仙的信仰和变化观出发,对法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法术体系。 在道教法术理论中,强调对道的学习、领悟和掌握。一般认为,道是法的根本(体),法是道的体现和运用(用)。道体法用,也就意味着法是用来行道的。大道本来无形,但可以通过术或法来体现它,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当然主要是宗教服务(道因术以济人),而人有灵性,可以通过修习与道合一(因修以会道),人掌握了术,也就获得了造成外物变化的神秘手段(变化之玄伎)。这些道法,后来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仪式。可以说,道教的仪式是道法的规范和操作方法。因为它是道的体现,所以举行仪式称为“行道”;因为它对行道的过程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是一种确定的范式,所以常称为科范或仪范。它的主要形式有斋和醮,所以一般合称为斋醮。斋醮现在也仍然是道教为信众举行宗教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信道者寄托自己信仰的主要途径。1 张至顺道长是武当山升座道长的身份,他担任清微派掌门人,同时也是一位道教学者、书法家、武术家和道医居士。2 在武当山修行多年的张至顺道长,深谙道教教义、医理药理、武当武术和养生功理等,是武当山的重要代表人物。3 张至顺道长不仅在武当山担任道长,还是一位活跃的道教学者,他经常在国内外进行讲学,传播道教文化。4 他的书法和武术造诣深厚,被誉为著名的书法家和武术教练,对道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5 张至顺道长还是一位道医居士,他擅长运用传统方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帮助人们调理身体,恢复健康。6 升座仪式是武当山的重要宗教活动,张至顺道长在升座时会受到众多信徒的观看和祈福,这也是道教教义和传统文化的一次展示和传播。7 升座仪式非常庄重和神圣,需要经过严格的仪式程序和礼仪规范,以确保仪式的严肃性和神圣性。8 总之,张至顺道长是一位多才多艺、成就卓著的道教人士,他的身份和影响力使得他在武当山乃至整个道教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