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结尾的押韵祝福词

问答 0 17

en结尾的押韵祝福词,第1张

辙名 韵母 收音 发花 a(啊)ia(呀)wa(挖) a 乜斜 ie(耶)ue(ye)(约) e 梭波 o(喔)e(鹅)uo(窝) oe 一七 i(衣)y(迂)-i(日知资等字母音)er(儿) iy(YU) 姑苏 u(呜) u 怀来 ai(哀)uai(歪) ai 灰堆 ei(诶)ui(uei)(威) ei 遥条 ao(熬)iao(腰) ao 由求 ou(欧)iu(iou)(优) ou 言前 an(安)ian(烟)uan(弯)yan(冤) an 人辰 en(恩)in(音)un(uen)yn(yun)(晕) en 江阳 ang(昂)iang(央)uang(汪) ang 中东 eng ing(英)weng(ueng)(翁)ong(翁,即轰的韵母)iong(雍) engong 以上都是韵,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这里压的是ang(昂)韵。押韵的字有以下这些:茫、量、忘、凉、霜、乡、窗、妆、行、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词中,也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押韵的,例如“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言字就不是押韵的,着要根据文意和平仄的需要而定。其实诗歌有的时候意境到了就好了,完全追求押韵,有的时候诗歌的味道就没那么好了。 加油啊!!~~什么叫做韵、韵部和韵目en韵脚的全部字有如下:1、怎、文、问、温、稳、闻、蚊、吻、纹、雯、损、疼、腾、滕、嫩、恁。2、们、门、闷、焖、扪、森、人、认、任、忍、仁、刃、韧、妊、仞、饪。3、盆、喷、盖、分、份、粉、芬、坟、奋、粪、汾、愤、纷、蚧、掩、岑。4、参、涔、岑、本、奔、笨、苯、舞、夯、什、身、深、神、甚、婶、申。5、沈、审、伸、参、慎、绅、砷、沉、臣、陈、尘、称、衬、晨、趁、辰。6、琛、谌、抻、郴、忱、秤、肯、啃、垦、恳、冷、愣、棱、凌。诗词中的平仄押韵是以何种标准定义的?1、韵是形声字,音为形,匀为声。旧多写作均。韵的本义是指和谐的声音,也指风度、气质和情趣。韵也指音节中声母、介音以外的部分,如ang、iang、uang是三个韵母,但同是ang韵。在古代,不同的声调属于不同的韵。现代韵也指韵母。2、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这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3、韵目指从《切韵》以来的韵书为各个韵排列的目录。用于作词作曲的韵书,往往以双字作韵目,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以“东钟”、“歌戈”等作韵目。扩展资料:韵部是比较晚起的一个概念,在清代古音韵学出现之前,韵书和音韵学只被称为“韵”,而不称“韵部”。“韵”所谓韵与韵部,实际上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同一韵基的汉字称为“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就形成一个“韵部”。清朝以前,韵和韵部都可以称为“韵”。从清代儒学来看,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韵-韵部-韵目请问写诗怎样才做的押韵?  黄金级:a an ang eng ong(宏亮级)  白银级:ui yi u ye ing(细弱级)  红铜级:ao on ai uo(柔和级)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例子(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月光光》(童谣)  例子(3):不因气压摇摆,只因有你拥戴。《我的骄傲》歌词 Anders Lee、黄伟文  例子(4):你「精」我都「精」,饮杯竹叶青。「竹叶青」广告语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附: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①。  简介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②。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①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十八韵: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  十三辙即十三个通押韵部,分别是:  一发花,十八韵的一麻。  二梭波,十八韵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韵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韵的五支、六儿、七齐。  五灰堆,十八韵的八微。  六怀来,十八韵的九开。  七姑苏,十八韵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韵的十一鱼。  九由求,十八韵的十二侯。  十遥条,十八韵的十三豪。  十一言前,十八韵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韵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韵的十六唐。  十四中东,十八韵的十七庚和十八东。  因为十三辙的七姑苏和八衣欺对应十八韵的十姑十一鱼通韵,合并就是十三辙。  ③近体诗基本规律  我们以最简单的方法,来看看如何构成一首完整的今体诗。  基本句型“逢双必反”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这就是所说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的“拗句”里我们会具体谈到。至于最后一字的平仄押韵则是  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韵则平声收尾,不押韵则仄声收尾。(这是基本规律,实际上也有许多仄韵诗)  句型平仄“对句相反,邻句相粘,首末相应”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对句相反: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  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符合了以上这四条基本规律,中规中矩,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诗。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要想进一步了解其规律,请看“平仄”“押韵”“对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人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在“韵文”里,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指句号,含叹号、问号,为一句),也可以连分句也用韵,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这叫押韵方式,或称“韵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韵母是en的字有哪些?汉字的发音,用汉语拼音来解释,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合拼而成,比如“人”字的发音,由声母r和韵母en拼出来。所谓押韵,就是两句话,各自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韵母相同。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这里春字的韵母un实际是uen的缩略规范,其中en是韵尾,押韵,只要韵尾一致即可。平仄,是汉字发音的声调,平声,过去分阴平、阳平,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过去有上、去、入三声,上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三声,去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四声。入声,这个声调,在今天的标准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入声字,今天已经分摊进其他四个声调里,其中以归入平声的居多。作为诗词、诗歌来讲,由于体裁的不同,押韵的方式也略有差异。像我们看到的古诗中的五言、七言等体裁,是两个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个完整句子,称为“一联”,每联的结尾押韵。而且,韵字的声调必须保持一致,即平声和平声字相押,仄声和仄声字相押。平仄声调之间不得押韵。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一联中的两个句子都需要押韵——其一长诗(篇幅较短的诗,中间换韵的情况极为罕见)换韵的地方,换韵的一联,首句要起新韵,次句要押新韵,其后,每联一押新韵。其二,就是一首诗的首联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声调,如果首句尾字的声调与全诗韵脚声调一致,则必须押韵,反之,则不用押韵。这就是你问题中所举例子,为什么一二句押韵——因为首句尾字是平声,所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押,因为第三句与第四句是一联,联尾押韵即可。且格律诗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要对应起来,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它不能和平声字来押韵。现代诗歌体裁的押韵,则要宽得许多。通常不必考虑押韵字的声调,即平仄声之间是可以押韵的。它也是完整句子之间来押韵,一个完整句子,到底由多少短句组成,没有明确限制,可多可少。不像格律诗规定得那样严格。但一般来说,组成完整句子的短句,也不宜太多太长。词曲,也是诗歌中的一类特殊体裁,它的平仄格式与押韵的道理与五言、七言等格律诗一样,只不过在具体用法上,有所区别。首先,它的句子的长短,是受词牌、曲牌的约束,每个词牌或曲牌即代表其专门的音乐曲调,所以它的平仄、用韵的格式,每一调都有其专门的规范,比如,有的规定专押平韵,如《浣溪沙》等,有的专押仄韵,如《玉楼春》等;有的要平仄通押,如《调笑令》等,有的要换韵,如《减兰》等……另外,不同体裁的诗歌,用韵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说的古诗词,其中大致可分三类不同的体裁,一类叫做古体诗,泛指唐代以前的各类诗歌,比如诗经中的风雅颂各篇、汉代乐府诗、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言、五言、七言诗等。这类诗歌的用韵,往往依据人们当时的方言发音来押韵,并无统一规范。所以其中有些诗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并没有押韵。另一类诗歌叫做近体诗,指唐代发展成熟起来的格律诗,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杂言诗等。它们的用韵也不是依据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的发音而来,而是依据一部在隋代制订并发展起来的声韵体系——平水韵,这是首个将我国诗文用韵统一规范起来的声韵标准,一直影响到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即使在现在,许多人,在创作格律诗词时,仍然习惯沿用这一声韵标准。还一类,叫做词曲,词是唐代出现,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用韵,基本延续了平水韵的声韵规范,在此基础上,对平水韵的韵部进行了大量的合并与简化。而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戏曲,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诗歌体裁。它的用韵,采用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全新的中原音韵标准,撤销了入声声调,只有平(阴阳)上去四声,与今天的普通话汉语拼音声调相似。而今天我们创作诗歌,可以完全以汉语拼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对于古代诗词的体裁,我们还应当稍微了解一下当时的声韵标准。韵母是en的字有:本、苯、笨、奔、陈、趁、晨、沉、尘、辰、臣、跟、根、艮、亘、肯、啃、恳、垦、硍、们、门、闷、焖、人、忍、认、任、仁、妊、神、身、深、什、沈、申、审、真、珍、臻、镇、针、温、问、文、纹、稳、吻、闻、雯。以en结尾的谐音字:en结尾,也就是以en押韵,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但是韵母必须是en。真、神、身、深、什、镇、针、阵、震、吻玟、紊、纹、伆、人、认、仁、嫩、恨、很痕、陈、宸、辰、趁、晨、粉、汾、 愤、纷吩、根、艮、忍、恁、沉、任、门、分、神问、申、闷、伸,稳、温、雯、尘、本、奋:韵母是指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按韵母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前鼻韵母发音an发音时,先发a,最后抵住上齿龈,发前鼻音n。en发音时,先发e,抵住上齿龈发鼻音n。in发音时,然后舌尖向上齿龈移动,发鼻音n。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