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她离婚了,我们大家都感到很惊讶。因为在本该学习的年龄她恋爱了,在本该恋爱的时候她却离婚了,事实上对她来说连离婚也算不上,因为她们虽然请了酒席但并没有办证。她给我们说了她离婚的原因,如果不是我亲自听说,我真的不相信这个年代还有如此抠门的人。而且这个人不是别人是我同学的老人婆。 她说她们结婚的时候,因为考虑到婆家条件不是很好,所以一分钱彩礼都没要,只要男方家请二十桌酒就行。没想到婆婆还真是抠门,找各种借口不让她儿子陪我同学去拍婚纱照不说,就连结婚用的床也是从她大儿子那间屋搬出来的。因为她大儿子和媳妇去外地打工多年没回家了,她觉的放在那里闲着还是闲着,不如又再拿来给小儿子结婚用。也就是说一张床上睡过两个新娘。同学的话让我们目瞪口呆,因为我们都知道她公公婆婆历来都是做小本卖买的人,不至于穷到这种地步。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抠门 我同学说她婆婆抠门几乎是邻里周知,几十年了都是她占别人的便宜,谁也没占过她的便宜,包括我同学。她结婚以后,婆婆一直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包括她老公的全部工资。她住进去以后,她婆婆也以年轻人喜欢用钱为借口,让我同学缴生活费,并大言不惭地说她收生活费也是帮她们存起来,早晚有一天也会还给她们夫妻俩。我同学信以为真,结果怀孕的时候,她婆婆不拿钱出来用不说,偶尔炖一次汤给我同学吃,反反复复的加水加菜,吃了半个月也不让人倒,让我同学死的心都有了。最主要的是有个这么奇葩抠门的婆婆,她老公连一句公正的话也不敢说。结果孩子没了,我同学也看透了自己放弃所有得到的爱人也不过如此。反正到目前为止,我同学的婆婆是我见过最抠门的人。希望不要再有人超过她了,太恐怖了。 我老公一个朋友,夫妻两个都很抠门,有次大年初二请我们去他家玩,我们带着礼物去拜年,下午两点多到的,一直坐客厅聊天,就几杯茶,不停加水,茶几下面挺多零食干果但都放在下面,盖着盖子,我们也不好意思去吃,到了六点看没做饭的意思,我们说要回家了,不让回,说聊的挺好,继续聊,结果聊到八点多,我饿的不行了,坚持说走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冰箱热饭菜,我妈很奇怪,你们不是去朋友家拜年吗?怎么这么晚还不吃饭? 后来我们请他们一家来,我做了一桌子的菜,我老公说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待客之道! 第二次又请我们去他家吃饭,说准备了饭菜,我们三家人,九个人,一共就四个菜,炒白萝卜块,炒西兰花,炒白菜,炒黄瓜片,盘子还小,说平时大家都吃的太油腻,所以我们准备清淡的吃,我去,根本吃不饱好吗?来我们家吃卤牛肉,吃排骨,吃的比谁都多,怎么不说油腻? 我一个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吃饭,但他从来都不买单,而且每次吃饭他都要带上老婆孩子,吃了喝了剩下的还要打包,说是回去喂狗,结果有次一兄弟去他家,发现他把打包带回去的东西热了在吃。有一次,哥几个商量搞他一次,打电话约他出来吃饭,包间里,他带着家小如约而至。我们看着差不多了,上厕所的上厕所,抢着买单的抢着买单出来,只有他们家三口无动于衷的还在吃。我们出来告诉收银,进去结账。他掏钱的时候我们进去看他那表情几乎要哭出来。还有一个朋友,平时各种抠,抽烟抽三块的,吃饭吃最便宜的,衣服鞋子都是地摊货,每次约出去吃饭都借口不去,后来买房子一百多平米,一把付清,关键是08年汶川地震,这货一出手捐了3000,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从此再也不笑话人家抠门了。 本人同事,女,开着宝马车,尼玛活这么大见过最扣的二货,有一次我和部门领导要去参加展会,急需照片,领导安排她去洗一下,照片洗回来她各收了24元,事情到这很正常。奇葩的是我的照片洗重影了,展会方扫描过不去,要求晚上必须交,没办法我和我们领导让她带路去找洗照片这家加急重新给洗一些,刚开始她不愿意,架不住领导说她这点事没办好,只好硬着头皮去,到了照相馆,只因耽误事,我们领导随口对照相馆老板说照片重影了,你真够黑的,还收24,外面才5块钱1板…没等话说完,老板说:你们好意思说呢,就因为洗重了,俩人的照片没收费……当时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明知道我们那么着急,尼玛为几十元钱脸皮掉一地,这件事过去几年,想起来依然很恶心 我还交过一个男朋友,刚开始约会总提议去上岛咖啡那种地方,每次都是我结账,开始没想太多,我一般和男生出去都是你请一次我请一次,不是热恋期不想占别人便宜,直到有一次去上岛,他点了一堆东西,结账时我故意说我今天不结账,他说没带钱,我说我也没带,他竟然越过我拿我的包,我说开玩笑的我去前台结账,省得服务员看见男的不结账看不起人,我拿包起身就走了,后来再也没接过他的电话。他事后给我发信息说他赚的钱都交父母,他妈妈一个月就给他100零花钱,他有一次自行车坏了没钱修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推车回家!我没回复他,他可能认为他有苦衷,但是我看来你没钱就去麦当劳,没必要装X去咖啡厅!而且那种家庭我也接受不了,不是正常人的家庭,白白浪费了我一个月的时间,后悔中 前年我遇到了一个奇葩同事。二十三岁,女的。我不想说她是妙龄少女。因为她已婚,还因为她不收拾打扮自己,似乎和“妙龄**”这个词扯不上关系。别看她小小年纪,花花肠子可真不少。 单位上不管饭 ,我们几个吃早饭,心照不宣 的实行了AA制。大家轮流买早饭,无非就是豆沙饼,馒头,榨菜,一元钱的香飘飘,总共不超过十元。 起初我们把她的一份也买上。她从来不舍得掏钱给我们买东西。看见我们准备买东西,她就在面前晃来晃去,意思就是别忘了她的一份。我们情面上过不去,就给她买了东西。 这样过了一个月,有人不乐意,悄悄议论,就说她这么抠门,我们凭什么给她买东西?那天早上没有给她买。她过来了一本正经的说“我今天早上没有来得及吃饭,饿 ” 。有同事把榨菜,半个饼子给了她。 中午回去吃了饭来上班,我估计她没有吃饭,老喊“饿”。我问她中午饭没有吃吗?她说吃了一块馍馍,喝了水。为了省钱中午饭不吃。 她不会打扮自己。经常穿着90年代流行的半新不旧的红呢子大衣。一双圆头屁鞋。一根粗壮的长辫子低垂在脑后。 我和她互相心生怨恨是在九月份。我们几个同事们聊天,她忽然间就冒出一句“你说的那是什么话”,反正我说什么都被她反对,反驳。我那天忍不了就反唇相讥了一句“人说话,狗插什么嘴”“嗑瓜子磕出一个臭虫。”从此,我们互不干涉,不说话。 我老公的同事,也是我堂妹的舅舅和舅妈,真的是太抠了,有一次让我帮他在网上购买一个高压锅,我买了,花了229,给我钱时我以为他会给我230,然后我再找他一块钱。结果给我我229,里面九个一块的,然后和我说别找了!我当时没反应过来,后来想啊,钱正好的我怎么找?还别找了!还有一次帮他买鞋子也是这样,钱没给够,然后说别找了,后来我一算钱都不够还别找了。无语了,他俩是我大叔叔家的亲戚,我小叔叔开了一个小工厂,我们在厂里住,顺便看厂子。而这俩人在小叔厂里干活,一天在厂里吃三顿饭,然后回他租房子那里睡觉,为了给他自己省电,在厂里烧了热水装暖壶里拎着走,以前我们会请他们吃饭,后来感觉这俩人确实不行,就不请他们吃饭了。太抠了,有便宜就往前凑,一点损失都不愿意有!我真的无语了 我的一个邻居今年四十多岁了,简直就是个奇葩,没见过东西似的。一次我大姑姐生了孩子吃喜面,我们当地风俗要去她婆家吃面,邻居来祝贺要拿鸡蛋,红糖,小衣服,方便面之类的东西,我的这个邻居来了,我热情的接过了她的提包感觉很轻,当时鸡蛋十块钱三斤多,大约二十八九个,我到屋里看了看 她的鸡蛋只有八个,里面还有两斤红糖,其它的都是棉花垫底,无语了。她拿多拿少我们又不要,都是拿大姑姐家去,只是觉得可笑。有一次我们村一家结婚,人家女方娘家来的人格外重视,酒席也要贵重,结果女方娘家人也没吃多少,来了二十多个人,刚走了四五个人时她就跑到人家酒席上去折剩菜,锅,桶,方便袋都用上了,电动三轮车停在门口可方便了,人家没喝的酒都拿走了,还有剩的馒头,这下她可是全村的名人了,听说回家吃了好多天,还把出嫁的女儿叫来一起吃,她也不感觉丢人,下还那样,真无语了,地里有丢东西的准是她干的,别人没事在一起都议论只要把她看住了,地里就不会丢东西! 真人真事!湖北襄阳一男的,五十多岁,动检上班,亲妈去世了,自己及托人请了几辆出殡车,按我们当地规矩,务必要给司机包红包的,因为丧事晦气,给红包能冲晦气,司机特别在意这方面,别人提醒几次都不给,甚至连烟都不舍得给两盒,早上四点起来忙丧事,忙到上午十点,早饭开始都不想管,实在推不脱每人吃了三元钱的豆腐面,中饭都省了。如有半句谎话,天打雷劈! 还有一次大年初四,他家接客,她出嫁的妹妹也在被请客人之列。想着是亲哥哥,大过年的,早上没有吃早饭就早早去了,提了几百元的礼品上门。本意想给他帮忙做点事,洗菜摘菜什么的。由于没吃早饭,就在他家准备吃两个馒头算了。拿馒头时,他玩笑口吻说,我请你们开吃中饭的,没人让你们吃早饭。都以为是玩笑,一笑了之算了。他竟然如此三番说了三遍。他亲妹妹气的馒头都没吃就跑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有半句假话,不是人养的! 我见过最抠的人是我舅妈,我小的时候我妈就每到过年过节都买礼物去看我舅舅,但是每次都吃不到他家的饭,后来也习惯了,再去就放下东西就走,有一年突然让我舅开着他家农用车来帮我家收粮,我妈妈还想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突然这么好心呢,呵呵原来是要借钱,九几年的五千块钱也挺多了哈,那时候我家条件在农村就算好的了,钱就借给她了,一花好几年,结果后来才知道,他家根本不用钱,是把借的钱抬出去吃利息去了,我们家不会吃利息啊!什么人啊!我结婚以后过年也去看舅舅,结果都什么年代了,零4年了,我们还是吃不着他家一口饭,大正月得,我们大老远的去了,黑龙江的冬天多冷阿!让人心寒啊,人家知道我们每年初几去,头天就躲她姐家去了,现在条件也都更好了,舅舅家也早搬到楼上了,可还是那么扣,没菜园子了,不能种菜了,夏天也很少买菜,豆腐是好菜了,家里没别人的时候就挖点野菜炖了吃,最好笑的是上个厕所小便还得攒够两次再冲,说太费水,可是每次要是人她家儿媳妇发现了,就给她一顿吼,哈哈下次她还这样,太多了,说不过来,就这意思吧,人节俭是好事,可别过了头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记住最后一次喝醉的经验一如字面上所示,我们指的是“喝醉”酒而非“喝酒”。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长久以来“喝一杯酒”意味着三五好友把盏言笑的欢乐时光。基于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年龄以及第一次喝酒时周围的环境,我们都有过各种回忆和期待(有时是焦虑) 使我们可能回想起一杯沁凉的啤酒、一杯鸡尾酒、杜松子酒加奎宁水、威士忌加啤酒、一口红酒或诸如此类的事物等等。周而复始,在多数人早期喝酒的过程中,对于酒精的期待总是能够符合实际需要喝下的酒量。如果刚好每次都能恰如其分,我们自然认为“喝杯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经验,不仅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不会逾越宗教习俗的规范。同时满足渴望、迎合社交场合的礼仪,并有助于我们放松心情、振奋精神,达到我们各种不同的追求目标。例如以一位55岁的芬兰人而言,当有人找他喝一杯时,不禁立即使他联想到年轻时,在寒冷的天气下喝下一两杯白兰地或伏特加烈酒后,所带来的阵阵暖意。若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她脑海里可能立即浮现,华丽水晶杯装着香槟、衣香鬓影、耳鬓厮磨、情意绵绵罗曼蒂克的气氛,或是摇滚音乐会中蓄胡、长发牛仔装装扮的年轻人,从满袋瓶装酒中取出一瓶豪饮,闪光灯不停闪烁,四处烟雾迷漫,每个人都尖声狂叫,令人兴奋不已的景象。有一位AA会员说:“喝一杯”几乎等于是吃比萨、喝啤酒的代名词。还有一位78岁的寡妇说,她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疗养院时,很喜欢在就寝时来杯雪利酒的习惯。虽说我们脑海中这种对于喝酒的印象极为自然,然而就我们现在的情况而言,却是一种误导,这也是我们有些人开始喝酒的方式。如果我们喝酒的过程仅仅是这样,那么我们后来就不太可能会恶化成为嗜酒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毫无畏惧的检视从前喝酒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在我们最后几年或几个月的嗜酒期间,不论我们再如何努力的尝试,未曾再出现如此完美、神奇的时光。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一再的发现自己的实际的酒量远大于此,最后总是导致某种程度的麻烦。也许我们对自己饮酒过度单单只有私下感到些许内疚。但有时却会演变为剧烈的争吵,影响本身工作,甚至导致严重的疾病、意外,或法律和财务问题。所以,当一个“喝一杯”的建议出现时,现在我们尝试着回想从开始喝酒到最后一次可怜的醉酒和宿醉的整个过程。一般朋友对我们提议喝一杯酒的邀约,一般而言纯粹指的是社交应酬、一两杯浅尝即止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认真仔细的回想上次喝醉所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的全部细节,我们就不会再被长久以来盘据在我们心头对“喝一杯酒”的印象所蒙蔽。如今我们可以坦白地承认,就我们生理上的真实反应而言,我们相当确定一杯黄汤下肚,意味着我们迟早又会再喝醉酒,而带来一连串的麻烦。喝酒对我们来说已不再意味着音乐、欢乐,而是病痛和悔恨的记忆。有位AA会员曾经如此表示:“我知道现在如果去酒吧喝一杯酒,将绝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用一点时间、花一些金钱而已。这一杯酒将会耗尽我的银行账户、我的家庭、我的房屋、汽车、工作、我的理智,甚至于我的人生。这实在是太大的代价太高的风险。”他记住了他最后一次喝醉的情况,而不是第一次喝酒的经验。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白事操办也是事实。千百年来,丧葬一直备受重视,大家都希望逝者能风光的安葬,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将其当作儿女孝敬的"尺码"。 近年来,丧葬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我的看法是: 在哪里都是比较讲究礼义规程,“花费惊人” "盖棺定论",丧事人来人往,众口皆碑,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逝者生前或后人为人处世的行径。于是,不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都不会对丧事操之过急,简简单单。其实,城市人丧事要比农村场隆重,花费更高。单就宴席,开支就是农村人的几倍。 农村人的丧葬,以我们当地来说,一般丧期五天,民间的老规矩繁冗,丧葬祭品也不是上"档次",逝者棺材和衣物不足万元,其他丧事花费2万左右。超过四五万的只是非富或有公职者。普通百姓也就两万封顶了。很质疑"农村丧事攀比愈烈"的说法。也不是说所有农村的白事操办“攀比愈烈” 农村操办丧事也许有他们的"难言之隐" 风俗习惯的养成。 人生在世,努力的活过,也曾使子孙后代有了繁衍生息的希望。对于逝者总是要祭奠一番,由此而形成了丧葬文化。若有逝者也不得不拘囿其中,渐渐的当作一种风俗习惯。并且地方越少,越容易,越沿承。 现在提倡移风易俗,从简而办,只是收效甚微,如没有硬性手段,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仅限于几个村的习俗,用不了几年便可以形成,然后被大家公认了,"照本宣科",觉得已是"古老"的习俗,不能改变,只能传承。 "彰显"孝道的一种方式。 丧事礼仪需要整个家族成员的共同参与,更少不了至亲的"捧场"。通常是由村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总管一职。然后由"任命"副总管、书礼、端盘、烧水、迎(陪)客等等人选,"组阁"成临时的"丧礼执事会",确保每个人分工明确,全程负责丧葬所有事务。 丧事之所以隆重,也由此而开始,所有族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亲朋好友也如约而至。自人去世到下葬,五天(有的是七天),忙里忙外,追忆逝者,缅怀恩情,同时事主为感谢乡邻亲友,天天有酒席。出殡前一天还要大摆宴席,以示答谢。不然,怎么会有"亡人不动口,一天八斗"的说法。其实,就是说人去世后丧事的场面。缺少了这种"场面",就是"不孝",会招致众人的讥笑。 "补偿""孝心"的"潜规则"。 相互攀比操办丧事,其实就是"薄养厚葬",也有后人觉得愧疚老人,想以此作为"补偿"。对于这一点,也有两种类型: 其一,明知有错,错上加错。这类人,平日里置父母于不顾,有的还遗弃老人。老人们的老年生活百般煎熬,胡乱的弄口饭吃,不饿就行;有病便拖,拖不起再说。待老人百年之后,他们的子女并不是良心发作,而是怕落下不孝的名声,掩人耳目,掏钱叫个哭丧的就是例证。 其二,自己讨生活,欠父母多。现在的农村,有一个反常现象,那就是"空心村"。人都哪去了,一少部分住进了城市,绝大多数出门打工挣钱了。也就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他们理解儿女的难处,自己将就着生活。一旦老人故世了,作儿女的觉得愧欠父母的太多,只好将心思用在丧事上以作补偿。 农村的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 农人提神 认为也有善义表达的一面。毕竟人来世一遭,总不能悄然无声的入土为安;丧礼繁琐,仅凭一个家庭也未必可以圆满完成,除非特别有钱。基本上是一家办丧事,全村在忙活。至于说花费大,这只是看到了"出",那"进"的份子钱也船涨水高。只要是自办酒席的丧事,大多数还是收支平衡的。说起攀比,只是个别现象,并非全部都这样。人们觉得心安理得便是最高的境界。 现在农村"白事"攀比之风,可谓是愈演愈烈了,在我的老家,真的是已经到了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步。热菜、凉菜加起来要达到十个八菜,而且还竟然必须要有甲鱼、牛蛙之类,确实是不敢想象、以至不可思议。毕竟现在的农村,还没有实现普遍的富裕。 这股攀比之风源于何时和何种原因,已经无从考试或者无关紧要,但我觉得和以为,很有必要给这种攀比之风刹刹车和降降温,毕竟这已经是很多农民难以承担之重。如果让其继续这样猛刮下去,恐怕最后会把一些家庭的房屋上的瓦片,都给吹到大海里去了。 人来一趟世上不容易,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稍微隆重和热闹一点,其实也不算是太过分,对生者和逝者,都是一种 情感 的表达抑或安慰。但应该有一个度,不要把当事人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否则,倘若逝者在天有知,恐怕也不会同意和认可。 生时尽孝,也许比这种攀比,更有人情味和幸福感。 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这是真的。 不过,地方政府对这件事情已经有认识了,我的老家大部分村子里,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规定,对殡葬的一些风俗习惯,做了一些重大改革,对那些活着不养,死了厚葬的儿女,有了一些制约,很受老百姓的支持。 以前家里有老人去世,要在家里停放3至7天,这几天要大摆宴席,还要请吹鼓手唱戏,吃饭,喝酒,抽烟,喝茶,唱戏,都比着干,那家也不愿意垫底,因为垫底有人笑话,看不起,所以大家都竭尽全力攀比,只这一块费用可高达3至5万。 骨灰盒也比着买,有贵的不用便宜的,骨灰盒还要放在官材里,官材也要最好的,寿衣也要最好的,还有扎“纸草”,扎的还很全面,大到楼房气车,小到茶具,还有司机保姆,金山银山,聚宝盆,米山面山摇钱树,五花八门,活着有的,死了都要有,活着没有的,没见过,没用过的,死了也要有,白布按匹拿,这一套没有几万也下不来。 现在都有了新规定,一个人去逝总花费不得超过3千,一切从简,谁家超了,“红白”理事会出面禁止,不准村民给他们家帮忙,一切让儿女自己干。 这个殡葬改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拥护,其实人人心里都明白,人死了一切都结束,弄的再好,再上当次,死人也看不到,更享受不着。什么都是活人说的,弄给活人看的,满足的是活人的虚荣心。 活人花了冤枉钱,死人背了黑锅,死人什么也见不到,纯粹是一种浪费,是一种不良习俗,一种迷信行为,父母死了,愿意大操大办的有这么几种人。 一:有钱人,有权人,儿女活的风光,父母死也要风光,闪摆财富,表现孝顺,收受财物。 二:因各种原因,没对父母尽孝的人,心里欠安,要表达一下心中的欠意,悔意,让心里平衡点,好过点。 三:骨子里就不孝的人,父母死了,他们也害怕别人背后骂他畜牲,想给自己的脸贴点金,好出门见人,给自己的不孝行为来一个伪装,在内心里也是一种庆祝,父母终于死了。 那些有孝心的儿女,在父母活着的时候都尽孝了,他们照顾父母体贴入微,满足了父母的愿望,虽然是一样悲伤,但是心里坦然,觉得自己对的起爹妈,对的起良心,对的起儿女这个称号,问心无愧,他们反而对父母的殡葬一切从简,不会大操大办,不去搞那些形式,不去花那冤枉钱,他们心安理得。 人人心里明镜似的,人活着你对他的好,他能感受到,死了再孝顺他也不知道,活着的时候那怕让他吃一口东西,他都会尝着味道,死了就是为他做满汉全席,别说是让他吃,就是让他看一眼,他也办不到。 我拥护殡葬改革,喜欢儿女生前尽孝,死了连骨灰都可以不要。 豫北地区,烟要抽好的10元以上,每天酒肉不断,还要请一些吹鼓手乐队,火化完了再用好的棺木埋。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那些左邻右舍)如果家里有兄弟或者姐妹,花费不能少,少了街坊四邻会说你吝啬。其实父母活着的时候,多陪陪父母或者假期带着父母去 旅游 看看,也比人死后风光大葬要好的多。有的家庭人活着时候那里都没去过,吃也舍不得吃。辛苦操劳一生,做子女的空留遗憾。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很多农村带有普遍性。在农村,“白事”攀比确实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知名三峡就亲眼目睹过农村“白事”越演越烈的场景。 首先是高标准宴席,在农村有老人过了70岁以后去世,白事也是红事的说法,所以,村民们都互相攀比,由于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吃的,喝的本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千方百计把宴席安排好,过去都是农村自己做的苞谷酒,现在都喝瓶装酒了,香烟也是10元以上一包。 其次是送礼之风也互相攀比,过去一般村民去世后,左右邻居们上礼,有的拿几斤粮食,有的拿几斤面条,有的拿一条10元左右的香烟,现在上礼都改成了红包,一般在100元左右,还要花圈,鞭炮等。逝者的亲戚们更是互相攀比,现在一班乐队就是1200元左右,还要送一条香烟。 针对农村“白事”攀比之风越演越烈的现象,@知名三峡认为,此风不可涨,应该引导农村、农民理性消费,首先是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规定“白事”每桌生活标准多少钱以内,其次引导村民理性消费,理性对待“白事”,三是提倡村民厚养薄葬,老人在世时尽好孝道,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农村操办红白喜事的习俗由来已久,红事一般办结婚宴,金榜题名升学宴,乔迁新居祝贺宴,生日寿宴。后来习俗演变了,买新车,娃儿满月,门市开业,重获自由等等,………都宴请宾客。白事主要指老人辞世,永别人间开悼念会,家属为老人举行与亲人朋友最后作别。由于各地风俗不一,办丧事的规模也不等,有的简单,有的却十分隆重。当然也得看看主人的能力,人家有钱就可以任性,别人也管不着,但攀比是不可取的。老人在世的时候多多敬孝,多多陪伴,让老人能安享晚年生活才是真孝子,至于死后葬礼再隆重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死者根本享受不到半点乐趣,还是那句话,量力而行才好。有个真实故事发生在我家乡,老汉膝下三子两女,老伴儿去世多年,三个儿子儿媳孙子都外地当老板做生意,女儿出嫁各自为家,丢下孤独70多高龄老人,平常及少问候老人,也没拿多少钱回家赡养老人。老人没钱开销,几个儿子不走亲访友,四邻及亲朋红白喜事也不去参加,更别说相帮别人。后来老人不知何因突发急病,洗澡时连衣服都没穿死在室内门口没人发现,后来邻居警觉到好几天没看到老人了,才打电话 问老人的儿女们是不是到那里耍去了,儿女相互问后没人看到,急忙回家,发现老人早也死亡。因当时正处热天,老人尸首早也腐烂,奇臭难闻。口罩手套,胶口袋全都用上了,好不容易才为老人收了尸体。几个儿子大办酒席,歌舞演唱隆重举行葬礼,放话宴请四邻及亲戚朋友,不收礼金。结果办了四十桌,除了近亲有几桌外,其它桌席全白费,没人来参加。正是因为他们有钱了忘了根,忘了父老乡亲,四邻,不会处事,证明再有钱别人也不会巴接你。父母在世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再有钱也别忘你的那个家乡。 人生少不了生老病死四步曲,悲欢离合四过程,三穷三富不到老,再富有也不要得瑟,再穷也不要自卑,别人有钱让他任性去,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攀比不强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小干部大村长浅谈薄见 我们村应镇政府工作部署,刚刚成立了“村红白喜事理事会”,村书记任会长,村主任任副会长,成员由村里经常问事的“大总理”担任。成立初衷就是引导村民节俭新风尚,对老人“薄葬厚养”。 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跟风成为了一种常态,之所以有这种状况,我想应该多方面分析: 第一、老百姓手里有钱了。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农村人的日子越来越富裕,早已经从填饱肚子发展为吃出品质吃出 健康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里有钱就不怕花钱,就可以想着法的花钱,也就会出现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情况。 第二、攀比心理作祟。 农村 社会 是一个相对集中、相对封闭的小圈子,不像城里人员流动性大,这往往会导致出现攀比心理。你家有事十个菜招待朋友,我下次就要十五个菜:你家有事用十块一包的烟,我下次就要二十块;你家准备了好酒,我家也不甘落后。长此以往,层层加码,有了面子却苦了里子。 第三、农村花费“愈演愈烈”看怎么比。 如果和前几年比,确实是花费不断加大。但是,农村物价相对较低,可能三百五百做出的菜就比城里一千多的酒席更实惠。 对于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你怎么看? 其实不光是“白事”,近些年在农村“红白喜事”的花费都是越演越烈,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原因是—— 虚荣心作怪 。 农村的豪华盛宴 说实话,我有时候回农村老家参加一些红白酒宴,最后看着那一大桌子没吃完、每人打包的菜都挺心疼的。近些年农村的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看着别人家的白事摆了多少酒席,上了多少道菜,自己要是比别人家的少,那岂不是很没面子? 要说人的虚荣心一直都存在,那么为什么近几年才出现白事攀比愈演愈烈的情况呢? 其实这从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农村人的经济水平比以前好了 ,以前大家都很穷,那有什么钱去大摆筵席?而这些年,农名工进城务工攒了一些钱,再加上农村人的圈子小,只要有少数几家在白事上铺张浪费,其他人也都是看在眼里,自然攀比起来。 要说农村人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了些钱,着实没有必要在白事上盲目攀比,随意花销熟话说的好, 子欲养而亲不待,要表示孝心还是有时间多陪陪父母 。 今日新农人——大黑牛 活着不孝,死了胡闹。 当下,农村“白事”,确实是攀比现象严重,花费越来越多。 三个月前,回农村老家参加一个葬礼。 逝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妇人,夫妻二人多年都重病在身。 是村子里有名的贫困户。按照规定,在农村要实行殡葬改革,贫困人口去世须率先进行火化。火化的一切费用,由政府全额支出。 我回去参加葬礼时,是火化后的第二天,实行土葬。 火化等于没有火化,土葬一切形式不少。 5000多元购买的棺材,2000多元购买的寿衣(寿衣随尸体被火化)、祭品。 在商量埋葬事宜时,有人提出,逝者生前喜欢看戏,应该找演员配合唢呐班唱上几出戏。 演员唱一板200元,不少人在现场点戏,唱了一板又一板,尽管是贫困户,那钱花得也没当回事了。 由于逝者年轻,是独生子女家庭,孙子年幼,哭灵的人少。 有人提议可邀请专业哭灵的人哭灵。 建议者振振有词地说,四里八乡,家里有人去世的,大多数都雇佣哭灵的,那阵势,气派! 哭灵,明码标价,哭50分钟800元,哭一个小时1000元,哭灵也就哭了,还在乎那百儿八十元,就让她哭一个小时吧。 出殡时放烟火,十年前,农村一般有老人去世放烟火,花费大致在3000元左右。近年来攀比思想愈演愈烈,烟火估计得8000元左右,甚至更多。 从逝者入殓后,棺材抬出家门开始,放在车上一直到埋葬的坟地,一路上烟火一箱接着一箱不断地放。 由于是白天,也看不清什么花样,只听:咚咚咚……,响声不断,浪费了钱财,污染了空气,白地扔了几千元。 现在农村“白事”,兴起了回灵席,在逝者埋殡出去后,一般的人家都邀请的是下乡包桌,宴请所在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帮忙的,有的一二十桌,有的三几十桌。 这包桌一桌价格大约500元左右,除特别约定外,大多都是八热、八凉、六汤、六大件,主食多少另在外,结果是吃得少,剩得多,攀比有了排场,浪费实在惊人。 由于不常居在农村,“白事”其他支出也不太清楚,参加那次葬礼,直观的浪费有这些。 俗话说:死后杀只羊,不如活着时买块糖。 但愿农村(甚至包括城市)的人们,要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为他们多买块“糖”吧,别等死了再去“杀羊”——活着不孝,死了胡闹,会被世人讥笑的。 铺张浪费,打心底反感这种事儿。但是,又深陷其中,无力去改变,并且还得跟着当地风俗去办事。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内心最真实想法吧! 2017年端午节下午,我妈妈去世。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实行土葬,在家停七天,然后再上山入土为安。 就是这么一次亲身经历过老家的这种“白事”开销,让我惊呼,原本真的有人靠着“死人”发大财啊。是他们这些所谓的得道高僧,或者是唱戏的人,哄抬了当地白事的花费,让很多人被迫去接纳他们所定下的所谓的风俗,以及不断的给他们钱。 我们这边的“白事”所需要的开销,少则四五万,多则十来万。我妈妈去世的时候,也是花费了七万多。花了这么多,还有人认为我们家小气,给他们钱给少了。哎,人的贪欲永远是满足不了的啊! “高僧”每做一场法事,家属就得扔一笔钱给他们。这种法事,在这七天里,往往需要N趟。 比如最后的两天,开始不断的做法事,唱哀歌,哭丧的入场。 先是哭丧的边唱边跳的,唱完之后,拿着个盘子开始围着死者的亲朋好友直接讨要钱了。 前几年还好点,意思一下即可,给个5块、10块就成。这几年,可不行了,给20块,人家都嫌少,非得要50、100的。注意,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个数。 哭丧的完事之后,又是高僧开始做法事,念经。死者的亲人,分批次的跪拜。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每个人需要给多点钱的,最少也是每人一百起步。 然后就是死者的兄弟姐妹们跪拜,拜完之后,掏钱放在高僧放钱的盘子里。 再然后就是死者的侄子侄女孙子孙女等之类的跪拜,拜完之后,同样需要掏钱放在高僧放钱的盘子里,只是他们可以少拿点,10块、20块的意思一下即可。 花钱最多的是最后一天上山的时候,唱戏的、高僧深知这是最后一次“捞钱”的最佳时期了,错过就再也没机会了。 所以,他们更加卖力的唱,更加卖力的要钱了。真的,毫不夸张的说,明目张胆的直接开口讨要啊! 比如我妈准备上山之前,停在路边做法事。分了几波的跪拜。 先是我们,女儿女婿跪拜,每人给100,那就是六百了。 然后就是我的姑姑、姑父、舅舅、舅妈、叔叔、婶婶之类的跪拜。起先,他们想着给几十块钱就成的。可是,那些唱戏的,一个劲的喊着:“大老板,最起码也得一百起步啊,少了怎好意思拿的出手?”并且这话,说好几遍,不搭理他们,他们说的越起劲。后来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只能是按照他们的要求,给了。 再后来就是我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们跪拜,全都掏钱,也是比前面几趟给的多才行。 除了这些花钱多,还有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烟酒也要的特别多。 每趟事,都得人手一条烟,都得要东西之类的。 不仅是这些,白事的酒席钱,也花费不少。现在大家都攀比着,烟得什么档次的,酒得什么档次的,菜需要多少个菜,什么标准的。 这么一系列弄下来,花费可真的是不少啊! 我家花了7万多,还算少的。我们不想当冤大头,把很多太过分的要求,直接拒绝了。因为我们认为,我妈活着的时候,吃好、穿好、开开心心的了,就算上很好的。生前尽孝,远比死了之后一些铺子浪费,攀比虚荣强多了。 生前不尽孝,对老人不好,死后吹吹打打的做戏给别人看,有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