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不重席zuò bù chóng xí释义:坐不用双层席子。比喻生活节俭。例句:一家人过着坐不重席的节俭的日子。席地而坐xí dì ér zuò释义:泛指在地上坐。例句:《旧五代史·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幕天席地mù tiān xí dì]释义: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例句:塔里木盆地的地质队员们幕天席地,餐风饮雪,为祖国探矿寻宝。变躬迁席biàn gōng qiān xí释义: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例句:《管子·霸形》:“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曰:‘敢问何谓其体?’”寝不安席qǐn bù ān xí释义: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例句:这个矛盾怎么也解决不了,搞得我真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席卷而逃xí juǎn ér táo释义: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例句:妻子抛下幼儿,将家中财物席卷而逃。席拼音xí部首巾结构半包围结构笔顺点、横、撇、横、竖、竖、横、竖、横折钩、竖释义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席子、草席、苇席、竹席、凉席、席地而坐、席卷;座位:席位、席次、出席、列席;酒筵,成桌的饭菜:筵席、宴席、酒席;特指议会中当选的人数:四席;职位:主席、西席;量词:一席酒;姓。示例席卷:形容卷东西像卷席子一样;迅速有力地掠过。例句:飓风席卷该岛屿,摧毁了岛上所有的建筑物。席位:个人或团体在会场上所占的坐位,特指议会中的席位。例句:1990年,多尔鼓励拜尔公开竞选堪萨斯州的众议员席位。宴席:有许多人出席,常常为宴请某人或为纪念某事而举行的酒席。例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在醉意浓浓的意境下离开席面。西席:(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家庭教师。例句:顾老相公家西席就是周先生了。主席:主持会议或集会的人;某些国家、国家机关、党派或团体等一级组织的最高领导职位名称;指主持宴会的人;寺观的住持。例句:主席控制秩序得当,会议方能顺利进行。床下面能放什么东西是什么成语? 席的基本解释 1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子。草~。苇~。竹~。凉~。~地而坐。~卷(juǎn)。 2座位:~位。~次。出~。列~。 3酒筵,成桌的饭菜:筵~。宴~。酒~。 4特指议会中当选的人数:四~。 5职位:主~。西~(塾师)。 6量词:一~酒。 7姓。 席字相关成语有: 簪蒿席草 坐不重席 席薪枕块 席地而坐 席门穷巷 孔席墨突 幕天席地 孔席不暖 卷席而葬 扇枕温席 变躬迁席 席上之珍 席履丰厚 卧不安席 温席扇枕 乘利席胜 寝不安席 枕席过师 席卷天下 割席分坐 黔突暖席 席地幕天 瞒天席地 萧曹避席 席卷而逃 侈恩席宠 虚席以待 温枕扇席 连舆接席 云屯席卷 一席之地 匪石匪席 摇席破坐 席卷八荒 管宁割席 连舆并席 孔席不适 枕典席文 带有席字成语解释 1) 摇席破座:指在饮宴中中途离席。 2) 枕席过师: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 3) 孔席不暖:指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 4) 连舆接席:行并车,止同席。形容亲密友爱。 5) 居不重席:坐卧处不铺两层垫子。比喻节俭。 6) 扇枕温席: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7) 温枕扇席:指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8) 席门穷巷:形容所居之处穷僻简陋。亦作“席门蓬巷”。 9) 席上之珍:筵席上的珍品。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 10) 席薪枕块:旧时居丧者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以示哀苦之意。 11) 席珍待聘:席:铺陈;聘:请人任职。铺陈珍品,待人选用。旧指有才能的人等待受聘用。 12) 一席之地: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13) 萧曹避席:萧曹:指汉高祖的丞相萧何、曹参;避席:起立离座,表示敬意。连萧何、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极大,超过前人。 14) 胁不沾席: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15) 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6) 摇席破坐:指在饮宴中中途离席。同“摇席破座”。 17) 卧不安席: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 18) 席不暇暖: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19) 席地而坐:泛指在地上坐。 20) 席地幕天:以地为席以天为幕。指在露天席地而卧。 21) 温席扇枕:指侍奉父母无微不至。同“温枕扇席”。 22) 卷席而居:极言生活之不安定,随时准备逃难。 23) 卷席而葬:指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24) 门阶户席:门里门外的地方。形容到处,随处。 25)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席字有关成语意思 1) 黔突暖席: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2) 寝不安席: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3) 扇席温枕: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4) 孔席不适:指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同“孔席不暖”。 5) 孔席墨突: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6) 连舆并席:形容亲密友爱。同“连舆接席”。 7) 拔锅卷席:①比喻带走全部家当。②犹言卷铺盖。比喻被解雇。 8) 变躬迁席: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 9) 乘利席胜: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10) 侈恩席宠:指张扬恩遇,凭恃宠幸。 11) 夺席谈经:夺:强取;席:席位。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12) 匪石匪席: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13) 割席分坐: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14) 挂席为门:指隐士居处。亦形容贫穷或居处简陋。 15) 管宁割席: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16) 坐不安席:席:坐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17) 坐不重席:坐不用双层席子。比喻生活节俭。 18) 席卷八荒: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卷起;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形容力量强大,控制整个天下。 19) 席卷而逃: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 20) 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21) 席履丰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同“席丰履厚”。 22) 席门蓬巷:形容所居之处穷僻简陋。同“席门穷巷”。 23) 枕典席文: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24) 枕席还师: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同“枕席过师”。 25) 坐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多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看了席字相关成语的人也喜欢: 1 席字开头四字成语介绍 2 有关习开头的四字成语 3 励志的四字成语网名 4 以丰字开头有什么成语 5 描写才能出众的四字成语红楼梦的成语 ① 带床的四字成语 同床异梦 东床择对 瓦灶绳床 捶床拍枕 同床共枕 锦被一床 联床风雨 鸡骨支床 东床快婿 重庆叠架 剥床及肤 床下牛斗 分床同梦 卧床不起 龟冷支床 床第之私 缠绵床褥 ② 男女在床上各睡各的 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 同床异梦——异:不同。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专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属 出自: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示例:但彼等乌合之众,~,一战即溃。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人 近义词:钩心斗角、离心离德 反义词:同心同德、情投意合 ③ 床的成语有哪些 叠床架屋、 同床异梦、 同床共枕、 东床快婿、 床笫之私、 东床坦腹、 坦腹东床、 床头金尽、 床上安床、 瓦灶绳床、 卧床不起、 绳床瓦灶、 夜雨对床、 床下牛斗、 对床夜语、 对床夜雨、 鸡骨支床、 风雨对床、 东床娇客、 重床叠屋、 分床同梦、 对床风雨、 联床风雨、 锦被一床、 一床两好、 满床叠笏、 匡床蒻席、 风雨连床、 东床佳婿、 龟冷搘床 ④ 带屋和床的成语 带屋和床的成语: 迭床架屋 拼音:dié chuáng jià wū 解释:床上安床,屋下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出处:邹韬奋《经历·外国文和外国教师》:“讲到成语,有些人的脑子里不是没有若干成语,但是用起来,迭床架屋,拖泥带水。” 近义词:叠床架屋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累赘 叠床架屋 拼音:dié chuáng jià wū 解释: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示例:讲到成语,有些人的脑子里不是没有若干成语,但是用起来,~,拖泥带水。 邹韬奋《经历·外国文和外国教师》 近义词:床上安床、屋上架屋 反义词:删繁就简、简明扼要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累赘 架屋迭床 拼音:jià wū dié chuáng 解释: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俗书之误》:“架屋迭床,触目皆是。” 示例:土饭陈羹,~,转不如发为文章。 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上》 近义词:迭床架屋、架屋叠床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重复累赘 重床迭屋 拼音:chóng chuáng dié wū 解释:比喻重复繁多。同“重床迭架”。 重床叠屋 拼音:chóng chuáng dié wū 解释:比喻重复繁多。 出处:周恩来《“七七”四年》:“战时的政治机关,贵简单而不贵复杂,机关应集中而不应重床叠屋。” 近义词:重床叠架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重复 架屋叠床 拼音:jià wū dié chuáng 解释:屋上架屋,床上叠床。比喻重复累赘。 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俗书之误》:“至如暴已从日,又加日而为曝,然已从火,又加火而为燃……架屋叠床,触目皆是。” 示例:周、程、张、朱以后,土饭陈羹,~,转不如发为文章,见诸事业者,实而可征也。 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上》 近义词:架屋迭床、床上迭床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重复 支床迭屋 拼音:zhī chuáng dié wū 解释:犹迭床架屋。比喻重复。 支床叠屋 拼音:zhī chuáng dié wū 解释:犹叠床架屋。喻重复。 出处:梁启超《中国之旧史》:“其《通志·二十略》,以论断为主,以记述为辅,实为中国史界放一光明也。惜其为太史公范围所困,以纪传十之七、八,填塞全书,支床叠屋,为大体玷。” 近义词:叠床架屋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累赘 ⑤ 大床上面放了一张小床什么成语 词目 喋喋不休 使用频率 常用 发音 dié dié bù xiū 释义 唠唠叨专叨,说个没完。 出处 《汉属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示例 廖二嫂还满腹闷气,~。(沙汀《呼嚎》) 近义词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津津乐道 反义词 默不做声、守口如瓶、默默无言 歇后语 酒桌上的盘子 英文 talk somebody's ear off 灯谜面 白云无尽时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⑥ 床可以组什么成语 床可以组什么成语 : 叠床架屋、 同床共枕、 同床异梦、 东床择对、 瓦灶绳床、 捶床拍枕、 分床同梦、 坦腹东床、 卧床不起、 ⑦ 带床的成语有哪些 剥床及肤 剥:六十copy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床下牛斗 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床笫之私 笫:竹编的床席。床笫:床铺。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私事。 床上安床 比喻不必要的重复。 ⑧ 床头的床四字成语都有哪些 床头的床四字成语都有哪些 : 叠床架屋、 同床共枕、 同床异梦、 东床择对、 捶床拍枕、 分床同梦、 瓦灶绳床、 卧床不起、 龟冷支床、 缠绵床褥、 床下牛斗、 锦被一床、 嚼腭搥床、 匡床蒻席、 一床两好、 对床夜雨、 支床有龟、 床上安床、 鸡骨支床、 东床之选、 东床快婿、 满床叠笏、 床头金尽、 重床叠架、 剥床及肤、 床笫之私、 联床风雨、 坦腹东床 ⑨ 床中间放碗水成语 风雨连床 fēng yǔ lián chuáng 解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专之情。同“属风雨对床”。 出处清·秋瑾《挽故人陈阕生》诗序:“回忆省垣聚首,风雨连床,曾几何时?谁怜一别,竟无会面之期。”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 近义词对床风雨、对床夜雨 ⑩ 看图猜成语2有一张床铺床下面有一双鞋然后有一个床脚下有只龟是什么成语急, 龟冷支床 发音 guī lěng zhī chuáng 释义 比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 出处 《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骨肉分离 太虚幻境 曲径通幽 鸳鸯在梁 摸着石头过河 风水宝地 熟能生巧 寻花问柳 一石二鸟 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 哀哀欲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耳鬓斯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风尘碌碌 无可如何 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 一技无成 茅椽蓬牖 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 阶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叹 高谈快论 荣华富贵 利物济人 美中不足 好事多魔 乐极悲生 人非物换 静极思动 无中生有 安身乐业 离合悲欢 青天白日 青红皂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 追踪蹑迹 好货寻愁 谋虚逐妄 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 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敝巾旧服 腰圆背厚 面阔口方 剑眉星眼 巨眼英雄 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 俗语出处备注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二玉论心》头回诗篇<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语、我与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语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双玉埋红》宝玉语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双玉埋红》黛玉语;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我家里离城不远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寻与八寻。这几年年成不济没收麦子,就便忙谁敢疏忽断绝了亲。等来年麦子收成磨些个白干面,我送来老祖宗姑娘们尝个新。北屯里破庙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没意思逛一会儿的工夫就腻死人。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个”、“就便”“腻死人”,这才是从刘老老口中可能说出的话了。同是老妇人,一富一贫,一文雅一粗疏,在这语言对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极其生动有趣的体现。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刘老老的酒令也极有意思,“是个人都会种庄稼”、“七三儿七四儿是小娃娃”、“要四称五快把秤拿”、“这枝花难道就常开不落,落了时无非结个大倭瓜”等等。《红楼梦》子弟书中,刘老老语言中的俗语词汇、口语词汇要丰富得多,这在前文分析人物时已经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赘述了。凤姐在众年轻女子中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吟诗也只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但是她的社会阅历、她的见识胆略、她的圆通练达却是众年轻女子中无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过的。自然她也练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颇得信任和宠爱。正因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见识,才使她的语言也多用俗语或口语词汇,呈现较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点。例如子弟书《露泪缘》中第六回“误喜”,凤姐试探宝玉后对老祖宗的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她的语言色彩:看他病体虽然痊可,只提林字儿就像蜜里油。有说有笑一团高兴,出来进去好像个活猴。虽然暂时将他哄过,只恐怕当场要露楦头。打破了灯虎儿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变成愁!这是凤姐形容宝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后兴奋的样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无比快乐与甜蜜,“像个活猴”,可见他几乎高兴得不能自己了。“楦头”、“打破灯虎儿”和“兀的”都是俗语词,这里“灯虎儿”就是灯谜的意思,而“楦头”,本指制鞋或制帽时所用的模型,一般为木制的,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这”的意思。可见,在凤姐的嘴中说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语词汇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还有很有特色的,出现在《芙蓉诔》中的灯姑娘的语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就是住在她的家里。原著对她没有过多的叙述,子弟书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让她登态台亮相。在子弟书中,灯姑娘远比原著要风流,也远比原著要丰满,她说出的话,道出了她的见识,可见她的阅历,也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爱好和审美趣味。书画琴棋学过没有笙管丝弦习过不曾街市上楚馆秦楼曾去走,城儿外花街柳巷可闲行平日间好碰湖来好压宝爱抛球儿爱拉弓十锦的杂耍看不看傀儡的戏儿听不听骰子老阳学过没有天九的牌儿你能不能这反映了市井的爱好和趣味。灯姑娘和刘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妇女,日常接触的都是这类的东西。而在她对宝玉的问话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琴棋书画、花街柳巷、碰湖压宝、抛球拉弓、看杂耍、听傀儡戏、玩牌九还是非常喜好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的休闲娱乐。这一些都是小说原著所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不在于灯姑娘本人,而在于她的市井语言和她的语言中透露的社会文化信息。最后再说说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说原著中出现过两次,都是起了一个关键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捡大观园;再就是她把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透露给了黛玉。而子弟书中,只有《露泪缘》第二回“傻泄”中出现了傻大姐,她也无意中将消息泄露,惹动了黛玉的心头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节。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子弟书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对话,颇有意思,其中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黛玉见傻大姐躲在山坡后哭)忙问道丫头你哭因何事有什么委屈你对着我说。莫不是主子生气要责罚你莫不是大丫头们把你挫磨那丫头傻头傻脑全不理,说人家委屈你怎么晓得!林黛玉又是可怜又是可笑,说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罗。大姐说方才我是无心的话,和那些姐姐们捞闲磕。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抡圆在脸上搁。打得我火星乱爆金花滚,到如今还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黛玉说你这丫头真是傻,到底是为什么事情总不明白。还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怄的我心烦谁合你耐磨!因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说话,黛玉的语言也变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罗”,都应该是当时的口语词,逼问傻大姐赶快把哭泣的原因说出来。那么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话了,“唠闲嗑”,说闲话、聊天,“数落”、“嚼舌”等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使用。还有后面的“忽喇巴儿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语言,一个是拟声词,一个是比喻词。黛玉随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对话场景也就如在眼前了。以上列举的是《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运用俗语或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极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增加了文词的生动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书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大量运用了俗语或俗语词汇。例如《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写道:“这婆子形容虽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带语把艰难诉,奉承时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来意原为是求周济,看光景搭讪着便把腿儿伸。”叙述者以客观的眼光叙述评价了刘老老,用俗语形容她是老生姜,是经过世事的。而刘老老也见风使舵,说着顺人心的话,讨人欢心。一句“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一个“搭讪”,把她的随意放松的心理状态勾画无疑。.另外其他的《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运用俗语词汇和口语词也是很多的。例如“孤拐儿”、“兀的”、“腌臜”、“魔乱”等。这些都体现《红楼梦》子弟书语言的特殊味道,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原著语言风格的借鉴,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子弟书这一特殊体制对语言的要求。子弟书极具有京、津和东北一带的风格和特点,因为要符合唱故事的需要,所以音乐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而它所押的十三道大辙就是北方俗曲压韵的依据。这二十多篇《红楼梦》子弟书作品多集中用人辰韵(八篇)、东中韵(七篇)和言钱韵(五篇),另外一七韵、花发韵、油求韵、波梭韵、江阳韵和遥条韵都有涉及。而更绝的是《露泪缘》,十三回正好用全了十三道大辙。作为曲艺的子弟书具有曲艺艺术的特征,例如特别注重运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俗语、俚语、歇后语及各种民间掌故,具有鲜活的时代风格和生活气息。 这些东西我找了很久啊!虽然回答得不好,但你就给我加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