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酿”。这种“酒酿”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客家的“崇九”风俗 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粄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节日与习俗 主要节日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主要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广东揭西客家地区迁新居前要请相士“捡日“(即吉日吉时,吉日多为年头年尾,吉时为晚上),在新居大门设八仙桌,摆酒席,由相士主持,请如门神、土地等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来享用,称为”拜门神“(未”拜门神“先行入住称为”借住“)。然后焚化由相士写的地契,向诸神及祖先通告此处已有主。待神灵祖先食罢,焚烧纸钱及放鞭炮。后一家之主提烧旺的炭火炉,家眷各自拿新的厨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较少的则带母鸡及一窝小鸡,寓意人丁兴旺),新居每一处都要经过。 次日早上,同族媳妇大早前来帮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汤圆,接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中午的时候准备宴席款待亲友等。礼节诸多,粗略描述。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游神 潮汕地区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会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将村里的宫庙的神明请出,组成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的游神队伍,敲锣打鼓穿街过巷。请求神明保佑村里各家各户事事顺利(此处之神明几乎都有潮汕守护神--三山国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4],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潮汕民俗的象征与隐喻特性及其文化意义搬家贴对联的确切时间,应该在入住的时候,吃第一顿饭之前,贴上对联表示庆祝。搬家贴对联,取其红红火火之意,同时也等于告知左邻右舍,已经搬家住进来了搬新家贴对联的讲究=1、上下势同所谓上下势同就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寓意要对等,不能出现上联气盛,下联气弱的情景。如“气凌衡岳三干丈,心托离骚廿五篇”这两句,上联气吞山河,下联低吟浅唱,显得头重脚轻极不协调。2、忌乱脚对联的尾字有明确的平仄要求,上联尾字须为仄声,下联尾字须为平声。上下联韵脚绝对不能乱,如果一副对联尾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就是属于乱脚。这是对联大忌。3、忌三平尾所谓三平尾,就是对联下联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这对联就是三平尾,读起来非常单脚,韵脚失去了美感。潮汕人入宅风俗是?试析潮汕民俗的象征与隐喻特性及其文化意义[摘要]象征与隐喻两大民俗特性在潮汕民俗中具有丰富的表现。潮汕民俗中的象征特性主要有物化象征、符号象征以及仪式象征三种表现形式;而隐喻特性则主要有联想、谐音以及暗示三种表现形式。潮汕人在民俗中广泛应用象征与隐喻,主要是出于驱邪趋吉,追求生活富裕,祈求婚姻美满,多子多福,表示对人、对神的友好、崇敬,显示出一种人情美与理想美。民俗是人类在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习惯、礼仪、信仰、风尚等民间文化传承的现象的总和,是经群体、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潮汕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潮汕民俗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特性,但也与其他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只是表现有所不同而已。本文试就象征与隐喻两大民俗特性在潮汕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作粗浅的探析,以期加深对潮汕民俗的认识。一、潮汕民俗文化的象征特性象征一般是指非语言的符号表达活动。[1]象征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形象的实物;二是具有代表作用,即它本身代表或表示另一事物。象征手法远在古代的神话、传统故事等许多民俗事象中就被广泛运用。许多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历经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而得以流传、保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生命力,有传承的意义,而象征的采用,正是赋予了、应合了民俗这样一种需求。民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处于“中介”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精神现象,又表现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并在传统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起着沟通和贯穿的作用。精神是民俗的灵魂和内核,而复杂纷繁的民俗事象则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物质外壳,积淀在民众社会生活的习惯和人们心理深处,并影响着社会和人群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样,象征就成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因为在民俗文化中,人们总是通过大量的物象、表象、意象、图象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也就是说,每一种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形状、色彩等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人们通过联想、比较以及运用谐音、会意等方式,赋予它们某些特殊意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以约定俗成的惯例,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成为民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民俗文化。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卡西尔(Cassirer)所指出的,象征是通过外部物质世界中的符号显示内部精神世界中的符号,或从可见物质世界的符号过渡到不可见世界中的符号。[2]就潮汕民俗的象征特性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物化象征物化象征是指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物体来表达某种意象。民俗中的物化象征,是民众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民众创造的艺术审美形式,其中寄托着民众对于未来美好的联想,是对天、地、人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憧憬。潮汕民俗具有丰富多彩的物化象征。1、岁时节令。除夕之夜,阖家围炉吃团年饭,必吃肉丸或鱼丸,象征合家团圆,年年有余;吃血蚶(其壳潮人称“蚶壳钱”),象征新年发大财;食猪脚,象征年年有奔头;农家水缸要存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家家户户摆柑桔,象征吉祥如意;初一早吃波菜(民间称“飞龙菜”)、豆干,象征飞黄腾达,发财当官。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潮汕人有人日节食“七样羹”的习俗,这一传统习俗是从古之“元旦造五辛盘来”演化的。[3]潮俗中的七样羹,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莞荽、厚合(即“百合”,产于田野,用于喂猪,非中药之“百合”),均谐音取义,以兆吉祥之意。芹菜,谐音勤财,象征勤奋发财;葱,谐音聪,象征聪明;蒜,谐音算,象征有钱算;春菜,谐音春财,象征发大财;芥菜,潮人叫大菜,谐音大财,也是象征发大财;莞荽,谐音缘随,象征有姻缘到来;百合,象征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合起来,成为一句吉利语:勤快、聪明能计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财”了。此外,还有端午节吃粽子,象征身体强壮;中秋吃月饼、冬节吃汤圆,象征家人大团圆;等等。2、喜庆之时。普宁洪阳有一习俗,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包外,还要送上春草二丛,象征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象征同心;五样种子(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圆),象征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象征招子成行;甜糖乌豆球,象征克绍萁裘。[4]旧时潮汕人的“生日”活动一般要到六十岁才开始举行庆祝活动。“人生七十古来稀”,健康长寿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此,潮汕人的寿诞活动也是隆重的。做生日,必定有一道菜——炒“长面”。“长面”谐音长命,象征长命百岁,延年益寿。3、读书。孩子入学的这天,父母必须操办四道菜:猪肝炒芹菜、一条全鲢鱼(俗称“龙鱼”)、一块四方豆干、一对红色鸡蛋。吃了猪肝炒芹菜,象征聪明,日后做大官;吃了鲢鱼,长大能长进成龙;吃了四方豆干,象征黄金印;吃了一对红鸡蛋,象征连中双元。[5]潮汕民俗中丰富多彩的物化象征,无论是上述的鱼丸、猪脚、芹菜等这些物体,还是数字、方位、命名(包括人名、地名、标志名、器物名、事件名等),都与人们的心理特点——趋利避害、祈求平安的特质相关联,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二符号象征符号是人类最早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Geertz)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而符号是“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上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6]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民俗就是一种总的符号系统,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播,而构成了文化的动态符号。民俗文化的符号象征,就是运用符号来象征自然变化和人事更替,通过作为符号的各种物体、事象、图象等来表示某种概念或某种思想感情。运用图案作为象征符号的典型例子,是古代的各种图腾。如,狗是潮汕畲族的图腾,狗的图案就一直被作为该族的象征。另外,通过数字、色彩、方位等比较简单的符号来表达象征意义的更是比比皆是。人类之所以创造各种各样的符号,主要是为了把一个复杂的事物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号象征在潮汕民俗中有很多方面的表现。1、文字。文字是最明显的一种符号形式。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文字被广泛地运用于潮汕民俗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贴上“春”字、“福”字,象征新春如意,幸福美满;结婚时,花轿、婚床、洞房的门上都要贴上“麒麟送子”的红纸条,象征吉祥如意、嘉瑞祯祥、早生贵子……2、数字。数字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形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潮汕民俗中,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如,红白事都要送礼,喜事、好事要成双,白事必须奇数。送小孩子生日、“出花园”的鸡蛋必须是两个,寓意好事成双;给死人亲属送纸仪必须是单数,表示死的只有一个人;亲戚或朋友久病痊愈了,前往探访要带十一个鸡蛋(不宜贴红纸),受礼者必全收,不好剩留。鸡蛋十一个,就是象征着今生只此一次,今后没有第二次病了。[7]3、颜色。颜色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形式,各种颜色都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潮汕民俗中,颜色象征主要集中在红色、黑色和白色。⑴红色。崇尚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潮汕人也非常“尚红”,有着浓重的红色情结。红色是潮汕民俗中的第一大色彩,含大红、浅红、紫红等。红色在潮汕民俗中被广泛地应用。过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用红盘子装着“大吉”(即柑桔)、贴红对联、挂红灯笼、送红包(即压岁钱)、放鞭炮(红色)。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潮汕人总是以红色来装点欢乐的气氛,以博得“好头彩”——新娘子要穿红色衣服或裙子、红靴子(或红木屐);嫁妆的箱子是红的;灯、碗、筷子、枕头、毯子等都是红色,还要贴红双喜、红对联,挂红灯笼。生子添丁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家里生孩子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喝喜酒,吃红鸡蛋,放鞭炮(红色),而四亲二戚要前来祝贺,给新生儿送红包。乔迁新居(潮俗称“搬新厝”)也要贴红对联、抽红双喜香烟、放鞭炮(红色)。“出花园”是旧时潮汕人的“成人节”,也是人生的大喜之事。男女少年十五岁“出花园”时,要沐浴穿红皮屐,吃红鸡蛋,以祈成人后行好运;游神赛会、进庙拜神的供品上面要染上红色,插上小枝红花(石榴花)。建房子上大梁时,要在大梁两头包扎红巾,以示吉利……潮汕人之所以如此喜欢“染红”,是因为红色能祛邪,象征欢庆、吉祥、快乐。⑵黑色、白色。黑色、白色为凶色,都与死人的事相关联,或者能够令人想起阴间的勾魂鬼,象征恐惧、凶杀,因而潮汕民间在办丧事时,多用黑色、白色,而在婚嫁、生育、过年等喜庆日子里,则是忌讳穿纯白的、黑色的衣裳,惟恐大不吉利。总之,潮汕人在其创造的风俗习惯中,大量地运用包括文字、数字、颜色等各种各样的符号,主要是为了把一个复杂的事物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中赋予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文化意义。三仪式象征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格尔兹把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 [8]一套完整公开的群体仪式总是在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场景中一系列行为的综合展现。仪式包括礼仪、礼节和礼物等方面的内容。仪式象征,就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把人类的情感、期望心思给予表达出来,表示对人,对神的尊敬、友好、敬重、祝愿,显示了一种人情美和理想美。实际上,仪式对于仪式行为者来说,是因为有“意义”才行为,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行动、姿势、舞蹈、吟唱等表演活动和物件、场景等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并从这样的情景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表演活动和场景、实物都是表达或表现意义的手段。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意义的象征体系。在潮汕婚俗中,有“新娘跨火烟”的仪式。迎娶当天,在新娘到夫家之前,夫家要准备一捆稻草放于门槛。当新娘走到门前时,由迎接的青娘母把稻草点燃,烧出浓烟,再由她陪着新娘,口念“新娘跨火烟,千子万孙”,或“烟呀烟,烟到明年生豆孙(即男孩子)”。念毕,新娘举步跨门槛走进夫家,进入洞房。这一仪式的意义在于期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9] 在潮汕丧俗中,参加葬礼之后,要用“红花”(即石榴花)或加上“抹草“(又称仙草、瑞草)放在脸盆水里洗脸,然后连同洗脸水一起泼倒在外面路上;参加葬礼后,主人必须送客人红糖果、红缯线,其意义在于驱邪怯秽,还以“清气”(即干净)。在潮汕礼俗中,馈赠礼物本身是一种仪式。馈赠礼品是要有物质的,但在民俗文化中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赠送礼金,通常要用红纸包着,赋予它一种美好的外形,象征美好的祝愿——给小孩子的压岁钱是红包,期望孩子平安成长,给老人祝寿的礼金也是红纸包着,祝愿老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亲戚朋友有喜事,送的猪肉、喜糖、鸡蛋也必须是红色的,象征吉祥、快乐。此外,潮汕的生产、饮食、游神、祭祀、游艺等民俗活动都有一套套完整的仪式,各有其象征意义——吉祥如意、平安发财、喜庆欢乐。二、潮汕民俗文化的隐喻特性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特性。所谓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信义的象征。[10]在语言文字进入高级阶段之前,人们只是直接用有某种约定成含义的标志语性质的品物相交往,以互相传递信息,更多的隐喻是在古代诗歌文学和民俗礼仪中。民俗文化中的隐喻往往是复合的。即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与重叠,是一种双重的交叉。例如,火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事物,无论在婚礼上还是在丧礼上,或者是节日中,火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此时的火已不再是实体的火,而是光明、吉祥、兴旺的同义语,是一种信念的凸现、凝聚,是抽象意义的具象化。也就是说,具体的事物经过人们运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特殊的理念和特殊的系统。隐喻虽然与比喻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比喻是一种修辞术,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强化描述另一个事物。例如“归心似箭”,是一种修辞,它是在“归心”与“箭”这两个事物之间作比喻。比喻惯于在两个形象之间进行比较,以突出描述其中之一的特点。隐喻则是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由此及彼,从而实现意义转换的一种方法、途径。通过隐喻方式,使抽象的意义更加清晰而准确地凸现出来。就潮汕民俗文化的隐喻特性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联想隐喻联想的隐喻是从作为“比”的某一品物的某种属性去引导人们联想到被喻事物的相应涵义,由“隐”而到“喻”。旧时小孩子过生日、“出花园”、第一次上学都要吃两个红鸡蛋,这是潮汕较为普遍的风俗。其意义有二:第一,两个鸡蛋,寓意好事成双;第二,红色的鸡蛋,寄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对于未来的希冀。在人们心目中,小孩子吃下的不仅仅是鸡蛋。一个鸡蛋代表一只鸡,但人们的想象自然不会到此为止。因为能吃掉一只鸡的小孩,必定体格健壮,将来长命百岁;另一方面,“鸡鸭”之后就是“鱼肉”和“山珍海味”,而能吃鸡鸭鱼肉和山珍海味的人,其富贵自不待言。“长命百岁”、“荣华富贵”,几乎成了旧时老百姓做生日的口头禅,而在民俗中,所有这些祝愿,对于小孩子来说,两个鸡蛋就足够了。二谐音隐喻谐音隐喻在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十分普遍,可以说是运用得最多、最广泛的一种隐喻方式。谐音隐喻是根据谐音、假借原理,言此而即彼,实现意义的传递、转换和扩张,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成为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谐音是诙谐之下乘,然而是高等文明之始基”, [11]正是此意。谐音隐喻成为吉祥语形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量地活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口头语言之中,出现在各种民俗事象、尤其是婚喜吉庆和岁时节令的喜庆气氛之中。在潮汕民俗中,谐音隐喻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人生礼仪中表现得最集中、最明显,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自始至终。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主要为传宗接代,其源远流长。《易经》云:“天地继韫,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女。人承天地,旋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潮汕人“广继嗣”、“求子生子”的意识也十分强烈。以谐音隐喻生成的“求子”意识从生育的第一步——婚嫁就大量存在。如,新娘嫁妆必有灯,因灯与“丁”谐音,隐喻婚后添丁生子;有的嫁妆带有莲花、吹笙童子的画图,隐喻“连生贵子”;而元宵节潮汕各地的开展的“营灯”活动,更是隐喻人们的“求子生子”愿望。鱼具有极大的繁殖能力,于是,古代人以鱼作为丰收、繁衍和生命的象征,以鱼作为求爱和生育的隐喻。从古代民歌到现代的礼俗中,鱼都作为典型的吉祥语形式保存下来。潮汕濒临大海,又有众多江河,潮汕人嗜好吃海鲜,鱼在潮汕民俗中具有十分活跃的角色。过年过节要吃鱼,婚宴离不开吃鱼,生日宴会不可能没有鱼,孩子要入学读书的第一天要吃鱼……究其原因,盖因鱼谐音“余”,隐喻岁岁有余;而民间喜欢鲤鱼舞,则是因为它多春(即鱼子),隐喻多子多福。此外,七样羹的谐音,“长面”谐音长命等等,也在某些程度上属于谐音隐喻的范畴。三暗示隐喻暗示隐喻是联想隐喻与谐音隐喻的综合。潮汕民俗中有很多方面表现了联想、谐音和暗示的隐喻意义。每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一般都有鱼。这个例子就充分表现了联想、谐音和暗示三种隐喻的结合——鱼谐音“余”,隐喻岁岁有余;而岁岁有余,使人联想到子孙满堂,暗示着生活的富足。潮汕沿海渔民吃鱼时,吃了上边要吃底面,必将整条鱼骨拉开或将底面的鱼肉剔出,不能将整条鱼翻过来。若真的要吃底面则要说成顺过来,不能说翻过来,因为人们往往会与翻船相联系,这是渔民最为忌讳的。翻鱼使人联想到翻船,暗示着要驱邪趋吉。潮汕村庄多有种植榕树和竹子,是谓“前榕后竹”。就是说,榕树要种在屋前面,竹子要种在屋后面。潮语叫榕树为“成”,“前榕”暗示有所成就;竹与“足”谐音,即富足的意思,暗示后能富足。[12]这也是暗示隐喻的体现。由于复合隐喻形式逐步程式化、规范化和固定化,其内容逐渐为人们熟知,“隐”的成分自然逐渐减少,从而成为相对隐定的格式化吉祥语。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13]吉祥语表达了民众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和祈求,并为节日庆典增添了喜庆气氛。其一,由语言形式转化为直观形式,形成大量程式化的装饰纹样,这就是所谓“装饰图案”,或者称之为“吉祥图案”。旧时潮汕人尤其是小孩有穿肚兜的习俗。肚兜虽小,但人们充分利用这一小小的肚兜,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在达到装饰美化的同时,表达他们的良好期望和意愿,如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隐喻“功名富贵”、“长命富贵”、“白头富贵”;而女子出嫁,往往在肚兜绣上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隐喻的是喜庆快乐,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在盛产石榴的南澳古镇深澳,人们结婚用的眠床和新房的布置,都喜欢用石榴花和石榴的图案做装饰,取其“石榴多子”之意。上述所列的潮汕人结婚时各种嫁妆,经常画有童子戏鲤鱼,隐喻多生贵子;画有莲花与吹笙童子,隐喻连生贵子;画上喜鹊,隐喻喜上眉梢;都是吉语转化为“吉祥图案”的表现。其二,吉祥语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的频繁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配合礼仪行为的祝福方式。由于民众中的喜庆吉祥口彩,言简意赅,朴实生动,朗朗上口,作为约定俗成的形式受到民众的欢迎,并世代相传。在揭阳、普宁一带广为流传着行彩桥习俗。人们在活动中往往说一些充满期望和良好祝愿的吉利话。读书的孩子摸狮鼻,隐喻“摸狮鼻,写雅字”;少女摸狮头,隐喻“摸狮头,事事贤”;未结婚的青年男子摸狮肚,隐喻“摸狮肚,找雅亩”;怀孕的妇女摸狮耳,隐喻“摸狮耳,生阿弟”。 [14]过年过节,人们喜欢说“新年大吉”、“吉祥如意”;结婚时喜欢说“白头谐老”、“早生贵子”;祝寿时喜爱说“长命富贵”、“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乔迁新房时喜欢说“安居乐业”、“出入平安”;游神活动的标旗上喜欢写着“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财丁兴旺”;店铺开张时,喜欢写着“开门大吉”、“货如轮转”;等等,都是民间十分流行的吉祥语。综上所述,象征与隐喻这两大民俗特性在潮汕民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潮汕人在其民俗中广泛应用象征与隐喻,主要是出于驱邪趋吉,祈求婚姻美满,期望生活富裕,从而表示对人、对神的尊敬、友好、敬重,显示出一种人情美与理想美。潮汕民俗中的象征与隐喻,反映着潮汕农业社会祈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体现了潮汕文化的海洋性、精细性、存古性。每年中秋后,乡下入厝的人很多。每个晚上,村子的某个角落,时不时地响起锣鼓及鞭炮的声音,接着便是摇铃及读经的声音,这便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西公(法师)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须择日,一般必须有特别好的日子才行,如厅堂的“升楹母”,都必须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语“三五一小来,五年一大来”,这是说吉辰的好日子难求。入新宅打油火两件事是同时进行的,乡下也有建了新宅,还没经过打油火,便搬进去居住的,这叫借住。 入宅(即入厝),于乡下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办个三桌五桌,请亲戚朋友来聚聚吃吃,图个喜气凑个热闹。按本地习俗,主人是“不能”收亲戚朋友的重礼的,只要他们来便行,什么也不需要带,或只带上几个鸡蛋。就算亲戚朋友送来重礼,主人也不能收,反倒要于红包再添一些钱,还“礼”回去。潮汕习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礼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区入厝都是赔本的,要花一笔较大的钱,建了新屋经济拮据的人家,只能于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见不得,西公(法师)赶鬼时,各家各户的人都躲在家中,关门闭户。打油火我没亲眼见过,自家入厝时,我在外飘泊没回来。听母亲说,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办五牲和发果(用某种环形器皿装着,发酵而成的巨型面包),祀拜土地神,称为谢土。 谢土后,西公便于堂屋内外遍贴有魁星踢斗图样的灵符,镇鬼辟邪。一般的,一户人家入屋后有没有打油火,从有没有贴灵符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些灵符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画花脸,戴红巾,着红甲(背心),穿红内裤,手持酒瓶,敲锣击鼓上场。西公读经摇铃,喃喃有语,后跟两后生,一扶滚油锅和火把,一携鞭炮,随西公在堂屋的龙畔(东)至虎畔(西),从内到外一间一间虚晃刺杀,驱邪刺煞,后赶出门外,边放鞭炮边喷洒撒盐于油锅内,噼噼拍拍,浓烟四起。就这样,西公就把屋内的不祥之物驱赶出去,边打鞭炮边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将油锅及其它扔于河塘或树林中,掉头而回。这时,他们是不能回头看,据说如果回头看,邪煞的东西便会跟着回来。 打油火后就是入厝。乡下风俗要择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较有“名望”的人拿灯笼带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门,屋内的人便开门。一开门,拿灯笼的人走进,屋内有一油鼎,一人手中拿着“软饼”,放下,滋滋地响,图个好意头。拿灯笼的长辈,开始做着四句,说着好意义好兆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