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船下水时的仪式被称为“掷瓶礼”。2 在这个仪式中,通常由船主或其代表的夫人将一瓶香槟酒掷在船首击碎。3 这个传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航海是一项艰苦且危险的工作。4 当船员遭遇不幸时,活着的人会将他们的留言写在纸上,装入酒瓶,并希望它被其他人发现。5 因此,当海上风暴来临或船只逾期未归时,船员的家属会聚集在岸边祈祷,希望亲人能平安归来。6 尽管现实往往残酷,但偶尔也会有人发现令人心碎的漂流瓶。7 “掷瓶礼”是为了祈求平安,希望海上不再有漂流瓶,并让酒的醇香布满船头,驱邪消灾。8 现在,尽管海难已经很少发生,但“掷瓶”的习俗仍然存在,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传统色彩的喜庆仪式。9 这一礼俗在西方国家非常盛行,近年来也传入了中国沿海地区。很好奇各国舰艇的下水仪式都是怎么搞的舰船下水仪式起源于古代人们对海洋的敬畏。有据可查的最早下水仪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一首古老叙事诗记载了当时的情景,仪式主持人会向船身洒沥青,并以公牛作为牺牲以祈求神灵的保护。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继承了这一传统,在新船下水时也会进行祈祷。在古希腊,参与下水仪式的人们会头戴橄榄枝花环,大口饮酒以示敬意,并向新船身上泼水以表达祝福。古罗马人在新船的后甲板上搭建圣坛进行祈祷,这可能是某些国家将船只后甲板视为神圣区域的原因之一。1675年,马耳他的一艘23桨双桅帆船下水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名军官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神父带着仆人上甲板祈祷,然后触摸每个桅杆和船上的其他部分,在每个角落洒上圣水。在船被推入水中之前,他们升起一面小旗帜,宣布这艘船已成为战士。17世纪的欧洲,船只下水仪式中的宗教元素逐渐减少。在英国,皇室成员或海军高级官员开始主持下水仪式。例如,1610年,“皇家王子”号炮舰下水时,主持者是威尔士王子和一位著名的造船商人。当时的传统是,当新船沿着滑道滑行时,主持者会从金酒杯中喝一口酒,然后将剩下的酒洒在甲板或船头,空的酒杯则被扔下船,由谁抢到归谁。后来,由于海军造的船越来越多,金酒杯也越扔越多,造船厂承受不住,于是主办者想出了一个办法:金酒杯仍然扔出,但目标是事先安排好的一个网罩,以便回收再利用。到了17世纪末,扔金酒杯的习惯被用香槟瓶进行的“掷瓶礼”所取代。瓶子里通常装有“洗礼圣液”,初期的“洗礼圣液”多由酒类充任。由于香槟被认为是“酒中精华”,逐渐成为“洗礼圣液”的主要选择,“掷瓶礼”也因此演变成砸香槟瓶的表演。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禁酒时期”,新舰艇的“洗礼圣液”只能回归“以水代酒”,例如使用苹果汁。“掷瓶礼”早期由男性执行,到了19世纪,女性也逐渐成为执行者。在英国,女性执行“掷瓶礼”从1810年起成为惯例。有一次,一位英国公主在执行“掷瓶礼”时未能砸中船头,瓶子飞向人群并砸伤了观众,事后海军部为此向受伤者支付了赔偿金。在某些国家,并非所有新舰艇下水都会举行“掷瓶礼”,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祝福新船和平、好运的习惯。例如,在法国,18世纪和19世纪的新船下水仪式与婚礼仪式相似,会指定一位“教父”和一位“教母”,他们共同为新船命名,并由神父洒圣水祈福。在日本,会定制一柄银斧头用于砍断船台与新船之间的缆绳,并将斧头作为纪念品交给新船的主人。印度的传统仪式包括祭祀和女性在船头敲碎椰子。在中国,传统的下水仪式包括准备三牲礼以祭奠海神,祈求保佑。日照海边鱼民的 风俗在英国,由女性实施“掷瓶礼”投掷香槟从1810年起逐渐成为惯例。在法国,18世纪和19世纪时的新船下水仪式和结婚仪式差不多。新船会被指定一位“教父”和一位“教母”。在仪式现场,“教父”会给“教母”送上一束鲜花,然后二人同时说出新船的名字。旁边的神父立即宣布这艘船已经被命名,然后洒圣水祈福。在日本,船厂在新船建造完成后会按传统定制一柄银斧头。在下水仪式上,他们会用这柄银斧头砍断船台和新船之间的缆绳,然后把斧头作为纪念品交给新船的主人。传说这柄斧头能驱走恶魔,给新船带来好运。在印度,传统的新船下水仪式充满了印度教色彩。20世纪时,印度人在新船下水仪式上往往会先举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船只和船员的安全。祭祀过后,一名女性将在船头敲碎一枚椰子。在俄罗斯,新船会由东正教神职人员来进行祝福仪式。 渔民禁忌和习俗 旧时渔船出海俗称"开洋"。第一次"开洋",要用猪头供奉.一汛结束也用猪头等祭品谢龙王,俗称"谢洋"。渔船必以早稻秆烟熏一遍,又以布制红白各色三角小旗数面,每旗各书其出地附近之神名于上,分插船之首尾,冀其保佑安全。又必携带盐、麦、米、字纸灰、佛马香帛等物以为镇压海上遭遇怪异之用。渔船上忌家有红、白事或未满月之人,忌妇女上船。祝愿时不可以满载为词,亦不可以捕大鱼为句。渔船回埠,行路求乞之人,俱可取讨,谓之"讨嗄饭"。万不可用"抽丰"、"抽头"等语。船上,忌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忌头搁膝盖、手捧双脚姿势,此态象哭,不吉利。忌在船头(龙头)小便;船上吃饭,先吃鱼头,意示"一头顺风",盘中的鱼不可翻身,亦不得先攫食鱼眼,隐示"翻船"。此外,如"塔"曰"星","十"或"石"等字为"赚"。因"塔"为"坍","石"、"十"近"蚀"为蚀本。出言必以吉利为主。遇到不吉利的谐音、方言都用改称。如石浦叫"赚浦"。猪谐音"输",猪头改称"利市",猪耳叫"顺风"等。 渔家世俗有吃鱼怕“翻”的忌讳。吃盘中之鱼从不将鱼整条翻转。因为他们常在海中捕鱼,最担心的就是翻船,由此忌“翻”;渔人忌将碗筷丢下海中,因为随手将饭碗丢进海中,意味着看不起渔家及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渔人在海上行船或作业,遇到漂流尸体,禁忌不予理睬,而要把尸体打捞上岸埋葬,如捕鱼时捞到人或动物骨头,禁忌丢回大海,而要拾上岸放在“万福公”;家里死了人,禁忌到别人家里去,也不宜外出探亲;凡参与操办丧事的人,禁忌参加操办喜事;渔船上的渔民如家中有人生育孩子,下海时要在神像前烧“金”和“香”如家中有丧事的人上船须烧“金”“香”烛”;妇女上船时不能从船头坎走过。 以上俗习,解放后已大部废除。 造船 渔民造船,要择吉日良辰。开工前,要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新船梁头(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银洋(或铜板、铜钱),并用银钉(或铜钉)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大木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木师博按五色彩条(五行)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睛”,用红布把“眼睛”蒙上。新船下水时,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力壮、父母双全(有福气)的几十名青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船关菩萨 渔船后舱,设有神龛,专供船关菩萨(老爷),叫圣堂舱。新船赴水时,要用三牲福礼向船关菩萨“祝福”。金塘流网船和枸杞等地的小对船供奉女菩萨,大对、背对、大捕船上供奉男菩萨。船关菩萨两旁有两个木雕小神像,一个叫顺风耳,一个叫千里眼。“祝福”除渔船赴水时进行外,每汛出海时也要进行,渔汛结束时还要“散福”。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猪头、全鸭、鲜鱼作供品。供毕,由老大从猪鼻上割下一块肉抛人海中,大伙才分食。近洋张网渔民,则于每年立夏、端午、重阳节,到张网桁地“祝福”。 祭海 旧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碟,称为“行文书”。由老大捧一杯酒泼人海中,并抛少许肉块人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这天,船上众人忌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