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修建圆满成功祝贺词

问答 0 27

祠堂修建圆满成功祝贺词,第1张

1 孔姓宗祠通用对联 系传泗水; 胄衍尼山。 忠孝仁和荣府第; 诗书礼乐圣人家。 ——全联典指春秋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孔子。 鲁地钟灵,洙源萃秀; 东山振铎,北海倾樽。 ——上联典指孔子。下联典指汉天文学家孔融,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为人恃才负气,喜欢宾客,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千秋绝唱,石门传演桃花扇; 万古奇文,泗水长流论语篇。 ——上联典指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孔子第六十四代孙。隐居于石门山中,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下联典指孔子。现存《论语》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此联为河南省郑州市孔庙联 三山景色供图画; 六代风流入品题。 ——此联为清•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三春云物归胸次; 万里风烟到眼中。 ——此联为清•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曲阜旧家风,诗礼相传,留得麟经昭万世; 洞庭新庙貌,馨香以祝,绵延凤德永千秋。 ——此联为孔氏祠堂联。 幸问一龙,诗礼真传,自周鲁以来,理学名儒照青史; 复敦三物,子孙纯嘏,迁秋浦而后,瓜绵椒衍遍红尘。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孔家村孔氏宗祠联。下联“三物”,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 诗名里带孔字的诗词有哪些 饮后戏示弟子 白居易 吾为尔先生, 尔为吾弟子。 孔门有遗训, 复坐吾告尔。 遣兴五首其一 杜甫 蛰龙三冬卧, 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 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 孔明有知音。 又如陇坻松, 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 岁久为枯林。 答和孔常父见寄 黄庭坚 孔氏文章冠古今, 君家兄弟况南金。 为官落魄人谁问, 从骑雍容独见寻。 旅馆别时无宿酒, 邮筒开处得新吟。 黄山依旧寒相对, 岂有愁思附七林。 庐江主人妇 李白 孔雀东飞何处栖。 庐江小吏仲卿妻。 为客裁缝君自见。 城乌独宿夜空啼。 排闷 陆游 丈夫结发志功名, 大事真当以死争。 我昔驻车筹笔驿, 孔明千载尚如生。 严颜碑 苏轼 先主反刘璋, 兵意颇不义。 孔明古豪杰, 何乃为此事。 刘璋固庸主, 谁为死不二。 严子独何贤, 谈笑傲碪几。 国亡君已执, 嗟子死谁为。 何人刻山石, 使我空涕泪。 吁嗟断头将, 千古为病悸。 自讼 王安石 孔子见南子, 子路为不怡。 欲从公山氏, 勃郁见色辞。 道如天之苍, 万物不能缁。 弟子尚不信, 况余乏才资。 明知古人仁, 语默各有时 3 关于描写孔子的诗句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4 孔姓的传统文化 ●四言通用联东山振铎;北海倾樽。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孔子,《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论语·八佾》:“上天将把孔子作为木铎(子民的导师)。” “木铎”,谓木舌铃。“振铎”,谓摇铃来警省群众,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 下联典指汉天文学家孔融,字文举,鲁国鲁县人,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又历任少府、大中大夫等。为人恃才负气,喜欢宾客,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没有什么忧虑。” 东山世泽;北海家声。——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教化万民的孔子。 下联典指东汉孔融,曾任北海相,喜宾客,尝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五经撰疏;两部鼓吹。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孔颖达,撰有《五经正义》。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孔稚珪,文辞工丽诙奇,戏以蛙鸣为两部鼓吹。 洙源萃秀;泰岳钟灵。——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孔子,他的陵墓所在地孔林,在山东曲阜城北。 位居泰山之南。洙水源出新泰东北。 西至曲阜城东北,与泗水分流。此指孔林地灵人杰之意。 ●六言通用联孔女甘同殉难;丌氏曾受追封。——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被曹操诛,其七岁小子亦受害。 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孔子娶丌官氏,至宋追封为郓国夫人。●七言通用联千秋绝唱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朝戏曲作家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云亭山人,山东省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原隐居于石门山中,康熙帝南巡经曲阜时,召他去讲经,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 经十余年时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此后不久即罢官还乡。另有诗文集《湖海集》、《长留集》等。 下联典指孔子,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安富尊荣公府第;文章礼乐圣人家。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孔府,在山东曲阜城内,为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住宅。下联典指汉朝的孔仅、孔光、孔融,隋唐的孔颖达等历史名人。 弱翁钓珊瑚之树;冲远列凌烟之班。——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朝冀州人孔巢父,字弱翁,早年与李白、裴政等六人隐居于徂徕山,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 后历官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魏博宣慰使,劝藩镇田悦归顺朝廷。好学而善辩多智,文采似珊瑚钩明润。 下联典指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隋朝大业初年,任河内郡博士;至唐初,历官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 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朝义疏派,唐朝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贞观年间,图像绘于凌烟阁。墨兰飞舞秀而劲;思孟述贤博且精。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孔毓圻,孔子后裔,康熙丁未袭衍圣公。字钟在,号兰堂。 墨兰飞麟,笔秀而劲,深得赵文敏之旨趣。下联典指战国初哲学家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 “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授业于他的门人,发挥其学说,形成了“思孟学派”。 后被尊为“述贤”。著有《中庸》。 迎春不看东郊信;贺岁同倾北海樽。——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事。 踏遍荒山犹未老;历尽千辛更知甜。此联为具有“九十年代的焦裕禄”之称孔繁森的诗句联。 ●其他通用联莲潭水明,直同泗水;半屏山秀,俨如尼山。——台湾省高雄市孔庙联。 该联以当地的莲潭水、半屏山与山东的泅水和孔子出生的尼山相比,来说明地灵人杰。语言不多,但自豪之情溢于笔端。 北海贤相,名家簪缨继世;东鲁圣人,嫡派道学开宗。上联典指东汉学者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二十世孙。勤奋博学,官至北海(今山东昌乐)相,世称孔北海。 有《孔北海集》。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为儒家创始者。 泗水溯渊源,两字惟传诗礼;尼山留苗裔,千秋永享蒸尝。此联为孔氏祠堂联。 “泗水”,古代河流名,流经山东省曲阜;“尼山”在山东省南部,东麓有夫子洞,相传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尼山)祈祷,而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曲阜旧家风,诗礼相传,留得麟经昭万世;洞庭新庙貌,馨香以祝,绵延凤德永千秋。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幸问一龙,诗礼真传,自周鲁以来,理学名儒照青史;复敦三物,子孙纯嘏,迁秋浦而后,瓜绵椒衍遍红尘。——安徽省东至县孔家村孔氏宗祠联此联典指孔子向老子问礼事,孔子曾向弟子说:“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高深奇妙,如龙那样变化不可测)邪!”下联“三物”,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秋浦”,河名,说这一枝孔氏的迁徙。 综述孔姓,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 王家祠堂的诗文记载 #主持词# 导语在主持词写作中,运用诗词写作中的对仗、押韵技巧,可以让主持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具有音乐的节奏美;在大段的抒情性的描述中,则可以借鉴散文诗的写作特点,可以分行,也可以不分行,可以段落形式出现。 考 网主持词频道! 篇一宗祠庆典仪式主持词模板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  上午好!  在这个欢歌笑语、天降吉祥的美好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柳树堂村xx祠堂落成大典、共同缅怀祖先业绩、畅谈宗族渊源,共商兴族大业。我作为x公后裔女婿,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此次盛典,借此机会,我代表xx村所有的姑娘及女婿,向xx堂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光临庆典的各地来宾、各位宗亲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在祠堂建设过程中慷慨解囊、捐资捐物、献计献策的各界人土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恭祝xx祠堂弘扬远宗之功德,仰仗圣地之潜光,发扬光大,源远流长、福泽绵延,世代隆昌,奕代流芳、日月同辉。  xx祠堂的落成,是我们x氏家族的一件特大喜事,集中地反映了x公后裔承先启后、枝繁叶茂、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精神面貌,也充分体现了宗亲孝悌友爱、团结奋斗、风雨同舟、开拓进取的坚强意志,为x氏族谱增添了新的篇章,这既是x氏宗亲全体人的功绩,也是举国族人共有的光荣,身为柳树堂村的姑娘及女婿我们也感莫大的自豪与骄傲。  今天,我和各位一起见证了祠堂的辉煌壮观,领略了x氏家族丰富的文化底蕴。祠堂圣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山依偎,绿树环村,吸天地精华,纳八方祥瑞,设计雄伟壮观,做工精雕细琢,凝聚了尊祖敬宗的虔诚情怀,反映了血脉相承的执着信念,体现了繁衍生息的跳动脉搏,凝结着真挚深厚的乡情亲情,上承一德,展宗门之雄姿,展先祖历史风采,下传诒谷,现石氏之雄厚,给后代启迪智慧。虚怀若谷方是大宗之本色,厚德载物才显大家之风范,自强不息当是我们x氏后辈之争取,繁荣昌盛实乃大众之所愿!身为女婿代表,我们将借x氏祠堂落成契机,广泛传播x氏深厚文化,全力传承先祖厚德,树远大之志向,立长久之心愿,同所有的石氏宗亲一道,坚守“念祖念宗念先贤,同咏同心同发奋”的理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励精图治、为建设昌盛、富强的石氏宗门作出自已应有贡献! 篇二宗祠庆典仪式主持词模板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__氏各地各支的宗亲  现场的各位宗亲、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20__年新年,首先祝各们宗亲、来宾、朋友们新的一年幸福安康,万事如意!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样一个吉祥喜庆的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__宗祠竣工典礼。落花送走了春天,黄叶送走了夏天,随着纷飞的雪花和骤降的气温告诉我们真正的冬天来了。然而我要说:这个冬天很温馨,因为我们的列宗列宗有了自己的家,我们这些__子孙也有了精神家园,还因为我们__家族又一次的盛大热火聚会。  各位宗亲,来宾朋友,参加这次奠基典礼的有来自全国__氏各地各支的宗亲代表、中华__氏安徽去脉理事会常务理事、执行理事和理事、本地区热心宗族事务的普通宗亲,还有为__宗祠建设贡献技术力量的企业界朋友,对各位在百忙中来参加__宗祠竣工庆典表示热列欢迎和衷心感谢!  今天的__宗祠竣工典礼有以下议程:  第一项:仪式正式开始,介绍来宾,引导来宾至贵宾席就位。  第二项:“__宗祠”揭匾及各地宗亲捐赠仪式(已捐物品)  第三项:名誉理事长__宣布典礼开始  第四项:中华__氏安徽支脉宗族理事会常务理事长__讲话  第五项:其他地区宗亲代表讲话  第六项:家祠首祭仪式  第七项:仪式结束欣赏锣鼓队表演 篇三宗祠庆典仪式主持词模板 各位父老宗亲、兄弟姐妹们、各位来宾:大家好!  在这春和景明、鲜花盛开的季节,在这缅怀先贤、祭祀祖宗的清明时节,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参加玉浦金氏祠堂的初次庆典,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新建祠堂,是我玉浦金氏族人盼望已久的心愿,现在终于就要实现了!  “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修建祠堂,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先祖,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将是我们玉浦金氏家族文明友孝,兴旺发达的象征。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有了祠堂,也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祠堂的落成是我们金家人的共识,也是我们亲如一家、血脉相连的象征。今天,我们借祠堂庆典之机相聚一堂,既是祭祀祖宗,更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宗亲聚集谈心、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我们今后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为宗族兴旺献计献策。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金氏已出嫁的女儿们,向修建祠堂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兴建祠堂从动议到初步建成历时二载,其间,设计、拆迁、募资、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心智和汗水。同时,我也向建设祠堂出资出力,添砖加瓦的所有宗亲族人们表示感谢!各位宗亲的热心支持,积极出资才是建设祠堂的根本所在。  祠堂主体、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全部完工,预计需要150多万元。我玉浦金氏一族群策群力,各家各户积极响应集资,无私奉献,捐资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目前统计已达60多万元。要完成本族的建祠大业,资金尚有很大缺口,仍需广大宗亲慷慨解囊!我们作为金氏儿女一员,责无旁贷,也决心投入其中,共同集资捐款,为祠堂建设出一份力!在此,我愿捐出人民币×××××元,敬献我绵薄之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尊敬的各位长辈、亲爱的各位兄弟姑爷、各位姐妹们。今天,我族续谱建祠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个舞台上,人人是主角,个个是英雄。让我们团结起来,以蓬勃之气,进取之志,奉献之心,创新之举,务实之风,把这项追本溯源,弘扬祖德,凝聚族亲,扬我族威,展我风采,激励后人的大事做实做好。  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就在蕴育我玉浦金氏世代宗族的这片富饶美丽的沃土之上,一座古朴大方、气势恢宏的金氏宗祠,拔地而起,金碧辉煌,光耀于天地之间,重聚亲族之力,再畅和顺之风,福延后代,庇佑子孙,惠泽乡里。而这一部玉浦金氏全体  宗亲共同建设祠堂的奋斗史,也将在我们金氏家,写上最辉煌的一页,流传百世!最后,衷心祝愿玉浦金氏建祠大业圆满成功!  衷心祝福玉浦金氏子孙兴旺发达! 篇四宗祠庆典仪式主持词模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李氏宗族父老乡亲:大家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金秋十月,在举国上下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们怀着万分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欢聚一堂,在株潭黄塘隆重举行“李氏裕和公祠”落成庆典活动。国庆和家庆在这里相融,亲情和友情在这里交汇,理想和愿望在这里放飞,爱国、爱族、爱家的情怀在这里体现。  今天,对于黄塘来说,是一个子姓腾欢、载入史册的日子;  今天,对于裕和裔孙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永生难忘的时刻。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裕和公全体裔孙,对光临庆典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首先有请XX先生宣布庆典开始。 1985年,改博物馆。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滕州王家祠堂后院文化局平房里上班,与前(南)院的博物馆有小门相通,闲来常去博物馆串门,各地新出土的汉画像石也常临时存放在我们门前,加夜班时我也曾在那百年老宅里过夜,还曾在雨后的屋檐下拣到过宋代的制钱——而那所院子,确也是清朝所建,是为纪念一个人:清朝滕县进士王东槐。王东槐(1802——1852),字荫之,死后谥“文直”,原滕西望冢乡盖村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湖北盐法武昌道员等职。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陷武昌,王东槐与继室萧氏对缢身死。次年武昌巡抚骆秉章上奏皇帝为王东槐在原籍请建专祠(未果);同治九年(1870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又奏请于本籍捐建专祠,这才在滕县老城南门里建成“清授中议大夫王文直公专祠”,俗称王家祠堂。建国后辟为军营,1985年维修后改为滕县博物馆,文化局机关亦在后院办公。1991年我到文化局工作后常去前院看文物,走进那青砖瓦房的老宅,一直走到南大门“龙亭”处,亭内立有一块“御碑”,上刻375字碑文:“朕惟致命遂志者,人臣笃棐之忱;显忠遂良者,朝廷激扬之典……尔原任湖北盐法道王东槐,靖共在位,淑慎持躬,由文学而致身,入词垣而通籍。朵殿奏凌云之赋,倚马才工;柏台表司直之风,避骢望峻。八砖入儤,联凤阁之崇班;五马宣猷,典熊湘之剧郡……”碑文以皇帝口吻,夸奖王东槐“倚马才工”,表彰他“国殇丹心”,落款年代为“光绪五年(1879年)岁次己卯十二月”,距离王东槐殉职已过了二十多年。碑文中也说明了御赐谥号“文直”的由来:“考诸谥法: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惟尔其庶几焉!”当年的王家祠堂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前后两进院落,中轴对称,有门厅、御碑亭、前厅、东西暖阁、东西厢房、后大殿及东西两跨院,共60余间。我去那里上班时,规模已不如以前,周边被民房侵占不少,但总体上还保持了当年的格局,成为县城内唯一一处古建筑群。然而就是这处“唯一”的历史文化遗产,几乎也没能保住:1995年搬迁滕州博物馆时,原王家祠堂及周边区域被卖给建筑商搞开发,仅留下祠堂中间的几栋老房子,孤零零的“陷”在一片居民楼群中,破坏了这处百年古建筑群原有的氛围,成为上世纪“文革”后滕县城继拆毁文庙大殿(七十年代)、张锦湖故居(八十年代)后的又一遗憾!由于王东槐官至内阁侍读学士,民间便传说他曾任咸丰皇帝的老师,与另一位充任“上书房总师傅”的山东滨州翰林杜受田同为咸丰“帝师”。前几年我曾去滨州杜氏家族故居参观,总占地20亩,共有28个院落,308间房屋,整修一新,如今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滨州旅游以及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由此,再对比滕州的王家祠堂,就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叹息差别之大了……好在,近年来由王氏家族后裔出面,当地文化部门协助,又整修了一下已大肆“缩水”的王家祠堂,塑王东槐像,重新布展,把当年皇帝下给王家的“圣旨”、“上谕”以及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员写给王东槐的书信、序文等展览出来,让滕州乡人知道本地在一百多年前还出过“清授中议大夫”王东槐这么一位“大官”……当年王家祠堂保存了几件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亲笔写给王东槐的书信真迹(原件今存滕州博物馆),其中一封书信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王东槐被任命为湖南衡州知府后,作为王的“同年”(同榜进士)曾国藩为祝贺并饯行而邀请王东槐赴宴所写的一封便笺,内容为:“荫之仁兄公同年左右:日内未得趋候为歉。台旌南发,弟现洗盏一饯,兹拟于初十日未刻,在敝庐奉早降。在坐者拟约吕鹤田、王雁汀、朱久香、罗椒生诸前辈。是日是否得间?乞即示知,以便往约各客。此请,道安。年愚弟国藩顿首。背面有字。”王东槐与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同科进士,两人登科后同在京城入翰林院,除同年、同榜、同科关系外,还一度曾是同事,二人私交甚厚,曾国藩曾为王东槐母亲写有《王荫之之母寿序》。信中提到的另外几个人,分别是鸿胪寺卿吕贤基(号鹤田)、詹事府詹事王庆云(号雁汀)、詹事府少詹朱兰(号久香)、通政使罗惇衍(号椒生),由于这几位同僚登科早于曾、王,故称“前辈”,平时多有往来应酬,这次曾国藩就请了他们作为陪客前来为王东槐饯行。这封信的背面,还有曾国藩写给王东槐的几句“悄悄话”,内容为:“再岱云言:衡州府城石鼓书院山长张少衡先生学尹系伊弟业师,求兄不必更换;而莲湖书院山长欧阳沧溟先生系弟岳丈,亦求兄不必更换。此二事恐初十日忘记面说,故顺告闻。”按“岱云”即是陈源兖(号岱云),就是曾国藩家书里常提到的好友、后来成为儿女亲家的陈岱云,跟王东槐、曾国藩都是同年并兼翰林院同事,曾国藩信中这句话是替陈源兖请求的。张少衡(号学尹)是他们的湖南同乡,科名比他们早,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此时在湖南衡州石鼓书院任山长(校长)并任陈岱云弟弟的业师。而欧阳沧溟则是曾国藩的岳父老丈人,关系就更为直接了。呵呵,原来是这么回事:曾圣人也有托关系走后门递条子的时候,为自己的亲、友保住官位而请托,白纸黑字,这下证据确凿,被抓住小辫子了吧……曾看过清宫档案中朝廷大员直接向皇帝保举推荐人才的“上谕档”,其中“道光三十年四月二十八礼部侍郎曾国藩”保举吴廷栋说“不欺屋漏,才能干济,远识深谋,可当大任。”保举王庆云说:“闳干精识,脚脚踏实,可膺疆圉之寄!”同日王东槐也得到“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广荫”,保举推荐说:“中鲠敢言,守正不阿。”可知在清朝有这种上级官员保举推荐下级人才的制度。如此看来,身为“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写张条子给自己的同学、同僚兼好友,仅仅是替自己的岳父、亲友请求保住原有位子“不必更换”,而不是提拔升迁,也算是正常且普通的事,并不违反什么“原则”……曾国藩一生克己自守,苦练修身内功,注重人格修炼,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如勤俭、谦恭、仁恕、诚信、知命、惜福等等,努力按“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狠斗“私”字一闪念,甚至到了迂腐、苛刻、不近人情的地步,如他在家信中要求家中女眷每年织布几匹做鞋几双,要求子侄每天练字几纸作诗几首……还有他的“求缺”境界,尤其令人感到震惊和敬佩:他功高不自居,名满常谦恭,在攻克天京、挽救满清、建功立业达到巅峰时却能推却封赏、主动裁军,并劝其弟曾国荃亦向皇帝上表请辞封官,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眼光、境界、胸怀以及洞彻时局、体察世道人心的清醒和理性了!我后来读曾国藩家书,深受触动,感慨良多,遗憾没能早读,倘早读十年二十年,或许更能有益于我们的人生!由此,也更理解了曾国藩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并不虚妄!由这封清朝官员间日常往来的普通信笺,可见王东槐与曾国藩的亲密关系,亦可见识“曾圣人”的手迹情趣……前几年,我应邀又去王家祠堂参加王东槐展览座谈会,并得王氏后人以六卷《王文直公遗集》相赠,故地重游,心生感慨,看着“御赐碑”上曾被“打倒”的拼接裂缝,想着这处百年老宅所经历的历史风雨,读着文集里王东槐所写的诗句:“萧条六馆何蕃去,涕泪千秋杜默多;回首田园芜未也?人生竟合守烟萝。”今夕何夕?回首已是百年身……至今,仍还怀念在王家祠堂后院上班的日子:我曾站在清朝建筑的走廊下看雨,坐在汉朝雕刻的画像石上望天,手里还把玩着宋朝的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