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二,应好友刘安祥先生之邀,我与夫人朱兰等六人去新都他的老家作客。当日,惠风和畅,阳光明媚;主人好客,佳肴美酒相待。席间,安祥先生告诉我,他家附近就是川内闻名的“天府家风馆”,馆内还有明代状元宗祠,值得一看。我听后特别高兴,决定午餐后去“天府家风馆”参观。 天府家风馆坐落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2021年落成。是一座融廉政文化、状元文化、家风家教、旅游接待等功能的综合性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场馆。 天府家风馆占地约50亩,展陈面积4886平方米,吸取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在灰瓦白墙、茂林修竹之中,营造出“人在园中游,宅在林中隐”的川西林盘意境,是四川省家风文化最集中、廉洁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综合性展馆。馆内包括四大主题展厅“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当代家教”、“时代新家”。 走进天府家风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围墙上、碑刻上、护栏上到处都是与家风相关联的名言警句,给人一种与先贤对话的感觉和一种特别的文化氛围。 也许因为自己曾经有一段较长军旅生活的原因,我在″红色家风”展厅中“战地家书剧场”观看了全场;这里通过场景故事、实物、影像等载体让我感受到历代家风发展脉络,感悟到历史文化名人的治家之道、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以及新时代先锋模范的优良家风,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家风的熏陶与洗礼。 在参观的过程中,刘安祥先生告诉我,他与明代状元杨慎的后代杨先生是同班同学,杨先生现在是杨氏宗祠的守护人。安祥先生这么一说,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当即请他联系此人,如有缘相见再好不过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初二这天正是杨先生宴请亲朋的好日子,得知老同学一行来参观,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亲自当起导游,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杨氏家族家风传承的故事。 我对杨慎的了解,先是在上学时的课本中,既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洪基先生原唱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后来就是在新都采风时了解当地流传的杨氏家族的故事中,但也是只言片语,道听途说而已。 杨先生已年近花甲,他对杨氏家族家风文化有深入研究;远到杨慎的祖父母辈,近到现在杨氏家族的子子孙孙,说得头头是道,既有正史所载,也有山野民间传说,妙趣横生。特别是杨先生讲少年杨慎在沟渠洗澡时对时任县令出的对联的故事,真是妙不可言;县令出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对下联“万里长江作澡盆”,此时的杨慎年方十二岁,可谓少年睿智,豪情万丈,真是天下自有天才郎;杨慎23岁高中状元,可谓春风得意,光芒万丈!我曾经读过“天下两个半完人”的“半个完人”曾国藩的著作,他在自传中说自己参加7次考试,方中秀才;而杨慎虽不是“天下完人之列”,但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足智多谋,清正廉洁,而且少年有成,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虽历经磨砺,但初心不变。听了杨先生近两个小时对杨氏宗祠的讲解,我第一感觉就是新都杨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做得好!杨慎之所以能成为明代川籍第一状元,取得辉煌成就,与杨氏家族的“文武双修,忠义传家”的先辈家风传承有很大关联。为了弥补关于杨氏家风传承这一课,以防断章取义,我专门从百度上查了一下杨慎的简介及家风传承的史学记载。 杨慎(148812~155908),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也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以“博学”、“饶著”著称。杨慎一生著述多达400余种(今存174种),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父亲杨廷和也是历史上的名人。杨廷和12岁考中举人(明代无人能及),19岁进士及第,系明成化年间最年轻进士。杨廷和是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两朝首辅。在两朝更迭的关键时期,杨廷和以“除难定策”之功、“救时宰相”之名和明朝中期主持政治改革的第一人而名留史册。新都杨家为书香世家。自杨慎祖父杨春而下,一门四世共出七位进士、四位举人、一位贡生,人称“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新都杨家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优良的家风家规是重要的“催化剂”。保存至今的清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中,除记录新都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其中最重要的家训是“四重”、“四足”和杨慎临终遗训至今都极具推崇。 “四重”家训,为杨慎曾祖母熊夫人所留。熊夫人对杨家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作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原文为: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四足”家训: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临终遗训。为杨慎临终所留。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四重、四足”家训和临终遗训构成了新都杨氏家族家风的核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想,这也是四川省纪委、成都市纪委将杨氏宗祠纳入天府家风馆的原因,据说,天府家风馆的举措开全国先河,是全国是一馆。据杨先生告诉我,2022年全省预约参观的社会团体已经排队到十一月中旬,天府家风馆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正能量满满的网红打卡地。 以德传家,是兴家之根本。一个优秀的家庭不在于留给孩子多少财产,而是能留下多少人生的智慧等精神财富。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家风不正,再富也会败光。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不是财产,不是人脉,而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杨氏家训对新都杨氏一族影响极大。如重教育方面,在杨慎曾祖母熊夫人立下“家法重教育”的家训之前,杨家就是普通人家,杨慎的六世祖和五世祖都是一介平民。正是熊夫人对教育的重视,从熊夫人儿子这代起,杨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香门第。 “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家风传承。父母的溺爱,给不了孩子无忧的未来。人生,该吃的苦,逃不过去;该走的路,终归要走。父母不能包打天下;遮风挡雨,挡不了一辈子;未雨绸缪,也拦不住人生的风雨飘摇。没有谁的人生,能一生顺遂;没有谁家父母,能永远庇佑;只有好的家风传承,才能培养出未来栋梁。 参观天府家风馆,自古至今典范甚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很丰富,参观一次,受益匪浅!《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人,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最重要的是家训。成才,最重要的人生的价值取向。离开天府家风馆,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出杨洪基演唱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优美动听的旋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直到今天,直到参观天府家风馆,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杨洪基原唱的这首歌能传唱天下,为什么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能千古流芳……。参观天府家风馆天府家风馆, 经典映中华。 一门七进士, 宰相状元家。 厚实重教育, 美名传天涯。 四重四足风, 清廉勤防奢。 轻利重义勇, 遗训世人夸。 吾辈颂大贤, 神州生彩霞。 (彭天明 2022年1月3日夜)贵州百里杜鹃杨氏宗祠记 先来安徽董氏的: 族谱介绍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吾祖从军,救国救难。 明帝洪武,肃清余残,一统四海,天下平安。吾族 有功,天子分封。今吾族南二支董官屯系直隶永平 府、孙官屯系山西洪洞,均以征战有功,而迁居山 东省巨野县西南三十里董官屯和孙官屯。北支胞兄 六人,长支爱守故土,二支自山西洪洞迁至通州淳 县,又自淳县移至巨野西九十里昌邑屯,今为鄄城 董家庙。至六世祖佐公移居郓城南十八里丁里长。 五世祖文宗公移至巨野县城西八里董家庄。三支迁 至嘉邑城南布山东董家庄,至九世祖京公移居嘉祥 东十二里董家庄。六支王氏母领六子讳陆字配地公 永乐二年迁至登州府栖霞县,又自栖霞县移至嘉邑 城南三十五里董家楼。至八世祖小楼公在明季年间 迁居巨野县东南六十里截河里董楼村,又名南董楼 西二支自山西平阳府迁居德州、明永乐年间移至山 东定陶。一支定居平坊村,一支迁至曹州北董家庙, 后又迁至巨野县西南六十里327国道两侧前手董庄。 至今均已达六百余载。其间因苍海桑田之变,各奔 其程。今同族议论,吾北、南、西三支原籍直隶、 山西洪洞平阳府,相距虽远,然尽属伯叔兄弟,骨 肉一家。理应俱存支谱,再续联谱,以便人人皆知, 家喻户晓。不至同族相见不相识也。是为序。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安徽利新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明宗珠文保兴化”。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再来董永与七仙女的: 董永和七仙女是我国古代历史典籍中的传说人物,也是黄梅戏《天仙配》里的经典角色,他们是如何从史籍走向现实?又如何从古老的口碑传闻里走向戏曲舞台?千百年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演化成无数乡土版本,被各地奉为历史文化瑰宝;大家争抢董永和七仙女的“原始户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讲他(她)是“自家人”。人人心里清楚明白,这是一块历史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是驮负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劲旅,由此而引发经年不休的众说纷纭。对于这样一枝文化名花和戏曲之秀,谁不想借助历史老人之手,把她植于自家花园?百家争鸣,花落谁家?本文所要讲述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是怎样穿过千年历史的烟尘,从百家争鸣到一枝独秀,最终落户黄梅戏之乡安庆的故事。 两千年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广为流传,传过戏曲之乡安庆,人们将它改编成黄梅戏,先后搬上舞台、荧屏;从此,“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被世人称为黄梅戏《天仙配》。古往今来,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有多少口碑为其传颂! 从口传到笔录,从台下到台上,又有多少文笔为它加工、多少歌喉为它传唱! 从汉代的传说,魏晋诗篇,唐代的变文,宋代词赋,元代的散曲,一直到明代传奇,清代杂记(剧),民国图说,传到现代,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今天哪个领域最盛行当代权威的社科工具书《辞海》“董永”条有记:“地方戏中的《天仙配》亦演这一故事。”在地方戏中,同类题材影响最大、经久不衰的是《天仙配》! 关于董永和七仙女的身世,早间是各路历史传闻,而今有百家众说纷云: 《辞海》说,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 《天仙配》戏曲唱词说,我(七仙女)本住蓬莱村。 曹植(192—232)说,董永和神女在《灵芝篇》出现,是最早的《天仙配》故事文字记录。 东晋干保说,《搜神记》里记载了这个故事,成为后世民间故事创作素材。 唐释道世在《法苑珠林》里说,董永者,与父居,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愿为永妻———不过,这篇故事是引述汉代刘向的《孝子图》(《孝子图》被现代史学家考证为伪托,且按下不表———作者注)。 《太平御览》说,本书卷四也同样引述了《孝子图》,与唐人大同小异。 《敦煌变文集》说,董永之子名董仲。 《八百种古典文学著作介绍》说,《董永沉香合集》和《宋元戏文辑佚》中有记;而《永乐大典目录》辑宋元戏文三十三本,《南词叙录》辑宋元旧篇六十五本,恐略约录有董永身家事。 五代杜光庭说,董永与七仙女生子事见拙著《灵异记》。 《中国人名大辞典》说,董永为后汉人,子名董仲。他们从千乘迁到汝南,然后又到了安陵。 清《古今孝子所见录》说,董永是东汉青州人。 ———以上各说,是为今人的旁征博引,见诸当代各地刊头报端。 此外,唐李翰《蒙求》、明《织绵记》、元郭居业《二十四孝》、清《历代孝子录编》和民国《二十四孝图》都说,董永确有其人,为汉代千乘(今山东高苑)人。还有各类地方志,也各执一说。 《山东通志》说,博兴县旧有董永墓。 《博兴县志》说,陈户镇旧有董永祠。 《孝感县志》说,城内建有董永公园和孝子祠。其地曾用名“安陆”、“孝冒”,后因董永“孝感动天”而得名。 《汝宁府志》说,境内有仙女墓,为子董仲追葬其母衣冠之所。 《汝南县志》说,县内有董永墓和董永祠。 《东台县志》说,董永为东台西溪人,镇上有董永和其父墓葬。 《鱼台县志》说,县内西南三十里处有董永墓。 《乐安县志》说,城西南五十里有董永墓。 山东嘉祥人也说,县内有董永、永父和仙女的石刻画,在武氏祠内。据考证,该祠约落成于公元200年。 以上是笔者不完全统计,相信还有不少说法没有录入。 当今,在全国的三百六十五个剧种中,而把《天仙配》唱得最响的又是哪个地方戏? 还是《辞海》“天仙配”条给出了答案:“解放后黄梅戏进行整理加工,影响较大。”《中国神话词典》作了更细致地阐述:“(董永与七仙女故事)黄梅戏及川戏等均本元,略云董永家贫,卖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 古往今来,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被继承、衍生、演进成许多相类题材,有《天仙配》、《董永卖身》、《七仙女与董永》、《七仙女下凡》、《七仙女送子》、《路遇》、《槐荫记》、《槐荫树》、《织锦记》、《百日缘》、《七仙女二下凡》,《三下槐荫》以及《董秀才遇仙记》、《孝子图》、《二十四孝图》、《灵芝篇》等等。其中,以黄梅戏《天仙配》影响最大。解放后,以严凤英(1930—1968)、王少舫(1919—1986)领衔的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把《天仙配》唱遍全国,唱上荧屏,唱到亚洲,唱出国门,个中唱词选段一度家喻户晓。就连当今最热门的电视节目《春节晚会》,也总有明星对唱或联袂演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折子小段,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倾倒亿万观众…… 早在250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安庆地区乡间就有《天仙配》的演出记录。在今安庆市岳西县沈桥乡存有三厅两厢朱孙氏宗祠,内筑古戏台(俗称“万年台”)一座。台为亭式砖木结构,翘檐飞角,离地2.3米,台宽7米,深6米,面积42平方米,左右各俱化妆室,后台有1.5米通道,台之立柱、横梁、屏门、栏杆有雕刻装饰。据《建祠碑记》,古戏台建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常有戏班在此演出,舞台屏门多有戏班壁记,至今仍清晰可辨的有: 光绪戊申年(1908)元月十六日宝莹枝同升班在此; 宣统元年(1909)三元班在贵祠至此与人同乐也,班主储加才 , 班师王宏元(以下名单略)(演出)头本罗帕记 二本天仙配 三本……; 另有一处古戏台在今安庆乡间潜山龙潭万涧村,始建于清天命初年(1618年前后),台前杨氏宗祠大厅可容观众700余人。古戏台坊板上,依稀可见一些演出笔录: 师令:汪英娱……宣统三年洪海波题(来此)演出 ……; 仁义堂:民国三十年五月十一日开演,演员许仁义、林红应(以下名略),演出《天仙配》; 潜山县娱乐组:兼组长姜文坊;民国三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演员名单略)演出《天仙配》……。 此外,太平天国时期的军旅生活中,也有固定戏班唱黄梅戏。1968年春,南京秦淮区房管部门在城南金沙井巷整修古旧房屋时,在原英王府的墙壁夹缝里,发现不少完整和残破的黄梅戏唱本,经考证为咸丰九年(1859)时的太平军遗物。 原来英王陈玉成夫人蒋桂娘,因酷爱黄梅戏,建议丈夫在安庆招募了十几名演员,组成戏班常驻天京(南京)演出,在案名角有安庆邱在良等。 旧时黄梅戏的演出活动亦常见诸报端。如上海《申报》于光绪五年(1879)八月十六日有记: “皖省(安庆)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惟正式后,总有一、二出小戏……,少年子弟及乡僻妇女皆喜听之。” 旧时的安庆黄梅戏唱本数以百计,所谓“大本三十六,小本七十二”指的就是这些传统剧目(包括全本《天仙配》和折子戏《董永卖身》、《路遇》等)。全市有十几家书局、印刷作坊靠印卖唱本为业。建国后,仅坤记书局一家,就上交黄梅戏木刻板三百余块(多为梨木、少数柏木),分存今安徽省博物馆和省、市文化部门。 今天,在安徽省黄梅戏校(校址在安庆)、在安徽省县以上的36家黄梅戏专业剧团和难以计数的业余演出队、黄梅戏会馆,在乡间“草台班”以及自发的家庭、公园、街头演唱会,在安庆每周一期的“黄梅阁”电视表演大赛吸引下,在无数男女老少不懈努力和自觉参与下,—代接—代、一遍又—遍地演唱“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那种全身心的万民投入、妇孺皆知的全民普及,使得安庆成为名符其实的黄梅戏之乡。系出弘农,枝叶同茂绵百世 家传清白,兰桂齐芳振千秋重修各大杨氏宗祠竣工祭文 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一八年十月十八日,岁逢戊戍,时值孟冬,祭之良辰。各大杨氏阖族同聚,共庆宗祠修缮竣工,主祭人嗣孙杨思武、杨思远率杨登跃、杨登亮、杨虹、杨登涛等族人代表,并以三牲时馐之奠,诚祭于奇公祠前曰: 泱泱古国 悠悠华章 杨氏一族 与史同长 文可载史 武能安邦 为国效力 戎马疆场 为官清正 百姓颂扬 先祖功德 难以尽仰 感祖洪恩 以祭家堂 入黔富公 威振乌蒙 为官清正 世代传颂 在拱顺公 枝分一房 奇公各大 瓜瓞绵长 云公七品 文武俱双 适逢乱世 饱经风霜 勤俭持家 田园万亩 力敌猛虎 威名远扬 奈何天怨 子孙辞匆 含莘茹苦 祖为孙忙 博公聪颖 高中举榜 公闻喜狂 大笑寿终 感恩祖德 华表耀宗 宣公持家 率众建堂 刻龙雕凤 金碧辉煌 后逢动荡 民生紧张 祖祠遭损 几欲毁荒 族虽力护 萧条陋容 睹物思祖 子孙神伤 时至今日 国臻小康 承祖福德 荣裔万众 修缮祖祠 彰显荣光 祝我中华 蒸蒸日上 愿我族人 奋发图强 建功立业 再谱华章 祖训家风 山高水长 千秋忠义 供奉一堂 礼成告祖 垂赐吉祥 佑吾族人 万世隆昌 肴馔敬献 伏惟尚飨! 奇公九世裔 杨 忠 恭撰 宗祠序 杨氏祠堂 八十八春 风雨飘摇 历尽艰辛 满目疮痍 故迹犹存 世事变故 烙上记印 奇公后裔 枝繁叶盛 恰逢盛世 不忘祖恩 修缮祖祠 传承文明 戊戌岁次 宗祠修成 雕梁画栋 碧宇生辉 彰显我族 繁荣昌盛 承前启后 阖族心声 杨氏宗祠 浩气长存 奇公九世裔:杨 虹 恭撰。戊戌孟冬,祖祠落成。念先祖之德,感奇公八世裔思武、思远,九世裔登亮、登跃、杨虹、登涛等主持修缮事务。感所有为修缮捐资及出力献策的亲人们及积极参与者。余有幸参加宗祠部分文字编辑,万千感慨,是为之记。 时逢盛世 祠缮竣工 合族欢庆 满堂焕彩 祖功宗德 深铭脑海 子恭孙敬 顶礼膜拜 家规族训 长记胸怀 如永春之 为模为楷 在拱杨姓 源远流长 伯侨裔嗣 弘农世泽 震公后代 家传清白 四世三公 千秋忠义 康熙岁月 枝分于斯 灵山秀水 植根福地 代代英杰 辈辈俊豪 人安物泰 后嗣隆昌 数百余年 彰显荣光 仕农工贾 奋发图强 丁财并茂 福禄寿全 各大祖祠 族人众望 族邦永固 瓜瓞绵长 仰慰先祖 续谱华章 奇公十世裔尚礼恭撰 戊戌年冬,在拱各大杨氏祠堂修缮既成,石头有感于先祖之名望,今族人之赤子心,作拙文以记之。 春秋骄阳 辉耀扶桑 源起伯侨 杨氏正宗 弘农久远 福泽绵长 四知之家 廉名远扬 三公泽世 四杰流芳 诗家传颂 凡夫景仰 祖德庇护 子嗣隆广 人文蔚起 盛世华章 木茂千枝 在拱葱茏 各大一祠 族人众望 片瓦条椽 辛劳倍尝 群策群力 赫然竣工 千秋忠义 供奉一堂 杨木质朴 挺直向上 贤达振邦 俗子自强 尚善尚礼 矢志不忘 仰承祖恩 俯启新章 石头敬撰 杨奇公先祖简文: 华夏神州 有姓为杨 人口第六 半亿族众 吾族杨氏 源远流长 源自姬姓 西周王宗 武王三子 桐叶封唐 传十三世 伯侨封杨 春秋杨石 交友不当 怜我杨门 险些族亡 幸有季夙 携家逃亡 隐居华阴 耕读农商 东周末年 始出杨章 官至秦将 封侯拜将 西汉杨敞 宣帝宰相 弘农始祖 全国郡望 东汉杨震 四知传扬 四世三公 华族榜样 南北朝间 称原武房 始祖杨岐 威震原阳 官居刺史 清廉名扬 江西辂公 虞部侍郎 定居庐陵 卒葬杨庄 宋朝绘公 行十二郎 迁居泰和 宗兴族旺 入黔始祖 丁富祖公 七星总领 名震乌蒙 徙黔九世 自顺祖公 主营农业 兼顾经商 迁居在拱 辟土开荒 务农耕作 富庶一方 在拱三世 名讳奇公 开基各大 经营有方 德佑后嗣 千古流芳 奇公九世裔登友恭撰 修缮宗祠有感 奇公八世裔:杨思学。 宗祠维修已竣工,子子孙孙喜欲狂。 雕梁画栋从古样,堂内堂外闪金光。 新筑围墙洁白净,一对宝狮大门旁。 扇方精雕诗图美, 撑柱乐土戏味长。 先祖灵魂归堂聚,如住京都更福祥。 祭祀大殿多雄伟, 千秋万载永留芳。 水调歌头丁富公颂 奇公九世裔:杨登友。 吾祖讳丁富,奉旨征西南。 讨伐元朝梁王,领兵进滇黔。 官居七星总领,守关十又二年,横戈跃马前。 后调威清卫,履职又八年。 黔中定,转云南,若等闲。 无悔无怨,金仓道台新职添。 致仕重归筑地,乐享天伦梦圆,膳台颐天年。 为官数十载,清廉留民间。 维修祠堂记 奇公九世裔:杨登涛 盛世修缮各大祠 ,孝子贤孙寄深思。 精巧工艺现古貌,芝兰慧心谱今时。 碧瓦红椽鲲鹏势,祖恩浩荡可入诗。 先祖灵位祠中立,四知家风人尽识。 根源同起弘农郡,传家忠义永不失。 感恩祠 奇公九世裔·杨忠 各大祠堂民国建,我祖荣光初彰显。 群山环顾真气聚,精雕细琢祈善缘。 皆因世事多变故,几经摇曳只壁残。 和平之期仰俎豆,睹物思祖情何堪。 今逢盛世齐修缮,举族谋力展新颜。 祖先恩德泽后世,万古千秋福绵延。 重修各大祠堂有感 奇公九世裔:杨登友。 一 杜鹃湖畔雨潇潇,乡村小道路曲遥。 各大祖祠风光好,堂前隐现跨湖桥。 二 祠前远眺龙山,堂后紧靠营盘。 先祖祠中供奉,子孙叶茂枝繁。 贺各大祖祠落成二首 奇公十世裔:杨尚东 一 悠悠龙山麓,各大尽风流。 朱雀水聚阔,玄武山峦叠。 龙腾再回首,虎伏抱有情。 子孝孙贤扬,福泽先祖灵。 二 戊戌岁中多美谈,同宗集腋谋善事。 无量功德千秋颂,流芳百世万代名。 修谱立牌缮祖祠,固本思源孝悌心。 盛世欢聚各大陇,跪拜先祖谢党恩。 各大祖祠记 奇公十世裔:杨 航 富公我祖军入黔,威震乌蒙为官廉。 自顺祖公于在拱,胜地各大奇公延。 云公虽雅敌猛虎,抚孙博公举梦圆。 祖莹山中竖华表,宣公率众把祠建。 皆因四时多变故,文物损毁后裔惭。 盛世集族谋修缮,戊戌岁次睹新颜。 先祖之灵堂中奉,家风秉承铭心田。 杨门忠勇誉华夏,世代流芳美名传。 赞祠诗一首 奇公九世裔:杨登乙 金碧辉煌杨氏祠,规模宏阔耸云端。 明柱素洁族中闪,气象庄严耀人间。 子孝孙贤永富贵,千秋万载福寿安。 重修各大杨氏祠堂有感 奇公九世裔:杨衡。 背靠金山龙气藏,西方临水浴朝阳。 祖宗德望绵千古,子孝孙贤美名扬。 题在拱宗祠 作者:(丁富公后裔二十代)杨景枫。 巍巍华夏五千年,冠冠炎黄百姓渊。 先祖四知名史册,后人九叩载新篇。 二龙抱柱文昌秀,朱雀庭开武广延。 世代宗祠呈紫气,千秋杨氏育良贤。 己亥年孟春百里杜鹃杨尚礼搜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