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七被称为“人日”,这是怎么来的呢?初一到初七,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日子。让我们一步步了解。首先,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最后,初七便是人日,这一天纪念人类的诞生。关于“人日”的来历,传说中感谢女娲造人的恩赐。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的名字有许多叫法,如娲皇、灵娲、帝娲等。女娲为我们做出了两项伟大的贡献:一是补天,二是创造人和动物。在远古时代,宇宙混沌,天和地还未分开,世界一片黑暗。盘古开天辟地,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沉淀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担心它们再次混合,于是用自己的身体顶天立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增长,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天地。天地形成后,出现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然而,这些死东西仍然显得寂寞和荒凉。于是,女娲开始创造生命。她用了六天时间,先后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在第七天,她造出了人。为什么女娲在第七天才造出人类呢?原来,她在创造生命时还没有经验,这些动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例如,鸡没有肾,狗没有味觉,猪耳朵太大,羊眼神无力,牛没有上牙,马没有脚趾。这些动物虽然不完美,但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经过六天的创造,女娲积累了经验,于是创造了完美的人类。人类就这样在第七天诞生了。后来,就有了初一到初七的传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动物和人类。人日还有许多叫法,如人胜节、人庆节等,都是纪念人类诞生的日子。关于这些规定,班固在《汉书·律历志·上》记载道:“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最初的正月初七“人日”的说法。后来,晋人董勋在《答问礼俗》中说得更准确:“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初七人日子,这一天传统上吃面条。面条寓意着要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后来这个习俗有所发展,正月里逢七必过。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代表了小孩儿日子、大人日子和老人的日子。面条在古代的加工食物中,历史非常悠久。2002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发现了一个陶制的碗,碗里装着面条,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虽然有面条这个实物,但当时肯定不叫面条,因为“面条”这个词语到宋朝时才有的。汉朝时期,把所有的用面做的食物统称为“饼”。如果这个面食是用汤煮熟后食用的,则称之为“汤饼”。直到宋朝,才有了正式通用的名字——面条。面条的制作、调味不同,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面条品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十大面条,包括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四川担担面等。不知道读者今天准备食用哪一种面条呢?蓬莱的民风民俗生日的前一天过,提前一天过。本命年是一个汉语词语,旧为五行数命回归之年,即60年一本命年,现指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均需系上红腰带,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也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生日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实质是一个纪念日,纪念着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一般在中国比较重视老人和儿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会,在中国的传统中,生日吃寿面和鸡蛋。西风渐进,青年人用蛋糕和蜡烛庆祝。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日记录方法跟西方大相迳庭。中国人新的一岁开始于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也就是说除夕过后,每个人就长了一岁。所以新年“辞旧迎新”的意味里面还有岁数的一定含义。而一般过生日还是习惯使用农历。所以自民国以来每个人可以有两个生日,一个农历一个公历。因为中国农历纪年法是一种经过修订的月历,与月亮的公转周期有关,所以每一年农历生日对应的公历日期皆不相同。《北京的春节》里有那些习俗1、勤劳耕作节俭持家的农民习俗蓬莱县农民素有勤劳耕作、节俭持家之风。旧时,农民家庭一般是男人从事田间劳动,妇女料理家务。建国后,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务农、务工、经商,同男人一样。农民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大忙季节,亦"起五更,拉半夜",早、午饭由妇女或儿童送到田间地头。田间劳动,一般早饭前不休息,上午休息一次,下午休息两次,即"一气儿朝饭两气儿晌,三气儿晚饭不用讲"。旧时,农家一般在秋收秋种结束后,将豆秸、花生秸、地瓜蔓等用铡刀铡碎,垛于场院上,或堆于闲房内,俗称"铡场"。全家人吃一顿面条,称吃"铡场面",标志一年辛勤劳作基本结束,"地了场光",进入农闲季节。2、供奉龙王祈求平安的渔民习俗沿海渔民有供奉龙王、海神娘娘之俗,每逢节日和出海前,摆设供品,点香烧纸,祈求平安。新船下坞,船主择"黄道吉日",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船主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送船入海。出海捕鱼前,举行祭祀,鸣鞭炮,焚香烧纸,敲锣打鼓,祈求平安。每逢初一、十五,渔民家属于海边为亲人祈祷、祝福。渔船满载归来时,于船桅挂"布挑子",向乡亲报喜,乡亲们上船祝贺。扩展资料:蓬莱名胜古迹1、蓬莱阁景区蓬莱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素以“人间仙境”之称闻名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 58平方公里,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四种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山(丹崖山)、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阁(蓬莱阁)为格局。戚继光故里、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栈道、合海亭、全周影院、水师府、中国船舶发展陈列馆、海滨和平广场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名胜景区、休闲度假胜地,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三仙山·八仙过海景区三仙山风景区位于蓬莱黄海之滨,西与八仙过海景区、三仙山温泉相毗邻,北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更是山东半岛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园内古木参天,奇石各异,碧水荡漾,珍禽嬉戏,既有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又有南方私家园林之秀,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展示出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妙绝伦的画卷。其中重108吨的世界第一大整玉卧佛、重72吨的整玉立观音、重260吨的十一面观音为景区镇园之宝。 人民网-体验蓬莱民俗文化 “蓬莱小面”衍生好习俗-蓬莱大年初五日记1、腊八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2、办年货从腊八起,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3、小年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4、扫房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次。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5、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大年初五 我不知道这个习俗真的 不知道是不是南京特有的习俗还是怎地好象我们那地儿没有 今天在出租车内听到收音机里介绍说,初五迎财神老妈记住了不管我们那地儿有么这么个习俗,迎财神肯定是要迎的 也许,这也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迎财神,要趁早财神不多,迎的人多所以,要用抢的! 之前是准备老爸起得早去上班,可以刚好下楼去放个鞭炮,迎下财神 结果,快到12点的时候,老妈赶着我们下楼去燃鞭炮,迎财神 妈妈呀~~ 刚洗完澡,换的睡衣准备上床的 结果就这么下楼了当然,走的时候,拿了把烟火棒哈哈~~ 我看着自己的样子,心想,如果这时有人上楼,肯定会被我的样子吓晕,以为遇到鬼了 一套白色的睡衣外面就套了个长长的红色的羽衣脚上还是换了棉鞋头发湿湿的 到了楼下,找一空地.将鞭炮理好,等时辰. 凌晨一到,我们的鞭炮噼里啪啦起来. 我不知道有哪些财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迎的词语. 忽然脑子一热,就喊了句:各路财神来我家了喔! 其实,我还有句,低低的一句:08,安好 噼里啪啦结束,就是我的烟火了 小的烟火棒,整把的拿在手里,一根接一根的不过瘾,整把的点燃舞动起来 回家后,母亲问我和猪头是怎么迎的猪头说,她聪明!说:各路财神来我家了喔! 母亲笑了对的呀 我不知道有哪些财神,报不出名字,就这样了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