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笔稿费祝贺词

问答 0 12

人生的第一笔稿费祝贺词,第1张

我们还是消费者,按照常理来讲,我们只有花父母的钱,不管是买文具还是生活费。  可是,我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那不是我在家里做家务的辛苦费,而是自己写作文得到的稿费。刚得到这桶金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说实话,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5元。这是一笔属于我的收入。  记得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白菜长得很好,便对妈妈说:“我要卖菜!”  “傻孩子。”妈妈不在意地说。  “我傻吗?”我心里想。于是,趁妈妈不注意,赶快跑到菜地里去采来了几棵白菜,一溜烟跑到路边。  我把白菜一棵一棵摆好,学着菜市场的阿姨,边喊边卖:“卖白菜了,又大又白的白菜。”  路过的人都笑我,没有人来买。我只好拿着白菜沮丧地回了家。我没有如愿得到第一桶金。  我的第一金来得出其不意,换言之,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有机会得到《古楼峰丛校报》的稿费。我回去后一定要告诉妈妈,尽管她已然忘了我六岁时的那一“壮举”,但是我要向她说:“我有能力转到第二桶金、第三桶金……”  虽然我可以转到第二桶金、第三桶金……但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这第一桶金。花了一个月,靠着写小说挣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第一笔稿费的记忆总是特别鲜明,每个人对自己的第一次网文写作经历,想必都记忆犹新。本期我们邀请了各大网站的大神们来分享他们的第一笔稿费。他们的第一笔稿费是多少呢?他们拿到第一笔稿费后是什么心情呢?他们又是怎么花的这笔稿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月关掌阅,《青萍》:他的第一部作品《回到明朝当王爷》当时就远超一个月工资的收入,06年末的时候,也有几万元了,他非常开心,就存了起来,然后继续写书,没了,他比较佛系。孑与2起点,《明天下》:他的第一笔稿费是两万六千元,他奖励自己一台笔记本电脑,然后给家人买了很多东西,一次性花完,当时他非常开心,因为下个月还会有。百世经纶书旗,《犬神传》:他的第一笔稿费是1200元,到账后给父母了,当时心情现在都差不多忘了,他记得的是有些意外,没想到写这些东西还能有报酬。管平潮咪咕,《仙路烟尘》:他的第一笔稿费大概两三万元吧,2003年底收到的,写《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例》的出版稿费。他是怎么花这笔稿费的忘了,肯定是很正能量的开支项目。他的心情是:写书出版真的可以赚钱呢~寸寸金书旗,《外室之妻》:他的第一个月的稿费好像是四千多元吧,当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那会的收费后台是很直白的,每分钟刷新都能看到它的数字变化,然后光顾着看数字变化,都没兴趣去写文了。银花火树连尚,《十月蛇胎》:他的第一笔稿费八千元吧,忘了怎么花的,大概是吃饭吃了一些,然后存了一半,当时非常开心,毕竟他写书之前想着只要月入三百我就能一直坚持下去,hhhhh……狂笑。狂笑书旗,《秘宋》:如果算网文,应该就是《烽火涅槃》,似乎当时拿了一两千块吧,吃掉了吧。他的心情自然是喜悦的。柳赋雨书旗,《老夫少妻的互撩日常》:他的第一次稿费只有200块钱,心情肯定特别激动,在学校提款机取到钱回宿舍,路上看见有校友在为得白血病的校友募捐,他就捐了20块钱(当时拿了一张一百出来想直接捐配滑了,参与募捐的是他认识的同学,说他赚钱不容易找了他80块钱),然后他就把180元拿去吃饭了。陨落星辰掌阅,《终极狂少》:他的第一笔稿费其实只有三百多块钱,但那是自己挣的第一笔钱,他特别开心,买了一套鬼吹灯,请同学们吃了一顿……千墨书旗,《薛小苒的古代搭伙之旅》:当时签的是保底合约,第一笔稿费是两千多块,稿费虽然不多,但也小小激动了一把,不枉自己对着电脑日夜码字勤耕不辍。卡之洛娃书旗,《枕边独爱,亿万天后心尖宠》:他的第一笔稿费是一千多块,请了几个好朋友吃了顿火锅,稿费到账有点像中奖一样既有不敢相信,又有点狂喜不已。酒徒起点,《烽烟尽处》:98年,报纸稿费,400块吧,随手就花掉了。月如火纵横,《一世独尊》:他的第一笔稿费是四千多块钱,到账之后就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当时很开心,就感觉很梦幻,竟然能靠写书赚到钱。猫小咪点众,《帝少追缉令,天才萌宝亿万妻》:他的第一笔到账的稿费是全勤,600块。好家伙,他一个月生活费都才150。有了稿费之后,他再也不是那个只吃得起一碗炒粉连水都买不起的小可怜了。他最起码能再加一瓶肥宅水!有稿费之后就完全自己养活自己了,不说特别自豪,就说能养活自己就觉得对于16岁的自己来说还是挺骄傲的。毕竟那个时候班上的同学都在问家里拿生活费。齐佩甲起点,《超神机械师》:他的真正的第一笔不记得了,机械师的第一笔是买了个好点的眼镜,挺开心吧。心在流浪塔读,《护花高手在都市》:他的应该是两百块……当时心情还挺激动的,至于怎么花的,应该是拿去上网了,因为他当时要在网吧写稿子。大红大紫连尚,《都市之最强狂兵》:他的第一笔稿费好像是300块钱吧,那时候他的书没人看,混了个全勤,心情很激动,很开心,钱虽少,但这也是一种认可。阿越咪咕,《新宋》:签约后第一笔到账的稿费我记得是2000还是3000,很高兴的买了个手机,打了个电话给我爸,对我爸说,每个月收入得有两千才算是人过的日子,然后被我爸臭骂了一顿。无用一书生米读,《神古剑神》:六百多吧(其中六百是全勤),到账后很激动,觉得自己距离拳打土豆,脚踢番茄,碾压三少,走上人生巅峰,狠狠的迈出了一大步……柳下挥起点,《天才医生》:他的第一笔稿费是3000块钱,稿费到账之后他把它借给了朋友。当时的心情有些不太好。纯握卖斗风一度塔读,《奈何boss要娶我》:他的第一笔稿费只有100多块钱,买两斤水果就没了,都没来得及感受心情。第一神爱奇艺,《万界武帝》:他的第一笔稿费是1600,记得很清楚,拿的当时创世的全勤补助。其实心情不怎么好,靠补助坚持着。海胆王咪咕,《桃源山村》:他的第一笔稿费七千多,然后他去取出来后给了我妈,很高兴。小鱼大心17K,《美男榜》:他的第一笔稿费是多少钱不记得了,大心对数字不敏感,却始终记得当时的心情,不但充斥着感动和感激,更觉得未来可期。小楼听雨番茄,《盖世战神》:他的收到的第一笔稿费,好像是三千多块吧。不记得当时是怎么花这笔稿费的了,只记得当时的心情是很开心的。因为当时他还有工作,这相当于一笔额外的收入。梁不凡掌阅,《护国战神》:他的第一笔稿费大概接近六千块,上架第一个月就冲到销售榜第七,因为是第一本书嘛,记忆比较深刻,但是具体怎么花的不记得了。有可能是买了电脑,也可能是大部分给家里,自己留下一小部分……能够用自己的爱好来赚钱,心情还是很愉悦的。果味喵掌阅,《绝顶枪王》:他的第一笔到账的稿费貌似不是网文的稿费啊……小学五年级?二十块钱?网文的话,第一笔到账稿费两千二百多吧(当年买断稿费是发一半,扣一半完本之后发),怎么花的倒不记得了。心情比较复杂吧,在那个一杯奶茶只要一块五毛钱,而一篇杂志稿件可以拿七千多的年代,并没有决定一直写网文,所以,后来再次回来写网文,就已经是2012年的事了。沐轶书旗,《冒牌刑官》:他的第一笔赚的稿费来自于他用沐轶笔名写的第一本书《纳妾记》,当时稿费第一个月就达到两万多,比自己工资多好几倍,很激动。拿稿费给老婆买了一套名牌衣服之外,其余的存起来了。木子喵喵时阅文学,《竹马钢琴师》:他的第一笔到账稿费是五十元……很开心,好像是冲话费了……酱油飞卢,《我的徒弟称霸都市》:他的第一笔到账的稿费是一万七千多,听到发稿费的日子到了,一直在ATM取款机徘徊,每过五分钟就插卡看一遍稿费是否到账,等终于到账后,有些不可置信,觉得自己怎么可能赚得到钱,最后给了爸妈一万,自己留了几千块钱吃喝,请朋友上网通宵。cuslaa纵横,《宰执天下》:当时他的订阅还是很低的,只有几百块钱,到账之后自己添了钱,买了块显卡,然后继续玩魔兽。不管怎么说,这是工资之外的收入,还是挺开心的。陪你倒数黑岩,《最佳女婿》:他的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税前有一千四百多块,全都用作生活费了。当时很开心也很激动,同样有些小小的自豪,感觉自己独立了,终于不用再依赖父母,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了。青鸾峰上第一笔工资想给爷爷奶奶分别买礼物先自我介绍一下,男,19岁,在校大学生,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网上的扑街写手一枚~ 放两张图,是我在两个网站上的稿费截图这是我上个月靠着努力更新得来的第二笔稿费(呜呜呜)这一张日期如上,第一个月20号上架,写了10天拿到了1500元稿费,算得上是人生中第一笔稿费。 但后面的几个月,主要因为我太懒了,都没有更新(太监了),不想码字,导致读者流失严重,每月的稿费只有两百左右。 因为太监,还被一群读者在评论区喷,还要重金悬赏我家的地址…… 咳咳,我比不上那些大神,动辄一月上万稿费,但起码也挣到钱了不是吗(摊手) 说到这里,我来介绍一下网文写作需要注意的地方。 网文,不同于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它需要发布在网站平台上,然后签约、上架、拿钱。 网文,分为多个板块,其中男频包括玄幻、都市、网游、奇幻、历史、体育竞技、二次元。 女频包括现代言情、古代言情等等(其实是我不太了解,我是男频作者,但大致什么种田虐渣穿越还是有所耳闻的) 想要挣钱,那第一件事就是签约。 和微信公众号投稿一样,它需要将稿子投给编辑,由编辑来评定你的稿子是否能签约。 如果能,ok,签合同,如果不能,那么你也可以换一家网站继续投。 而签约的标准,是看符不符合当前的市场,有没有为网站吸金的能力。 至于网上说的什么黄金三章,主要是看能不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下去的兴趣。 这一点需要看你的小说内容剧情咋样。 签约后就要等推荐,所谓的推荐是指网站将你的作品放在读者能看到的地方,让读者点进去收藏。 如果推荐期间读者活跃度高的话,会决定你日后作品是否能继续推荐。 而当你的作品满一定的字数后,就能够上架,所谓的上架,就是说读者看你的书需要花钱了,这些都是你未来的稿费qwq 除掉稿费之外就是全勤了,全勤是指你每日更新字数达到一定之后会获得除稿费之外的钱。 也不多,大概在400-600之间。 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几顿火锅钱,还能买好几个皮肤。 ok,这一期就先介绍到这里啦! (我说的这些适合学生和宝妈做,起码比那些淘宝刷单靠谱多了)巴金《随想录》有谁读过?有何感想第一笔工资想给爷爷奶奶分别买礼物 其实老人真的需要很贵重的礼物送吗?不是的,只要你有这份心。礼不在贵重,而在于心对爷爷奶奶的关心程度。不妨买个坐垫靠背什么的。让老人家感到温暖。平时多为老人着想点,我想老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得到了第一笔稿费,想给爷爷奶奶买份礼物~ 给老年人买东西最重要是要实用 我用过一种 仪 通电后可以自动按肩膀部位 缓解疲劳 很舒服 300够了 一般大型药店有卖 还有保修 可以作为参考 赚了人生第一笔工资 想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买礼物,就是不知道买什么! 那就买一些他们爱吃的“小零食”,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嘛!而且经济又实惠! 第一份工资给爷爷奶奶买礼物,买什么 如果你爷爷抽菸可以买条好烟。或者给你爷爷奶奶买双老北京步鞋。还可以给他们买老年人围巾。我刚大学毕业,能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我说的可以就给分吧,呵呵 给爷爷奶奶买什么礼物 ,实际上现在大家生活都很好了,做为高龄老人已没有什么物质上的需求了,他们真的就想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能再看到下一代是最大的心愿。东西实际上买点老人喜欢的就好,从关心她的角度去买就好了。比如利于老人睡眠的,对腰腿有好处的,体贴的礼物,吃穿的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擦汗的手帕 小电风扇 扇子 自己做的贺卡折纸 或者做一道菜一碗汤 我在外地工作。发了第一笔工资。我想给爷爷奶奶和父母买点东西。买什么比较好?? 他们喜欢的,或者是一直想要的最好,实在不行随便买什么收到你的关心都会高兴的 过年想给爷爷奶奶买点礼物送他们。 很有孝心的孩子哦,送老人礼物的话,还是本着实用耐用方便这些方面出发。比如手机,有专门的老人家,字大声音也大,方便老人使用,价格还不高,建议购买。或者买件舒适保暖的衣服鞋子什么的也行,最没注意的话就买些红枣、核桃一类的老人一般也都会喜欢的。 给爷爷奶奶的礼物 我建议好一点饮水杯:建议他们多喝水,喝茶,越喝越健康。精致水杯 给爷爷奶奶买什么礼物好 老人喜欢吃的东西,或者质量好的舒适的衣服。真正实用的东西比较好。第一次得到稿费读书周报 -> 新闻报道 伤逝——怀念巴金老人 2005-10-28 作者:黄裳 ■黄裳 十月十七日晚饭后,我正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的新闻。电话传来了巴老逝世的消息。我没有吃惊,依旧平静地看完电视。可是上床休息却一夜无眠,六十年来与巴老往还的往事,纷至沓来,次第上心,不能自已。真是没有法子。想想只有将这些如尘的记忆片断,捉到纸面上来,作为对老人的纪念,才能获得心的平静。 我最早见到巴金,是1942年冬,在重庆。当时我只身入蜀,举目无亲,只带了他的三哥、我的老师李林的一纸便条,把我介绍给他。便条上什么都不敢写,只报告平安而已。巴金的话不多,但却热情地接待了我。记得曾介绍我去吴朗西在沙坪坝开的一家寄售商行,卖去了一件大衣,作为生活费。他还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给“旅行杂志”。得到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 我们见面不多,不过两三次。谈话也简短。这以后,我就走到军中,当一名翻译官。在昆明、贵阳、印度都曾收到他的来信,都是商量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的事。他也真不怕麻烦,为一个年轻人做这些琐碎的事。最后编辑成书,就是由他以编委身份,收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艺丛刊”的《锦帆集》,时在1946年。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没有他,我不会走上文坛。 这以后,就是编入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的《锦帆集外》,他是出版社的总编辑。取回原稿一看,着实令我吃惊而脸红。那些零乱的底稿,一一都由他用红笔改定,连标点也不放过。例如我喜欢写的“里”字,也一一改成“�”字。从此我才懂得做编辑工作的责任与辛苦。当时他已是名作家,却肯埋头做这些“小事”。想来从他身上受到的教育、影响又何只此一端。他是大作家,又是伟大的组织者,从他手中推荐了多少新人,为文坛添加了如许新生力量,这许多,都是在默默无言中完成的。 1946年后,他定居上海卢湾区的淮海坊59号。这时我已成为他家的常客。因工作忙碌,我不常回家吃饭,经常在他家晚餐,几如家人。饭后聊天,往往至夜深。女主人萧珊好客,59号简直成了一处沙龙。文艺界的朋友络绎不断,在他家可以遇到五湖四海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作家,作为小字辈,我认识了不少前辈作家。所谓“小字辈”,是指萧珊西南联大的一群同学,如穆旦、汪曾祺、刘北汜等。巴金工作忙,总躲在三楼卧室里译作,只在饭时才由萧珊叫他下来。我们当面都称他为“李先生”或“巴先生”,背后则叫他“老巴”。“小字辈”们有时请萧珊出去看**、坐DD’S,靳以就说我们是萧珊的卫星。我还曾约他们全家到嘉兴、苏州去玩过,巴金高兴地参加。1956年我重访重庆,在米亭子书摊上买得巴金祖父的木刻本诗集,回沪后送给他,他十分高兴。巴金是喜欢旅游的,不只是对杭州情有独钟。 巴金也喜欢坐咖啡馆,随意聊天。没有什么郑重的话题。他没有宣传过什么“主义”,对文学批评也并不看重,虽然他和李健吾有深挚的友谊。他也偶尔对某些作品作些评价。我问过他,最出色的译本是哪一部,他脱口而出地答道,“鲁迅译的《死魂灵》”。他还说过胡适的白话文写得好,一清如水。他对徐懋庸是有意见的,但从未听他背后的议论。 巴金也有激动的时候。一次他和吴朗西、朱洗等在家里讨论什么问题,大概是有关文化生活出版社,大声争论,我枯坐一旁,听不懂也无从插嘴。 他还关心过我的恋爱生活,出谋划策。后来先室之丧,在告别仪式上,我发现有一只署名“老友巴金”的花圈,着实令我感动,其时他住在医院已好几年了。 为李林墓碑设计,我曾提出请马夷初写墓碑,被他立即否决了。后来是请钱君�设计的。 他喜欢买书,也喜欢赠书。我陪他走过不少西文旧书店,店夥都和他熟识,有好书都留给他。他的版税收入,大半都花在买书上。他喜欢将新出的书送给朋友,不论是自著还是别人的作品。因为经常见面,所以得到他签赠的书很多,有些是新刊的小册子,后来很难搜全了。至于大部头如“全集”“选集”,更是高兴地持赠,仿佛是夸示自己新生的孩子似的递过来。他的译文集曾有香港三联版,印得很精致。后来又出了台湾版,大本精装一叠,又欢喜地取来相赠。最后是“人文”本的译文全集。他实在又是一位出色的、成果累累的大翻译家。我最喜读的是他译的赫尔岑的《一个家庭的戏剧》,是一部难得的译品。我喜欢搜集亲近师友的著作,力求其全。不知何以不为某些人理解,加以讥嘲,真不可解。他迁居武康路宅时,我曾帮他搬过书,一束束洋书,搬上二楼他的书房,吃力得很。他真是位大藏书家,浩如烟海的卷册,生前多已捐赠各大图书馆。他还有个遗愿,想完成一座“尧林图书馆”,纪念三哥。我多次看到新华书店按时给他送来新出的图书,一次就是几十百册。可见他爱书的豪情。 有人认为,巴金当了好几届政协副主席,又当了多年作家协会主席,就认为他当了官。其实我觉得他对当官毫无兴趣。虽然在医院病房门口总有几位战士在卫护,出游时有车队,浩浩荡荡,对这些他都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平常闲谈,也从不涉及官场。在我的记忆中,只记得他曾提起周扬曾劝他入党,也就是闲谈中的一句话,没有深论。他多次去北京,也会见过高端政要,他都没有细说,只有胡耀邦请他吃饭,他说得较详,也有兴趣。 他喜欢西湖,晚年曾多次到杭州休养。1983年秋,还从杭州到鲁迅的故乡绍兴去过一次,我与内人陪同前去,黄河清(源)也同行。他的兴致好得很,虽腿脚不便,也还到了禹陵;在三味书屋坐进鲁迅当年读书桌的小凳子,顽态可掬。在百草园照了像,是他晚年最从容、最健康也照得最好的一帧。 一次单位搞个人鉴定,我请他给我提意见,他指出我“拼命要钱”是大缺点。这批评是确切的。因为买旧书,钱总是不够用。于是预支版税算稿费,编书也要编辑费(如《新时代文丛》),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买书,一次还向萧珊借过三百元,自然没几天就还了。可见他对我的批评也是说真话的。大型文学刊物《收获》一直是他主持着,八十年代我给《收获》写稿,没有一次退稿。但有两次小事可以看出他的处事风格。我有一篇“过去的足迹”,是写吴晗的。篇末有许多文字被他一刀砍掉了。还有一篇当中有对老友不敬的话,也被他删去了。两次都没有同我商量,只是由编辑转告,对第二篇的处理,说明将来编集时可以补入。我非常佩服他这种处事风格。觉得有如在大树密荫之下安坐,是一种幸福。 他总是劝朋友多写,多留下些东西。他苦口婆心地劝曹禺完成剧本《桥》,在病房里也是如此。他对我也总是勉励,每次见面几乎都希望我多写。回思往事,至今不敢懈怠。 他晚年完成的巨作《随想录》,在香港《大公报》的副刊“大公园”连载,曾引起一些流言蜚语。我也在“大公园”上写了一篇读后感(收入《榆下说书》),他曾当面称赞我说得好。这是少见的夸奖。不是说文章写得如何好,只是可见一时舆论风气而已。《随想录》陆续发表,不同意见也层出不穷。一时风云雷雨,作者的感受就像在太空飞行的航空员一般。但我在闲谈中从未见他有任何表露,沉着得可惊。所有细节我都是从侧面了解的。 写到这里,来了一位记者,问起许多古怪的问题,小故事,关于巴金的“小故事”,我回答不出,手足无措。好容易送走了客人,拿起一本《随想录》来读,随手一翻,翻到一篇“大镜子”,读罢身心通泰,写得好,是上好的散文,也是上好的杂文。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好像正像两天前他讲的话。我记起他曾对我说,《随想录》就是当作遗嘱来写的。当时着实吃了一惊,觉得刺耳,也手足无措过。现在想来,他并不曾说谎。《随想录》就是一本讲真话的书,虽然有的人读了不舒服,但她要存在下去,直到谎言绝迹那一天为止,她也就自然灭亡了。 “文革”后期我陪黄永玉到武康路访问过一次巴金,这是睽隔了十多年后第一次相见,使我出惊的是,他的头发全白了。永玉是带了沈从文的问候来的。他一家都住在楼下的客厅里,别的房间全封了。萧珊不久前过世,他的神情落寞得很,话更少了。我们坐了一会就告辞了。得以从容访问长谈则是八十年代初期前后。 巴老逝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损失,损失了一位领军的人物。他享年一百零一岁,但依然站在时代前面。记得过去谈天时,我曾对新出现的作者文字不讲究,不够洗练、不够纯熟而不满,他立即反驳,为新生力量辩护,像老母鸡保护鸡雏似的。他是新生者的保护者,是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他的两项遗愿,一是现代文学馆的建立,现在已初步建成,日益壮大;另一项是“文革博物馆”的实现,虽然八字还没有一撇,但倡议确已得到广泛的拥护、认同。应可无憾。匆匆急就,写此小文,以为巴老纪念。掷笔惘然。 二○○五·十·十九1991年黄裳和巴金在巴金寓所谈天伟大的艺术是可以把人与人之间距离缩小的[同辈后辈忆巴金] 我今天带来一束鲜花却没有地方献,我就是这种心情 我是十四五岁时开始读他的作品,应该说我的成长是跟着巴老的文学作品,吸收他的智慧,吸收他的营养。大概是1921年,我的叔叔郁达夫从日本回来住在我们家,我只有五六岁,他的创造社的书放在我们家里。他离开之后,我开始读书,一直很方便地看创造社出版的书。同时也就开始接触到巴老的作品,就是我十四五岁的时候,上世纪30年代初期。所以我等于是受巴老的文学的哺育而成长起来的。 现在我们对巴老的纪念,千言万语我觉得不如一句最简单的话,他就是我们大家的良心。我们想到他,就要扪心自问,我做了什么好事坏事。他是我们民族的良心。想到他,我们就会更热爱我们的父母,热爱我们的孩子,热爱我们的朋友,想到他,我们就不敢做坏事。所以今天,我们纪念他,我们应该会想到很多,但是我一时什么都说不出来。 我知道他所痛苦的一件坏事,就是文化大革命。痛苦给他自己、给他的亲人、给他的时代、给他的朋友带来的不幸。因此,他就念念不忘,要让大家都记得这一段历史。所以他说过应该建立文革博物馆。巴金一百岁纪念日的时候,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过一个展览会,我们大家都参加,丁聪有一个作品,我也有一个作品。我就画了他的像,晚年的像,当然不像丁聪那个像被普遍转载。我的像主要的主题就是写了他这句话,我们应该建立文革博物馆。我觉得今天来说,就是他最大的遗嘱,就看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我觉得最容易实现的,就是从小处做起。当我们还没有遗忘的时候,注意把这些材料收集起来。 读了他的《随想录》,我都不好、不敢用任何形容词,那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时代的痛苦的伟大作品。 ■郁风(女著名画家)(本报记者孙飞翔根据录音整理) 巴金代表中国和世界、全人类不可摧毁的一种伟大精神 巴金,一个世纪的见证者,留下了他真实的记录。一个真理的追求者,留下了他不断追求,包括走弯路的记录,给历史,给后人。 巴金老人,以101岁的高龄,进入历史,回归自然,到先他离去的萧珊那里去了。这符合古人所说的“喜丧”,是应该点红蜡烛的。 巴金晚年缠绵病榻,就如他在1997年入院的时候说的,“从现在起,我是为你们活着了”。在祝贺巴金百年寿辰的时候,竟然把他“说真话”和“建立文革博物馆”视为禁忌。请想一想,抽去了这两条的巴金,还是我们熟悉的巴金么?现在巴金撒手而去,也可以说是从寿则多辱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巴金作为一个伟大的生命个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巴金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沉甸甸的精神遗产。接近这份遗产,清点这份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这首先是思想界、文化界同仁要做的事情。今天开幕的学术研讨会,也正是有关的大量工作的一部分。我想,切切实实做好这些工作,才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 我自己从小学生的时候初读巴金的散文、小说和图画,60多年来,随着时代曲折变迁的影响,在认识巴金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以为纪念巴金,至少不要违背他老人家的遗愿。关于巴金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他毕生所追求、老而弥坚的愿望,哪些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在这里,我不用多说。巴金晚年具体的遗愿,我听说过的有这样几个,一个是把骨灰与萧珊的并到一起,这我想是能够如愿的。还有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开始希望建立的现代文学馆,现在是硬件有了一定的规模,也许老人可以稍稍安息。不过,据我看到的,文学馆院子当中,五四运动代表性文化名人的塑像缺少了胡适、陈独秀。缺少了这两大先行者和骁将的形象,巴金老人如果知道自然又会感到不安。 不可回避的是,巴金在文革后复出,拼着老命实践的“说真话”,尽管他留下了几十万言的《随想录》、《真话集》,但从更广的视角看,开拓并且营造一个可以让真话畅通无阻的空间,使“说真话”成为社会氛围和普遍心态,不受阻挠,不受窒息,不受遮蔽和歪曲,还有一个长远的距离。 巴金是属于民间的,巴金是属于读者的。巴金,这个响亮的名字,不但标志着宇宙中一颗小行星,更代表中国和世界、全人类不可摧毁的一种伟大精神,那就是在巴金一生中贯彻始终的反专制、争自由的精神。因此我说,巴金没有离去,他永远在我们中间。 ■邵燕祥(著名作家诗人)(本报记者孙飞翔根据录音整理) [媒体人士看巴金] 他总是和时代脉搏相连 受访人:李辉 长期研究巴金,传记文学作家,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记者 最后这6年,事实上巴金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生命还在,但是与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有直接的关联了。因为他已经不能够发表作品了,而作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巴金的高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写《随想录》期间,作品体现了他真正的价值,即参与社会,影响时代,干预生活,这些才是巴金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其实巴金本人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真正想做的事情事实上最后都没有做成。比如他早年想离开家庭,批判家庭,但是他事实上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 我发现巴金的性格就是这样,永远在思考,一直很痛苦,在想问题。他总是对不能够达到他的理想,有一种忧郁,有一种不满,但是他又完全不能够控制进程。他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已经在作品里了。 巴金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但恰恰是这样的人,又被时代赋予了最高的地位,成为偶像,而这又并不是巴金所愿意的。 从文学的成就上,当然鲁迅、沈从文,包括曹禺,都要超过巴金。但从综合的文化贡献来讲,巴金的地位也是别人无可取代的。 巴金生活的时间跨度大,他能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比如早年的《家》、《春》、《秋》三部曲,他是以文学作品影响社会;到《随想录》时,他则是以文学随笔、政论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如果说巴金是“与时俱进”的话,可以理解为他总是和时代脉搏相连。■本报记者陆成钢 他走了 仍是一个榜样 受访人:徐开垒 巴金挚友、文汇报高级编辑、《巴金传》作者“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认识巴老了,他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大,而他的去世对我们这代人的打击也特别大。”徐开垒今年已是84岁高龄,他与巴金的交往更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 “1940年6月1日,我在《申报》副刊上发表了有关《秋》的读后感。那时,我还在上中学,和当时许许多多年轻人一样,受到巴金作品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创作还是人格塑造上。” “巴老对年轻人写作非常鼓励。我那个时候做过报社的文学编辑。有时候,他会把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推荐到我这里发表。”徐开垒回忆说。此后,他写过多篇“巴金访问记”以及与巴金有关的传记和评论文章,并首次为其写成50万字的《巴金传》。 徐开垒对记者表示:“记录巴金,是我一生的幸运。现在,我越来越感到,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不仅于我,更是对整个社会。” “人们可以从巴老那里获取温暖。”在徐开垒看来,巴金最终称得上是一个“完人”,也许并非完美,但十分完整。 尽管对于他的文学技巧,很多人还持有不同的观点,尽管在特殊年代,他也生产过一些“废品”,但是他的百年岁月贯穿于中国近现代的两次社会转型中,每个时期他都不是最典型的,但从整个过程看就是代表,代表了在风口浪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表现。■本报记者陆成钢 [国外学者论巴金] 《随想录》中的反思非常符合也经历过不少政治动荡的俄国读者的心情 受访人:罗季奥诺夫(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副主任、教授): 俄罗斯学者罗季奥诺夫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语出惊人。他说,在刚刚告别巴老的今天,我们热爱、赞赏巴金先生的同时,有时候也应该否定巴金。应该否定的是“我所做的一切应该属于中国人民”这句话,因为巴金先生他属于全人类,他的伟大人格必定为全人类留下伟大榜样。 巴金先生熟悉和偏爱俄苏文学,并在翻译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假如这位杰出中国作家的文学遗产没有流传到俄罗斯,那就是极大的不公平。毋庸讳言,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一不公平确实存在过。巴金的最早俄译本是1954年才发表的,1955年才有了一篇介绍巴老创作的论文,而在那时,巴金早已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巨匠,并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崇拜偶像。之后就是巴金、老舍、叶圣陶的时代,他们的作品很快赢得了广大苏联读者的心。 罗季奥诺夫说,巴金作品翻译的推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巴金1954年到莫斯科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50周年纪念活动。1956年前苏联有了巴金代表作《家》的译文,印刷量为9万册。苏联读者从此逐步认识了巴金上个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品。巴金作品主人公极富正义感、其道德上的清白、公正的全人类感情、自我牺牲的能力、对真理的追求,作者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虽然巴金的小说在社会批评方面很尖锐,但是他没有当时幻想文学所流行的说空话和狭窄的政治服从疾病。 不过,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给巴金在内的中国文学翻译传播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下一本巴老的俄文选集出现在1991年,隔了32年才发表。他的《随想录》等作品中的反思,非常符合也经历过不少政治动荡的俄国读者的心情。巴金作为文学艺术家,在文学创作上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对巴金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会一直、永远爱巴金。 怎样评价巴金,一半归巴金本身,一半归读者 受访人:坂井洋史(日本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 16年来,坂井洋史参加了每一届的巴金研讨会,“这样的国外学者可能就我一个。”坂井洋史对记者说,“嘉兴这个地方我来过3次,很喜欢这里,1990年我才知道这里是巴金的祖籍。嘉兴拥有很多人文财富,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很多很多。” 在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坂井洋史是几位会议主持人中的一位,他普通话的娴熟让记者与之交流一点也不困难。 “我印象中巴金是个和蔼可亲、人格富有魅力、表面上很随和但骨头很硬的一个人,一个不妥协、对现实抗争的人。日本曾经掀起‘巴金热’,原因在于他是一个随和、热情的人,他曾在日本朝日讲堂讲演。他有人格的魅力,让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也能吸引人。” 坂井洋史说,我28年前初学中文时,就喜欢看巴金的《家》、《春》、《秋》。我最喜欢《憩园》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他早期的理想,小说文本也非常成熟,放在当时世界文学中看也是第一流的。 “应该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研究巴金。怎么样解读巴金,怎么样评价巴金,一半归到巴金本身,一半归到读者。大家要努力给巴金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评价。” 艺术最大的价值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受访人:朴兰英(女韩国水原大学中国语科教授): 和所有韩国人的谦逊、彬彬有礼一样,朴兰英教授接受采访时的细声慢语给人很强的亲切感。“我大学念书第一个学期见到巴金的小说《家》,他在序文中引用罗曼·罗兰的话‘人生不是悲剧,而是搏斗’。他的乐观世界观很鼓励我积极面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他自己说他15岁时读了《告少年》以后,他找到人生终生的理想。我也是15岁时读《艺术论》,书中说‘伟大的艺术是可以把人与人之间距离缩小的,否则艺术的技巧再高明也是没有价值的’。我也觉得艺术最大的价值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巴金作品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1985年,朴兰英在香港中文大学念博士的时候,巴金被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朴兰英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他。朴兰英感到“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用在巴金身上很贴切,巴金是一个与他作品相同的人。 “昨天我也在上海参加送别巴金。很多很多人参加,我觉得很惊讶。在韩国,再有名的文学家去世,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都是自发参加的么?”(得到记者肯定的答复。)朴兰英说,巴金作品能吸引我,是他的思想性。巴金说过,“强权的灭亡是必然的,那是压制个人的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他自己强调自由平等,把世界建成一个自由平等、万人享有的社会。他的整个人生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本报记者孙飞翔) 2005年10月28日   第一次得到稿费 作者:傅予涵星期二中午,我们正在“大声读”时,突然,周航霄眉飞色舞地跑进来,大喊道:“傅予涵,快跟我去办公室拿汇款单!”全班同学都疑惑地看着他。我的心中顿时既惊喜又疑惑:惊喜的`是我居然有汇款单!疑惑的是这张汇款单是谁寄给我的?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来到办公室,我才得知原来是赵老师把我的作文投稿到《绍兴晚报》得到的稿费!写作文也能赚钱?!我欣喜若狂。一放学回家,我就向爸爸妈妈报喜,并迫不及待地让妈妈陪我去邮政储蓄银行拿二十元稿费。来到储蓄银行,妈妈让我自己拿着户口本和汇款单去拿钱。一想到钱马上就要到手了,我的心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要知道,这可是我自己赚的第一笔钱哦!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这次的稿费主要应归功于我平时看的课外书了。我决定以后要多看课外书,多习作,多投稿,多赚稿费,做个“有钱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