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樱海,老舍永在阅读题答案(悠悠樱海,老舍永在)

妈妈 0 85

悠悠樱海,老舍永在阅读题答案(悠悠樱海,老舍永在),第1张

[文学空]


作者:阿展



悠悠樱海,老舍永在阅读题答案(悠悠樱海,老舍永在),第2张

阿展辉


青岛漫长的冬天侵占了春天,四月依然寒冷荒漠。海风仿佛来自宇宙第二空室,迅速刷新了老舍对四季的感觉和乡愁。


从1934年8月到1937年7月,老舍在青岛经历了三次这样的春天。这样的春天在他的散文《春风》里:“青岛的风少了风沙,却多了狡黠。本已温暖的季节,突如其来的一阵冷风或一天,把一切都带回冬天,棉衣花不敢开,海上满是悲浪。”这样的春天在他的散文《五月青岛》中也有:“青岛因节气较晚,樱花一般在四月下旬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和雾就阻止不了植被的生长。”


1934年初秋,老舍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从济南来到青岛,成为一名中文系教授。老舍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因为他眼中的济南是“胖袖子、穿马褂的老绅士”,而青岛是“摩登女郎”。


青岛多山多丘陵,在城市里生活全靠原始地貌,起伏跌宕,或曲折蜿蜒,或散落在山坡上,抱在山脚下。第一个落脚的地方是登州路10号。农历新年后,老舍一家搬进了金口三路2号,离海比较近。金口三路沿着锐角爬行,是典型的斜坡路径。樱花系列就是在这里创作的。老舍曾在序言中这样描述这个院子:“打开门,看邻院一棵樱花树,再探头进去,透过两屋的缝隙空看到一片小小的绿海。”这本书的名字由此而来。那年11月到12月间,我搬了两次家,年底我住在黄县路公寓,也就是现在的骆驼祥子博物馆。


在青岛,人们更习惯用“老舍故居”来定义黄县路12号。用故居做标题似乎更贴心——老街坊的老邻居的旧居,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朴实。


坐北朝南,故居依然优雅而坚定地矗立在道路的起伏和错综之间。因为不在主干道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并没有失去往日的光环。推开铁门,走进院内,石板涌路一带,仍有早冬青。有两个雕像,老舍先生在院子中央,祥子在院子西南角拉着一辆大车。院内南、西两面墙壁上,镶嵌着独具神韵的陶瓷版画26幅,选自老舍先生最认可的著名画家孙志佐的《骆驼祥子画传》。


如果一切都在,前生可以呈现。老舍的衣服、眼镜、版画、钢笔、小古董、花盆等。故居里陈列的都是老舍子女捐赠的;那些用过的刀、枪、棍、棒、戟也放在故居的写字室和走廊里...


臧克家在老舍的《永远的存在》中回忆说:“一进门,院子里很安静,草坪是绿色的。一进楼梯门,右边的墙上全是刀、矛、棍。老舍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老舍喜欢在不动笔墨的时候练拳脚。写累了就舞刀弄枪,成了八旗子弟——虽然出身贫贱的旗兵。


清朝入关用了200多年。到1899年老舍出生的时候,国运已经腐朽,下层的旗兵大都一贫如洗。老舍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出生时母亲41岁,父亲的钱和食物勉强维持生存,生活捉襟见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其父战败,死于南昌街。只带了一双布袜子回家。老舍用这些袜子埋父亲的时候还不到两岁。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是为数不多的穷人,生活在他身边,与他交往的,大多是在贫困中挣扎的无望的下层民众。贫穷带来的刺痛是他体验世界的起点,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青岛也不例外。虽然已经成为大学教授,老舍仍然善于和社会底层的人打交道。从他的住处向右转,几分钟后就可以走到东方食品市场。老舍那时常来这里和司机们交谈。


东方食品市场建于沈鸿烈执政初期。兴盛时有百货商店、文具店、杂货店、蔬菜店、书店、照相馆、餐馆、咖啡店等80多家店铺。今天,它也是一个集购物和娱乐为一体的购物中心。当时东方菜场周边是高档住宅区,多为工商大亨、银行家、外国人,消费能力较强。没有人力车,富婆如何避免采购的负担?所以人力车夫喜欢在东方食品市场工作。躺着,聊天,在市场旁边的树林里,司机们也有自己的快乐时光。


我常常想象,老舍为了创作,一定是眯着眼,抽着烟,也许背着手,从黄县路12号出来,直奔小树林,远远地跟司机打招呼,然后用北京话问:生意好吗?你没遇到什么不好的事吧?你的家人怎么样,你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父母的距离短,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老舍在闲聊中挖掘司机的内心世界,包括司机的招数和风格,不肯放过。


我的想象力应该没有问题。老舍曾在自述中写道:“一个马车夫,应该有和别人一样的吃喝问题。他还必须有志愿,有性欲,有家庭,有孩子。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能解决吗?有了这个想法,我听到的简单故事,立刻变成了一个社会的大小。我要观察的不仅仅是马车夫在衣着、言语、手势上表现出来的那些小事,还有马车夫的内心状态,去观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车手外表的一切都要以生活和生活为基础。我得找到这个根来写一个艰难的社会。”据当时的邻居回忆,老舍经常把一些有很多话要说的司机请到家里,然后像亲人一样聊天。


老舍最大的苦恼是没有时间写作。就像祥子想要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一样,老舍固执地想当自由作家,但又要考虑工资养家。1936年暑假前,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影响,开展学生运动。老舍借此机会正式辞去了教书的工作。这一次,他“不想去上海看风向,也没和任何人商量,就决定住在青岛,完全靠写作的收入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部代表作《骆驼祥子》和《我的一生》。《骆驼祥子》作为长篇连载,最早发表在《宇宙风》第25期。《宇宙风》是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发行量超过4.5万份,是文学刊物的冠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本炮舰在胶州湾集结。我舍不得放弃新创造的写作状态,回到济南,在齐鲁大学做了三个月的文学教授。11月,济南待不下去了,他带着行李箱,告别妻儿,开始了流亡生活...


老舍在青岛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除了戏剧,其他各种题材的代表作品在青岛也能找到。有长篇小说如《骆驼祥子》,短篇小说如《鬼枪》,中篇小说如《月牙儿》《我的一生》,散文如《想北平》《小复活》,旧体诗如《诗三定律》,新体诗。


2014年,老舍《青岛文集》出版。翻阅收集到的作品,你总能轻易找到老舍热爱青岛的证据。在青岛和山大,好评几乎是奢侈的。“在这里,你可以遇见真正的雾,在花林中轻轻循环,忧伤的雾笛仿佛是独特的布谷鸟声。在这里,来自北方的强风仍然可以袭击,但它是搅动的浪花;南风来了,会下小雨。这里的春天来得很晚,别处是端阳。这里恰好是一个灿烂的天堂,到处都是春天的花朵。这里的夏天就不用说了,因为青岛总是和暑假联系在一起。其实秋天更好……”在《我的朋友们》一文中,老舍提到了近30位交游密切的老朋友,包括杨振声、沈从文、王统照、洪深、杜宇、孟超等。其中三分之一与青岛有关,充满了对青岛的怀念。当我和朋友提到理想的定居地时,老舍毫不犹豫地做了一个排名:北平和青岛,其次是成都和苏州。


把故乡之外的水土看作身体的庇护所,这种浓浓的情感不仅仅停留在定居的世俗层面,而是到达了与其精神气质相适应的精神家园。这种美好的宁静也根植于对胡介卿夫人的记忆,正如老舍在散文《有了孩子之后》中所表现的那样。当时,大女儿姬叔三岁,儿子亦舒一岁。这家人经常去海边捡贝壳和海藻。


那时候的日子很美好,一家人在一起。在樱花的娇嫩和大海的浩瀚之间,老舍以独立的姿态燃烧着对文学和家国的热爱。


光明日报(2019年04月12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