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老丈母祝贺词简短

问答 0 14

如何写老丈母祝贺词简短,第1张

聊城市,地处鲁西这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上。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大约在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民族习俗,特别是当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鲁西人民更是以其地方特有的风俗来祝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意思是说,只有带有本民族明显特点的,才能被世界所承认,才能立于世界文化园地而不衰。因此,鲁西人民历来如何以自己的风俗习惯庆祝春节这一盛大节日,应当认真地回顾一下。  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所谓狭义的春节,即指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辛亥革命前,一直把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正旦等。辛亥革命后,因改为阳历纪年,随规定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元旦,而把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以区别于阳历元月一日。广义的春节所指时间跨度就大了。中国是农业国,广阔的农村历来以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广大的农民群众依然习惯用阴历来纪年。因阴历的正月初一,即年节,正处于“立春”前后,故又称为春节。这一意义上的春节就不是单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了。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隆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说起鲁西人民过春节,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小年”。这一天祭祀的主神就是“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人们要给灶王爷辞行,所以又叫“送灶”、“辞灶”。说起来,这“灶神”和“辞灶”还有一段来历。  这祀灶的风俗由来已久。要想了解祀灶习俗的演变过程,得首先明确这灶神是那方神仙。在我们这一带民间传说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察善恶的神。人们尊称为“东厨司令”、“灶君”、“灶王”、“灶王爷”或“灶神”。第二种传说是有一富家子弟姓张,先娶郭丁香为妻。这郭丁香勤劳、善良、孝顺,但这姓张的偏偏又喜新厌旧,休了郭丁香又娶李海棠为妻。这李海棠虽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但是她与这富家子弟一样,既不会田间劳作,也不会操持家务,二人婚后是有出无入,坐吃山空,家里又遭火灾,烧的片瓦不留,这姓张的也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乞讨。有一天讨饭来到前妻家中,对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感到愧疚,便碰死在灶前,后被封为灶王。从前有的大灶禡上印有一男二女三人像者,即根据此传说而来。第三种传说是黄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这一传说与古文献记载相近。  古文献记载也不尽相同。《礼记·礼器》中在孔颖达所作的疏中说:“颛项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这祝融本是我们的祖先,是古帝之一。《礼记·月令》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汜论》中说:“故炎帝於火而死为灶”。汉代高诱注日:“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不管是传说中黄帝死后玉皇封他为灶神,或者富家子弟张姓碰死灶前后封为灶神,还是古文献记载中的炎帝、祝融氏为灶神,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际上祭祀供俸的都是已故的人,并非什么神。特别是文献中记载的灶神是炎帝或祝融,这实际也是在祭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祖先,因此,不能把这统统视为迷信。现在祭祀的日子是在腊月二十三,但过去并非如此。祀灶为古代五祀之一。从文献中对灶神的记载分析大约在战国前后就有祀灶之习俗。不过,汉以前是在夏天祭祀灶神。《吕氏春秋·孟夏》日“孟夏之日……其祀灶,祭先肺”。汉以后改在腊月举行祀灶了。《后汉书·阴识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阴子方者(阴识之祖先)至教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自此始,祀灶改为腊月。唐宋以前,多半在腊日,即腊八。唐宋时期,祭灶时间是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明代有“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之说。是说官家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祭灶在腊月二十四,清中期之后,大都在腊月二十三了。我们鲁西大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祭灶礼仪也是很讲究的。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饭后进行。我们鲁西一带的灶神像多半是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也有的叫糖藕),果品、蛋糕、枣糕,也有的用水饺做供品,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这辞灶所用的供品,多是粘和甜的,意思是想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让灶王嘴甜一些,光说好话。还要供上用秫秸扎成的灶马、灶鸡,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大吉大利。供品摆好后,先烧香叩头,然后把旧灶神像揭下来烧掉。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意思是让灶王爷喂马用。所扎灶马、灶鸡等要一并烧掉。这时一家老小都要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同时老年人还口中念念有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有些盼望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带个胖小子来”。  我们鲁西一带,腊月二十三这天,不仅是辞灶,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打扫卫生。这一天,或在以后几天内,要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要扫到,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餐具等,都要搬到院里彻底清洗,然后再放回原处,表示要干干净净过新年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辞灶之后,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准备过大年了。俗话说:“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黑手帕,老头子要顶大毡帽”。说明新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男人忙着杀猪宰羊,赶集置办年货,妇女则在家蒸馍馍、打花糕、炸丸子、炸藕盒、炖鸡、煮肉、包水饺。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都按排得满满当当。  传说,辞灶后,诸神上天,地上则百无禁忌了,谓之“乱岁”。嫁娶不用看日子。天天都可以。  一个小年,就这么多习俗,大年的风俗习惯就更复杂了。大年说起来应包括年除日、春节(元旦)、元宵节这三大块。这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之中就有记载。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  年除日是指腊月的最后一天。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除日的活动很多,如贴春联、挂祖谱、摆放祖先牌位、请家堂、放鞭炮、点灯守夜等。贴春联是过年的一大特点,一般自腊月二十八就开始贴。最晚不能晚于除日的午饭前。大红对联一贴,年的气氛就浓了。  这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时候,元旦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避邪。到了五代时,后蜀的官庭里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宋史·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逐渐把“桃符”换为春联。因此春联又有“桃符”之称。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贴的地方也特别多,一般大门上贴“忠厚传家远,诗书处世长”或“闲人休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之类,进门迎门壁上要贴“迎门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灶君旁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牛圈要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要贴“骠马满槽”、大车上要贴“日行千里”。其他地方要贴福字。有的地方在特别显眼、引入瞩目的地方将“福”字倒过来贴,看到的人说一句“福倒了”。“倒”与“到”音同,意为“福到了”。  除日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包括挂祖谱、请家堂、祭典三大过程。挂祖谱就是把祖宗三代的祖谱挂在正房冲门的墙上,再把祖先的牌位按尊长摆放在冲门的供桌上,鲁西北半部大都是在除日上午来办,而南半部则在下午办。所谓“请家堂”,就是一家之主,在接近中午十二点时(也有的在晚饭前)手拿三炷点着的香,到村外离祖坟较近的十字路口上,向祖坟方向作揖叩头、烧纸,并口中念念有词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来到大门口又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迈步进大门。晚辈们随机在大门口燃放鞭炮。这时各门口要放上一根拦门棍。意为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也有的说拦住财宝不外流的。有的院里要撒芝麻杆或者谷草,叫“踩岁”。家堂请回家后,将三炷香插在供桌的香炉内,自此始,香炉的香要一根接一根不能断,直到初二将家堂送走为止。祭典就是把过年准备的年货,如炸鸡、炸鱼、炸藕、炸丸子、炖肉等制成供品,一般是五盘六碗,再配以果盘、水饺、馒头等,还要放上三杯清茶、三杯酒。然后,家中最长者,在供桌前上香、烧纸、行四拜礼(即磕四个头),然后家人一一叩头。天黑后,家堂桌上要点上腊烛,彻夜不灭。家人也要围坐在一起,饮酒叙谈,彻夜不眠,叫做守岁。  鲁西一代,许多地方还盛行扎天灯和三十晚上散灯的习俗。天灯,就是在院里栽上一根高杆,绑上松枝和滑轮。将一盏灯笼拉到杆子的顶部。除日晚上,不仅天灯照的满院通明,而且各个屋内、院外沿街顺路都要放用萝卜做的灯。整个村庄都一片明亮。  鲁西一带大都有除日祭天的习俗。在正房门前设一供桌,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君之神位”。有的还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等诸神的画象。供品更为丰盛,比家堂桌上的供品规格要高许多。一般要整鸡、整鱼、猪头三大件,再配以五碗菜蔬、五色点心、五个馒头或一对枣糕,叫天地供。祭天时,由家长燃上三炷香,接着叩头跪拜,并念道:“祈求天地爷保祜”。然后其他人轮翻跪拜,然后烧纸。这天中午,还要到水井、碾子、磨、牲口棚等地去祭祀。一方面表示不忘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另方面表示来年使用起来顺利。除日中午这顿饭非常重要。要把过年准备的各种菜蔬都放一点,再放上大白菜、粉条、肉等,煮一锅菜,名为全家福,一人一碗,主食是馒头或发糕。意为全家团圆,人人都有福,且越发越高。旧社会,有些为富不仁的地主,不想让扛活的吃这顿饭,就想把人赶走。所以农村有“东家东家别耍赖,还有年三十晌午一顿菜”的顺口溜。除日的晚饭虽不复杂,也挺讲究。一般是下水饺。包水饺时,还要特意包一些合子,即两层皮中间夹一点馅的食品,还要赶点面条。这水饺是元宝,这合子是表示能得双份利,这面条是穿钱的绳子(因过去多用带孔的制钱),三样一块放到锅里煮。每人各样都吃点,就预示这一年钱财都来了。燃放鞭炮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中午饭前、晚饭前、除夕零点,都要燃放多头鞭炮。此习俗最晚从宋代就有了。王安石有句诗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例证。  概括除日的特点有三,一是红,二是响,三是火。红是贴对联,响是放鞭炮,火是散街灯,点灯守夜。为什么会有这三大特点呢也是有原因的。民间传说,古代,年是一个凶猛怪兽,每年除夕出来伤人害命。有一次到了一个村庄,恰好遇到比赛抽鞭子,年听到“啪”“ 啪”的鞭声,吓得掉头就跑,跑到第二个村庄,看到一家门口晒着红衣服,吓得望风而逃,窜到第三个村庄,看到灯光闪闪,吓得晕头转向,便跑得无影无踪了。从此,人们便用贴春联、放鞭炮、点灯守夜、散街灯来庆贺新年,以防年这种猛兽再来伤人。这传说,当然不能当真,但这三大特点却的确烘托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愉悦心情,所以久传不衰。  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所说的狭义的春节。过去称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等,有三十多种名称。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到这个时候,各家鞭炮齐鸣,响声震天,节日的欢乐气氛笼罩着千家万户,过年到达最高潮。各家各户也开始煮饺子。这天的饺子也很讲究,一般此时煮的水饺是素馅的,表示一年素素净净的,日子过的顺当。而且饺子中还要包上一个制钱(现在为硬币),谁要是吃着这个饺子,谁就一年富余有钱花。也有的包上糖块或花生米之类,谁吃着就预示一年日子过得香香甜甜。虽说是半夜里没食欲,但大伙都要吃些,预示看一年都能吃好饭。  吃过水饺,待到天快亮时,拜年就开始了。拜年,这是过年的一项重大活动。先是本家拜,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平辈之间也要拜年。然后是给没有出五服的近族内长辈拜年,然后是全村各家各户地串门拜年。拜年活动代代流传,是因为它能改善和加深感情,消除隔阂。特别是在农村,两家有过小磨擦,谁也不理谁,通过春节拜年,叔叔大爷的一喊,小矛盾也就解了。  初一这天的忌讳很多。早晨家人拜年时,忌呼姓名和称呼。走到跟前跪下就叩头。到其他人家拜年时,则可以称呼了。这一天忌扫地,因为家家都供着天地神灵或祖先的牌位,说扫地会尘土飞扬脏了神灵或祖先的脸,而且笤帚也要放好,别让看见;忌动针线,忌洗衣服,这两项一直忌到初五日。忌吃荤,吃荤一年不素净;忌吃葱蒜,忌打人骂人等等。这一天,家养的鸡、鸭、鹅、羊、猪等都要圈好,说是怕这些动物弄脏了年或搅乱了年。另一个原因也是怕放鞭炮,惊的鸡飞羊跑,不安宁。  初二,是送家堂的日子。鲁西一带有早饭后送家堂的,也有晚饭前送家堂的。送家堂时,一家的长者,点上三炷香,在祖先各牌位面前照一下,然后在供桌前烧纸叩头。这时,年少者将各门上的拦门棍拿开,长者口中念道着:“爷爷奶奶,祖宗三代,年过完了,送您回程”。年少者则拿好香、纸、水饺、糕点、鞭炮等供品,还要用壶或瓶子,特地带上水饺汤,陪长者一直到陵地里。在每个坟头都烧香烧纸后,将水饺汤浇祭在地上,放一挂鞭炮,就算把祖先们又送回陵地了。  自初二开始,串亲活动就开始了。特别是新婚夫妇,多半是在初二到岳母家去(也有的在初三)。  初五日,称为“破五”。这天要包饺子、洗衣服(年除日换下来的衣服要等到这天才能洗)。此后,过年的一切禁忌全打破了,所以叫破五。但这天一般不走亲戚。临清一带则在这天早饭后送家堂。且临清还有十五前不串亲的习俗,说什么“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这拐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有这种说法的地方就不能串亲了。  初七日称为人日。东方朔《占书》中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初七为人日的由来已久。唐代称为“人胜节”。《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因此多以中午吃面条来祈求人们身体健康。也有的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收不收人。人日这天,鲁西的北半部忌讳妇女作针线。说什么:“人日作针线,专扎婆婆眼”。总之人日这天,可以休息,可以改善生活。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赏彩灯,所以又称灯节。这是继春节之后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  赏灯的习俗可以上追到汉代。汉代有腊月赏灯的习俗。根据《僧史》记载,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汉明帝将此俗引进后,逐步发展为赏灯。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在正月十五。史载,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十五夜。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二十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五万盏花灯,就象一株巨大的花树。到唐玄宗时,元宵节赏灯更为盛行。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弛禁,开市赏灯。宋、元、明、清各朝都沿用唐代旧制。规定元宵前后三夜,开市赏灯。官家与民同乐,以示歌舞升平。民国时期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天为灯节。十四日称为试灯,十五日称为正灯,十六日称为残灯,一直延续至今。  鲁西农村过元宵节,还有一种禁忌,就是新婚的媳妇,头三年不能在婆家过十五,说什么头三年的新媳妇“十五不观灯,观灯死公公。”因此,凡有这种习俗的地方,新媳妇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鲁西的花灯种类繁多,而且城市和乡村也有差别。  城市里的灯多是彩灯。主要街道上的官府、商行、作坊、店铺等都要张挂彩灯。彩灯种类繁多,有戏曲故事为内容的灯,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有以动物形象为内容的,如龙灯、虎灯、兔灯、鸡灯、鱼灯等,有以农作物为内容的,如谷子灯、玉米灯、棉花灯等,有以瓜果为内容的,如北瓜灯、西瓜灯、寿桃灯等。总之,各种彩灯,制作精巧,内容丰富,千姿百态,争奇斗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元宵观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和艺术享受。每到元宵灯会,城市郊区的农民群众,也纷纷涌进城里观灯,主要街道上人流如潮,连袂避日,十分热闹。  稍偏远的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彩灯丰富繁多,但也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用竹片或秫秸扎成彩灯,最多的是用萝卜雕成灯盏,在元宵节晚上,散放在自家的大小屋内和院外的胡同及村外的主要路口。远远望去,灯光闪闪,如银河落地,别有情趣。  这三天不仅赏灯,而且还有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鼓、秧歌、赶毛驴等多种多样的大型表演活动,这几天街上是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观众是人山人海,如潮水一般涌来涌去,全城都沸腾了。一派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景象。  正月十六日是元宵节的尾声。也称为残灯。鲁西的老百姓非常看重这一天。鲁西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出去走动的好日子,群众称作“走百病”。这一天,男男女女穿着节日的服装,走亲访友,有的则外出爬山涉水,走桥渡船。农村有顺口溜说“跑一跑,不见老。”“动一动,治百病。”因此,有些农村,把活动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也要架着出来走走路,以示孝心。过去,在农村,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二月二。这离春节也太远了,故不再赘述。春节走亲访友的由来一定要送一份大礼,这样有亲戚在的时候也好有面子,你在电话过去或者发个视频过去,现在视频也非常方便的,这样的孝心比你本人去了也许效果都不差。老人念的是这份心,在意的是外人的那份面,你都做到了她没有什么不乐呵的了。老丈人的称呼你好!春节走亲戚的由来:走亲戚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春节走亲戚、回娘家,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继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如今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从这种演变上看,生活节奏在加快、妇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走亲戚不能不带礼物,礼品各个时期各有特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带馒头、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烧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烧饼、蛋糕、美酒、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鱼肉、奶粉等也开始盛行;二十一世纪,多是水果、奶、茶、等;雅一点的,还有鲜花、书籍、音乐唱片等。走亲戚的风俗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春节走亲戚是一项很重要的礼仪活动,每年过罢正月初一,从初二起人们就开始走亲串友了,无论城市或乡村,在通往各个集镇、村庄的道路上,带着各色礼物、穿戴一新的男女老幼来往穿梭、熙熙攘攘,就像赶年集一样,非常热闹。  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都形成了节日期间亲戚来往的习俗。走亲戚的风俗缘于历史上的农耕时代,平时大家一家一户在田里耕作都比较忙,趁春节期间没啥农活比较清闲,亲戚们之间相互走动、瞧瞧看看,聊聊话叙叙旧,以增加感情亲情。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传统走亲戚的习俗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现在的姑娘们结婚一般三天就回府省亲了,回门礼也不再拿“四色礼”,而用现金代替了。虽然走亲戚看似是一种很随意的形式,但是其中有着很深的讲究。春节走亲戚的顺序走亲戚的大体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1、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2、大年初二: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并且必须带礼物,倘若你是新婚的女婿的话,这个礼物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等下的伴手礼选择可一定要认真看哦。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这个风俗在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3、大年初三开始之后才开始走其他的一些亲戚。由于初三起大家普遍开始走亲戚,所以这时候去走亲戚一定要注意好时间的安排。首先是确认主人在家否,其次,登门的时间不宜选择大早上或者晚上,早上容易影响到主人休息,让人措手不及,晚上的话如果逗留时间一长就会打扰主人休息。最后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中国“谦词”与“敬词”知多少老丈人的称呼有“泰山”、“岳父”。“泰山”、“岳父”之词主要是根据《汉书·郊祀志》:“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山”演变而来的。又据《酉阳杂俎》载,唐玄宗来到泰山封禅时,当时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前来做些准备工作,以迎圣上驾到。泰山封禅,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张说奉旨前往,而他自己却另有打算,认为封禅动用黄金万两,无据无数,吃喝玩乐,大有油水可捞,再说事后还可以因功受赏,便乘机把女婿郑镒也拉上一齐赴岱。扩展资料唐明皇到泰山封禅,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事后,按惯例,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凡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并大赦天下,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由于他老丈人的作用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趾高气扬、威威武武、好不显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唐明皇的耳朵里,皇帝马上召张说进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说默不作语。这时,有个叫黄幡卓的人在旁边一语双关地为他开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此事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话。以后,人们便把祭坛旁边的那个高耸入云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自唐代开始,"泰山"、"岳父"便成了妻父的专称,“丈人”也由原来泛指老人的含意而演变为“岳父”,沿袭至今。一、谦词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等。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贫僧道、尼姑自谦之称。如:贫僧、贫道、贫尼。 二、敬辞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令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太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拜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拜托。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高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敬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请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现代尊称***(多和姓连用)。 叨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请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请人休息为“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敬词谦词雅语归总 为了对常用敬词谦词雅语有一个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以便于研究和运用,特作以下归纳:(一)敬词:1、“拜”字族: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访:看望并谈话;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拜别:行礼告别;(注:“拜”,字典释义,副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2、“奉”字族:奉告:告诉对方;奉陪:陪同别人;奉劝:郑重劝说;奉迎:迎接贵人;奉还:归还对方物品;奉送:赠送对方礼物;(注:“奉”,字典释义,副词,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表示尊敬。)3:“高”字族:高堂:称对方父母;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作:称他人的诗文;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附:“高”,字典释义,形容词,敬称,用于对别人的事物,表示等级在上之义。)4、“贵”字族贵地:称别人的地方;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询问对方年龄;贵宾:对宾客的敬称;贵干:敬问别人何事;贵恙:称问对方的病;(附:“贵”,字典释义,形容词,地位高的或美好的,表示尊敬。)5、“惠”字族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书:称对方来的书信;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注:“惠”,字典释义,敬词,用于对方,表示美好、尊敬。)6、“令”字族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媛:尊称对方女儿;令爱:尊称对方女儿;令郎:尊称对方儿子;令堂、令慈:尊称对方的母亲;令亲:对方的双亲、他人的亲戚;(注:“令”,字典释义,形容词,“你的”,尊称他人的亲属。)7、“宝”字族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宝字:帝王、神仙写的字;宝斋:称他人的居住之屋;(注:“宝”,字典释义,形容词,敬词,敬称与帝王、道教、佛教、他人有关的事。)8、“呈”字族: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注:“呈”,动词,递交、呈报,送东西给人的敬词。)9、“垂”字族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10、“光”字族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11、其它敬词:千金:称别人的女儿;华诞:称对方的生日; 恭候:用于等待对方;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壁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海涵: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雅正: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二)、谦词:1、“家”字族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2、“舍”字族: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3、“鄙”字族: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4、“愚”字族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5、“敝”字族: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6、“拙”字族: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7、“小”字族: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8、“敢”字族:、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9、“家”字族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10、“见”字族见教:客套话,指教(我)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11、其它谦词成员久违:好久没见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刍荛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增长年岁;错爱:表示感谢对方的关心、爱护;过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三)其它雅语种种:1、生活雅语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得人之便说“借光”,无暇陪同说“失陪”,长久仰慕说“久仰”。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未及迎接说“失迎”,请人接受说“笑纳”,祝人安康说“保重”,接受好意说“领情”。2、“别”之雅语:分手辞别曰“告别”;握手告辞曰“握别”;拱手辞别曰“揖别”挥手告辞曰“挥别”;亲吻离去曰“吻别”;叩拜辞行曰“拜别”;设宴送行曰“饯别”,致谢告辞曰“谢别”,临别赠礼曰“赠别”;离别留言曰“留别”;前往送行曰“送别”;丢开离去曰“抛别”;不愿分别曰“惜别”、“恋别”;长久分别曰“阔别”、“长别”;永久分别曰“永别”、“诀别”。3、“笔”之雅语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4、其它雅语:如厕(更衣):上厕所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