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傣族风俗快乐祝福语

问答 0 21

新年傣族风俗快乐祝福语,第1张

傣族的传统民族风俗包括以下几个特色节日和习俗:1 浴佛节:亦称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并在傣族地区流传。浴佛节通常在傣历六月举行,即公历四月中旬。这一天,人们用清水为佛像洗尘,并相互泼水以示祝福,活动包括泼水嬉戏、唱歌以及激烈的泼水竞技,现场充满鼓声、锣声和欢呼声。2 入夏节:傣语称作“豪洼”,意味着佛教徒的雨季安居开始。这一节日大约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即农历七月月中旬,为期三个月。传佛教徒在佛到西天讲经期间不宜外出传教,以免干扰民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形成了关门节的传统。3 出夏节:傣语称“昂洼”,标志着雨季结束,解除男女间的婚忌。这一节日通常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秋节前后。开门节当天,男女青年会穿上节日盛装前往佛寺拜佛,并敬献食物、鲜花、腊条和钱币。此节也意味着青年男女可以解除禁忌,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傣族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主食是大米,德宏地区偏好粳米,而西双版纳等地则更爱糯米。傣族特色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是将糯米装入香竹筒中烤制而成,食用时竹筒内壁的竹膜与饭紧贴,竹香四溢,饭质软糯。此外,傣族还有以菠萝紫米制作的美食,味道甜美,便于携带。日常饮食中,傣族人民还享用各种肉类和丰富的水产品,如鱼、虾、蟹等,以及蔬菜如白菜、萝卜等。傣族的风俗和节日傣族的节日及风俗有哪些水利万物而不争,在傣族文化中,水被赋予了清净、圣洁的神奇色彩。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人们纯轮游最重视的节日。人们相互泼水,代表着相互祝福的意思,也是青年男女相互示爱、传播爱情的日子。这种文化习俗已经流传上百年。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傣族传统民族习俗:泼水节吧。傣族泼水节的传说: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万物争春的佳节里,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赶大“摆”,举行浴佛和互相泼水祝福。白天城乡各地处处吉祥水花飞舞,笑语连天,一片欢腾;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戏,跳嘎秧舞,放孔明灯,彻夜不眠。大泼三天,小泼七天。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清晨,虔诚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院中用沙滩成宝塔,围坐在宝塔四周听僧侣诵经布道,祈祷丰年,然后全村寨的群众各挑水一担,泼在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浴佛后,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敲着铓锣,打着象脚鼓涌向街头,洋溢桐桐着节日的欢声笑语。伴随着“水、水、水”(傣语好的意思)的欢呼声,把一盆盆圣洁的水泼向对方,以表示美好的祝愿,可以消灾除病,直至人人全身湿透。泼水节期间,还要赛龙舟、跳孔雀舞,青年男女趁过节“丢包”定情。到了夜晚,广场上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大家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欢闹通宵。现在,还增加了文艺会演、集市贸易等新内容。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今年谁最幸福,泼得越多,越能表示热情。泼水节的内容,除了泼水,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跳孔雀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习俗。改革开放的东风,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做销泼水节这个民族传统节日,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许多变革和充实。一年一度的泼水佳节,各个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度,并成为了国内外和边疆各族人民广泛交流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思想感情,增进民族团结,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的桥梁和纽带。从物质文化上把各民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您可能还会喜欢:丰富多彩的高山族歌舞及乐器令人诧异的高山族身体毁饰高山族文化:古代的高山族服饰黎族多姿多彩的装饰文化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1 傣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2 关门节和开门节:关门节在傣历9月15日,大约对应公历7月中旬;而开门节则在傣历12月15日,大约是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会前往佛寺进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和佛经敬献食物、鲜花和钱币,并在佛爷和佛像前念经、滴水,祈求佛祖赐福。3 关门节到开门节的这三个月被视为“关门”期间,是一年中宗教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会频繁地进行礼佛活动,听佛爷讲解佛经,每7天就会有一次小型的赕佛活动。晚上,人们会放烟花、爆竹和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活动。在关门期间,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不能结婚或外出;直到“开门”之后,他们才能结婚和外出。4 泼水节:泼水节在傣历的6月下旬或7月初举行,大约对应公历的4月中旬。节日的持续时间通常是3天。前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当天清晨,傣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前往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女性们会挑水为佛像“洗尘”。离开佛寺后,青年男女会相互泼水以表达祝福。随后,人们会组成队伍四处游行,向路人泼水以示吉祥。围绕 家乡的风俗习惯 写一篇作文1、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泼水节: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婚礼: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家乡的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傣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傣族风情独特,礼仪周到。客人至傣家,主人热情招呼,奉茶送水,款待周全。男女老少皆待客以微笑,言谈轻柔。妇女过客前,必低头弯腰,轻步通过;客人于楼下,不从其上经过。每户均备干净被褥,供客使用。有的村寨建有接待客人的“萨拉房”。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及泼水节。关门节七月,正值农忙,佛教节日亦集中于此,以专注生产,同时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献佛食物、鲜花、货币。关门节持续三个月,至十月的“开门节”结束。泼水节为傣历新年,亦即阳历四月,象征吉祥、祝福的水,人们相互泼洒,欢笑声此起彼伏。节日三至五天。“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的求爱方式。姑娘将黄焖鸡拿到市场出售,若买者是意中人,姑娘会主动提供凳子,让对方坐在身旁,交谈中若情投意合,两人便携带鸡肉、凳子至树林互表心意;若非意中人,姑娘会提高售价。“吃小酒”是男女订婚时的习俗。男方挑酒菜至女方家,客人离开后,男女及双方伴郎伴娘共餐。三道菜象征火热、深厚、甜蜜的爱情。新房落成,要庆祝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会送礼物象征吉祥。婚礼之日,双方家均举行婚礼,通常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铺绿色芭蕉叶,菜肴有血旺、年糕等,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象征纯洁,然后放糯米饭于火塘上,烧尽后象征爱情坚如铁。傣族服饰有特色,男子穿无领短衫,肥筒长裤,少数穿筒裙,用白、青、浅蓝、淡**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差异显著。西双版纳女子穿紧身窄袖短衫,下着长筒裙,束银腰带;德宏和耿马的女子穿齐腰短衣,色彩艳丽的筒裙。传统主食大米和糯米,喜用手捏饭。菜肴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喜欢吃干酸菜,有助于消化糯米食品。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食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风味。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称“螃蟹喃咪布”。苦瓜产量高,食用多,西双版纳有种苦笋。常以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常以昆虫为原料制作风味菜肴和小吃。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等。嗜酒,酒度不高,自家酿制,味香甜。饮大叶茶,不加香料。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居住竹楼千年,适合南亚热带雨林气候。竹楼两层,底层储物养畜,上层居住。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可享受清凉微风,晾晒衣物。家具简单,竹制最多。家家有简单被褥,偶然见毛毡、铅铁等器,农具锅刀只有一套,陶制具普遍,具地方色彩。建造新房是大事,选好地址,下基石,准备主柱。选木材时,村民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主柱分公母,分别用男人、女人衣服覆盖。建盖房子时,全村人帮忙,准备酒菜招待。傣族信奉佛教,男孩子七八岁时送佛寺过和尚生活,入寺后举行仪式,剃发披袈裟,生活三五年,还俗后可娶妻生子、参军、上学等。入寺时,骑兄长肩上,亲戚送生活用品。傣族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分布而分别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等,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扩展资料傣族的来源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参考资料来源 -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