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蒙古族的语言说祝福语

问答 0 17

用蒙古族的语言说祝福语,第1张

篇一:开头祝福语  开头祝福语:  男:虎跃前程去,  女:兔携好运来。  男:尊敬的某董事长  女:亲爱的同事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欢聚一堂,  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提前给大家拜年了!  合:祝大家兔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男:回首过去,我们热情洋溢 ,  女:展望未来,我们斗志昂扬 。  男: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张开腾飞的翅膀 ,  女:向着更高的目标飞翔 。  男: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某董事长致新年贺词!  女: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某董事长!(方生致词)  合:谢谢某董事长  女:接着让我们有请某经理上来致新年贺词!  女:掌声有请某经理。(某生致词)  合:谢谢某经理。  男: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女:今天是个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男:请欣赏《好日子》,  女:有请,《好日子》。  男:非常好兆头的歌舞,下面,由一群青春、靓丽的女孩子为我们表演民族舞蹈《醉春》,  大家掌声欢迎。  女:掌声欢迎,舞蹈《醉春》。  男:喜庆优美的舞蹈,  女:看完这么优美的舞蹈。接下来要唱的这首歌,歌词写得非常好:学会退一步,世界  由我造,信心是瑰宝,我信,有天一定会好。  男:哦,那要认真听听,请欣赏独唱《世界由我造》,  女:有请。  男:“世界由我造”非常自信的一首歌曲。高山起舞,大地飞歌,  女:下面请欣赏独唱《大地飞歌》。  男:非常有民族风格的一首歌。  女:不错,连大地都唱响了。下面继续欣赏节奏感很强的舞蹈《日不落》。  女:看过了优美的民族舞蹈,强劲的现代舞,我们换一下口味吧,  男:好,下面的节目相信应该很精彩,有请欣赏小品《都市外乡人》  女:非常搞笑的小品,但却是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觉得要做都市人才有面子。 男:是,其实现在乡村人也富裕了,乡村环境变好了,有钱人的别墅都建在乡下。 女:是呀,那下面继续欣赏舞蹈《草堂新语》,  男:有请。  1 4、独唱《大地飞歌》5、舞蹈《日不落》6、小品《都市1、舞蹈《好日子》2、舞蹈《醉春》3、独唱《世界由我造》  外乡人》7、舞蹈《草堂新语》8、独唱《心相印,手牵手》9、舞蹈《童年的回忆》10、舞蹈《藏族铃鼓舞》11、独唱《北国之春》12、霹雳舞13、舞蹈《Kara》。  女:非常欢快活泼的舞蹈,使我想起了在课堂朗诵诗歌的景象。  男:是的,晚会进行到这里,将进入今晚的首轮抽奖环节。  女:不错,先进行首轮的抽奖环节。  女;阿男,好像今晚抽奖的金额是太给力了。  男:太给力?什么意思?  女:这个你都不知道啊?“给力”是2010年最流行的网络词语,就是:有作用、给劲、  带劲的意思。  男:带劲的意思,不错,今晚的奖金太给力了。  男:有请XXXX上来为我们抽奖。  女:有请。  男:第一轮抽奖之后,在这里我想借花献佛祝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伴的在新的一年里心相印,没伴的在新的一年里找个伴手牵手。  女:是呀,祝各位有情人《心相印,手牵手》,有请。  女:每个人都有过纯真的童年时代,每每想起童年,我们都会回味无穷,  男:请欣赏独舞《童年的记忆》,大家掌声欢迎。  男:美妙的舞蹈,这么快就跳完了。  女:你还意犹未尽呀,那我们就不能让它停,继续欣赏舞蹈《藏族铃鼓舞》  男:好,有请。  女:铃鼓舞是藏族民间舞蹈,是热马舞的一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旁边少了一个人呀?  对了,请欣赏由阿男为我们演唱的歌曲《北国之春》。有请。  男:谢谢。  女:很好听,很经典的一首怀旧歌曲。  男:下面准备为我们表演的同事,他在上一次晚会表演过霹雳舞,不知今年他为我们带  来什么节目呢?  女:有请罗定泰成的“霹雳王子”。  男:非常精彩的表演。  女:下面给我们带来的是一首韩国的舞蹈,《Kara》是取自希腊语喜悦的意思,希望今晚  能带给大家喜悦,  男:有请舞蹈《Kara》。  女:一段充满青春活力的舞蹈过后,今天晚上的节目表演就结束了,但是…,更重要的  还在后面呢。  男:不错,就是最后的抽奖活动。有请XXX上来为我们抽奖  结束语  男:大展宏图又一年  女:与时俱进创辉煌  男:让我们泰成公司全体人员手挽手,心连心,  女:同呼吸,共命运。  男:祝愿公司事业兴旺、一年胜似一年景,  女: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合家幸福!  2 4、独唱《大地飞歌》5、舞蹈《日不落》6、小品《都市1、舞蹈《好日子》2、舞蹈《醉春》3、独唱《世界由我造》  外乡人》7、舞蹈《草堂新语》8、独唱《心相印,手牵手》9、舞蹈《童年的回忆》10、舞蹈《藏族铃鼓舞》11、独唱《北国之春》12、霹雳舞13、舞蹈《Kara》。  男:某公司联欢会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为举办晚会而努力的各位嘉宾和同事。  女: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合:让我们明年再相会  3 4、独唱《大地飞歌》5、舞蹈《日不落》6、小品《都市1、舞蹈《好日子》2、舞蹈《醉春》3、独唱《世界由我造》  外乡人》7、舞蹈《草堂新语》8、独唱《心相印,手牵手》9、舞蹈《童年的回忆》10、舞蹈《藏族铃鼓舞》11、独唱《北国之春》12、霹雳舞13、舞蹈《Kara》。   篇二:热情豪放的藏族人  热情豪放的藏族人  藏族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中国的西南方,那光愈来愈强,将天空照得如白昼一般,令人无比惊羡。  ————题记 酷暑,走进四川高原只为寻一片恬静之地,无意间却发现了一群快乐精灵……  偶然的一天,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顶,拥抱这个美丽世界。俯瞰大地之余,眼睛定格在了尖顶房屋上。那些房屋清一色的尖顶,用砖瓦砌成,房屋还挂着**的哈达,耀眼夺目。房屋大部分建于半山腰,牦牛、羊群眷于四周,十足悠闲,十足逍遥。  在山上的日子虽然清净,但也有无聊之时。想起那些奇特建筑,心中便会涌起阵阵好奇。于是,轻盈盈走到那房屋门口,轻盈盈敲开了门,那一瞬间,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我看到了真正的藏人。他们有着被阳光晒得最健康的肤色,一笑,便如绽放了的栀子花般纯净。那里的藏族汉子穿着宽大的藏服,头包朴素的头巾;藏族姑娘别着独特的发卡,别致中透着真实,处处都彰显着他们独具的粗犷与豪爽。  突然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藏族的镇子。里面来来往往的人是面带笑容的藏人。看着他们坦诚的笑容,心中不知为何十分踏实,十分舒心。好多藏族人看到我,迎面走来,说着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心中暖暖的,甜甜的。  黄昏已近,大家一起狂歌劲舞、尽情表演。他们手拉手,穿着藏  族的服饰,引吭高歌。他们的歌声,让山头为之一震,让天空为之一撼。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和热情。  夕阳的余晖映照在他们脸上,照射出五彩的光坏,永远不变,而热情豪爽的藏族人,也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篇三:中国节日祝福语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 油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伟德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一、春节家宴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周代开始,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朋相会,头号事就是忙活于“吃”字。为了在新春佳节吃得营养,吃得卫生,吃得文明,吃得开心,家宴须要注重礼仪。 1、酒满茶半以礼待人 当今社会,以茶待客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的方式。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敬酒时应斟满杯,而奉茶时则应注意不要斟得太满,以七、八分满为宜。否则就有逐客之嫌。”  2、饭桌转盘顺时慢转 在聚会吃饭时,经常会遇到带转盘的圆桌,如果饭局上有长幼之别,一道菜刚上来,应先转到主人、主宾、尊者面前,待其享用之后,其他人再慢转转盘。并且,转盘应顺时针转动,切忌快速旋转。 3、鱼头鱼尾有说法 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鱼喝酒。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4、“拱手抱拳礼”双手有高低 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这是因  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而右手压住左手则是出丧。 二、春节串门礼仪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现在大多人在春节期间会互相串串门,过节时的走亲访友,既是沿用传统的习俗,又能把平时因为忙工作而疏远了的亲情重新织补起来。不过记得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1、穿新衣,带年货,吉利话。 衣着上一定要干净利落,不管贵重与否手上都要提着礼物,当然进门就说的拜年话儿是必不可少的。 2、拜访要提前确认。 拜访前一定要确认主人是否在家。在出发前,或者头天晚上打个伟德话确认一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扑空的情况。所以过年过节这件事是需要注意的,在有约在先的前提下也要提前确认。 3、注意拜访时适可而止。 礼节性拜访,逢年过节这个时间是越短越好,在客人家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宜;亲朋好友的拜访,一般性情况下半小时左右为宜,不是什么极其特殊的情况,不宜停留一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不是至亲、故交就不要留下来吃饭,因为对方负担会很重。 4、注意鞋袜的卫生。 现在城市人家里装修都比较豪华,进了门是要脱鞋的,有些人不太注意这个,所以一个有经验的人到别人家里登门拜访的话,鞋袜的卫生非常重要,这是细节,而教养体现于细节。 5、活动的范围要有限制。 到别人家里拜访的话,一定要注意,在对方指定的活动范围之内活动,指定的范围就是客厅。如果随意走动可能会造成主人家的尴尬,所以到别人家里做客,活动有度很重要即便是家人、朋友也要注意。  三、春节祝福语 祝福送给父母 岁月的流逝能使皮肤逐日布满道道皱纹,而我心目中的您,永远年轻。远方的我祝您春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层层往事在岁月沉淀,留下无尽回忆,亲情让我感到幸福无限。谢谢您给我生命,给我快乐,给了我又一个崭新的一年。 天气变得真快,气温变得真坏,出门外套要带,睡觉被子要盖,多吃水果青菜,  好好保持心态!爸爸妈妈,过年不能回家,给您道声新年快乐! 我在你的爱中成长,如今我用更多的爱来回报您,我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祝您新年快乐! 岁月的摺子,修饰了您的棱角,您的脾气也慈祥了不少;当然偶尔还会“跳跳脚”,那是您青春不老!愿您越来越开心,新年不发愁!亲爱的爸爸妈妈,春节快乐! 祝福送给朋友 新的1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10心10意的祝福。 祝新春快乐! 春天的钟声响,新年的脚步迈,祝新年的钟声,敲响你心中快乐的音符,幸运与平安,如春天的脚步紧紧相随!春华秋实,我永远与你同在! 岁月可以褪去记忆,却褪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祝你新春快乐,岁岁安怡! 新年好运到,好事来得早!朋友微微笑,喜庆围你绕!花儿对你开,鸟儿向你叫。生活美满又如意!喜庆!喜庆!一生平安如意! 新春到来喜事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一切顺利福气多,新年吉祥生意多;祝您好事多!多!多! 祝福送给师长 春节即将来到,我用祝福捻制成的绒线,烛光下为您织起一件红色的毛衣:前身是平安,后身是幸福,吉祥是厚厚的肩,如意戴在袖子里,领子蕴藏着体贴,口袋把快乐盛满,穿在身上让温暖包裹着您,让我的心陪伴您度过新年!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祝您新春快乐!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伟德艺术。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新年快乐! 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祝您新年快乐,桃李满天下! 祝福送给领导 一起工作的日子是快乐,一起奋斗的日子是难忘的!感谢您一直对我的帮助,新年之际给你多多祝福。祝福加祝福是很多  个祝福,祝福减祝福是祝福的起点,祝福乘祝福是无限个祝福,祝福除祝福是唯一的祝福,祝福你平安幸福,新年快乐! 岁末甫至,福气东来,鸿运通天。否极泰来时重申鲲鹏之志,惜时勤业中,展军无限风采。祝新年吉祥! 感谢一年来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团结开拓,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尊敬的领导,您的帮助让我在过去的一年里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新春佳节之际,愿你365天,天天开开心心,8760小时,时时快快乐乐,525600分钟,分分健健康康,31536000秒,秒秒幸幸福福! 祝新年行大运!仕途步步高升、万事胜意!麻雀得心应手、财源广进!身体棒、吃饭香、睡觉安,合家幸福,恭喜发财! 春 联  财源滚滚来 财源广进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富贵盈门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南西北财 五谷丰登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招财进宝 种树栽茶山聚宝 放鱼养蟹水藏金 吉庆有余 景象升平开泰运 金兔如意获丰财 福寿无疆 福寿即来 国正华年花烂熳 人逢盛世寿增添 合家欢乐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过新年 喜迎新春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五星高照 风和日丽春常驻 人寿年丰福永存 纳福迎祥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家宅平安 四季平安 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万事如意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国泰民安 四时多吉庆 八节永平安 家宅平安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吉祥如意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步步高升 万象更新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吉星高照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春风得意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鹏程万里 鲲鹏展翅乾坤大 桃李争春天地宽 迎春接福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敖包相会是指在蒙古族中的某一个地方,蒙语中敖包是指  有完整的介绍,下面是部分内容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婚礼习俗  [献哈达]  献哈达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民族概况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在俄国)、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Dörbed))。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2)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3)婚礼习俗  [献哈达]  献哈达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蒙古族的过年习俗1 敖包在蒙古语中意为"堆子",也有译作“脑包”、“鄂博”的,它是由木、石、土等材料堆砌而成的堆子。2 在过去,敖包遍布蒙古各地,形式多样,有用石头或沙土堆成的,也有用树枝垒成的。然而,如今这样的敖包已经数量大减。3 敖包最初是作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而存在,它帮助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识别方向。4 随着时间的推移,敖包逐渐演变成了祭拜山神、路神以及祈求丰收和家庭幸福平安的象征。5 在敖包上,人们会插上苏纤高德,这些武器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曾经使用过的,上面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历史。6 人们还会将哈达系在苏德上,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子孙后代的祝福。蒙古族的传统新年习俗包含“送旧”和“迎新”两个部分。在“送旧”阶段,蒙古族人会从腊月二十一开始进行家庭大扫除,并在傍晚时分举行“祭火”仪式。“祭火”源于萨满教,虽然蒙古族信仰了喇嘛教,但这一传统有所保留。仪式中,家庭成员会准备包括羊胸脯肉、白“哈达”、肉米粥、黄油和酒等祭品,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然后将祭品投入火中,诵念赞词,祈求家人平安幸福。蒙古族认为火象征着家族的繁衍和兴旺,因此“祭火”时禁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筷子。祭火后,全家共享晚餐,有时会将剩余祭品送给邻近的亲戚。腊月二十三之后,蒙古族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他们炸制各种油果子,尤其是供佛的食品要求美观。包饺子也是必备的习俗。年三十是最热闹的日子,全家会穿上新衣服,上午向佛祖献供,将奶食、油食摆成小塔状,插上金银花,并在供台上倒满水,点亮长明灯。同时,开始贴对联(与汉族类似,只是用蒙文书写)。晚上,在户外平坦的地方铺上新毡,摆上酒菜肉类,进行祭祖仪式。长辈会念出祖先的名字,将酒一一洒在地上和天空,以示敬意。祭祖完成后,全家围坐一起用餐,晚辈向长辈敬酒,以告别旧年。这一天,家庭成员可以尽情娱乐。在牧区,男性玩蒙古象棋,女性和孩子们玩“羊拐”游戏,一直玩到天亮。新年的第一天清晨,家庭成员会向长辈敬酒,敬酒时需跪拜,男性双膝下跪,头低下,双手上下摆动。长辈则会祝福晚辈长命百岁、幸福安康。已婚女性采取不同的跪拜姿势,而新媳妇通常需要唱歌。新年第一天,不论男女,相见时第一句话总是问“新年好”或“过年好”,而不是“见面发财”等祝福语。拜年时,人们会带上蓝色哈达和酒作为礼物。到达亲戚家后,首先向佛堂或供有佛像的地方行礼,然后用自己的酒敬长辈。如果长辈向你敬酒,你必须站起来接受,并且喝完以示礼貌。现在,拜年时已经出现了握手等新的礼节。在牧区,拜年时总会煮饺子,即使你已经吃过饭,也会给你煮饺子,如果实在吃不下,可以尝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