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常用词是什么 升官: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 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贬官:"谪"字表示贬官。具体如"谪守","谪戍" 也可单字使用。还有"贬""降"等。 "迁"一般可以指升官也可以指贬职。古代右尊左卑。所以"左迁"也是贬职的意思。 2 您好,我是一名高三生请问:文言文中表示贬官的字眼有那些 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 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3 古文:表示升官贬官的字有什么帮我总结一下分两类如升官:除,擢贬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 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4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什么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 1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3 荐: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 举: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 授:授予官职。 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7 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8 复:恢复原职务。 9 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10 仕:做官。 11 任:担负、担任 12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13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14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15 窜:放逐、贬官。 16 免:罢免官职。 17 夺:削去,罢免。 18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19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5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常用词是什么 网络搜集自 一(18)苏铭辉朱韵梦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供同学们训练、记忆。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 6 文言文关于被贬官而寄情山水的 1柳宗元被贬永州,写有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尤以《小石潭记》著名。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撤,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景物空灵秀澈,然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苏轼,在贬地黄州东坡种竹吃肉、养生谈禅、写诗作画之余,也并未忘记那深刻的内心之忧,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风光,他不禁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限感慨。 3韩愈在被贬潮州途中写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悲愤,忠诚,感伤,五味杂陈。然而那耿耿之衷心却可以日月鉴之!4放浪如诗仙李白,也只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针对权贵的呐喊。 他甚而在《行路难》中委婉地表达了再度为朝廷出力的愿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日边。”传说姜尚闲来垂钓,后被周文王任用;伊尹将受商汤任用时,梦乘船过日边。 这里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李白对唐皇赤诚的衷心。 7 文言文关于被贬官而寄情山水的 1柳宗元被贬永州,写有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尤以《小石潭记》著名。“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撤,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景物空灵秀澈,然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苏轼,在贬地黄州东坡种竹吃肉、养生谈禅、写诗作画之余,也并未忘记那深刻的内心之忧,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风光,他不禁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限感慨。 3韩愈在被贬潮州途中写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悲愤,忠诚,感伤,五味杂陈。然而那耿耿之衷心却可以日月鉴之! 4放浪如诗仙李白,也只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针对权贵的呐喊。 他甚而在《行路难》中委婉地表达了再度为朝廷出力的愿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日边。”传说姜尚闲来垂钓,后被周文王任用;伊尹将受商汤任用时,梦乘船过日边。这里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李白对唐皇赤诚的衷心 8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什么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荐: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授:授予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复:恢复原职务。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仕:做官。任:担负、担任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窜:放逐、贬官。 免:罢免官职。夺:削去,罢免。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官位用文言文怎么说1 卞夫人辞贺的古文翻译 急 左右长御贺卞夫人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当倾府藏以赏赐。”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操,操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最为难。” 左右长御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夫人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以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理由要重重赏赐别人呢!”长御回去,把夫人的话全告诉了曹操,曹操很高兴,说:“怒时脸不变色,喜时不忘记节制,原本是最难做到的。” 2 文言文《烧宝而贺》的翻译 《韩诗外传》 原文 晋平公之时①,藏宝之台烧②,士大夫闻者,皆趋车驰马救火③,三日三夜乃胜之④。公子晏子独束帛而贺曰⑤:“甚善矣!”平公勃然作色曰⑥:“珠玉之所藏也,国之重宝也,而天火之⑦,士大夫皆趋车走马而救之,子独束帛而贺何也?有说则生,无说则死⑧!”公子晏子曰:“何敢无说?臣闻之王者藏于天下⑨,诸侯藏于百姓,农夫藏于囷庾⑩,商贾藏于箧匮⑾。今百姓乏于外⑿,短褐不蔽形⒀,糟糠不充口⒁,虚耗而赋敛无已⒂,王收大半而藏之台,是以天火之。臣闻之:昔者桀残贼海内⒃,赋敛而无度⒄,万民甚苦,是故汤诛之,为天下戮笑⒅。今皇天降灾于藏台,是君之福也,而不自知变悟⒆,亦恐君之为邻国笑矣!”公曰:“善!自今以往⒇,请藏于百姓之间。” 译文 晋平公的时候,藏宝的地方着火了,士大夫们都赶着车驾着马去救火,救了三天三夜才将火扑灭了。唯独公子晏子戴上头巾去道贺,说:“非常好啊!” 晋平公勃然大怒,说:“珠宝之所以收藏,是因为是国家的珍宝啊。但是天降大火,士大夫们都驾车去救火,你怎么却来道贺呢?如果你能说出个所以来的话就让你活,说不出理由就是死罪!” 晏子回答:“怎么敢没有说法呢?臣听说王上的宝藏在天下,诸侯的宝藏在百姓中,商人的宝藏在箱子里。如今百姓在外面,粗布制成的短衣不能遮住身体,糟糠都不能吃饱,赋税徭役无休无止,大王您收藏很多宝贝藏在台阁,因此天降大火烧之。况且臣听说以前残暴的桀危害海内,无节制征收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汤把他诛灭了,桀被天下人耻笑。现在上苍在藏宝台降天火,是i大王您的福气啊,如果没有自知之明来悟通这个道理,也恐怕会被别国所耻笑了” 晋文公说:“好!从现在开始,请让我将财富藏在百姓之中。” 3 贺词祝词 ﹝贺新婚﹞ 百年好合 百年偕老 百年琴瑟 白头偕老 天作之合 佳偶天成永结同心 永浴爱河 如鼓琴瑟 花开并蒂 花好月圆 心心相印比翼双飞 相亲相爱 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 情投意合 莺凤和鸣﹝贺订婚﹞ 白首成约 文定吉祥 喜缔鸳鸯 缘订三生 许订终身缔结良缘 终身之盟 絪缘相配 盟结良缘 鸳鸯壁合 ﹝贺嫁女﹞ 淑女於归 於归协吉 之子於归 祥徵凤律 妙选东床跨凤乘龙 燕燕於飞 适择佳婿 带结同心 乘龙快婿﹝祝男女寿﹞ 九如之颂 南山献颂 祝无量寿 松柏长春 海屋添寿 寿域宏开松林岁月 福如东海 晋爵延龄 蓬岛春风 寿比南山 鹤寿添寿﹝祝夫妇双寿﹞ 天上双星 福禄双星 百年偕老 家中全福 松柏同春桃开连理 双星并辉 华堂偕老 寿域同登 鹤算同添﹝祝男寿﹞ 南山之寿 天赐遐龄 天保九如 东海之寿 河山长寿海屋添寿 星辉庚宁 耆英望重 寿富庚宁 寿比松龄﹝祝女寿﹞ 王母长生 花灿金萱 北堂萱茂 萱花挺秀。 4 请问带俊字的古文句子有哪些 汉室有英台,荀家宠俊才。——《送光禄姚卿还都》 贤俊鸾栖棘,宾游马佩衡。——《题寿安王主簿池馆》 宝贤不遗俊,台阁尽鹓鸾。——《奉和圣制漕桥东送新除岳牧》 价重三台俊,名超百郡良。 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躃躃。 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太宗罗俊彦,桂玉比光辉。 君子鉴大雅,老人非俊群。 况逢多士朝,贤俊若布棋。 5 升学宴祝贺词用文言文怎么写 (先是问候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暑气渐收,林钟(813及以前阴历六月里没错)正鸣,适其和展百事,俾不莫任肃纯恪也。 吾侪今群聚于斯地,于此(当日天气。不大可能在坏天气,有意外用江雨飒长夏之类,往好了夸吧)之日,飨此(家中宴客还是摆酒席?)之席,共贺。 正所谓: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学海无涯,而今得更进一步,大鹏一日同风起,岂不当庆! 共饮! QRQ不知道是写给来宾的还是写给宴席主人的。上网一翻全是招待来宾的,但我觉得祝贺词是祝贺主人的吧。 6 文言文升官拒贺客翻译 向敏中升官拒贺客 译文供参考: 天禧初年,向敏中升任右仆射兼担任门下侍郎一职,监修国史。当天,翰林学士李宗谔正与宋真宗谈论朝中事务,宋真宗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职位,如今任命向敏中,这是打破常规特别的任命,向敏中肯定很高兴。”又说:“向敏中家中今天肯定有很多来庆贺的客人,你去看看,不要说是我的意思。” 李宗谔到了以后,发现向敏中闭门谢客,门口很安静。李宗谔和他的亲随径直走进向敏中家中,过了一会便庆贺说:“今天听到您升迁的喜事,朝中同僚都很高兴 感到欣慰,并要来庆贺。”向敏中只是点点头。李宗谔又说:“自从皇上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宰相之位,若不是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深爱倚重,地位特殊的臣子,哪能到这种地步呢?”向敏中也只是点点头。李宗谔又历数前朝担任仆射的官员的功勋和美德,以及如何被倚重之事。向敏中也只是点点头,最终还是没说一句话。李宗谔回去后,又派人去向敏中家中厨房询问,今天是否有亲戚宾客来饮酒赴宴,回复说没有一个人。第二天,李宗谔详细地把自己所见到的情形报告给宋真宗,真宗说:“向敏中非常胜任这个官职。”跪求古文翻译~ 急 !!!1 古文 官位升迁 相关用词 1 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 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2 夫官位财币,王之所轻,死者,是士之所重也 1 夫官位财币,王之所轻,死者,是士之所重也。王爱所轻,责士所重,岂不艰哉?:官位财币金赏,这些是大王所轻视的;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这些是群臣所重视的。今天大王吝啬自己所轻视的财,去责怪臣所重视的气节,岂不是很荒谬吗? 2 出自《越绝书》,原文: 昔者,越王句践近侵于疆吴,远媿于诸侯,兵革散空,国且灭亡,乃胁诸臣而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群臣默然而无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首而起,曰:“殆哉!非大夫易见难使,是大王不能使臣也。”王曰:“何谓也?”计倪对曰:“夫官位财币,王之所轻,死者,是士之所重也。王爱所轻,责士所重,岂不艰哉?”王自揖,进计倪而问焉。 3 《越绝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汉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3 文言文的官职名和地名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 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 4 古代官职升或降在文言中怎样表示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 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5 文言文表官职升迁任命的词有哪些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7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 6 公安局长古文怎么说 《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亭有亭长,任治安警卫、捕中盗贼等事。刘邦担任过亭长。 县尉:与县丞同为古时县长(或县令)的佐贰官,掌捕贼盗、察奸宄等治安相关的职务。 宋朝都头,武松担任过。 典史是元朝才开始在县衙门设立的官职,每县两名。典是掌管的意思,史是文书工作人员的意思,典史是管理衙门公文收发存盘的官职。明朝大幅度缩减县衙门的官员编制,裁去传统的县尉一职,改由名义上管「典文移出纳」的典史来管治安「巡捕」之事。典史名不正、言不顺的以文代武,等于一个县的「警察局长」。 巡检为中国元朝至清朝基层官员的官职名,于清朝的品等为文职从九品官。主要职能则为辅佐同知或知县,担任工作则约为巡防地方、稽查缉捕盗匪等。 刑部尚书是国家部长级的官职。锦衣卫,东西厂是秘密警察。就像美国的FBI,CIA之类的。 卧底就是奸细,细作等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有哪些? 1雅有当世之志,而於吏事尤不苟 今译素来怀有当权治世的大志,并且对于政务尤其一丝不苟。 注释雅:平素;素来;一向。 (“吏事”有时指刑狱之事。因未提供出处,又没有上下文,不好判断。) 2(上文:癸酉,祫於太庙,大赦。)男子百岁以上者特推恩命, 民父母年八十以上复其一丁。 出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 今译(上文:宋仁宗宗嘉佑四年十月癸酉日,皇帝在太庙里对历代先祖进行大祭,大赦天下。)男子百岁以上的,特别在官爵、赦罪等方面对其广施恩惠。百姓父母年龄达八十岁以上的,免除他家一名壮丁的徭役。 注释祫:古代天子或诸侯把远近祖先的神主集合在太庙里进行祭祀。 恩命:谓帝王颁发的升官、赦罪之类的诏命。 复:免除。 3尔等皆我四朝遗老,涵泳仁化,为日久矣! 遂介眉寿,郡国以名来上,朕何爱一官,不以为尔宠乎? 今译你们都是我身边经历四朝的老臣,沐浴(四代皇帝的)仁慈教化,时日已经很久了!于是祝贺(你们)高寿。地方上将(你们)名字报上来,我为何吝惜一个官职,不拿来作为你的荣耀呢? 注释涵泳:浸润,沉浸。原意为潜泳。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这里的意思可能是后者,要依其时代确定。 介眉寿:眉寿,高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多为祝寿之词。介,“助”之意。介眉”、“介寿”、“介眉寿”都是祝寿之词语。 宠:荣耀。 4左司外郎陈捐言费当出朝廷故也。 今译(这就是)左司外郎(官名)陈捐(人名)说费用应当出自朝廷的缘故啊。 5然吾闻五(吴)道子书(画)鄷都之变,都人不敢屠宰者累月,夫人固不可以法胜,而可以理动者,庖宰可罢,况其天性之爱乎?是未可以厚诬斯人,而县断其必不可告也。 出处宋•朱松(朱熹之父)《谕民戒溺女文》。 全文自予来闽中,闻闽人不喜多子,以杀为常,未尝不恻然也。无故杀子孙,官有法甚明,顾牵于习俗之昏,则虽有法而不能胜。夫法有所不能胜,则亦何俟于吾言。然吾闻吴道子画酆都之变,都人不敢屠宰者累月。夫人固不可法胜,而可以理动者。庖宰且可罢,况其天性之爱乎,是未可以厚诬斯人而悬断其必不可告也。虽然予文之不工,岂能使人读之耸然如见道子之画哉,其亦区区之意有所不能已也。他日将有语其子孙者,曰:“活汝者新安朱乔年也。”或由此也。 题目涉及部分今译然而,我听说吴道子画“鄷都之变”(即《地狱变相》图)。京城中的人几个月不敢屠宰牲畜。人固然不能用法律镇服,但却可用情理来感化。(人受到感化,)在厨房中宰杀牲畜的事尚且可以停止,何况那出于人的天性而产生的(父母对子女之)爱呢?因此不能这么重地诬谤这些人,而凭空臆断他们一定不可教化。 注释吴道子画“鄷都之变”:道教称酆(丰)都县为阴曹地府之所在地,酆都大帝是阴府地狱的主宰者。变,变现之意。将地狱之各种景象以绘画之方式示现出来,称为地狱变,用以劝善惩恶。据载,吴道子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景公寺之壁上绘出地狱图相时,令京都之观者皆惊惧而不食肉,两都(指长安、洛阳)之屠夫为此而改行。 县断:即悬断,凭空臆断。县通悬。 6所有逐人衣服襴鞹欲乞于本司常平头子钱内支给置造,仍乞与免入齐(?)之用。诏依,余路依此。 [此段亦不知出处。《宋史•食货志》有:“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襕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卷178),但与此段区别很大,特别是下文,与“诏依,余路依此”毫不相干。文中“入斋”即入学,“斋”指书斋、学舍。] 今译所有受逐之人(不明所指)的下衣、下衣、靴子,想请求由本官署常平仓“头子钱”( 征收租赋和支付钱币时的附加税)内支付购买、制做,还请求免除他们入齐的费用。皇帝下诏依允,令其余各路均依此办理。 注释襴: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鞹:同鞟,1、皮革;2、用皮革包裹;3、靴子,此处应指靴子。 常平:指常平仓,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 头子钱:唐宋官府征收租赋和支付钱币时的附加税。 7(上文:余为阅法例:凡因灾伤遗弃小儿,父母不得复取。乃知为此法者亦仁人也。夫彼既弃而不育,父母之恩则已绝。若人不收之,其谁与活乎?遂作空券数千,具载本法,印给内外厢界保伍。凡得儿者使自言所从来,明书于券付之,)略为籍记,使以时上其数,给多者赏。且常平分余粟,贫者量授以为资。事定按籍,给券凡三千八百人,皆夺之沟壑,置之襁褓。 出处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今译(上文:我因此阅读了相关法律条例:凡是因为天灾人祸而遗弃的小孩,〈被人收养后〉其父母不得再索取。于是知道了制定此法的也是仁慈的人。那些人既然把小孩丢弃而不养育,那么父母的恩情就已经绝断,如果别人再不收养他们,那么这些小孩又靠谁存活呢?于是,做了数千张空白的契据,把这项法律条例全文记载在上面,印刷给城内城外的保长伍长。凡是得到小孩的人,让他们自己说明小孩是从哪里得来的,在契据上写明交给他们,)并且在簿册上简略记载,让他们按期上报数量,发出契据多的人有赏。并且从常平仓把富余的粮食分出来,酌量发给贫穷的人家,以此作为(收养孩子的)资助。这件事结束以后查考簿册记载,共计发契据给三千八百人,这些数量的孩子都被从填尸沟壑的危险中夺回,而置之于襁褓之中。 注释灾伤:由天灾人祸招致的损害。 厢界:城内城外之分界。厢,靠近城的地区。 保: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伍: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沟壑,谓填尸于沟壑,指死亡。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置之襁褓,指弃儿得到养育、关爱。 8军据提督官月申,半年类聚申提举司。 今译军队(数目)依据提督官(统计)按月申报,每半年分类集中申报于提举司。 9保明根刷,具名申官, 今译负责向上申明,彻底追究,在文件上署名申报官府。 注释保明:负责向上申明。 根刷:犹根治。彻底追究;彻底搜求。 10(上文:秘书郎袁甫出通判湖州,)考常平弊源,以增积贮。核隐产,增附婴儿局。 出处《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婴儿局•录《江州图志》;又见于宋史,文字略异。 今译(上文:秘书郎袁甫出任湖州通判,)考察常平仓积弊的根源,以便增加粮食积聚储存;核查隐瞒不报的田产,增设婴儿局。 注释隐产:瞒报的田产。 婴儿局:宋代专门的慈幼机构,收养弃婴。嘉定末年,袁甫创于湖州(浙江吴兴) 11 (上文:男女齿二以上,十以下,皆养。养及十二,而能出就衣食者,听。)寒暑予衣,坐卧杂(什)器帐被具,户曹庀之,郡博士提其要,咸定为例。 出处《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录《江阴志•慈幼局记》 今译(上文:男女孤儿二岁以上,十岁以下,都养育〈于慈幼局〉。养到十二岁,而能出外谋生的,听之。)寒暑换季时给予衣服,坐具(凳)、卧具(床)、杂用器具、蚊帐、被子,由户曹备办。府学学官列出(这些事项的)要点,一概确定为以后依照实行的常例。 注释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 庀:音pǐ,具备;备办。“除”在古文中指授予官职,是升官,还是贬官呢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7.补:补任空缺官职。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11.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五、表“辞官”的词语。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2.兼:兼任,同时监管。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5.权:暂时代理官职。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6.摄:暂代官职。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7.署:暂任、代理官职。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8.守:代理官职。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9.行:代理官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1.知:主持。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2.典:主持;主管。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5.下车:新官到任 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陈书·袁枢传》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鸿福迎春文言文"除"在古文中通常指授予官职,意味着升官。它在古文中有多个含义:1 拜受官位:初除之官。《汉书·景帝纪》注解中提到:“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这表明"除"字用于描述官员由原职位调任至新职位的情况。2 清除、去掉:除恶务本。《书·泰誓手贺》中的用法表明"除"可以表示除去不必要或有害的事物。3 修治、修整: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中的句子说明"除"也可以指对地方进行整治或修复。4 打扫:由帅其属而修除。《周礼·典祀》中的"除"字用于描述打扫祭祀场所的行为。5 诛灭:诛乱除害。《史记·秦始团薯宴皇本纪》中的用法显示"除"还可以表示消灭邪恶或有害的事物。总结来说,"除"在古代文献中虽然有多重含义,但当涉及到官职变动时,通常指的是官员的升迁。1 求代表鸿福,吉祥的文言文,想写在宅子的外墙上 需要根据实际进行。 有富贵类、福气类、吉祥类。以下请参考: 一、富贵类 富贵平安:花瓶插牡丹,盘中盛苹果构成,寓富有与安康。 富贵寿考:周文王时,九十余岁做寿考。图案以石头为寿石,牡丹表示富贵,象征富裕与长寿。 富贵万代:寓意世世代代富有、位尊。 富贵万寿:寓意家庭富有、官贵、长寿。 富贵延年:寓意家庭富有、官贵、长寿。 富贵因缘:寓意与富贵人家的因缘。 富贵有余:牡丹表示富贵,鱼表示有余,吉祥之词。 功名富贵:公鸡啼名表示“功名”之意,牡丹表示富贵,功名富贵寓意升官发财。 满堂富贵:海棠花与牡丹共存,海棠表示满堂,牡丹表示富贵,表示全家富有荣华。 荣华富贵:画面中芙蓉花与牡丹花共存,蓉花与荣华同音,牡丹表示富贵。 以此称颂富有位置尊。 神仙富贵:水仙花和牡丹花。 水仙表示神仙,牡丹表示富贵,寓意长寿富贵。 一路荣华:一只鹭鸶、一叶芦苇与芙蓉共同构成画面,寓意荣华富贵。 玉堂富贵:玉堂是翰林的雅称。图案有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组成。 玉兰和海棠表示玉堂,牡丹表示富贵,意指家庭富有、官高位尊。 二、福气类 福如东海:东海之水,浩瀚无边,天空中蝙蝠飞舞,寓意福气像东海的海水一样多,是祝贺之词。 福寿绵长:蝙蝠与寿字用盘长连接,表示福气常伴随,健康又长寿。主要对老人的祝福。 福寿如意:由蝙蝠、桃、灵芝构成主要画面,蝙蝠代表福,桃代表寿,灵芝代表如意,以此寓意幸福长久,又称心如意。 福寿双全:画面除蝙蝠和桃子外,还有四个铜钱,寓意双全,以此既有福气又长寿。 福寿延年:蝙蝠、桃、仙鹤寓意福气多、长寿长。 福寿有余:蝙蝠、桃、鱼构成主要画面,表示多福多寿。 福图:由蝙蝠、桃、石头构成画面,寓意万福吉祥。 福星高照:古代称木星为岁星,又称福星。 蝙蝠飞舞,星光闪烁表示福星高照,意指福运不断。 福源善庆:来人带着童子,拿着蒲扇,童子拿着石磬玩耍,天空飞舞蝙蝠。 蝠与福、扇与善、磬与庆同音,借谐音表示福源善庆,寓意善良、吉庆会带来福气。 福运:蝙蝠飞舞在云里,蝠即福,云即运。 意指有钱财、有地位的好运气。 福在眼前:图案以蝙蝠和铜钱构成,表示福气就要到来。 福增贵子:桂花和蝙蝠的图案。桂与贵同音,寓意即有福气,又有贵子。 福从天降:蝙蝠从天上飞下,表示福从天降,意指福运就要到来。 洪福齐天:比喻人的福气就像天一样大,像一样高。 三、吉祥类 吉庆平安:图案多为瓶中插戟,挂磬,谐音吉庆平安,寓意吉祥、平安。 吉祥如意:吉祥在《易经》被解释为“变化云为吉事有祥”。 图案以大象表示吉祥,灵芝表示如意。 吉星高照:人们认为天上有显示吉兆的星星,这种吉星会给人带来吉祥。 图案为云端中有一灯笼或五角星,中间有一吉字,地面或人或山川。 事事如意:柿子和如意表示。 吉庆有余:童子敲击磬或玩耍金鱼灯笼,表示吉庆有余,寓意吉祥、欢乐和富裕。 龙凤呈祥:龙为玉器中最为广泛的题材。 龙身长,有须,驼首,鹿角,蛇身,鱼鳞,鹰爪,能腾飞,能行走,能潜水,能行云布雨,能去灾致福,是造福万物的神灵。龙凤出现表示祥瑞之兆。 钠福迎祥:图案以小孩抓蝙蝠装如缸中,表示纳(抓)福(蝠)迎新之意。 年年大吉:鲇鱼两条表示年年,大的桔子表示大吉,代表每年都大吉大利。 三阳开泰:《易经》:“正阳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俗称三阳开泰,为岁首称颂之词。 图案中三只羊表示三阳,天上有太阳。羊又有吉祥之意。 事事大吉:两个柿子和一个桔子取其谐音,表示事事都顺心,样样都称心。 室上大吉:一只大公鸡站在石头上表示室(石)上大吉(鸡),即家庭大吉大利。 十全图:钱在古代又称泉,全与泉同音,用十个吉祥的古钱表示十全十美,十全即:一本万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合同春、七子团圆、八仙上寿、九世同居、十全富贵。 太平有象:表示太平盛世欣欣向荣、五谷丰登的吉祥征兆。 多以大象背上托一花瓶来表示。 万事大吉:诸事都圆满顺利,常用印度万字(吉祥的标志,与万同音。 来自梵语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之意)、柿子、桔子来表示。 五凤朝阳:传说五种凤鸟为祥瑞之物,它们都似凤凰,但颜色有所不同,分别为赤者为凤、黄者为(“豌”去豆+鸟)雏、青者为鸾、紫者为(“金”字偏旁+享)翟、白者为鹄。 五只凤凰朝着太阳,寓意荣誉和吉祥。 2 纪念立春的诗句,古文,文言文, 以下是: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 李益 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立春日游苑迎春 李显(中宗皇帝)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上官婉儿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白居易 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 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 李峤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 武平一 銮辂青旗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崔日用 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 窦常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