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和同事关系怎么相处合适?

问答 0 21

体制内和同事关系怎么相处合适?,第1张

体制内和同事关系怎么相处合适?
导读:1体制内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别小看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人。没经历过他的过去,就别评价他的现在。2谦虚是新人最重要的品质,无论自己过去有多辉煌,都不能孤高自赏、个性十足。人们对新同志的看法,都有惯性思维,那就是任劳任怨、多挑多干。任何试图打破这一形

1体制内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别小看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人。没经历过他的过去,就别评价他的现在。

2谦虚是新人最重要的品质,无论自己过去有多辉煌,都不能孤高自赏、个性十足。人们对新同志的看法,都有惯性思维,那就是任劳任怨、多挑多干。任何试图打破这一形象的人,都会被看成是不懂事。

3要学会赞美别人,并且养成习惯。如果不知道要赞美什么,就说他最近气色很好,衣服很漂亮。

4永远把别人当好人,但也永远记得,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好人。当分辨不清时,保持距离是最好的良方。

5无论如何,同事之间表面上一定要和气。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环境更加舒心,另一方面,领导对那种处理不好同事关系的人,会认为是不成熟。

6如果是应届毕业生,不要老在办公室谈论学校生活;如果有其他工作经历,也别老聊过去的工作,没人会对这些感兴趣。

7体制内的团队,很难形成合力,往往会出现各种推诿扯皮的现象,这跟人品没关系,是考核机制造成的。做好自己的事,负好自己的责,别过多干涉别人的行为,那是领导的职责。

8不要觉得他对你热情,就是把你当朋友。也不要觉得他对你冷淡,就是不喜欢你。对别人的判断,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9同事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一段和谐的同事关系,永远是互利互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本质就是交换。

10除非有极其特殊的情况,否则一定不要向同事借钱,反之亦然。同事向你借,数额小的就当送他了,数额大的就找个借口拐弯抹角地拒绝。

11别跟同事恋爱,好上了,天天都见面,会有很多麻烦;黄了,那就更加尴尬。特别是以后有对象了,有个问题永远是死结:听说你现在每天跟前任一起上班?吃饭?

12不要主动询问别人的私事,很容易尴尬、冷场。不要在背后聊别人的八卦,迟早会传到他耳朵里。不要在办公室聊自己的八卦,除非你想让所有人都知道。

13跟没有竞争关系的同事,可以走得近一点。跟有竞争关系的,保持和谐便可。别轻易站队,有些事情,你搞不清楚。有些责任,你担不起来。

14切勿交浅言深。

15用最短的时间,记住本单位所有人的名字以及职务,记人名、认人脸,这是体制内工作的基本功。平时碰到同事如果一时想不起名字,也别尴尬地低着头走过去。微笑一下,说声“你好”就OK了。如果相互之间没有话题,请用万能开场白——“最近挺忙吧”。当然,别人这样问你时,请一定要回复:“唉,忙死了。”

16不要成为同事中最拉风的那个。不如你的人,会更加自卑,从而产生嫉妒甚至怨恨心理;比你强的,会更加生气,会想方设法杀一杀你的威风。所以说,不要浪,猥琐发育。

17同事不是朋友,而是队友。遇到猪一样的队友,你也不能挂机,否则输掉的不仅是他的比赛,还有你的游戏。

18无论是衡量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还是衡量别人与别人的关系,要记住这个标准: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要看工作中的表现,还要看8小时外。

19可以的话,珍惜缘分。离开后,人人都很可爱。

20加油,生活中不曾放弃的我们。

点赞关注……

年轻人进了体制后不想升职的肯定有。

对于在职位上不想晋升的员工,应该分为七种情况:

1、自身性格原因,认为自己只适合做具体的事,不适合管理团队。

2、害怕晋升会令责任会变重,不想承受更大压力,不想接受挑战。

3、只想专注于业务或技术,人生目标是做通专业,不想做管理。

4、平衡工作与生活,想多留点时间和空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5、身体原因。

6、不想在一个单位长久下去,有创业、深造、换单位等辞职打算。

7、家里不差钱,进入体制就想找点轻闲的事做,打发时间,不愿意让自己过的很辛苦,不愿意压力很大。

每个单位对于在职位上不想升职的员工,都要理解、尊重、支持,不想升职并不意味着没有理想、抱负。

套改年限:19年

按副科套(到06年):任职年限12年,22级4档

按正科套:任职年限6年,21级4档

套改结果:职务工资:正科领导职务510(非领导480),级别工资(按正科)21级4档。

2008年晋档,变为21级5档

2010年达到级别滚动条件,变为20级4档,同时达到两年晋档时间,变为20级5档。级别年度和档次年度重新起算。

2011年,由于2010年滚动过,所以不能在这年进行5年晋级。要到2015年才能晋级了,2年晋档不受影响。

  1、正科级提拔到副处级,任职满三年后可以选拔为副处。

 2、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提拨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提任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任职年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3、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4、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培训时间应当达到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1、旧时年长者过生日分得比较仔细。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长过生日还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称为祝寿。传统生日一般是按虚岁计算。

2、中国历代帝王(或君主)的生日更是重要,金朝君主的生日包括有:天清节、万寿节、天寿节、生辰等。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有加科考试,叫做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当时称“万寿节”

3、长尾巴: 中国古典的民间俚俗用法,用来称呼小孩子或尚未结婚年轻人的生日。 北方和南方都有这样的说法,通常是指长辈对晚辈说过生日。 16岁成年,是最重要的生日,以后父母就会说每一年长一次尾巴。

扩展资料

中国人的生日分周岁和虚岁

中国古人并无现代人的“生日”概念,与“生日”含义最接近的词是“生辰”或“诞辰”。生辰和诞辰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生日,生日是以日为最小单位的,而诞辰和生辰则是以时辰(时刻)为最小单位的,古人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称为十二时辰。

在中国古人的生辰概念中,日期仅仅只是记载生辰时间的一个要素而已,与年月和时是并驾齐驱的,并没有任何的侧重;而西方人的生日概念,强调的就是月份和日期,所以说生日,只说几月几日,不说年也不说具体时刻。这也就是中国古人不重视出生日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

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也流行于亚洲东部其它国家,用于计算人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序数),以刚出生时为一岁,因为这是人出生后的第一年,与已经历过的怀孕时间无关。

它与国际通用的,以刚出生时为零岁计算人出生后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为基数,故也可以计算尾数,例如三岁零两个月,七岁半等)的计龄方式不同。在中国,为了区别两种计龄方式,才有了虚岁和周岁这两种名称。

-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