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的民风民俗的小学生作文

问答 0 24

关于荆州的民风民俗的小学生作文,第1张

关于荆州的民风民俗的小学生作文
导读:  关帝庙会 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人敬仰、崇拜关公,已成了延续千年的习俗。当年关羽出兵伐吴获胜归来,荆州军民在大北门外

  关帝庙会 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人敬仰、崇拜关公,已成了延续千年的习俗。当年关羽出兵伐吴获胜归来,荆州军民在大北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为“得胜街”。逢年过节,荆州人玩龙灯,耍龙的小伙子们都要先到关帝庙内拜拜关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龙。荆州城生产的旅游纪念品,也有以关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如绣有关羽像的丝织手绢,印有关公的精致背包,还有关公画片、小塑像等等。荆州城内的宾馆、商店和许多民宅,多喜欢在大堂供奉关公像,有的还一日一拜。荆州的大人小孩,几乎每人都能讲上几段关羽镇守荆州的故事。关公的忠义精神,已深深根植于荆楚大地。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中国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国朋友来荆州朝拜关公,进香还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经常聚在荆州关帝庙,用不同的语言赞颂关公的忠义精神,给关公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戏作为一种荆州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源远流长。荆州花鼓原是民间穷苦人乞讨谋生的“沿门花鼓”和薅草秧歌。这种“花鼓”是一人击鼓唱词,数人帮腔和调。近几十年来,荆州花鼓已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戏。1955年有一位老艺人搜集记录了花鼓戏的全部唱腔,整理出从未有过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乐曲谱,并大胆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用来为花鼓戏伴奏,使花鼓戏结束了“一唱众和”和单纯用锣鼓伴奏的历史。如今,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已有《家庭公案》、《水乡情》等几十个剧目,既取材于湖乡生活,又展现湖乡风貌。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由此可见荆州人对荆州花鼓戏的由衷喜爱。

  鼓盆歌 《鼓盆歌》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盆歌是在丧事中演唱、为丧礼的内容之一,现代俗称“丧鼓”。鼓盆歌,古代亦称“鼓缶、击缶”。鼓盆歌的起源可以元溯到《诗经》和《周易》的记载。“鼓盆•击缶”以娱乐内容和丧礼习俗的共存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现今主要分布于荆州市沙市区及其周边地区。沙市鼓盆歌在千百年历史中,从形成到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形式上,打击的乐器由最早的缶到木盆,再到木盆上架鼓,最后定型为单一的鼓。沙市城区的艺人现在仍保持着原生态坐唱不表演的格局。鼓盆歌的曲目内容丰富多彩,尉为壮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演义、市井习俗、风花雪月、幽默笑话、民间丑态、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现已发现曲目多达500多篇,大多数为艺人手抄本,可谓“案积如山”。沙市鼓盆歌的唱腔是以沙市地方语言为基础,本地人极易上口。“鼓”是沙市鼓盆歌中唯一的伴奏乐器,击鼓者双手持鼓槌,左手为“板”,右手为“敲”、“扎”,击鼓面的中部、侧部、边部,鼓槌有沉、浮、立、斜、平之分,构成了鼓声的丰富性特征。鼓的节奏总是在唱腔的上、下句结束前,悖于音乐拍的常理,出现强拍无重音的独特性特征。鼓盆歌是荆楚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形式简单,不受地域环境之限,扎根楚文化的沃土,深受群众欢迎。

  马山民歌 曾经出土稀世文物越王勾践剑的荆州区马山镇,素以民歌之乡著称。这里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在整个湖北民歌音乐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马山民歌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流传久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楚地的“扬歌”、“田歌”。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马山民歌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味。它奇特的五句成歌、句尾点题的唱词结构,是荆楚文化的一块瑰宝。“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叮口当调”、“哦嗬调”五大调和五句子歌更是闻名遐迩,久唱不衰,在民间广为流传。马山民歌内容涵盖历史朝代故事、生产生活知识、四季花鸟虫鱼、婚丧习俗礼仪、节日玩灯贺彩等各个方面。种类有田歌、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数十种。“五句子歌”又有“喊五句”、“赶五句”、“穿五句”之分,曲体结构差别较大,基本旋律大同小异。荆州区在收集整理的同时还对传统的马山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出了以民间歌舞《车水锣鼓》、《火烧粑》、《凤鼓齐鸣》、《开秧门》、《夜渔》、《山歌唱出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马山民歌,使马山民歌更具时代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公安说鼓子 公安说鼓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安说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到了宋代,说唱艺术盛极一时,涌现了许多说唱的形式。鼓子词正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公安说鼓。清代至民国时期,公安说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说鼓艺人不断增加,曲目逐渐增多,内容也日益广泛丰富。公安说鼓,亦叫公安说鼓子。以说为主,说中带唱。说,即在本地方言声调上加以适度的夸张,有起有伏,带有韵味,富有节奏感,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吐词清晰,层次分明。唱,一般是夹在每个小段落的结尾处。往往是在一段有韵律的说白之后,以两句唱腔来结尾,收腔后用唢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阵鼓,然后再起下一个段落。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唢呐牌子两部分。唱腔曲牌又分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类。公安说鼓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一是取材于街谈巷议,闾里琐事,笑话趣闻;二是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三是来源于武侠及历史演义小说。此外,也有从地方戏曲和外地曲种中移植的。公安说鼓采用鼓和唢呐配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极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和艺术特色;公安说鼓这一文艺形式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因而具有民俗学价值。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吹奏牌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经过百年来的积累衍变,已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曲牌,因而具有音乐研究价值。

  松滋说鼓子 松滋说鼓子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现存资料考证,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鼓书说唱经过历代艺人们的传承和不断改进,已经有了长足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曲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说唱乃至表演伴奏乐器作了进一步改革,韵白采用本地南面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调;伴奏除唢呐外,还增加了管弦、弹拨乐器。使得演唱、音乐、击鼓于一体,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奇葩,深受群众欢迎,在湘鄂边界尤其是松滋境内广为流传。松滋说鼓子曲目丰富多彩,尉为壮观。街谈巷议、民间琐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剧故事、神话演义、风花雪月、幽默笑话、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松滋说鼓子”是松滋的地方曲种,采用的是方言俚语,起初是以说为主,在末尾一句或两句加上唱腔,并以松滋“南五场”的地方语言为基调,乡音土调,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说古书在松滋已流传上千年,古人由于文化生活贫乏,茶余饭后听“说古书”,可谓是一种精神依托,人们对这种听书的习俗有一定的依存性。特别是乡音土调使人备感亲切,人们爱听、爱学、爱唱,由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啰啰咚 “啰啰咚”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间戏曲唱本为内容。属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啰啰咚”的发音是监南地区的方言,处于西南官话和湘鄂方言的过渡地段,开口呼的音节占所有音节的一半。在民歌音调中监南和洪湖东,这是鄂中、鄂东南、湖南冻庭几种语言音调的汇合之处,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歌词的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的一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多段体结构。监利以第二种居多,这种结构形式,新颖别致,此起彼落,博采口语,妙趣横生。构成了“啰啰咚”歌词的艺术特色。“啰啰咚”在音乐上自由的节奏,悠长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区山歌风的特点:行一般以四、五度跳进为其特征;句法上构成先扬后抑的旋律线;上在高音区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偏音”。“啰啰咚”在监利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劳动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啰啰咚”曲调高亢悠扬,旋律抒展自由,有“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啰啰咚”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民歌,运用大量的衬词衬腔,在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上具有复调音乐特色,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荆河戏 荆河戏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荆州地方传统剧种。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明代永乐二年(1404),沙市已有荆河戏演出,时称“楚调”。万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调《金钗》演出。晚清至民国年间,著名戏班有“三元班”、“泰寿班”。现今茶社、酒馆亦常有当地“围鼓”班子为群众清唱。荆河戏有南路、北路、子母调(南北反)三大腔调,板式有导板、三眼、原板、摇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当有生、旦、净、末四种,乐队分文场、武场。常用曲牌约150支,堂曲150支。荆河戏表演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唱词及念白以荆州口语为基础,京白、苏白、川白夹杂其中。以武功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荆河戏是荆州及鄂西群众最喜欢的剧种,民谣称“汉腔偏是客帮重,调爱荆河本地哥”。荆河戏传统剧目极为丰富,保留下来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以及《大回荆州》、《打黄盖》等500余本。研究荆河戏的兴衰对揭示戏曲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习俗,与人们的心理、文化需求的关系,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荆河戏经过荆河艺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其剧目,声腔,音乐表演等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荆河戏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荆河戏故事叙述流畅,人物刻画细腻,道白准确生动,唱词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学价值。研究荆河戏的声腔,曲牌,锣鼓经,乐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译音乐旋律中的密码,对解读戏曲音乐、声腔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松滋滚灯舞 松滋滚灯舞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是我国花灯艺术中纸灯的一种,源于江浙一带,由于历史上人口大迁徙传入湖北松滋。史籍灯节起于汉、隋、唐有群众观灯游乐活动,以后愈盛。八宝东岳乡民间艺人刘守玉的父亲刘鲁成,在解放前就曾用滚灯形式为四邻乡亲们贺新年,讨吉利。新中国成立后,刘守玉把她父亲当年口授于她的滚灯舞传承讲授,使这一民间艺术流传至今。1978年,词曲经整理改编后,收入《湖北民间歌选》;1980年,选入《中国民间歌选》(上海出版发行)。滚灯舞以“拖、戏、晃、摆”为主体动律,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生动活泼、祥和喜庆。充分表现人民群众对“团、圆、亮”的美好心愿。滚灯舞表演时,打击乐起着贯穿,烘托、连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锣、大钹、马锣、小锣五件击乐组成。鼓(冬)音色热烈、厚实;大锣(广)音色深厚,奔放;大钹(且)音色稳健,明快;马锣(得)音色开朗、活泼;小锣(太),音色清脆、悦耳,合奏起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击乐音响体,独奏时又可充分显示击乐本身的特点和性能。“滚灯舞”是根据松滋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闹花灯”玩“滚灯”的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进行,它具有民间习俗的传承特征。“滚灯舞”选自别具一格的松滋乡土击乐音响,特别是马锣起着指挥、协调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锣鼓点谱主要有:花锣、长锤、大小收头、乱锤、滚头子等,演奏时随舞蹈的变化而变化,时轻时重,快慢交替,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使整个舞蹈场面更富活力,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滚灯舞”舞蹈通过表演者采用“推、拖、戏、晃、摆”等动律,加之大小“圆场”,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的场面,因而极具审美特征。

  挑担围鼓 “挑担围鼓”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进演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先秦时期,古楚乐盛行,已八音俱备,凡重大庆典、祭祀、宴乐之举,必有鼓乐演奏。汉唐以来,荆州民间吹打乐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运用十分广泛,南北朝时期直至宋代,荆州民众于腊八日举行“驱傩”民俗活动时,“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人们敲锣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时期,泊于沙市长江码头的船只,有击鼓鸣锣开船的习俗。南北朝以来,沙市龙舟所用击节之乐器便为鼓、锣、马锣。入宋,“唐代俗乐,盛传民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荆南,曾从其都城江陵得精艺乐工32人纳入教坊乐部。明代荆州王府所用之乐曲及演奏方式,对“挑担围鼓”的影响极大。“挑担围鼓”演奏和乐曲一部份源于明、清散曲和套曲,一部分为荆楚民间音乐。清代,荆州城为将军府所在地,据“挑担围鼓”老艺人讲,过去荆州的将军出行,都用“挑担围鼓”演奏。“挑担围鼓”主要是在荆州市的中心城区及公安、江陵等地。市内各条街巷如:梅台巷、杜工巷、胜利街、拖船埠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担围鼓。市郊如:跃进村、张沟村、连心村、同心村、三板桥村、草市、岑河。曲牌的种类主要分为上字调、六字调、正宫调及洋盘等几种类型。如表现曲调低回的“上字调”曲牌“大红袍”,表现曲调婉转的六字调曲牌“唢呐皮”,表现曲调高吭的正宫调曲牌“风夹雪”,以及洋盘曲牌“闹龙舟”等都是挑担围鼓曲牌的代表作。乐手们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曲牌进行演奏,如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工商庙会节日(布财神会、轩辕会、土地会)和民间喜庆礼仪(婚庆、寿诞)等多用正宫、六字、洋盘等曲牌。白喜事(丧事)多用上(合)字,六字、洋盘等曲牌。“挑担围鼓”自清代早期在民间形成基本形态流传至今,演奏曲目丰富,乐器独特,道具工艺精美,其保护、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

  跳丧鼓 跳丧鼓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丧鼓,唱孝歌,这种民间风俗几乎流行全国各地。旧时习俗,成年人死后要在家“停灵”三至七天;守灵时,不仅灵前要灯火通明,而且往往要请会唱孝歌的歌师击鼓唱歌,通宵达旦,彻夜不息。绝大多数地方唱“孝歌”都是只唱不跳,惟有荆州及鄂西地区是又唱又跳,故名“跳丧鼓”。跳丧鼓的表演通常是在死者的灵堂内夜间进行。一般是在灵堂中央放一张方桌,俗称“歌台”,三名歌师中有一人坐在歌台旁边击鼓,鼓径二尺许;另二人则一手持铜钹、一手持竹筷在歌台前边边歌边跳。跳丧鼓具有完整的表演程序和成套的唱腔及舞蹈动作。先由击鼓的歌师(一般是长者)击鼓三通,并高声“叫白”,念一些哀悼之词,表示丧歌开台。击钹的歌师则由歌台两边出场,想死者灵位弓身拱手,然后就开始按照鼓点节奏边击钹、边舞蹈。鼓声一停,舞步则止,跳舞的歌师就开始唱孝歌,击鼓歌师负责帮腔。唱完一段再跳一段,跳完一段又唱一段,循环反复,直至天明。在表演过程中,丧家要不时燃放鞭炮,烘托气氛。跳丧鼓唱和舞的节奏由鼓师掌握,唱则一拍一鼓,舞则一拍四鼓,舞师在舞蹈过程中要和着鼓点击钹。拿钹的方法很有讲究,一般都近似“端碗”,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缠紧铜钹上的绸带,再用拇指控制钹的发音,拇指与钹分开时击钹,声音清脆明亮,称为“明击”,拇指顶住钹敲击,声音沉闷,称为“闷击”。每段击乐有五小节。跳丧鼓的鼓师和舞师均为男性,舞蹈动作刚劲有力,主要舞步为“颤步”(俗称“一步三颤”),其它的舞步还有“四大步”、“滚身子”、“吆耶嗬”、“风摆柳”等,这些动作均源于生产生活,如“扯萝卜”、“倒线耙子”等,也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姿式,如“老鹰散翅”、“吊鹰掌”等。

一般白喜事,是指家里有长辈仙逝,称谓白喜事。

那么我们到了这样的家庭去问候,说话要有一定的方式,不然,说出来的话很不应场景,出现尴尬局面。

一些单位或组织的领导去逝,对家属可以说:请你节衰顺便,注意身体。就行了。

作为一般家庭,这样讲话太套话了。可以改种方式说:“XXX长辈,一辈子是个好人,辛苦了一生,现在他去享福去了,你们当孝子也不要太难过了,老爷子走的很安祥吧!”或说“不要太悲伤了,保重身体要紧”等等,这些话就比较好些。

农村白事吃饭开席词有:

你们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参加xx-x先生的告别宴。xx-x老先生于2015年8月初6中午11时47分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xx-x先生(简单介绍生平)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来宾朋友,向xx-x老先生的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请节哀顺变。

为了感谢大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xx-x先生的家属在此向所有的来宾朋友致以三鞠躬,表示感谢。

今天xx-x先生的家属在xx-x大酒楼略备薄酒一杯,以表谢意,有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海涵见谅!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和帮助。

谢谢大家!

在农村,不管喜事和丧事,亲戚朋友或乡邻,都要凑在一起吃饭的,喜事主要是结婚、过寿、孩子过百岁和吃大面,白事主要是丧葬、烧七、竖碑等,这些事农村统称为红白喜事。

遇有红白喜事吃饭的时候难免要说话。而题主问的是白喜事。所谓白喜事,在农村是指老丧,也称喜事,有老丧变喜之说。即德刚望重的又年岁很大的老人无疾而终,这才叫喜丧。

这样的丧事,一般办得排场风光一些,悲痛的气氛也不那么浓重,禁忌也相对少一些。但丧事毕竟是丧事,即便是变喜,那内心还是喜不起来的,所以,入席吃饭,还是基本遵从丧事的风俗习惯。

恩施的非遗文化比较多,列举几个:

傩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后慢慢与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变为面貌一新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恩施傩戏从不参与民间的亡人祭奠活动,更多的是在祈福、纳祥等喜庆场合参与演出。恩施傩戏中的分支曲目“耍耍”十分有名,与我国东北的“二人转”相似。在恩施,傩戏除了一般民间祭祀活动外,大多参与喜庆活动,起着“迎神、祈福、除邪、纳祥”的作用。

演出根据角色的不同,戴上手工制作的各式面具,有“戴着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之说。目前,傩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贵州、云南等省。在恩施市,傩戏主要在三岔、红土等地盛行。

说起三岔傩戏,不得不说三岔傩戏第27代传人——“朝神”谭学朝。在三岔群众当中,至今还流传着他用傩戏引来百鸟朝凤的传说。上世纪80年代,谭学朝开始系统地向会员传授傩戏艺术。在他的引导下,三岔傩戏声誉越来越高,三岔乡因此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谭学朝被命名为恩施州首届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大师收有实名弟子8人,记名弟子达2000余人之多。

恩施傩戏闪耀着独特的民族魅力,具有较高的民族研究价值,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大媒体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3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恩施傩戏参加了央视西部频道春晚的录制,100张傩面具在中央电视台亮相;2008年,傩戏《祭猪》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演出;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到三岔调研傩戏;2010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洛秦慕名前来调研傩戏;2013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到三岔乡拍摄傩戏《打烘火》……

恩施傩戏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近年来,恩施市高度重视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制定并逐步实施《恩施傩戏“十二五”保护规划》。同时,组织专人对部分傩戏影像资料归档整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傩戏培训,扩大傩戏演出队伍,加强对外宣传。目前,三岔、红土等地的傩戏文艺表演队伍每年在州内演出达200场次以上,并渐渐走出恩施,走出湖北,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演出。

2撒尔嗬

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歌舞,它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弥足珍贵。已被列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伤心事,谁会在此时击鼓踏歌至通宵达旦?然而,在巴东县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镇山寨,就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丧事喜办”的民俗:在这些地方,一旦土家老人亡故,亲朋好友往往不约而同赶到孝家灵堂,参加跳撒尔嗬,借此为死者亲属排忧解愁,慰藉亡灵。人们在孝家灵堂跳撒尔嗬,一跳就是两三个夜晚,直到送亡人上山时为止。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在当地叫做“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   

亦歌亦舞祭亡灵

按照土家人的习俗,丧家在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烧一种当地制造的很粗糙的**草纸,土家人称之谓“落气纸”。在将亡人装殓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岭去告诉亲朋好友,叫做“报信”,亲友及乡邻在得到报信后,即从四面八方赶到丧家,有的亲友乡邻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不管多晚,打着火把也要赶到丧家,土家人称之谓“奔丧”。前来奔丧的亲友至家,会对孝家后人说一声:“恭喜你尽孝哒!”

孝家把灵堂设在堂屋里。灵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着红色的灵牌,灵枢上铺着红色的绣花绒毯。跳撒尔嗬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于灵柩前的桌子旁边,灵柩前的空地就是人们跳撒尔嗬的地方。

夜渐渐深了,吊丧的人们吃过晚饭后,最热闹、最浓烈的跳丧也要开场了。只见掌鼓歌师父走到灵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来奔丧的客人,意思是愿意上来跳的可以开始跳了,随即擂响了牛皮大鼓,随着“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了跳撒尔嗬开场的第一个曲目“待师”——

“我打鼓来你出台,黄花引动白花开……”

伴随着鼓声和歌声,前来奔丧的土家汉子两人相邀上前,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自然地走到灵柩前起舞,边跳边与旁边观看的乡邻一起唱着应和:“跳撒尔嗬哎——”。

一领众和,边唱边舞,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撒尔嗬是一种歌舞性很强的民俗祭祀表演活动。其舞姿刚健、古朴、豪放、粗犷,尤其是跳“燕儿衔泥”,更为妙绝。只见一人丢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开双腿下大腰,随着鼓点的加快,双手后翘煽动双翅,嘴拢地面衔起帕子。

“好!”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

就这样,众人且歌且舞,壮观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次日天明……   

笑对生死的人生观

跳撒尔嗬,又称“跳丧”、“打丧鼓”。土家族跳撒尔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到唐宋时期,撒尔嗬已基本定型,唐樊绰《蛮书》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撒尔嗬的记载更为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嘉庆《巴东县志》)

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也表现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观。

土家人把丧事称之为“白喜事”。他们所跳的“撒尔嗬”,歌乃高亢欢快之曲,舞系豪迈雄健之风,无悲痛哀伤之感,讲求的是“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

这一切都缘于土家族古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即灵魂不灭,生命永恒,生与死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自然转换,死亡是旧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生与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

因此,土家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乐观的,在他们看来,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从出生到终其天年老死,是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所以,他们称人之老死为“顺头路”或称“黄金落窖”,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因此,老人去世后,为老人去世举丧,办得越热闹红火,就越是有面子、有孝心。举丧实质上成了礼赞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种特殊的仪式。   

立法保护撒尔嗬

撒尔嗬这种清江流域独有的土家祭祀歌舞,虽然目前在清江流域还在传承,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流行的范围和区域正逐步缩小,究其原因,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和足够的认识,以至于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再就是土家族的乡民们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山到外地读书、务工,传承的人群越来越少。

1986年9月,巴东县野三关镇民间艺人黄在秀和他的撒尔嗬表演队,应邀赴新疆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表演奖一等奖,从此以后,这一民间舞蹈开始由山野乡村走向大雅之堂,这也为撒尔嗬的传承推广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高难度动作逐渐失传,撒尔嗬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来保护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呢?目前,州及巴东县已实施了一些保护举措:在州委、州政府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中,巴东县两位跳撒尔嗬的歌师邓习稳、黄在秀名列其中,政府每年为他们发放1200元生活津贴,以表彰他们为传承土家撒尔嗬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巴东县文化工作者多年收集整理编写的《清江流域撒尔嗬》已于2006年初正式出版;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巴东县在野三关镇挂牌建立传承基地,成立了“撒尔嗬表演队”,每年有计划地培训撒尔嗬传人。目前,该镇75个村,村村都有人会跳撒尔嗬,全镇会跳撒尔嗬的已近3000人。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对撒尔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建档,并进入数据库,以便进一步落实保护措施。

尤为重要的是,我州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撒尔嗬等民间艺术给予保护,使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3肉连响

2008年6月7日,利川市申报的“肉连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肉连响是诞生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流行于全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人们习惯称之为“肉连响”。

肉连响起源时代无详考。据本地民间老艺人陈正福介绍,民国时期,利川城区及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常有一些人在寒冬腊月,赤裸上身,头上、身上、脸上涂满稀泥,双手拍打,沿街行乞,被称为“泥神道”。解放后,现已有78岁高龄的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根据年轻时理发师表演泥神道动作,便悉心学习和模仿,并揉进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竹莲湘等民间舞蹈,配上“莲花落”的曲调,唱词则根据需要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使舞姿更加优美和充满情趣,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肉连响。

肉连响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鸭子步”、“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肉连响本无唱腔和伴奏,艺人根据表演的需要,加上舌头和手指弹动声响伴奏,增加舞蹈的欢乐气氛。

肉连响形式简单,不用道具,不拘场合,且强身健体,极易普及,群众常用以自娱自乐、锻炼身体,深受群众喜爱。肉连响被选入恩施自治州广场舞蹈《清江舞》中,在全州普及、推广。

4土家族摆手舞

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摆手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手舞又名“舍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兰卡普”,头包花巾,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舞姿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在摆手堂进行,规模大,时间长。一般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摆手队伍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参加者众多。表演的具体内容主要有闯堂进驾、开头辟地、人类起源、迁徙定居、耕作劳动、自卫抗敌、扫堂关架等八个部分,穿插打镏子、唱山歌、吹冬冬喹、打花鼓、唱薅草锣鼓歌,表现土家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战争场面等。小摆手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各村寨所在的土王祠举行。其内容为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塞冰口、挖地、下种、插田、除草、收割,表示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摆手舞有独唱、领唱众和、众人齐唱等形式,曲调随舞的内容而变换。竹枝词记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分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丝竹锣鼓两大类。

清锣鼓(俗称素锣鼓)的乐队组合有粗、细之分。粗锣鼓用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演奏。细锣鼓在粗锣鼓所用乐器的基础上,加用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演奏。清锣鼓演奏形式的乐曲结构特点为锣鼓牌子的联缀。如清锣鼓(粗)乐《十八六四二》由十段组成,各段锣鼓牌子的名称为:一、《急急风》;二、《求头》;三、《七记音》;四、《细走马》;五、《十八六四二》(变奏三次),六、《鱼合八》;七、《细走马》;八《金橄榄》;九、《急急风》;十、《螺丝结顶》。其它清锣鼓曲目还有《擒锣》、《清钹锣鼓》等。

丝竹锣鼓因其演奏中主奏乐器和乐队组合的不同,又可分为笙吹锣鼓、笛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古称“鸳鸯拍”)等多种。笙吹锣鼓乐队编制其管乐器有笙、箫,拉弦乐器有二胡(托音二胡)、板胡;弹弦乐器有三弦、琵琶、月琴;打击乐器用粗、细锣鼓两种编制。曲目有《寿庭候》(细锣鼓)、《阴送》(粗锣鼓)。笛吹锣鼓乐队编制在笙吹锣鼓丝竹基础上加用管乐器曲笛、梆笛,打击乐器用粗锣鼓编制。曲目有《下西风》、《翠凤毛》、《万花灯》、《大红袍》、《喜元宵》。粗细丝竹锣鼓乐队编制在笛吹锣鼓丝竹基础上加用管乐器大唢呐、小唢呐、招军(俗名长尖,非旋律乐器,多用于乐曲首尾以烘托气氛);打击乐器用细锣鼓编制。曲口有《香袋》、《十八拍》。 流传于湖北沔阳一带的 仙桃十样锦也称“十番锣鼓”,亦称“七星点子”。 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由构成十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即:打、堆、各、七、浪、星、当、昌)加吹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组成,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汉族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等。2009年入选仙桃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镇首建观音阁作其行宫,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采用各种吹管奏出江汉平原小调《十样锦》为主旋律,配以各种打击乐器的间奏或重奏,轻吹细打,抑扬顿挫,在各种庆典喧闹中别致一格,演奏形式可行可驻,灵活多变。

在沔城也有叫“清音”的,又有叫“细乐”的,也有直呼为“星当昌”(昌读访,下同)的沔城历史上盛行的“十番锣鼓”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故似乎是一种与宗教活动有关的音乐。过去东岳庙的“香火”很盛,每年从农历腊月三十至第二年正月十五,到东岳庙烧香还愿的香客很多,在进香者中,就有“十番”乐队伴奏,有时多达五六组之多。 “十番锣鼓”又分“笛吹十番”、“笙吹十番”。沔城的十番为“笛吹十番”。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沔城十番的曲牌,主要有《渔家乐》、《金钱花》等。

“笛吹十番”的乐器组合,一般为:缠丝曲笛四支(笛的一端,坠有两个彩穗,是一种装饰),走在乐队的前面,左右各二。在笛子中间稍后是一个背鼓的,背带为红绸子,鼓架很精致,镂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上涂红漆金粉。鼓架内,置板鼓、堂鼓各一。鼓架后榇中间附设一个方木梆子。鼓手随其后,一手执拍板,一手执鼓扦,以繁花流彩的鼓点节奏应和着优美的笛吹牌子曲。鼓手也是乐队的指挥,不时以手势和鼓点发出信号,指挥乐队转换曲牌。和鼓手紧密配合的是击“单星”和“小当锣”的。“单星”就是铃,式样与和尚、道士用的“法事铃”一模一样。“小当锣”很小,比手掌还小一点。这两件乐器,由一人兼打。除此,还有一人打低锣,锣的音色如“访音”。这三种敲击乐器组合在一起,在鼓手的节击下,就能奏出“十番”的基本特征。跟在鼓手后面的,还有击“小钹”(大多发“扑”音)、马锣(发“浪”音)、“小锣”(发“堆”音)等乐手。

十样锦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大部分组成。常见的配置是打击乐器:十样锦,堂鼓,小京钹,中虎音锣,小锣,马锣,响木;吹奏乐器:四支笛子,一支唢呐。当然有时也随人员增减而调整,但主打乐器十样锦则是不可或缺的,其他乐器随演奏场合不同而随机配置。上述配置主要用于婚庆等场合,如遇白喜事,堂鼓可改为大鼓,吹管则改用曲笛和中音唢呐演奏,有时还会加入笙。

其中的“十样锦”为主打乐器,其实是一组合件:用直径6mm钢筋做成一平面大葫芦状,大圆内悬空固定一小苏锣,即俗称大勾锣子;小圆内悬空固定一小马锣,顶上再固定一碰铃,一共三样,也有多一小锣或响木做成四样的。大小圆之间有一手持位置,钢筋用彩布缠绕装饰。演奏者一般就是掌作师傅,手持小鼓签,依谱击打十样锦上的各种打击乐器,发出错落有致的不同声响,指挥整个演奏过程。 祁门十番锣鼓是祁门汉族民间器乐曲名,流行于历口、溶口一带。历史悠久,始于明代,在祁门民间演奏了数百年。

祁门十番锣鼓是由10种曲牌与锣鼓联缀而成的套曲,其演奏乐器有小唢呐、横笛(两支)、大锣、小锣、云锣、桶鼓、边鼓、大钹、小钹等十来种。全曲运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与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交汇融合,细吹细打,优雅动听,显得热闹而不繁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旧时,祁门民间迎神嬉灯活动很多,十番锣鼓就是嬉灯时的伴奏音乐。通常是嬉灯出游时,乐队抬着乐器随行,一路上按照嬉灯的各种动作如舞龙等,变换曲牌边行边奏。由于各地嬉灯套路不同,加之演奏历史悠久,所以十番锣鼓曲目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如溶口的民间艺人大胆汲取当地山歌小调,对原曲进行加工修改,并命名为《清风摇月》、《游龙戏水》等,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嬉灯表演。

进入21世纪以来,十番锣鼓经过加工整理,不但可以为嬉灯伴奏,也可以单独在固定场所演奏,这一古老的曲艺节目又焕发出夺目光彩。 楚州十番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淮安著名的民间艺人孙敏卿将皇宫里流传到楚州已盛行多年的昆曲音乐进行了整理,加进了锣鼓打击乐器,成为楚州十番锣鼓(又称武昆)。

楚州十番锣鼓的音乐共分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是器乐曲,第二声部是唱腔,第三声部是打击乐。器乐曲旋律优美、古曲韵味很浓。唱腔的唱词文学性较高,大部分是健康向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词句。打击乐的锣鼓点子不同于现代戏曲、民间的打击乐节奏,它的特点是节奏稳捷,轻重分明,各件乐器交替打出各种点子,具有独特性,大部分是行板。三个声部可分为器乐和唱腔为一体加上打击乐,唱一段后再由打击乐单独出现打出各种锣鼓点子。

楚州曾有十几支演奏十番的民间团体(当时叫堂子),如:粮安堂、行安堂、建安堂等等。最有名的是粮安堂,他们的人员大部分是由楚州南门一代的粮行的老板和一些布行商人组成的,他们的演技最好。其次是行安堂,他们是由河下一带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及一些手工艺人组成的。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都天会和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各个堂子会招集所有的艺人结队,走街串巷,最后汇集到东岳庙打擂台,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百姓十分喜爱。

演奏使用的乐器有:两支竹笛(为领奏乐器,竹笛由两人合奏,一人左手,一人右手。笛尾坠有丝穗,给人以美感)、两支箫、两支竹管、两盘笙,两面琵琶、两把二胡、两把京胡。打击乐器有班鼓、堂鼓。大锣、小锣、糖锣、号筒、木鱼、碰铃、拍板各一件。演奏者约二十人。演奏形式可分为坐式和走动式两种。坐式是艺人们空闲时或其它节日庆典时坐到一起演奏,供人们欣赏。有时也自娱自乐。走动式也就是上街演奏,艺人们身穿长袍、戴礼帽,再加上一个较大的轿子,由8人抬着边走边演奏。

自2000年以来,楚州十番锣鼓经楚州区文化馆挖掘整理,基本得到恢复。 池州十番锣鼓又名“一枝香”,属青阳腔系,基本上是曲牌体。其锣鼓经有“长捶”、“坐捶”、“落捶”、“尖捶”、“拗捶”、“文三捶”、“文五捶”、“顺三捶”、“三鞭马”、“急急风”、“阴捶”、“扭丝”等十多种。

伴奏乐器以锣鼓打击乐为主,后期加入喇叭、唢呐,其音响效果尤为铿锵、奔放、流畅、高昂。这项民间器乐曲,盛行于明清时期,多在元宵节灯会中演奏,后来经过历代高腔艺人的加工、改造、丰富,不仅保留了“其节以鼓,其调以喧”、“一人唱众人和”的高腔特色,而且逐步突破了曲牌体的束缚,发展到“滚白、滚唱”,边行边奏,由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并运用到目莲戏演唱的伴奏之中。流传在池州乡间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鹧鸪天”、“皂绿袍”、“四朝元”等52件,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细吹细打,优雅动听。

1959年,东至县洪方乡盲艺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由《喜鹊登枝》、《蜻蜓点水》、《倒挂八哥》等曲牌组成的“十番锣鼓”,在安庆地区文艺会演中获奖。1993年,当时的九华山管理处和池州行署文化局共同投资,将“十番锣鼓”重新记谱整理,组织排练,在第十一届九华山庙会期间隆重演出。

进入21世纪以来,池州市城乡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乡间“草台班子”剧团逐渐增多,农民艺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给十番锣鼓以展现风姿的机会。而今,十番锣鼓不仅应用于戏剧、曲艺和闹花灯的演奏之中,而且深入到民间的社祀、庙会、家庭红白喜事和企业开张、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之中,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有位民间歌手唱道:“十番锣鼓敲起来,舞灯唱戏离不开,娶亲嫁女场场到,喜庆活动次次来,次次来,小康生活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