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鲁迅) 原文分段

问答 0 31

祝福(鲁迅) 原文分段,第1张

祝福(鲁迅) 原文分段
导读:情节内容起讫段落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鲁迅祝福祥林嫂三次肖像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鲁迅祝福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原句如下:

1、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抄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

2、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

3、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祥林嫂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她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在新春祭拜的欢乐气氛中,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祥林嫂是当时封建社会制度摧残的产物,是封建伦理道德绞杀的结果。

作为封建社会背景下悲剧命运的典型人物,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黑暗的封建时代给普通劳苦大众带来的沉重影响,这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哀。

1、《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2、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3、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黑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