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四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热烈庆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问答 0 23

神十四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热烈庆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第1张

神十四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热烈庆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导读: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相关新闻神十四航天员回来啦!“最忙乘组”半年创造多个“首次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新闻

神十四航天员回来啦!“最忙乘组”半年创造多个“首次”

自今年6月5日入驻中国空间站以来,三名航天员在轨任务安排饱满,可以说是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的“最忙乘组”。

神舟十四号任务还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

一是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

二是首次实现空间站舱段转位;

三是航天员乘组首次进入问天、梦天实验舱,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四是首次实现货运飞船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五是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并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六是首次使用组合机械臂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

七是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来访;

神十四到底有多牛?一起来看看。

资料画面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

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在轨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先后迎来问天、梦天实验舱,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

首次进驻两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两个实验舱段,发射重量均约23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期间,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完成国际首次平面式转位。其中问天实验舱任务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在有人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

梦天实验舱

首次在问天实验舱进行太空授课

10月12日,“天宫课堂”在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作为新晋“太空教师”,介绍和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并首次展示了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陈冬戴上空间站内首个混合现实眼镜,在科学手套箱内对在太空中生长的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

10月12日,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地面主课堂,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新华社

3次出舱创纪录

11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成功出舱的画面。新华社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分别开展了2次出舱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共完成了3次出舱活动,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9月初,陈冬、刘洋完成他们的出舱首秀,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首次使用,小机械臂首次辅助舱外作业。

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9月17日,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距离乘组首次出舱仅隔16天,创下中国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纪录。

空间站“T”字构型下首次出舱。神舟十四号乘组最后一次出舱是中国空间站形成“T”字基本构型后的首次出舱任务,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范围由单舱扩展到三舱。陈冬成为首位登上组合机械臂的航天员;蔡旭哲实现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成为首个到达梦天实验舱舱外的航天员。

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视频画面

两个乘组首次“太空会师”

首次在轨“收快递”。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首次实现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创下人类航天器最快交会对接纪录。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飞船向空间站送去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6个月的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等物资。

首次迎接载人飞船来访。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来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会师太空”,中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轨交接,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从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手中接过中国空间站钥匙。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在轨交接期间,6名航天员在“太空之家”是如何共同生活、合理分工的呢?一起了解一下↓

在轨生活怎么住空间站基本构型组建完成后,“太空之家”为在太空“出差”的航天员们提供了更宽敞的“三居室”。其中,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原则上分别作为撤离乘组与来访乘组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两舱的使用也可由两乘组协商后根据需要确定。

怎么吃?两乘组可根据空间大小选择一起进餐或分场所进餐,可分享各自食谱中安排的食品。

如何安排就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两乘组在轨就寝状态,原则上同一乘组在同一舱段,也可由两乘组协商后根据需要确定。

航天员的睡眠区

怎么锻炼?如何解决个人卫生在轨锻炼可根据锻炼项目错时灵活实施;乘组轮换期间,可同时启用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卫生区,原则上乘组根据就寝舱段就近使用。

航天员在轨锻炼

撤离乘组做什么在两乘组正式交接前,值班职责继续由撤离乘组承担,待交接结束后,来访乘组根据值班制度开始轮流值班。

为了迎接来访乘组,撤离乘组要提前进行空间站物品整理和物资清点,为来访乘组准备日常生活物资、睡眠空间和用品等;撤离乘组还要提前进行来访乘组进驻前空间站相关状态设置,确保满足6人的资源消耗需求。

撤离乘组按照乘组飞行计划,完成每日工作,重点进行返回前准备。

开展水样微生物检测

七夕佳节,是牛郎织女在天河团聚的日子。这个古老、浪漫的传说蕴含着中华儿女对广袤星空的美好畅想。8月14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来祝福:“牛郎织女在天河团聚,我们在‘天和’舱向大家送上祝福!”“我们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祝大家幸福美满!

对此,网友表示:“向祖国的好儿女航天员致敬。祝福你们平安吉祥。完成祖国人民交给你们的任务。”“拜托聂将军,路过鹊桥的时候,代我在桥上留下个签名吧,好吗? 我叫‘骄傲的中国人’。”

延伸阅读——“航天员**姐”与飞天女神联袂开启大唐秘境

8月13日晚,河南卫视播出了中国节日系列之七夕节特别节目——七夕奇妙游。故事的开场,一个独自在空间站过节的航天员看到了一场流星。没想到的是,一名衣裙飘曳的飞天也出现在浩瀚的星空中。与她牵手后,一道通往龙门石窟的“天门”便打开了。

龙门历史之古老,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胜极于唐。建造石窟时所用的彩绘,如今多已褪色。而这场“七夕幻梦”的开场,便是霞光照亮斑驳的石窟雕像。镜头拉远,那名将航天员带回大唐盛世的飞天,正飞掠过石窟前的伊河。

陡然间,天色变换,石窟内亮起佛光,飞天则缓缓飘落。至于佛像正前方时,她忽的幻化出分身无数,手中拿着各种古朴的乐器。一时间,仿佛石窟中的飞天塑像化作真人,有的凌空飞舞,有的侍从护法,有的奏乐,有的歌咏,有的舞蹈,有的散花,有的持物供养……而他们背后,佛像庄严。这还没完。  

随着飞天们转过身,一道天门再次打开,龙门石窟里的另一道经典形象——金刚,也出场了。这些金刚的定妆照在节目预热时就放出过,每个定格的姿势都是从洞窟已有的金刚塑像中拓印而来。

此外,尽管塑像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但化妆老师们仍然给舞蹈演员设计了十分具有古典美的彩绘造型。相比于飞天的飘逸,他们的舞蹈动作也更刚硬。团体造型也极富创意。但最惊艳的还在最后——飞天与金刚化作金色尘埃,附于雕塑之上。

而佛像们,竟在一瞬间,变回刚建成时熠熠生辉的样子。而在这场惊艳的开场舞后,那位“航天员**姐”也被飞天一把拉入千年前的洛阳。在千年前的洛阳古城,她遇到了月老,见识了世间万般爱情,甚至碰到了白居易。而被这些情节串联起来的,则是一个又一个,传统色彩极浓重的七夕节目。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中国航天员从太空发来七夕祝福:祝大家幸福美满!

激动人心!

万众瞩目中,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巨大的轰鸣声打破大漠戈壁的寂静。火箭扶摇直上,穿出大气层,成功将载有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执行“神十二”任务的航天员合影。徐部摄

一问:神舟十二号将执行哪些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同时,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包括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 健康 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此外,任务还将开创两个首次: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二问:这次航天员要做什么?

时隔五年,中国航天员再次飞天。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对于航天员在太空中开展的工作,大家都很关心。

季启明介绍,3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成为第一批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未来,他们将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按照计划,航天员将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在轨期间主要完成4项任务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进行航天员自身的 健康 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 健康 状态。

2021年04月22日 航天员在核心舱模拟器内训练。徐部摄

专家表示,核心舱作为第一个发射的舱段,是空间站名副其实的“核心”,它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在太空家园工作和生活频率最高的地方。进驻天和核心舱后,3位航天员将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

为了保障3位航天员能有良好的工作状态,科研人员们把核心舱打造得宽敞而舒适。

季启明介绍,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

舱内根据功能做了分区,分为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等六大部分。其中,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此外,科研人员还为航天员打造了“大气再生控制”“电解制氧”“水处理”等技术先进、工作可靠的太空“家居”。

航天员吃什么?据了解,舱内为三名航天员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

为了让航天员吃得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科研人员研制了食品加热装置,形似白色方盒,内有三层加热空间,安装在飞船内,可定量对航天员的航天食品和饮料进行加热,加热温度和时间都可以控制,让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享受到热乎乎的饭菜。

三问:航天员“乘坐”的火箭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此次发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阔别近5年后再次迎来载人飞船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谌廷政介绍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针对包括实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在内的多次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全力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是专门用于载人航天的二级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系统最复杂的火箭。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说:“相对其他火箭,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载人飞船状态增加了故障检测和逃逸救生系统,在火箭顶部带有逃逸飞行器,是我国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二F火箭距离其上一次发射载人飞船也已有近5年时间。5年来,研制人员不断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最终将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从指标要求的097提升到09894。逃逸系统改进后,火箭安全性评估值从0997提高到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解释了小数点后这一串数字的意义:“就目前的技术状态,长二F火箭需要发射十万次,才会有4次逃逸失败,平均一万次发射,还不到一次逃逸失败的情况。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它比‘万无一失’的水平还要高一些”。

据介绍,在空间站在轨建造及运营阶段,假如空间站或飞船出现较为严重的危险或故障,地面必须快速发射救援飞船把航天员接回。根据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具体需求,长二F火箭具备10天内及20天内两种状态的应急发射能力,能够快速发射飞船将航天员安全接回。因此,从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12、遥13火箭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的“滚动备份”发射模式。

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运营过程中担当重任。

四问:这次的载人飞船有何不同?

载人飞船长啥样,也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专家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我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是载人空间站建设的重中之重。

神舟十二号模拟图。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供图

“神舟十二号是迄今为止功能最完整、最完全的飞船,形象点来说,它已经完全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载人飞船研制目标。”高旭说。

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还将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

高旭用 游戏 技能形象地打了比方,“我们现在首次将技能点数全部点满,飞船停靠3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载人飞船都是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空间站任务中,为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神舟团队对返回轨道重新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相对范围,并改进返回的算法,提高载人飞船返回适应性和可靠性。

展望未来,季启明表示,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计划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华夏再圆巡日梦,一声长啸上苍穹。

摘星揽月寻常事,屹立环球唱大风。

(20210617于天津翠庭园)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太空飞行数小时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而后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等3名航天员 依次进入空间站组合体,开启为期3个月的巡天之旅。

中国是继美、俄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交会对接,是两个航天器(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目前国际空间站里,主要是依靠对接机构来实现更大吨位的飞行器的组装,过程就像“太空搭积木”,运载一个飞行器上天,再运载另一个,在太空搭建在一起,逐渐扩展。只有突破对接,才能开展空间站的建设,提供物资运送对接、人员天地往返等。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1嫦娥飞天去神舟归来也!

2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太空城升入云端。

3升空前,前辈们冲着镜头挥手露出了最可爱的笑容,期待归来时你们骄傲的笑容,等前辈们平安归

4“不管谁上天堂——不管是我第一次上天堂,还是俊龙和海胜这次上天堂,我们都一起上天堂。”这是杨利伟在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后的真诚表达。

5希望高科技的产品能够大规模生产,毕竟国家的强大不能依赖一枚火箭。我们应该努力作,等到我们国家能够把神舟十三号的成本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可靠性足够高,具备每天发一枚的能力,才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

6为默默为中国航天事业工作的英雄献花!

7点赞祝贺!随着一声“点火”,成功发射!祝福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中国航天,加油!

8向太空英雄、上帝13和我们的祖国致以最美好的祝愿。我希望中国在未来的航天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中国,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9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祝福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10几十年春花秋果,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11每一天,每一刻,总有人想要翱翔天际,想要遨游太空,但!只是梦想,是你们,是你们通过一次次不放弃的实验,把我们的梦想和期待送上太空,你们才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12希望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不断突破创新,祝愿每一位航天员身体健康。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之后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并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把中国人星辰大海的梦想又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