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写一副对联

问答 0 19

根据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写一副对联,第1张

根据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写一副对联
导读:1、女神农以身试药不求闻达,赛华佗驱瘟神蜚声宇内。横批:中国有你2、呦呦鹿鸣为萃青蒿素,款款心动决胜疟原虫。3、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4、虚名不叫屠呦呦;实干才有诺贝尔。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

1、女神农以身试药不求闻达,赛华佗驱瘟神蜚声宇内。横批:中国有你

2、呦呦鹿鸣为萃青蒿素,款款心动决胜疟原虫。

3、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4、虚名不叫屠呦呦;实干才有诺贝尔。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于敏: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朱敏才、孙丽娜: 为霞尚满天。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赵久富: 量与江海宽。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张纪清: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老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陶艳波: 爱子心无尽。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这无声的爱 木拉提·西日甫江;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你用胸膛做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你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你绝不孤独,因为你的身后是人民 肖卿福: 忘己爱苍生。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朱晓晖: 仁孝行于家。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师昌绪: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陇海大院: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2016

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

你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

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

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多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

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郎平——雄心志四海

临危不乱,

一锤定音,

那是荡气回肠的一站,

拦击困难、

挫折和病痛,

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

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

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

千百次试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

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闫肃——弦歌感人肠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

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

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

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徐立平——大国多良材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

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

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

工匠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

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你是不倒的脊梁,

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官东——天下英雄气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

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

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

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买买提江·吾买尔——盛德表一乡

一碗茶水端的平,

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

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

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

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王宽——君子抱仁义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

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那一年不是三百

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抗战老兵,爱国侨胞——精忠报国

《感动中国》

2015

年度特别致敬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7年1月,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给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写一副对联:

呦呦鹿鸣为萃青蒿素;

款款心动决胜疟原虫。

屠呦呦,中共党员,药剂师。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就读于药学科。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了两年半的中医培训。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在此期间,被提升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屠呦呦目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剂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和国奖获得者。 

屠呦呦从事中西医研究多年。屠呦呦的杰出贡献是发明了一种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和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了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晶体,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的发现挽救了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并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 “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为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科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这是中华医学界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就的最高奖项。

尊敬的屠呦呦教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我想向您表达我最诚挚的祝贺,因为您刚刚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您一生的荣誉,也是您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认可。

我知道,今天的成就并不是您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多年来您的研究团队辛勤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您一定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您的毅力和决心始终支持着您向前迈进。您的经验和智慧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难题,实现我们的目标。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与您分享您的成功故事,以及您对科学事业的看法。希望通过我们的采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您的成就和经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屠教授,请问您有什么想对我们的观众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