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祝女儿生辰文言文

问答 0 20

古代祝女儿生辰文言文,第1张

古代祝女儿生辰文言文
导读:1 关于“女儿生日”的文言文祝福语有哪些 愿君朝夕以丰润兮,夜光丽而扬荣。 心存华文以穆清兮,盖钟灵而毓秀。 盼君和乐以未央兮,友随行而恒存。 春风轻拂以莫定兮,漾繁花而晴昊。 皓月当空以秋月兮,伴万里而鹏程。 夏首淅然

1 关于“女儿生日”的文言文祝福语有哪些

愿君朝夕以丰润兮,夜光丽而扬荣。

心存华文以穆清兮,盖钟灵而毓秀。

盼君和乐以未央兮,友随行而恒存。

春风轻拂以莫定兮,漾繁花而晴昊。

皓月当空以秋月兮,伴万里而鹏程。

夏首淅然以入梦兮,冬雨雪而未寒。

望君乘风以破浪兮,揭百尺竿而高起。

祝君耳无以旁讟兮,怀瑾瑜而远致。

1、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2、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3、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祝女儿生日的诗词

1 生德区宇均,日落半江阴。

快痒如爬疥,乐观鱼踊跃。2 生聚同相庆,日盼共言欢。

快意颜永驻,乐与枝理连。3 生诞正逢雪迎春,日新年新万象新。

快意真心谁若懂,乐邀同游共凡尘。4 生来慧质乾坤颂,日吐珠玑盛世夸。

快马载福奔万里,乐于送寿到千家。5 生年行运再无阻,日增华采若明珠。

快意信手拾不尽,乐事成瓦筑小屋。6 生入红尘种梦根,日来百祝共销魂。

快推诗笔觅新句,乐满长笺始寄君!7 生性高雅显风范,日子惬意体健康;快意人生知音伴,乐娱生日尽开颜。8 生来即胜白花芳,日洒金光满院香。

快意时时前后伴,乐融富贵进门窗。9 生涯自古多蹉跎,日常总归常缤纷。

快活须知祸福变,乐观方可度乾坤。10 生姿绝色一娇娘,日隐月羞花欲藏。

快意时时前后伴,乐随秒秒顺风常。11 生逢喜时同相聚,日月星辰与亮齐。

快意叠来亦由研,乐善好音终因缘。12 生就福如东海澜,日临南山青松岚。

快采琼花祝生辰,乐曲仙音绕娇娆。13 生当人杰死亦雄,日为刀剑夜则筝。

快意恩仇江湖事,乐得逍遥度浮生。14 生辰之庆好繁华,日光普照更添色。

快门按下定此景,乐在今朝年年有。15 生辰之时许心愿,日后定把成功赢!快人快语快节奏,乐得一生心态平。

3 古代祝女子生日诗词

一、《长命女·春日宴》 冯延巳(五代十国南唐)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译文: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

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二、《为妻作生日寄意》 李郢(唐) 谢家生日好风烟,柳暖花春二月天。

金凤对翘双翡翠,蜀琴初上七丝弦。 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

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 译文:你的生日和谢安侄女谢道韫的一样正逢上美好的时节,在春暖花开的艳阳天。

金凤、翡翠的首饰使你的容光更为娇媚,你好似卓文君弹奏琴上的七根丝弦。 我们如同形影不离的鸳鸯,盼望千年好合,又如谐美的琴瑟,祈愿和鸣百年。

此时此刻你该怨我作客他乡未曾归去,在绿纱窗里的你和烛一起泪流冷涓涓。 三、《诗经豳风七月》西周无名氏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译文: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四、《鹊桥仙·自寿二首 其一》 刘辰翁(宋) 轻风澹月,年年去路。

谁识小年初度。桥边曾弄碧莲花,悄不记、人间今古。

吹箫江上,沾衣微露。依约凌波曾步。

寒机何意待人归,但寂历、小窗斜雨。 译文:微风轻吹,月色淡薄, 恬静,以往的岁月,谁还会记住我的生日。

我曾在桥边抚弄着奇妙的碧莲花,忘记了人世间烦恼之事。泛舟江上,吹起洞箫,任微露沾湿衣裳。

隐约见到女子步履轻盈地走来。妻子孤守在冷漠的织布机旁,满怀深意地等我归来。

但在一片静寂中,只听见斜雨敲打着小窗的声音。 五、《浣溪沙》宋代张纲 象服华年两鬓青,喜逢生日是嘉平,何妨开宴雪初晴。

酒劝十分金凿落,舞催三叠玉娉婷。满堂欢笑祝椿龄。

译文:穿着华丽的服装更加显得两鬓的斑白,生日刚好是嘉平好日,大雪初晴,哪里会妨碍摆设喜宴庆祝。全是劝酒的人,喝醉了,酒杯掉在地上,舞娘跳着优美婀娜的舞蹈。

满屋子欢乐歌声全是祝贺长寿的人。

1 今年二十岁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

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便要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老年为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 "20岁青年" 的古文翻译

弱冠:二十岁

详细资料: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3 有没有写20岁的诗啊

弱 冠 赋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余兹年二十,作 《弱冠赋》)

弱冠已至,生涯未知。往来谁者,一身海雨天风;奔波何处,十陵山水宝地。怅潘鬓之憔悴,伤沈腰之消磨。车迹穷途,自有嗣宗之叹;髀间生肉,岂无玄德之悲。故园旧梦,引停云之思;瘦鹃新啼,有泣血之声。

违世俗而自傲,审万象而独行。奈跋前而踬后,空浩叹而击节。箪食瓢饮,久作牛衣之泣;薪桂炊玉,还同曼倩之饥。人情冷暖,长羡去来鸿雁;世路险曲,漫嗟舒卷白云。兰亭作赋,原多雅客;牛渚吟诗,更少知音。君平神卜,能问前途何如?刘伶病酲,尚知世事茫然。五车入肚,终做他乡之客;万卷撑肠,谁识晒腹之人?

嗟夫,书生叹世,遂起从戎之意;才子悲秋,空负化碧之血。仗才使气,理应擎鲸碧海;伸手拿云,自当攀桂蟾宫。力破万里之浪,气压百尺之楼。虽孤芳而自赏,念香草而忧思。白眼鸡虫,乐竹林而笑傲;苏门鸾音,作故态之狂奴。日试万言,何须七彩之笔;聊成一赋,自有五步之才。英风未畅,诗作先成。若得佳意,付与时人。

4 古诗文,20首古诗20句古诗文

你不用这样吧。

古诗文:《阿房宫赋》《赤壁赋》《鸿门宴》《小石潭记(永州八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妻书》《曹刿论战》《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古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 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李开先《宝剑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史记·苏秦列传》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洗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详《过零丁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 温故而之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唐·温庭筠《望江南》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木兰诗》 僵卧孤村不自。

在古代,女子一旦举行了及笄礼,意味着已经成年,可以考虑婚嫁。通常,由于古代流行指腹为婚或青梅竹马的婚姻观念,女孩子在及笄之后不久便结婚。因此,到了二十岁还未婚的女子,在当时便被称作“老姑娘”。

桃李年华,是古代对二十岁女子的美称。这个词汇原指桃花和李花盛开的季节,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进而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这个年龄的女子,即使未经粉黛装饰,也散发着自然的美丽。如同二月春风剪裁出的衣裙,舞动着青春的姿态,透露着少女的羞涩与魅力。

“桃李年华”专指女子的二十岁,其出处可能源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四季花卉各自绽放的季节不同,女性也有各自独特的魅力。然而,人们心底常常怀念的是桃李年华那份青春的纯真与美好。在这个年龄,女子的美丽可能并不张扬,却有着深藏不露的魅力。

在古代,二十岁未嫁的女子在当今可能被视为“剩女”,但桃李年华依旧是最年轻的象征。

1 女子及笄赠言 或用于祝福刚成年女子的古文

笄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

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

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礼年龄《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二、行礼日期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

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准备活动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笄者;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观礼者若干。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服制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

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

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

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礼器①醴酒1杯②饭1份③小几一个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

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⑤盥1个⑥香炉,香⑦挂图1张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

2 关于“女子及笄”的诗句有哪些

《迷仙引·才过笄年》 宋代:柳永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宋代:柳永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蓦山溪》 宋代:周紫芝 月眉星眼,阆苑真仙侣。娇小正笄年,每当筵、愁歌怕舞。

水亭烟树,春去已无踪,桃源路。知何处。

往事如风絮。 如今闻道,误剪香云缕,闲系小乌纱,更无心、浅匀深注。

三山路杳,终不是人间,知谁与。吹箫女。

共驾青鸾去。《看新婚》 唐代:郑世翼 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疑逐朝云去,翻随暮雨来。 杂佩含风响,丛花隔扇开。

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

3 讲女子及笄的诗句

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 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 澄妆影于歌扇,散衣香于舞风,拭珠沥于罗袂,传金翠杯于素手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花钿委地无人收,方是真饰缘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 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 楼中少女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 美人才调信纵横,非将此骨眉公卿 美人在时花满堂,至今三载闻余香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美人在时花满堂,至今三载留余香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 像花甲,古稀等的这些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哪些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详细: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鑞]: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范看¡罚骸捌渥铀锼湓邝伥常薪苑夂睿ْ鼐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九龄:为9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二八:为16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耄耋:耄[m鄌],《盐铁论沸⒀分行吹溃骸捌呤浑!薄独窦欠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闭,《尔雅肥脱浴纷ⅲ骸鞍耸ˆ蟆!卑焉厦婕钢炙捣ê掀鹄矗颐强梢钥吹剑半q蟆笔侵溉说母呤伲笤际恰捌呃习耸绷恕km鄌]耋[di闭: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

5 语文文言文中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刘昉,博陵望都人也

(1)C “岂”,表反问,位于句首,其前断句,排除A、B;“王”为名词,作“归”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静帝是小孩子,不懂事,怎能干大事!现在,先皇帝刚刚去世,群臣尚在担忧大王您暂回王府去,等事情安宁之后,您再入宫当天子,这是万全之计呀!(2)D 满15岁的女子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为“及笄”(3)A 宣帝和静帝都是周朝皇帝,不是隋朝皇帝根据原文“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可知进位柱国不能看作是受到重用(4)①悆:舒适;俱:都;属:通“嘱”,嘱咐;属以后事: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翻译为: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②衔:记恨;为:做;益:更加;见:表被动;疏忌:疏远猜忌句子翻译为: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渐渐地被疏远猜忌答案:(1)C(2)D(3)A(4)①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②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渐渐地被疏远猜忌参考译文: 刘昉,博陵望都人刘昉生性狡猾,有奸术北周武帝时,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到北周宣帝继位后,他凭着技艺和奸佞而被宣帝亲近,出入宫廷,宠幸冠绝一时他被授为大都督,迁为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都被亲近信任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宣帝嗓子哑了,不能再讲话刘昉看静帝太小,不堪国家的负担刘昉向来就深知隋高祖,又因他是皇后的父亲的缘故,有大名于天下,于是与郑译谋划,让高祖辅佐朝政高祖为北周丞相后,任命刘昉做司马当时宣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住在皇宫里,每每与高祖同帐而坐刘昉把些美妓献给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刘昉趁机劝说宇文赞:“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静帝是小孩子,不懂事,怎能干大事!现在,先皇帝刚刚去世,群臣尚在担忧大王您暂回王府去,等事情安宁之后,您再入宫当天子,这是万全之计呀!”宇文赞当时还未成人,见识平庸低下,听了刘昉这番话,以为是真的,于是听了他的话高祖因刘昉有定策之功,授他上大将军,封他为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都是心腹刘昉自恃其功,颇有骄傲之色但他生性粗疏,特贪财利,富商大贾从早到晚都有很多在他家里那时尉迟迥起兵反叛,高祖令韦孝宽讨伐他官军到了武陟,诸将行动不一高祖想派刘昉或郑译去监军,因此对他们说:“要派心腹去统领大军,你们这两个人,谁去啊?”刘昉说未曾为将,郑译又以母亲年老为托辞,高祖不高兴高颎请求让他去,于是派他去监军从此高祖对他们的恩宠和礼遇渐渐差了另外,王谦和司马消难相继谋反,高祖很担忧,废寝忘食刘昉游玩纵酒,不以职责为念,相府的事情,多被遗忘丢下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一天天被疏远猜忌高祖受禅后,他升任柱国,改封为舒国公,闲居无事,高祖不再用他刘昉自认为是佐命元勋,中途被疏远,心里很不安后遇京城闹饥荒,皇上下令禁酒,刘昉却派妾租房子,当垆卖酒治书侍御史梁毗上奏高祖,弹劾刘昉,有诏不处理他当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都失职怨愤,刘昉与他们交往,多次来往于是谋划造反,答应推举梁士彦为皇帝后来事情泄露,皇上追究不放刘昉自知躲不脱,默然无语于是被杀,全部家产被没收。

1 20岁用古文怎么说

弱冠:二十岁

详细资料: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2 今年二十岁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

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便要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老年为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 今年二十岁用古文怎么说

男子二十岁叫弱冠,女子二十岁叫桃李年华。

弱冠时需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冠礼仪式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扩展资料:

1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2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3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4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6 花甲是六十岁。

7 古稀是七十岁。

8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10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