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前段时间做的 头颅MRI检查 报告有些不明白。希望专业人士帮助解答一下。

问答 0 29

对于前段时间做的 头颅MRI检查 报告有些不明白。希望专业人士帮助解答一下。,第1张

对于前段时间做的 头颅MRI检查 报告有些不明白。希望专业人士帮助解答一下。
导读:"双侧大脑皮层下可见少许点片状等长T1,长T2异常信号,T2 Flair上为高信号,边缘模糊"这表示看到大脑有面积较小的病灶,多数为腔隙性脑梗死,也可以是多发性硬化的表现,需要看到片子才能判断,不过既然报告上写“1双侧大脑皮层下少许缺血灶。

"双侧大脑皮层下可见少许点片状等长T1,长T2异常信号,T2 Flair上为高信号,边缘模糊"这表示看到大脑有面积较小的病灶,多数为腔隙性脑梗死,也可以是多发性硬化的表现,需要看到片子才能判断,不过既然报告上写“1双侧大脑皮层下少许缺血灶。”那么前者可能性大。

脑室系统欠对称,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及四脑室扩大”意思是脑子里面正常存在的几个空腔比正常人大了;“脑沟、脑裂、脑池不宽”表示没有发生明显的脑萎缩表现,可以排除脑萎缩导致的脑室大;“第六脑室形成”意思是第二脑室中间的隔膜变成两层,又多了一个空腔,这个属于正常变异,没问题;“脑中线结构基本居中”表示双侧大脑压力对称,脑室大不是因为哪一侧有占位性病变导致。

结合症状,要考虑是否有颅内压增高,脑积水可能,这只是后果,还要做检查查找病因是什么才能对因治疗,单纯降颅压,有很多药物,也可以手术,建议正规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诊治,必要时做腰穿检查。

1、收获就是你学到了什么,比如脑血管、脑神经的解剖、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鉴别诊断、检查报告如头颅CT、MRI等的临床意义等等这些实用性的知识,这是临床实习首先要学会的。 其次,你的收获还包括临床诊断思维,如何进行医患交流等等。

2、体会就是你的想法,比如如何怎么样才能学好神经内科,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内科与大内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如何开展神经内科疾病的研究,神经内科从微观到宏观如何去把握,神经内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其次,联系自身,谈谈你是否将来要从事神经内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你的理由,如果你做了神经内科医生,你将如何开展你的工作等等。也可以从国家、国际层面谈谈你的想法。

TSE-T2WI,TSE-T1WI,TSE-fs-T2WI是扫描序列。

sag,Tra是扫描方位。

你好:这种情况最好住院,具体结合医生对症治疗,祝早日康复。

以下资料可以参考下希望给你帮助!

脑梗塞是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引起脑梗塞的原因较多,主要的是脑血管阻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2种。 脑血管急性闭塞后,最初4h-6h缺血区逐渐出现脑水肿,12h后脑细胞开始坏死,但梗塞区与正常脑组织尚难区别。24h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侧支循环开始建立。从第2周开始,脑水肿逐渐减轻,但梗塞区组织坏死及液化更明显。虽已建立较充分的侧支循环,但可有部分病人在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同时,梗塞区的血管壁因缺血性损伤通透性增高,可形成出血性梗塞。 [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急性期:一般把发病后头5天作为急性期。病变区水份增加在CT图像上造成两种效应,一是病变区密度减低,皮质和髓质缺乏密度差异,早期这种密度减低一般不显著,多呈楔形,与受累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边界模糊;另一是由于水份增加使病变区体积变大而造成的占位效应或肿块效应,轻的表现为病变区脑组织肿胀,脑沟、脑油消失,重的表现为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所谓脑内疝,占位效应的程度与脑梗塞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占位效应越显著。上述两种效应一般在发病后第3一5天达到极点。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脑梗塞出现CT上的变化最早需要3~6小时,晚的要等到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型表现。如果临床上有典型的脑梗塞症状而CT表现阴性时,应该在短期内复查CT,以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