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礼物是成长——探访上海抗疫医护家庭的儿童节)

妈妈 0 57

(最好的礼物是成长——探访上海抗疫医护家庭的儿童节),第1张

新华社上海6月2日电(记者吴振东)“妈,再抱一下!”8岁的许萧艺转过身,再次扑进母亲的怀里。从4月1日到6月1日,徐一真有两个月没有见到她的父母了。


“这是我们和孩子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许的母亲许娟迪说,上海疫情爆发后,她和在同一家收容医院工作的丈夫经历了非常忙碌的几天,孩子只能由老人照顾。但最近一个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强烈,日常视频都不够用了。回家成了最大的期待。


6月1日,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徐娟娣和丈夫在这一天刚刚结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回到家中。上海的重要日子,也是这个小家庭的团聚时刻。



(最好的礼物是成长——探访上海抗疫医护家庭的儿童节),第2张

6月1日,在收容所医院结束工作、完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徐娟娣回到家中,拥抱失散两个月的孩子。新华社记者吴振东摄


两个月前,都在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工作的徐娟娣和她的丈夫徐都被送到上海的收容所医院工作。许负责舱内信息化建设,许娟娣负责志愿者联络、患者信息录入和护理。治疗高峰期,徐娟娣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保证病人信息准确。当舱内医疗秩序步入正轨后,她和同事们组织防疫科普宣传,带领大家做健身操,优化老年患者护理流程...时不时在小木屋里见面,是这对夫妇最好的安慰。


只要完成工作,徐娟娣就会通过视频电话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她给许讲了收容所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战胜病毒的故事,并鼓励他做一个男子汉,照顾好自己和长辈。许很喜欢听这些故事,把自己的想法写进了读书作业:“可恶的病毒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有抗疫英雄和科学家,我们可以团结一致打败病毒。”


在许的心里,爸爸妈妈是抗击疫病的大英雄。这次回家,徐娟娣把医院和浦南医院临时党总支的感谢信送给了徐,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特殊礼物。没想到他竟然喜欢上了。“我的父母为之努力,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礼物。”他说。


分离的时间大大超出了许的预料,但懂事的他很少在电话里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他在作文中写道:“病毒太厉害了,我已经一个月没见到父母了。我想念他们……我会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不辜负父母。”


徐娟娣觉得长期分离确实很难,但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是坏事。老师告诉她,最近,许进步很大,认真上网络课,文笔也更好了。这让徐娟娣感到很欣慰。“我们希望他能在这次疫情中明白,生活中总有突如其来的困难,他需要独立勇敢的面对。”



(最好的礼物是成长——探访上海抗疫医护家庭的儿童节),第2张

六月一日,许收到了学校送的儿童节礼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日,许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还为一线防疫人员的孩子们送上了一份儿童节礼物——“大白”卡通玩偶和节日贺卡。据了解,疫情期间,这所学校的老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线抗疫人员的子女身上,在学业、心理等方面给予个性化辅导。


“成长是儿童节最珍贵的礼物。”上海市特聘校长、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说,今年的“六一”,对上海的孩子来说,更是特别的一天。“这场流行病也是关于责任和感恩的一课。我们会好好上这一课,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思考和成长。”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