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
在德国,传说他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Merry Christmas! 圣诞节快乐
Part 2 The History of Santa Claus 圣诞老人的来历
On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all across the world, millions of children will be tucked in their beds while "visions of sugarplums dance in their heads" When they awake they will check their stockings to see if Santa Claus has come
Santa Claus has become the most beloved of Christmas symbols and traditions The image of the jolly old elf flying in a sleigh pulled by reindeers and leaving toys and gifts for every child is know worldwide
Just like the season of Christmas, the history of the origins of Santa Claus is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s and cultures of many countries, beginning in Asia Minor sometime around the 4th century AD It was here that Bishop Nicholas became renowned for his exceptional generosity, especially to the very young Many years later he became known as Saint Nicholas, the patron saint of children
As time went on, adults began to dress in the manner of Saint Nicholas, dressed in Bishops vestments and carrying a staff, to re-enact the kindness of the saint They went from house to house, asking if the children who lived there had been well behaved In response to these visits, the children left their shoes outside the doors of their houses so that next morning they might find them filled with sweets and trinkets
An Anglo-Saxon version eventually evolved and was known as Father Christmas His character was a mixture of the Saint Nicholas and earthly perceptions of the gods Thor and Saturn He wore robes decorated with ivy and holly and carried a switch to threaten unruly children, as well as a bag of toys to reward the well behaved
In North America the British, German and Dutch settlers introduced their own derivations of Father Christmas and of these the Dutch figure of 'Sinterklaas' became the common favourite Eventually this name was anglicised to become Santa Claus, the mythical figure of Christmas who placed toys, sweets and trinkets into stockings hung by the fireplace
The modern percep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Father Christmas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omas Nast, a cartoonist with Harpers Weekly, who published a drawing of Santa Claus in 1860 This was a portly figure with white hair and a long beard, dressed in a red robe and wearing a crown of holly, holding a long clay pipe similar to that of Sinterklaas
Perhaps the final stag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Santa Claus was brought about by publicity from the Coca Cola Company They launched an advertising campaign in the 1930s with Santa Claus as the central figure and subsequently used the motif for the next forty years or so
This conception of Santa Claus was produced for them by Haddon Sundblom, who built on the character and costume created by Thomas Nast to produce a cheery, chubby fellow that is still a familiar perception of the mythical Christmas character to millions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Western world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
在德国,传说他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9世纪60年代卡通制作者Thomas Nash画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圣诞老人作为《Harper的一周》的插图。这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开始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老人的形象传回欧洲,传到南美洲,传遍世界各地。
Part 3 The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
A beautifully decorated evergreen tree, with colored lights ablaze inspires in many warm memories of Christmases long past The Christmas tre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and well know holiday symbols
The tradition of a holiday tree has been aroun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winter celebrations for many centuries Many pagan festivals used trees when honoring their gods and spirits In Northern Europe the Vikings considered the evergreen a symbol and reminder that the darkness and cold of winter would end and the green of spring would return The Druids of ancient England and France decorated oak trees with fruit and candles to honor their gods of harvests At the festival Saturnalia the Romans decorated trees with trinkets and candles
The use of a Christmas tree indoors appears to have begun in Germany German Christians would bring trees into their homes to decorate In some areas evergreen trees were scarce so the families would build a Christmas pyramid, simple wooden structures which they decorated with branches and candles
The tradition of the Christmas tree eventually spread through out Europe The English Royalty helps popularize the tree in England by decorating the first Christmas tree at Windsor Castle in 1841 Prince Albert, husband of Queen Victoria, decorated the first English Christmas Tree with candles, candies, fruits, and gingerbread
When the German immigrants went to American they also brought along their Christmas trees In the 1830's most Americans still considered the Christmas tree an oddity One of the first public displays of a Christmas tree was set up by German Settlers in Pennsylvania At the time many still considered the tree to be a symbol of pagans and it wasn't until the late 1800's that Americans began accepting the Christmas tree
Early Christmas trees were often decorated with apples, nuts, cookies, colored popcorn and candles The invention of electricit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use of electrical Christmas lights helped spread the use of the Christmas tree
It is now common in most communities through out the US to feature public displays of Christmas trees Every year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lights the National Christmas Tree in Washington and in New York skaters spin beneath the lighted tree of Rockefeller Center Through Europ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Christmas tree has also become readily accepted and adored
圣诞树一直是庆祝圣诞节不可少的装饰物,如果家中没有圣诞树,就大大减少了过节气氛。关于圣诞树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圣诞树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人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将之成为圣诞树。后来,由德国人马丁路德把蜡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蜡烛,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去。而今日,人们已经改用粉色的小灯泡了。
另一个传说记载。在很久以前,曾有一位农民,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个穷苦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小孩。小孩临走时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礼物,以答谢农民的好意。
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时,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并以其优美的姿态,成为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个特大的星星,而且也只有该家庭的一家之主可以把这棵希望之星挂上。
关于圣诞节在火炉边悬挂圣诞袜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它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等等。
圣诞树和圣诞花卉,一般用来装饰家庭居室,也有用圣诞花卉作礼品赠亲友的。圣诞贺卡则完全是节日赠品,表达自己对别人的良好祝愿。
圣诞卡的诞生也有很多种说法,一八六四年,英国的阿尔巴特亲王特别推广这件事,就印制了一千张圣诞图画的圣诞卡,开始发售。到一八六五年,印刷的圣诞卡,开始大量销售了。首先是由德国绘画彩色的石版工厂印制以后,运送到英国去,正式发售,再从英国传到世界的各地,于是寄送圣诞卡的风俗,渐渐流行起来。当初圣诞卡的寄送,只通行在基督徒之间,到了二十世纪初,普遍风行,不论是不是基督信徒,都以圣诞卡向亲友祝福,和恭贺新年。
另一种说法:圣诞卡始于一八四四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和Albert太子在伦敦的温莎堡里庆祝圣诞节,邀请王族儿童入宫参加宴会,请柬上印有祝贺的词句。欧洲人从此纷纷仿效,用这种写上祝贺词的卡片来互相祝贺圣诞和新年。
圣诞卡片从早期的单色印刷至今日的色音俱全,不但让收到卡片的人大饱眼福,而且还大饱耳福,一张张会发出声音的圣诞卡使整个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
圣诞节这天,指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只有以和平与仁爱的言行达成。寄赠圣诞卡,除表示庆贺圣诞的喜悦外,就是向亲友祝福,以表想念之情。以前圣诞卡的画面,多半与耶稣圣诞有关;现在/div>
都江堰的传说
1许多年以前,川西平原闹天旱,旱得多厉害呀!树木枯死了,禾苗焦黄了,水田旱裂了口,堰塘旱现了底,天大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照着大地。
在靠近小河的村边上,住着一户姓聂的人家,屋头只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母亲,大家喊她聂妈妈;一个十四五岁的儿子,名叫聂郎。他们虽说租种着几斗粮的土,但不够吃,聂郎就在外面去打柴、割草来贴补。聂郎很直爽,又能吃苦耐劳,肯帮助别人,又听母亲的话,村子里的小朋友都跟他很合得来。大家称赞聂郎是个好孩子。
有一天,公鸡才叫头遍,聂郎照例把背篼背起出去割草。他朝着赤龙岭走去,边走边想:咋天遇见长生,他说周员外家里,有人送了一匹雪花马,一天能走千里。周员外喜爱得很,要村子里的人割青草去喂。他心在想事,不觉已翻过了赤龙岭。
赤龙岭山脚叫化龙沟,在发春水的时候,鱼虾很多,沟边常常长满绿色的水草。现在却变成了乱石坝。聂郎叹了一口气,正想到别的地方去,忽然看见一团白影于,在土地庙背后一闪,聂郎吃惊地说:“噫,白兔!”
聂郎想到白兔是吃青草的,背起背篼就追,这一趟不晓得跑了好远。白兔跑到卧龙谷的岩下,忽然不见了。那儿却现出了一城青幽幽的嫩草,聂郎好不高兴,取出镰刀,满满割了一背统。
聂郎接连两天,都到那儿去割青草,那草非常奇怪,头天割了,第二天又生长出来。聂郎心想:“我不如把草搬回家去,栽在屋后,也免得天天跑十来里路。”他急忙上前把周围的泥巴刨松,连根拔起。聂郎正想站起身来,忽然看见草根底下有一凼水,水上露出一颗亮晶晶的珠子。聂郎真是欢喜,小心地把它放在怀里,背起青草回去。
这时候,太阳已经落坡,聂妈妈正在屋头煮包谷稀饭。聂郎回来了,聂妈妈用埋怨的口气说;“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聂郎就把搬草的事情讲了,又从怀中摸出珠子。这时候忽然满屋通亮,珠子闪出的光芒照得眼睛都睁不开。聂妈妈赶忙叫他把珠子藏到米坛子里去。聂郎吃了晚饭,就把青草栽在屋后竹林边。
第二天,聂郎很早就爬起来,跑到竹林里一看,“啊嗬!”那窝青草早干死了。他又赶忙进屋着珠子还在不在。他刚揭开坛子的盖盖,便大声喊道:“妈妈,你快来看呵!”原来坛子里装满了米,那珠子仍在米的上面。他们才知道这是一颗宝珠。从此以后,珠子放在米里米涨,放在钱上钱涨。家中有了钱米,再不愁穿愁吃了。邻近几户农民没吃的,聂妈妈就叫聂郎经常给他们送米去。聂郎自己是穷人,只要别人来借,三升两升总是答应下来。这样消息便传开了。村中有个员外叫周洪,是一个恶霸地主。他一听说这件事,便对管家说:
“想个办法,把这颗宝珠弄过手来才好。”
管家说:“员外,聂家是个穷人,多拿点钱给他买就行了。”
聂郎是个聪明的孩子,当然不会上周洪的当。周洪就同管家想了一条毒计,说聂郎偷了周家的家传宝珠,派管家带了四个狗腿子到聂家去抢。聂郎要不交出珠子,就捆送官府办罪。这个计策却被放马的长生听着了,悄悄出去告诉聂郎,要他们快快逃走。聂郎晓得了这件事,正想和妈妈往外走,就碰到周洪的管家。那管家凶恶地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大声喊道:“快快将我家员外的传家宝珠交出,要不你今天休想活命!”
聂郎听了又气又恨,指着管家说道:“你们仗恃周洪有钱,到处欺侮穷人,你说我偷盗宝珠,有什么凭据?”
管家不理睬他,叫狗腿子进屋去搜,没有搜着什么宝珠。管家把眼皮一翻,眼睛一瞪,又叫狗腿子搜聂郎的身上,聂郎急忙把珠子放进嘴里,狗腿子慌忙喊着:“糟了,糟了,聂郎把珠子吞下肚了。”
管家大叫道;“给我打!”
聂郎被打得昏死过去,幸好左邻右舍出来几十个人把管家哄走了。他们把聂郎抬进屋去.给他医治创伤。聂妈妈坐在床边流着眼泪看护着儿子。
半夜以后,聂郎忽然醒来喊道:“我口渴呀!我要吃水呀!”聂妈妈看见儿子能够说话了,当然很高兴,赶快递了一碗水给他,那碗水一到嘴巴就干了。聂郎不断地嚷着要水喝,后来索性扒在水缸边,“咕嘟、咕嘟”地把水缸里的水吃干了,聂妈妈吓得只是发抖。
“儿子,你吃了这样多的水,怎么得了阿!”
“妈呀!我心头象烈火在烧.难过得很!妈,我还要吃水。”
“水缸里的水,都被你吃干了,哪里还有水!”
“我要下河吃水!”
聂郎刚刚说完这句话,天空中一个金色的电闪,照得满屋透亮,接着响起一片雷声。聂郎翻身下床在屋外走去,聂妈妈赶忙追上前去,她跟在他后面,越走越害怕。不一会儿,面前出现了象一条灰色带子的河。聂郎象疯了似的,扑到水边,“咕嘟、咕嘟”吃了起来。这时接连一个一个的闪电,雷声也轰轰地响着。河里的水被聂郎吃了一半。聂妈妈紧紧拉着聂郎的脚说:“儿子,这怎么得了!”聂郎掉转头来,就变了样子,只见他头上长了双角,嘴边长满了蓝须,颈上红鳞闪闪发光:
“妈妈,快快放手,我要变成蛟龙,报这血海深仇!”
天上是雷声、闪电,暴风夹着大雨,河水陡涨,波浪翻滚,把一个平平静静的大地.突然变得闹轰轰的。这时候河边闪起火把,原来是周洪亲自带人沿河赶来,要剖开聂郎的肚子取宝珠。
聂郎被迫吞了珠子,心如火烧,要报大优,已在河边变成一条赤色的龙了。只是聂妈妈还拉住他的脚板不放。聂郎听见一片人声,料定是周家派人追来,就说道:“妈妈放手,儿要报仇!”说完拼命一摆,聂郎向河中一滚,立刻涌起了万丈波涛。
“老婆子,你儿子哪里去了?”周洪抓住聂妈妈的肩膀。
“周洪贼呀,你把我儿子逼下了河,还不甘心!聂郎,你的仇人来了!”周洪一脚把聂妈妈踢倒在地,追到河边,想去找寻聂郎。只见一个红色闪电,哗喳一声焦雷、象千军万马的波涛一涌,周洪和他的管家沟腿,全被卷下水去,淹死在波浪中了。
风渐渐小了,雨也慢慢停了。天已经蒙蒙发亮,聂郎在水中仰起头来说道:“妈妈,我要去了!”
“儿呵!你什么时候才回来呀?”聂妈妈很伤心地问。在那汹涌的波浪里,隐隐听得回答道:
“人海两隔,要我回家,只有石头开花马生角。”
聂妈妈知道,她的儿子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悲伤地站在一个大石堡上,高声喊着:“儿呵!儿呵!”聂郎在水里听着妈妈喊一声,就仰起头来望一下,那望娘的地方就变成了一个滩。聂妈妈连喊了二十四声,聂郎仰头望了他亲爱的妈妈有二十四次。那地方就变成了二十四个滩。后来,人们给它取名叫做“望娘滩”。
2二郎神修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庙,供奉着名垂千古的秦朝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传说为了驯服岷江泛滥的洪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起一座福荫万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按理说,在二王庙享受人间香火的李冰和李二郎一定就是都江堰的修筑者了?然而,在所有的史料中,对于都江堰的修筑者,几乎全部含含糊糊,隐约其词。在传说和史书中,蜀王、郡守、猎人,都成了都江堰的修筑者;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关于都江堰修筑的传言竟然从未停止过。种种谜团笼罩着都江堰。在四川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两个人据说是修建了都江堰的,其中的一位竟然与古蜀第一任先王蚕丛长得极其相似。
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庙供奉的李二郎塑像,顶盔戴甲,粉面无须,手执三尖两刃刀。这个造型,跟民间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并无太大差别,是一个威风八面的神仙模样。
除了李二郎,历史上被称为二郎神的人其实很多。诸如两晋时期斩杀汉水蛟龙的襄阳太守邓遐,斗神斩蛟、为民除害的许逊,隋朝斩水蛟平定水患的嘉州(今乐山市)太守赵昱等等。不难发现,他们其实有一个共性:即都是斩蛟治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慢慢神化,成了二郎神。历史上的二郎神,是一个跟水颇有关系的神灵。
二郎神的原型虽然不少,不过,历代文人墨客在都江堰二王庙题的匾额、楹联,却无一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蜀人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也喜欢把李二郎请来,其他大神大仙反被冷落在一边。李二郎在蜀如此受欢迎,据说也是因为二郎擒龙治水的故事。
据传说岷江里住着一条孽龙,经常有事没事翻来滚去。它这一滚,老百姓却苦不堪言,一时间地无收成,民不聊生;它还故意和人们唱反调,春天,百姓要插秧,它不肯给水;秋天,谷子快黄了,它又兴风作浪。
当时,梅山(神话里经常提到梅山,中国很多地方也都有叫梅山的,据说是神仙和妖怪居住的地方)上有七个猎人,尤其是排行老二的二郎本领最高。听说孽龙作乱,他们就下山擒龙。在灌县(今都江堰市),看到孽龙正在水中休息,七个猎人二话没说,跳进岷江,与孽龙搏斗起来。
双方恶战了七天七夜,也没分出胜负。到了第八天,二郎的六个兄弟全部战死,孽龙也筋疲力尽,负了重伤。二郎把孽龙拖到灌县,想一刀宰了它,老百姓说:“龙虽然坏,却还是杀不得,杀了以后怎么种庄稼呢?”于是,二郎拿了条铁锁链,锁在孽龙身上,把它拖到玉垒山,让它打了个滚,滚出一条水道,叫宝瓶口;最后把孽龙丢进宝瓶口上方的伏龙潭里,让它向宝瓶口吐水。为了防止孽龙再次作乱,老百姓还在宝瓶口下方修了一座锁龙桥。这样,都江堰的雏形其实就出现了。也就是这样,历史上第一个都江堰修筑者的版本出现了,蜀人都说,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二郎神是蚕丛的后代?
蜀人供奉的二郎神塑像,双目纵立,高鼻梁,鹰钩鼻,额头上还有只眼睛;兵器叫三尖两刃刀。人长得奇怪,兵器也很独特。很显然,人是不能长成这个模样的。不过,却谁也说不清楚他为何是如此怪模样。
1986年,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和纵目人头像相继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它们的双目高高凸出眼眶,额头上还留着一个方孔。这些纵目的脸,据说塑造的是蜀王蚕丛。因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就说,“有蜀候蚕丛,其目纵,始称王”。除了青铜器,三星堆还出土过一些玉璋,其中一些很特别,是三尖两刃的。
青铜大立人出土后,考古学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二郎神塑像跟蚕丛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他们的眼睛,都是纵目的,额头上还有第三只眼睛;他们都是鹰钩鼻;二郎神的兵器,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绝无仅有的,偏偏三星堆出土的玉璋跟它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只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难道修建都江堰从蚕丛王时代就开始了吗?
从汉朝开始,以泰山太守应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把修建都江堰的功劳,记在秦朝头上,说都江堰是秦人修的,跟蜀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蜀地的老百姓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从蚕丛王开始,古蜀人就不断地与洪水作斗争,历时上千年,在蜀地老百姓口中二郎神传说,或许就是历代古蜀人治水的代表。而且成都平原自古河道纵横,水患频发,蚕丛从岷山下山迁移到此后,就不得不与洪水做斗争。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宝墩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的城墙,有专家认为就是为抵卸洪水之用。古蜀人世代相传着二郎擒龙治水的传说,认为都江堰是二郎的功劳。于是,他们就给二郎立座庙,抵制秦人。学者杨济中说,蜀人便把史书中记载的蚕丛王形象,附在了二郎身上,造出了这个奇奇怪怪的二郎神。《灌江备考》中甚至说:“二郎是蚕丛的后代,所以他也是纵目的。”
从此,蜀人便经常对外人说,都江堰是二郎神修的,并且二郎神的形象代代相传。留着蚕丛脸的二郎神,据说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到了唐代,《二郎神》词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了;北宋时,蜀人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杀五万头羊。王小波李顺起义时,李顺还经常装扮成二郎神的模样,以增强号召力,蜀人见了,纷纷参军。
朝廷也只好尽笼络之能事,《龙城录》中说,唐太宗曾封二郎神为“神勇大将军”,唐明皇封二郎神为赤城王,后又加封显应侯。五代的时候,前蜀王衍出巡,百姓看见他,奔走相告,说二郎神下凡了。其实这大抵是王衍卖的关子。蜀地很多地方都出现专门供奉二郎神的庙宇。一时间,蜀地崇信二郎神成风。
二郎神为何姓“李”?
这个二郎神跟二王庙中的李二郎,不免让我们感到疑惑:传说中制服孽龙的是二郎,二王庙供奉的为何却是李二郎?李是什么时候加上去的?传说二郎与他父亲李冰一起修筑了都江堰,为何二郎修都江堰的故事那么完整,跟李冰却一点关系也没有?
其实,最早的二郎是梅山上的猎人,并不姓李,自然也不是李冰的儿子。其实在宋代之前,根本没有李冰有个儿子李二郎的说法。宋代的时候,理学家朱熹看到四川这边几乎处处都在祭祀二郎神,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李冰反被冷落,不由得惊呼:“二郎神割据了蜀地。”尔后,他又出面调和,在《朱子语类》中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神怪,乃是他第二个儿子。”这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既可理解为李冰即是二郎神,又可理解为二郎神是李冰第二个儿子。不过从此,二郎神与李冰却第一次成为父子。
当时,科举考试都要以朱熹的著作为标准,他的话自然很管用,一般人都信。后代的史学家据此还杜撰了另一些说法,一说李二郎是李冰的女婿;一说李二郎是李冰的治水助手。从此,他们便成对出现在了史籍中。不过。蜀人对此却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们却依旧不买朱熹的账,仍然相信都江堰是二郎修的,他们供奉二郎神,直至今天。
李冰创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修建成灌马路
成都到灌县公路于1913年动工,从灌县一端建成2公里"示范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为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办,1925年全线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车。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
创办合资企业
1919~1920年,灌县人姚宝姗在小金县长卸任后,集会省中经营界人士,与法国基督教士谢安道合资,兴办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县为基地,在理番(今阿坝州理县)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经小沟入岷江漂运至灌县紫坪铺收漂,再扎成大筏,水运成都销售,获利甚巨。是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叠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1942、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国家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举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9个使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典活动,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盛赞都江堰灌区由50年代的灌溉1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与会人士观看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
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1年1月11日 成都都江堰市获得建设部设立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且成为全国第二个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政府组织。都江堰素有“天府之源”的称号,是“川西平原绿色生态屏障”,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都江堰市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多方筹集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工作也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县市级代表通过国家验收,并且在全国县市级率先启动了国际资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试点和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都江堰的传说
1许多年以前,川西平原闹天旱,旱得多厉害呀!树木枯死了,禾苗焦黄了,水田旱裂了口,堰塘旱现了底,天大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照着大地。
在靠近小河的村边上,住着一户姓聂的人家,屋头只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母亲,大家喊她聂妈妈;一个十四五岁的儿子,名叫聂郎。他们虽说租种着几斗粮的土,但不够吃,聂郎就在外面去打柴、割草来贴补。聂郎很直爽,又能吃苦耐劳,肯帮助别人,又听母亲的话,村子里的小朋友都跟他很合得来。大家称赞聂郎是个好孩子。
有一天,公鸡才叫头遍,聂郎照例把背篼背起出去割草。他朝着赤龙岭走去,边走边想:咋天遇见长生,他说周员外家里,有人送了一匹雪花马,一天能走千里。周员外喜爱得很,要村子里的人割青草去喂。他心在想事,不觉已翻过了赤龙岭。
赤龙岭山脚叫化龙沟,在发春水的时候,鱼虾很多,沟边常常长满绿色的水草。现在却变成了乱石坝。聂郎叹了一口气,正想到别的地方去,忽然看见一团白影于,在土地庙背后一闪,聂郎吃惊地说:“噫,白兔!”
聂郎想到白兔是吃青草的,背起背篼就追,这一趟不晓得跑了好远。白兔跑到卧龙谷的岩下,忽然不见了。那儿却现出了一城青幽幽的嫩草,聂郎好不高兴,取出镰刀,满满割了一背统。
聂郎接连两天,都到那儿去割青草,那草非常奇怪,头天割了,第二天又生长出来。聂郎心想:“我不如把草搬回家去,栽在屋后,也免得天天跑十来里路。”他急忙上前把周围的泥巴刨松,连根拔起。聂郎正想站起身来,忽然看见草根底下有一凼水,水上露出一颗亮晶晶的珠子。聂郎真是欢喜,小心地把它放在怀里,背起青草回去。
这时候,太阳已经落坡,聂妈妈正在屋头煮包谷稀饭。聂郎回来了,聂妈妈用埋怨的口气说;“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聂郎就把搬草的事情讲了,又从怀中摸出珠子。这时候忽然满屋通亮,珠子闪出的光芒照得眼睛都睁不开。聂妈妈赶忙叫他把珠子藏到米坛子里去。聂郎吃了晚饭,就把青草栽在屋后竹林边。
第二天,聂郎很早就爬起来,跑到竹林里一看,“啊嗬!”那窝青草早干死了。他又赶忙进屋着珠子还在不在。他刚揭开坛子的盖盖,便大声喊道:“妈妈,你快来看呵!”原来坛子里装满了米,那珠子仍在米的上面。他们才知道这是一颗宝珠。从此以后,珠子放在米里米涨,放在钱上钱涨。家中有了钱米,再不愁穿愁吃了。邻近几户农民没吃的,聂妈妈就叫聂郎经常给他们送米去。聂郎自己是穷人,只要别人来借,三升两升总是答应下来。这样消息便传开了。村中有个员外叫周洪,是一个恶霸地主。他一听说这件事,便对管家说:
“想个办法,把这颗宝珠弄过手来才好。”
管家说:“员外,聂家是个穷人,多拿点钱给他买就行了。”
聂郎是个聪明的孩子,当然不会上周洪的当。周洪就同管家想了一条毒计,说聂郎偷了周家的家传宝珠,派管家带了四个狗腿子到聂家去抢。聂郎要不交出珠子,就捆送官府办罪。这个计策却被放马的长生听着了,悄悄出去告诉聂郎,要他们快快逃走。聂郎晓得了这件事,正想和妈妈往外走,就碰到周洪的管家。那管家凶恶地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大声喊道:“快快将我家员外的传家宝珠交出,要不你今天休想活命!”
聂郎听了又气又恨,指着管家说道:“你们仗恃周洪有钱,到处欺侮穷人,你说我偷盗宝珠,有什么凭据?”
管家不理睬他,叫狗腿子进屋去搜,没有搜着什么宝珠。管家把眼皮一翻,眼睛一瞪,又叫狗腿子搜聂郎的身上,聂郎急忙把珠子放进嘴里,狗腿子慌忙喊着:“糟了,糟了,聂郎把珠子吞下肚了。”
管家大叫道;“给我打!”
聂郎被打得昏死过去,幸好左邻右舍出来几十个人把管家哄走了。他们把聂郎抬进屋去.给他医治创伤。聂妈妈坐在床边流着眼泪看护着儿子。
半夜以后,聂郎忽然醒来喊道:“我口渴呀!我要吃水呀!”聂妈妈看见儿子能够说话了,当然很高兴,赶快递了一碗水给他,那碗水一到嘴巴就干了。聂郎不断地嚷着要水喝,后来索性扒在水缸边,“咕嘟、咕嘟”地把水缸里的水吃干了,聂妈妈吓得只是发抖。
“儿子,你吃了这样多的水,怎么得了阿!”
“妈呀!我心头象烈火在烧.难过得很!妈,我还要吃水。”
“水缸里的水,都被你吃干了,哪里还有水!”
“我要下河吃水!”
聂郎刚刚说完这句话,天空中一个金色的电闪,照得满屋透亮,接着响起一片雷声。聂郎翻身下床在屋外走去,聂妈妈赶忙追上前去,她跟在他后面,越走越害怕。不一会儿,面前出现了象一条灰色带子的河。聂郎象疯了似的,扑到水边,“咕嘟、咕嘟”吃了起来。这时接连一个一个的闪电,雷声也轰轰地响着。河里的水被聂郎吃了一半。聂妈妈紧紧拉着聂郎的脚说:“儿子,这怎么得了!”聂郎掉转头来,就变了样子,只见他头上长了双角,嘴边长满了蓝须,颈上红鳞闪闪发光:
“妈妈,快快放手,我要变成蛟龙,报这血海深仇!”
天上是雷声、闪电,暴风夹着大雨,河水陡涨,波浪翻滚,把一个平平静静的大地.突然变得闹轰轰的。这时候河边闪起火把,原来是周洪亲自带人沿河赶来,要剖开聂郎的肚子取宝珠。
聂郎被迫吞了珠子,心如火烧,要报大优,已在河边变成一条赤色的龙了。只是聂妈妈还拉住他的脚板不放。聂郎听见一片人声,料定是周家派人追来,就说道:“妈妈放手,儿要报仇!”说完拼命一摆,聂郎向河中一滚,立刻涌起了万丈波涛。
“老婆子,你儿子哪里去了?”周洪抓住聂妈妈的肩膀。
“周洪贼呀,你把我儿子逼下了河,还不甘心!聂郎,你的仇人来了!”周洪一脚把聂妈妈踢倒在地,追到河边,想去找寻聂郎。只见一个红色闪电,哗喳一声焦雷、象千军万马的波涛一涌,周洪和他的管家沟腿,全被卷下水去,淹死在波浪中了。
风渐渐小了,雨也慢慢停了。天已经蒙蒙发亮,聂郎在水中仰起头来说道:“妈妈,我要去了!”
“儿呵!你什么时候才回来呀?”聂妈妈很伤心地问。在那汹涌的波浪里,隐隐听得回答道:
“人海两隔,要我回家,只有石头开花马生角。”
聂妈妈知道,她的儿子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悲伤地站在一个大石堡上,高声喊着:“儿呵!儿呵!”聂郎在水里听着妈妈喊一声,就仰起头来望一下,那望娘的地方就变成了一个滩。聂妈妈连喊了二十四声,聂郎仰头望了他亲爱的妈妈有二十四次。那地方就变成了二十四个滩。后来,人们给它取名叫做“望娘滩”。
2二郎神修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庙,供奉着名垂千古的秦朝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传说为了驯服岷江泛滥的洪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起一座福荫万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按理说,在二王庙享受人间香火的李冰和李二郎一定就是都江堰的修筑者了?然而,在所有的史料中,对于都江堰的修筑者,几乎全部含含糊糊,隐约其词。在传说和史书中,蜀王、郡守、猎人,都成了都江堰的修筑者;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关于都江堰修筑的传言竟然从未停止过。种种谜团笼罩着都江堰。在四川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两个人据说是修建了都江堰的,其中的一位竟然与古蜀第一任先王蚕丛长得极其相似。
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庙供奉的李二郎塑像,顶盔戴甲,粉面无须,手执三尖两刃刀。这个造型,跟民间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并无太大差别,是一个威风八面的神仙模样。
除了李二郎,历史上被称为二郎神的人其实很多。诸如两晋时期斩杀汉水蛟龙的襄阳太守邓遐,斗神斩蛟、为民除害的许逊,隋朝斩水蛟平定水患的嘉州(今乐山市)太守赵昱等等。不难发现,他们其实有一个共性:即都是斩蛟治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慢慢神化,成了二郎神。历史上的二郎神,是一个跟水颇有关系的神灵。
二郎神的原型虽然不少,不过,历代文人墨客在都江堰二王庙题的匾额、楹联,却无一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蜀人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也喜欢把李二郎请来,其他大神大仙反被冷落在一边。李二郎在蜀如此受欢迎,据说也是因为二郎擒龙治水的故事。
据传说岷江里住着一条孽龙,经常有事没事翻来滚去。它这一滚,老百姓却苦不堪言,一时间地无收成,民不聊生;它还故意和人们唱反调,春天,百姓要插秧,它不肯给水;秋天,谷子快黄了,它又兴风作浪。
当时,梅山(神话里经常提到梅山,中国很多地方也都有叫梅山的,据说是神仙和妖怪居住的地方)上有七个猎人,尤其是排行老二的二郎本领最高。听说孽龙作乱,他们就下山擒龙。在灌县(今都江堰市),看到孽龙正在水中休息,七个猎人二话没说,跳进岷江,与孽龙搏斗起来。
双方恶战了七天七夜,也没分出胜负。到了第八天,二郎的六个兄弟全部战死,孽龙也筋疲力尽,负了重伤。二郎把孽龙拖到灌县,想一刀宰了它,老百姓说:“龙虽然坏,却还是杀不得,杀了以后怎么种庄稼呢?”于是,二郎拿了条铁锁链,锁在孽龙身上,把它拖到玉垒山,让它打了个滚,滚出一条水道,叫宝瓶口;最后把孽龙丢进宝瓶口上方的伏龙潭里,让它向宝瓶口吐水。为了防止孽龙再次作乱,老百姓还在宝瓶口下方修了一座锁龙桥。这样,都江堰的雏形其实就出现了。也就是这样,历史上第一个都江堰修筑者的版本出现了,蜀人都说,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二郎神是蚕丛的后代?
蜀人供奉的二郎神塑像,双目纵立,高鼻梁,鹰钩鼻,额头上还有只眼睛;兵器叫三尖两刃刀。人长得奇怪,兵器也很独特。很显然,人是不能长成这个模样的。不过,却谁也说不清楚他为何是如此怪模样。
1986年,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和纵目人头像相继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它们的双目高高凸出眼眶,额头上还留着一个方孔。这些纵目的脸,据说塑造的是蜀王蚕丛。因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就说,“有蜀候蚕丛,其目纵,始称王”。除了青铜器,三星堆还出土过一些玉璋,其中一些很特别,是三尖两刃的。
青铜大立人出土后,考古学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二郎神塑像跟蚕丛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他们的眼睛,都是纵目的,额头上还有第三只眼睛;他们都是鹰钩鼻;二郎神的兵器,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绝无仅有的,偏偏三星堆出土的玉璋跟它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只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难道修建都江堰从蚕丛王时代就开始了吗?
从汉朝开始,以泰山太守应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把修建都江堰的功劳,记在秦朝头上,说都江堰是秦人修的,跟蜀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蜀地的老百姓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从蚕丛王开始,古蜀人就不断地与洪水作斗争,历时上千年,在蜀地老百姓口中二郎神传说,或许就是历代古蜀人治水的代表。而且成都平原自古河道纵横,水患频发,蚕丛从岷山下山迁移到此后,就不得不与洪水做斗争。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宝墩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的城墙,有专家认为就是为抵卸洪水之用。古蜀人世代相传着二郎擒龙治水的传说,认为都江堰是二郎的功劳。于是,他们就给二郎立座庙,抵制秦人。学者杨济中说,蜀人便把史书中记载的蚕丛王形象,附在了二郎身上,造出了这个奇奇怪怪的二郎神。《灌江备考》中甚至说:“二郎是蚕丛的后代,所以他也是纵目的。”
从此,蜀人便经常对外人说,都江堰是二郎神修的,并且二郎神的形象代代相传。留着蚕丛脸的二郎神,据说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到了唐代,《二郎神》词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了;北宋时,蜀人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杀五万头羊。王小波李顺起义时,李顺还经常装扮成二郎神的模样,以增强号召力,蜀人见了,纷纷参军。
朝廷也只好尽笼络之能事,《龙城录》中说,唐太宗曾封二郎神为“神勇大将军”,唐明皇封二郎神为赤城王,后又加封显应侯。五代的时候,前蜀王衍出巡,百姓看见他,奔走相告,说二郎神下凡了。其实这大抵是王衍卖的关子。蜀地很多地方都出现专门供奉二郎神的庙宇。一时间,蜀地崇信二郎神成风。
二郎神为何姓“李”?
这个二郎神跟二王庙中的李二郎,不免让我们感到疑惑:传说中制服孽龙的是二郎,二王庙供奉的为何却是李二郎?李是什么时候加上去的?传说二郎与他父亲李冰一起修筑了都江堰,为何二郎修都江堰的故事那么完整,跟李冰却一点关系也没有?
其实,最早的二郎是梅山上的猎人,并不姓李,自然也不是李冰的儿子。其实在宋代之前,根本没有李冰有个儿子李二郎的说法。宋代的时候,理学家朱熹看到四川这边几乎处处都在祭祀二郎神,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李冰反被冷落,不由得惊呼:“二郎神割据了蜀地。”尔后,他又出面调和,在《朱子语类》中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神怪,乃是他第二个儿子。”这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既可理解为李冰即是二郎神,又可理解为二郎神是李冰第二个儿子。不过从此,二郎神与李冰却第一次成为父子。
当时,科举考试都要以朱熹的著作为标准,他的话自然很管用,一般人都信。后代的史学家据此还杜撰了另一些说法,一说李二郎是李冰的女婿;一说李二郎是李冰的治水助手。从此,他们便成对出现在了史籍中。不过。蜀人对此却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们却依旧不买朱熹的账,仍然相信都江堰是二郎修的,他们供奉二郎神,直至今天。
cabbage n洋白菜,卷心菜 cabin n小屋;船舱,机舱 cabinet n橱,柜;内阁 cable n缆,索;电缆;电报 cafe n咖啡馆;小餐厅 cafeteria n自助食堂 cage n笼;鸟笼,囚笼 cake n饼,糕,蛋糕 calculate vt计算;估计;计划 calculation n计算,计算结果 calculator n计算器,计算者 calendar n日历,历书;历法 call vt把…叫做;叫,喊 calm a静的,平静的 camel n骆驼 camera n照相机,摄影机 camp n野营,营地,兵营 campaign n战役;运动 campus n校园,学校场地 can auxv能,会,可能 can n罐头,听头;容器 Canada n加拿大 Canadian a加拿大的 canal n运河;沟渠;管 cancel vt取消,撤消;删去 cancer n癌,癌症,肿瘤 candidate n候选人;投考者 candle n蜡烛;烛形物;烛光 candy n糖果;砂糖结晶 cannon n大炮,火炮;榴弹炮 canoe n独木舟,皮艇,划子 canteen n小卖部;临时餐室 canvas n粗帆布;一块油画布 cap n帽子,便帽;帽状物 capable a有能力的,有才能的 capacity n容量;能力;能量 capital n资本,资金;首都 captain n陆军上尉;队长 captive n俘虏,被监禁的人 capture vt捕获,俘获;夺得 car n汽车,小汽车,轿车 carbon n碳 card n卡,卡片,名片 care vi关心,介意 n小心 career n生涯,职业,经历 careful a仔细的;细致的 careless a粗心的,漫不经心的 cargo n船货,货物 carpenter n木工,木匠 carpet n地毯,毡毯,毛毯 carriage n客车厢;四轮马车 carrier n运输工具;运载工具 carrot n胡罗卜 carry vt携带;运载;传送 cart n二轮运货马车 carve vt刻,雕刻;切开 case n情况;事实;病例 case n箱(子),盒(子),套 cash n现金,现款 cassette n盒式录音带;盒子 cast vt投,扔,抛;浇铸 castle n城堡;巨大建筑物 casual a偶然的;随便的 cat n猫,猫科,猫皮 catalog n目录,目录册 catch vt捉住;赶上;领会 cathedral n总教堂;大教堂 cattle n牛;牲口,家畜 cause n原因,理由;事业 cave n山洞,洞穴,窑洞 cease vi&vi&n停止,停息 ceiling n天花板,顶蓬 celebrate vt庆祝;歌颂,赞美 cell n细胞;小房间 cellar n地窑,地下室 cement n水泥;胶泥 vt粘结 cent n分;分币;百 centigrade a百分度的 centimetre n公分,厘米 central a中心的;主要的 centre n中心;中枢 vt集中 century n世纪,百年 ceremony n典礼,仪式;礼节 certain a确实的;肯定的 certainly ad一定,必定;当然 certainty n必然;肯定 certificate n证书,证件,执照 chain n链,链条,项圈 chair n椅子;主席 chairman n主席;议长,会长 chalk n白垩;粉笔 challenge n挑战;要求,需要 chamber n会议室;房间;腔 champion n冠军,得胜者 chance n机会,机遇;可能性 change n改变,变化;零钱 channel n海峡;渠道;频道 chapter n章,回,篇 character n性格;特性;角色 characteristic a特有的 n特性 charge vt索价;控告 n费用 charity n施舍;慈善事业 charming a迷人的,可爱的;cute可爱的;car小轿车concentrate vt集中;聚集;浓缩 concentration n集中;专注;浓缩 concept n概念,观念,设想 concern n关心,挂念;关系 concerning prep关于 concert n音乐会,演奏会 conclude vt推断出;结束 conclusion n结论,推论;结尾 concrete n混凝土;具体物 condemn vt谴责,指责;判刑 condense vt压缩,使缩短 condition n状况,状态;环境 conduct n举止,行为;指导 conductor n售票员;(乐队)指挥 conference n会议,讨论会 confess vt供认,承认;坦白 confidence n信任;信赖;信心 confident n确信的,自信的 confine vt限制;禁闭 confirm vt证实,肯定;批准 conflict n争论;冲突;斗争 confuse vt使混乱,混淆 confusion n混乱;骚乱;混淆 congratulate vt祝贺,向…道喜 congratulation n祝贺;祝贺词 congress n大会;国会,议会 conjunction n接合,连接;连接词 connect vt连接,连结;联系 connection n连接,联系;连贯性 conquer vt征服,战胜;破除 conquest n攻取,征服;克服 conscience n良心,道德心 conscious a意识到的;有意的 consciousness n意识,觉悟;知觉 consent n同意,赞成 vi同意 consequence n结果,后果 consequently ad因此,因而,所以 conservation n保存,保护;守恒 conservative a保守的 n保守的人 consider vt认为;考虑;关心 considerable a相当大的;重要的 considerate a考虑周到的;体谅的 consideration n考虑,思考;体贴 consist vi由…组成;在于 consistent a坚持的,一贯的 constant a经常的;永恒的 constitution n章程;体质;构造 construct vt建造;建设;构筑 construction n建造;建筑;建筑物 consult vt请教,查阅 consume vt消耗,消费;消灭 consumption n消耗量;消耗 contact vt使接触;与…联系 contain vt包含,容纳;等于 container n容器;集装箱 contemporary a当代的,同时代的 contempt n轻蔑;藐视;受辱 content n内容,目录;容量 content a满意的,满足的 contest vt争夺,争取;辩驳 continent n大陆;陆地;洲 continual a不断的;连续的 continue vt继续,连续;延伸 continuous a连续不断的,持续的 contract n契约,合同;婚约 contradiction n矛盾,不一致;否认 contrary a相反的 n相反 contrast n对比,对照,悬殊 contribute vt捐献,捐助;投稿 control vt控制,克制 n控制 convenience n便利,方便;厕所 convenient a便利的;近便的 convention n习俗,惯例;公约 conventional a普通的;习惯的 conversation n会话,非正式会谈 conversely ad相反地 conversion n转变,转化;改变 convert vt使转变;使改变 convey vt传送;运送;传播 convince vt使确信,使信服 cook vt烹调,煮 vt烧菜 cool a凉的,冷静的 cooperate vi合作,协作;配合 coordinate vt使协调,调节 cope vi对付,应付 copper n铜;铜币,铜制器 copy n抄件 vt抄写,复制 cord n细绳,粗线,索 cordial a真诚的,诚恳的 core n果实的心,核心 corn n谷物;(英)小麦 corner n角;犄角;边远地区 corporation n公司,企业;社团 correct a正确的 vt纠正 correction n改正,纠正,修改 correspond vi相符合;相当 correspondent n通信者;通讯员 corresponding a相应的;符合的 corridor n走廊,回廊,通路 cost n价格,代价;成本 costly a昂贵的;价值高的 cottage n村舍,小屋 cotton n棉;棉线;棉布 cough vi咳,咳嗽 n咳嗽 could auxv(can的过去式) council n理事会,委员会 count vt计算 vi数,计数 counter n柜台;计数器 country n国家,国土;农村 countryside n乡下,农村 county n英国的郡,美国的县 couple n夫妇;(一)对;几个 courage n勇气,胆量,胆识;chocolate n巧克力;巧克力糖 choice n选择,抉择 choke vt使窒息;塞满 choose vt选择,挑选;情愿 chop vt砍,劈;切细vi砍 Christian n基督教徒;信徒 Christmas n圣诞节 church n教堂,礼拜堂;教会 cigarette n香烟,纸烟,卷烟 cinema n**院;**,影片 circle n圆,圆周;圈子 circuit n电路;环行;巡行 circular a圆的;循环的 circulate vt使循环 vi循环 circumference n圆周,周长,圆周线 circumstance n情况,条件;境遇 citizen n公民;市民,居民 city n城市,都市 civil a公民的;文职的 civilization n文明,文化;开化 civilize vt使文明;教育 claim vt声称,主张;索取 clap vi拍手 vt拍,轻拍 clarify vt澄清,阐明 clasp n扣子,钩子;别针 class n班,班级;阶级 classical a古典的;经典的 classification n分类;分级;分类法 classify vt把…分类 classmate n同班同学 classroom n教室,课堂 claw n爪,脚爪,螯 clay n粘土,泥土;肉体 clean a清洁的;纯洁的 clear a清晰的 vt清除 clearly ad明白地,清晰地 clerk n店员;办事员,职员 clever a聪明的;机敏的 cliff n悬崖,峭壁 climate n气候;风土,地带 climb vi攀登,爬 vt爬 cloak n斗篷;覆盖(物) clock n钟,仪表 close vt关,闭;结束 closely ad紧密地,接近地 cloth n布;衣料;桌布 clothe vt给…穿衣服 clothes n衣服,服装;被褥 clothing n衣服,被褥 cloud n云;云状物;阴影 cloudy a多云的;云一般的 club n俱乐部,夜总会 clue n线索,暗示,提示 clumsy a笨拙的;愚笨的 coach n长途公共汽车 coal n煤,煤块 coarse a粗的,粗糙的 coast n海岸,海滨(地区) coat n外套,上衣;表皮 cock n公鸡;雄禽;旋塞 code n准则;法典;代码 coffee n咖啡,咖啡茶 coil n(一)卷;线圈 vt卷 coin n硬币;铸造(硬币) cold a冷的;冷淡的 n冷 collapse vi倒坍;崩溃,瓦解 collar n衣领,项圈 colleague n同事,同僚 collect vt收集 vi收款 collection n搜集,收集;收藏品 collective a集体的;集合性的 college n学院;大学 collision n碰撞;冲突 colonel n陆军上校;中校 colony n殖民地;侨居地 color n颜色,彩色;颜料 column n柱,支柱,圆柱 comb n梳子 vt梳理 combination n结合,联合;化合 combine vt使结合;兼有 come vi来,来到;出现 comfort n舒适;安慰 vt安慰 comfortable a舒适的,安慰的 command vt命令,指挥;控制 commander n司令官,指挥员 comment n评论,意见;注释 commerce n商业,贸易;社交 commercial a商业的;商品化的 commission n委任状;委员会 commit vt犯(错误);干(坏事) committee n委员会;全体委员 common a普通的;共同的 commonly ad普通地,一般地 communicate vi通讯;传达;传播 communication n通讯;传达;交通 communism nCommunist主义 communist nCommunistparty员 community n社区;社会;公社 companion n同伴;共事者;伴侣 company n公司,商号;同伴 comparative a比较的,相对的 compare vt比较,对照;比作 comparison n比较,对照;比似 compass n罗盘,指南针;圆规 compel vt强迫,迫使屈服 compete vi比赛;竞争;对抗 competent a有能力的;应该做的 competition n竞争,比赛 compile vt编辑,编制,搜集 complain vi抱怨,拆苦;控告 complaint n抱怨;怨言;控告 complete a完整的;完成的 completely ad十分,完全地 complex a结合的;复杂的 complicate vt使复杂;使陷入 complicated a复杂的,难懂的 component n组成部分;分;组件 compose vt组成,构成;创作 composition n构成;作品;写作 compound n化合物;复合词 comprehension n理解,理解力;领悟 comprehensive a广泛的;理解的 compress vt压紧,压缩 comprise vt包含,包括;构成 compromise n妥协,和解 compute vt计算,估计,估算 computer n计算机,电脑 comrade n同志,亲密的同伴 conceal vt把…隐藏起来;crew n全体船员 cricket n板球;蟋蟀 crime n罪,罪行;犯罪 criminal n犯人,罪犯,刑事犯 cripple n跛子;残废的人 crisis n危机;存亡之际 critic n批评家,爱挑剔的人 critical a决定性的;批评的 criticism n批评;批判;评论 criticize vt批评;评论;非难 crop n农作物,庄稼;一熟 cross vt穿过;使交叉 crow n鸦,乌鸦 vi啼 crowd n群;大众;一伙人 crown n王冠,冕;花冠 crude a简陋的;天然的 cruel a残忍的,残酷的 crush vt压碎,碾碎;镇压 crust n面包皮;硬外皮 cry vi哭,哭泣;叫喊 crystal n水晶,结晶体;晶粒 cube n立方形;立方 cubic a立方形的;立方的 cucumber n黄瓜 cultivate vt耕;种植;培养 culture n文化,文明;教养 cunning a狡猾的,狡诈的 cup n杯子;(一)杯;奖杯 cupboard n碗柜,碗碟橱;食橱 cure vt医治;消除 n治愈 curiosity n好奇,好奇心;珍品 curious a好奇的;稀奇古怪的 curl n卷毛;螺旋 vi卷曲 current a当前的;通用的 curse n诅咒,咒骂;天谴 curtain n帘,窗帘;幕(布) curve n曲线;弯 vt弄弯 cushion n垫子,坐垫,靠垫 custom n习惯,风俗;海关 customer n顾客,主顾 cut vt切,割,剪;减少 cycle n自行车,循环。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此前这2个差会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不甚热心)。
1902年,经传教士柏高德和另一传教士万应远代表各自差会合作筹备,在杨树浦军工路购得165亩土地,建造第一所校舍,名思晏堂。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
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 。此后校务发展很快。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校园面积由160余亩增加到300多亩,建有大小校舍30座,各类球场19个,游泳池1个,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成为一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 19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立案。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7年神学院分立;沪江大学初办时宗教课程一向列为必修科。民国16年国民政府规定,学校不得将宗教课程列为必修,校方便将宗教课程改为选修,又将神学院重新划出,以便专门进行宗教教育。但校内宗教气氛仍很浓厚,全校有基督徒占全校师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沪江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在基督庇护下组成的高等教育机构,以训练青年男女,步上人生大道,特别供给为中国基督教运动效劳之中国浸会领袖人才。同时,也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学实验和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 ,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1917年在杨树浦路1509号(杨树浦路与眉州路路口)购置了一处原为教堂的房产,作为沪东公社新址,“以供沪大社会学系之实验;同时又为教育、宗教、经济各学系实习之所”,亦为提升当地社区文化和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中心。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
1929年3月18日,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学校的编制为: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城中区商学院、沪东公社及乡村服务处。大学部初设教育、宗教、社会、自然科学4科,继又增设商业管理、医学选修科。后按国民政府规定,成立文、理、商、教育4学院,后将教育学院并入文学院,中学部、小学部改称附属中学(今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 )、附属小学。
1931年9月22日,来自上海3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沪大集会,成立了领导上海学生救亡运动的上海高校学生抗日救国会联合会,号召去南京请愿并举行无限期罢课。沪江大学学生代表也积极参加了赴南京的请愿活动,以此表达抗日救亡的坚强决心。
商学院志在培养工商业的人才,由于沪江大学校部离市区较远,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接近市中心的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它夜间开课,便利在职青年业余就读,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开办以后入学者踊跃;不久又将军工路本部商学院迁来合并,并改名为“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 城中区商学院是刘湛恩在“职业化”下进一步推行“平民化”的尝试。其目的除方便沪江商科学生实习外,更主要是为社会上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补习教育,以帮助那些清寒的好学生能够完成大学学业,增进他们的效能。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致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得到较大发展;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庄俊等人应刘湛恩邀请,筹划兴办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该科为两年制专科学校,以招收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主,以培养能力工作的建筑师为办学目的。该科始终得到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大力支持,许多学会会员主持或参与教学工作,办学之初,由学会黄家骅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并组织学会会员陈植、哈雄文、王华彬等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1935年秋,黄家骅离任,由哈雄文继任系主任,1939年起由吴子昂任系主任,直至1946年建筑系停办。该建筑科为当时上海最早的建筑教育基地之一。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以及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1938年4月7日晨,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发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国民政府官员、中共驻沪代表、各校代表以及沪江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和学生等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内外著名人士和团体也来电吊唁。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被迫撤离,把位于公共租界内的城中区商学院作为全校的临时校舍。由于大学、附中和城中区商学院都挤在了一起,不得不采用三班轮流的办法上课,规定上午为中学,下午为大学,晚上为商学院。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又增租了同在圆明园路上的广学会大楼三楼和亚洲文会大楼五楼办学。杨树浦校区在沪大撤离后,随即成为了侵华日军的兵营和军用机场的设施地。学校经过美国驻沪总领事与日本多次交涉,直到1938年11月,才从校园运出了区区80卡车的教学物资,其中包括2万册书籍、14架钢琴和少量实验设备。
1938年夏,沪江大学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等校在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解散。
1942年1月15日,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1月21日,沪江大学同学会在香港路银行公会举行常务委员会议,由朱博泉、虞秉镛、陈椿葆、徐振东、巢纪梅等委员出席,沪江大学董事长鲍哲庆、校董于寿椿、戚正成以及沪大的主要负责人郑章成、郑世察、林卓然、李好善等列席了会议。会议根据各方面意见,为了保存沪江“火种”,建议“由同学会出面,组织新校,继续办理,但母校校名必须避免,同时学校经济亦须与校董会独立。”最后决议成立“沪江书院”,并选出9人院务委员会,委员会中推举朱博泉任主席。
1943年2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由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大后方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办,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两校在重庆市中心区的保安路214号卫理公会社交会堂内建造了合用的校舍,于3月8日举行入学考试,15日正式上课。1944年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全面恢复事宜。
1945年春,之江大学迁到重庆,又合并为“东吴沪江之江联合法商工学院”。4月,沪江书院所在的真光大楼被日军征用,书院只得搬出,另借虎丘路50号原犹太会堂和圆明园路206号原女青年会宿舍的房屋栖身,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完成了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宣布结束;在重庆的沪江商学院也于1946年初迁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沪江校园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还一度被作为收容遣返侵华日军中朝鲜士兵的营地,经过半年的简单修复,基本具备了复校的条件。1946年2月,沪江大学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正式出任最后一任校长。
1946年4月,沪江大学部教职员和900多名学生开始“回家”。4月2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1月,沪江在校园内隆重庆祝40周年校庆,蒋介石亲题校训“信义勤爱”以示祝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不久之后,凌宪扬校长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沪江成立了有学生代表参加,以余日宣、蔡尚思为正副主任的校务委员会。
1949年9月,沪江开始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学期,有1234名学生注册。到1950年,全校土地面积341亩(含江边新涨土地123亩)。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校址移归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和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