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大年初一: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
大年初一: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时侯,为甚么初一不可返,而要初二返,皆因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得穷,所以大家就要年初二才返了 赤口为归宁之日 年初三谓之赤口,此俗由来甚古,大抵宋人已有此说,广府人对此特别重视,足见此为南移入广东的中原文化。 赤口日,亲友例不拜年,唯妇女则可以回娘家,称为「归宁」,是故此日等如媳妇放假。妇女三步不出闺门,每年放假的日子实在不多,除初三之外,大抵便只有娘家的婚丧二礼,以及父母拜寿,其余日子很难得出门。 妇女回娘家亦不易,清早起来,盛装打扮,然后向老辈妇人斟茶,禀告回娘家做什么,如初三,即应向婆婆禀告曰:「媳妇回外家跟父母拜年。」婆婆照例训示一番,兼嘱代向亲家问安。于是做媳妇的人便再向婆婆的妯娌辈,一一斟茶辞行。 凡妇女出门,至少必须有近身侍候,若有陪嫁妹,则亦一并随行。陪嫁妹的来源甚古,大概自殷代已然成例。《周易》有一则爻辞说:帝乙嫁妹,新娘子衣袂的质地,还比不上陪嫁妹的衣袂质地好。由是知殷商已有陪嫁妹,只是那时的人则称之为「娣」。不过此「娣」字亦在广府话中保存,如家生妹仔称为「家生娣」,即是一例。今人对于《易经》中的「娣」,争论其身份,若知广府话中的「娣」,即可息诤矣。 初三回娘家,不得留宿,晚饭后即回,还要向各房送手帕,称为「荷惠手巾」。
外嫁女通常在甚么时候回娘家拜年? 其实而家都无论年初几去娘家拜年
但越早去会越好罗
例如你地初一去咗奶奶度
如果下昼得闲都可以去埋娘家拜年
通常会约埋其他兄弟姐妹一起会开心热闹好多 所以年初几去拜年都不是大问题嚟 希望帮到你啦 参考:yimg/i/icon/16/3
参考: 个人意见
有冇根据我就唔知la 但系我一向都系年初二先会番婆婆到
我唔知有冇根据
但系我屋企话年初一去奶奶家
至于余下的年初二咪回娘家拜年。Hope I can you
说起结婚的习俗,真的是一个地方一个样子,每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繁杂的规矩,但是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对于结婚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
我有一个朋友结婚的时候,是半夜出嫁的,在他们那个地方,新娘子“不能见天”,男方接亲过程如同“抢亲”一般,天亮之前就结束了一切行程,等到白天,新娘子已经同新郎一起过起了“二人世界”,这样的习俗在有的地方可能连想都不敢想。
结婚的时候,我们都会尊重对方的习俗,亲家坐在一起讨论着结婚细节,为了各自的子女,尽可能的在婚前就解决双方存在的矛盾或者生活差异。嫁女儿的,希望自己女儿能够得到尊重。娶媳妇的,也希望自己儿子能够挣够面子。
但是有一些远嫁的姑娘,因为距离远,习俗差异大,所以结婚的时候难免会磕磕绊绊。但是婚前讨论好过婚后争吵,所有的不理解都可以敞开了聊,最后达到一种和谐的模式。但是本质上来讲,谈判的前提都是尽可能的尊重对方,也尊重对方的习俗。
曾经听过一个传闻,潮汕的姑娘不外嫁,要结婚也只会就近找个人结婚。我想,这恐怕是因为父母不希望女儿嫁的太远,受人欺负的时候父母不知道,所以老一辈的人都希望女儿能够陪在自己身边,毕竟远嫁的女儿受的苦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父母不在身边,女儿有了事情,自己爸妈都不能够及时的帮衬。所以远嫁的时候,父母就会有很多的顾虑,怕习俗不同,女儿不被尊重,也怕娘家人不在身边做依靠,女儿受尽委屈。
很多年前有一部**,李嘉欣在剧里饰演的是一个从上海到香港的温柔娴静的富二代,即使完美如她,还是被未来婆婆一口一个“北妹”的叫着,满嘴满眼的都是瞧不起。但是好在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婆婆的尊重,大团圆结局。说明,并不是所有远嫁的姑娘都会受尽委屈,有的时候尊重和幸福还要靠自己争取。
如果你可以得到婆家的尊重,视你如己出,尊重你的习俗,尊重你的习惯,又能够重视你的娘家,同时要求自己的儿子尊敬自己的丈母娘、老丈人。哪里还会有什么委屈,有的只会是幸福恩爱的夫妻,虽然离家万里,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情。
萧萧的爸妈一直希望她大学毕业之后能够早点回家乡,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太大,不如回家找个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来得安稳。但是萧萧始终没答应要回去,因为看过了大城市的繁华,小地方的宁静已经不太适合自己了。所以,她立志要在大城市里扎根,好在工作以后谈的男朋友是本地人,有房有车,无需过多的努力这一切就都得来了。
萧萧的爸妈看到自己女儿交了男朋友,工作也稳定下来,便松口不再逼迫她回老家,不过话题却变成了催促她赶紧结婚。无奈,为了安抚老家的父母,萧萧和男朋友这对热恋中的情侣“一拍脑门”就去领了结婚证。
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的爸妈就对萧萧不冷不淡的,但是两个人那个时候并没有谈婚论嫁,所以觉得这样生疏也没什么不好。但是萧萧跟男朋友领证这件事情,还是在他们家掀起了很大的风波。
俗话说“有人欢喜有人愁”,萧萧的爸妈当然是非常开心的,知道自己女儿在外地能够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以后不用再因为租房到处漂泊。可是萧萧未来的公公婆婆却非常不开心,知道领证的那一刻,直接甩脸不让自己老公进家门,还扬言要断绝亲子关系。
可是时间一长,经不住自己老公的甜言蜜语,公公婆婆还是松口答应了他们,只不过婆婆对自己的态度也不似从前那样客气。
直到萧萧父母催促,萧萧才反应过来,两个人应该把婚事提上日程,自己也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就结婚了。可是婆婆呢,知道他们的想法之后,直接说了一句,提亲就免了,两个人证都领了,直接在男方这边办个婚礼,到时候把萧萧的爸妈接过来,提前一天双方家长见个面就行了。
萧萧虽然一直都想着能够从自己家里出嫁,因为她那个地方的习俗就是女孩子要在家里亲戚朋友的见证下出门才能够得到幸福。但是跟老公商量的时候,他说从家里接亲实在是太远了,单趟车程就要四五个小时。不管从哪方面考虑,萧萧的老公都不同意自己从家里出发。
老公提议可不可以跟房东商量一下从萧萧租的房子里接亲,但是萧萧觉得自己是跟别人一起合租,这样出嫁的话太寒碜了。后来商量来商量去,也没讨论出个办法,萧萧就让老公回家跟自己公公婆婆再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后来婆婆说自己给他们安排了一个酒店,到时候直接从酒店出嫁就可以了。萧萧这才放心,想着从酒店出发也可以,毕竟现在有很多人怕闹亲把家里折腾的乱七八糟的,也都是从酒店接亲的。
结婚前一天,新人是不见面的,萧萧和自己老公也遵从了这一个习俗,所以接待的事情就交给了公婆处理。从车站接到爸妈之后,就想着先去酒店看看,买一些气球、双喜布置一下,也有点结婚的氛围。
可是当公公婆婆把自己送到酒店的时候,她才知道,婆婆口中的酒店,是老公家门口的一个宾馆,说宾馆都是抬举它了,其实就是一个90年代的招待所,装修摆设看上去都有了年代感,而且一进门,居然还是标间,婆婆就给自己还有爸妈准备了一间房!
“亲家,这个就是你给我们准备的房间啊,麻烦你了,那我们待会是不是先去萧萧她住的酒店看看啊。”萧萧妈妈怕女儿难堪,率先给亲家一个台阶,暗示她这个宾馆不适合用来接亲。“就是这里啊,我们明天就从这接萧萧走”婆婆没有理会他们,自顾自的说着。
“这个地方离我们家近,明天接亲的车队绕着小区开一圈就行了。你是不知道这个婚车是按小时收费的,早点用完早点还回去,也可以省点油钱,一大帮子司机也要不少开销呢。”婆婆边说边在房间里溜达着,“这里挺好的呀,有热水,厕所还有镜子,明天化妆什么的也有地方,空调也有”
萧萧和自己的爸妈一直站在门口迟迟不愿意进门,“妈,这个地方不合适吧,怎么说明天也是接亲,别人看到我从这么一个宾馆出嫁,亲戚会怎么看待我们呀!而且就一个房间,我跟我爸妈怎么睡啊!”萧萧已经有点生气了,没想到婆婆这样看轻自己。
“不是有两张床吗,怎么不能睡了,都是一家人,将就一晚就好了。这可80块一晚呢,多开一间浪费钱。再说了你明天结婚,今晚你睡得着吗,有个地方就行了呗。”
萧萧的爸妈这个时候已经看出来是怎么回事了,为了不让双方太难看,就劝着萧萧,“就一个晚上,靠着家也方便一点,万一明天路上堵车,错过了吉时就不好了。”萧萧现在真的是一肚子委屈,转头就要给自己老公打电话,可是被爸妈一把拦了下来,“萧萧,这结婚前男女是不见面了,就不要打电话给你老公了。这么点小事,我们能解决的。”
“这个宾馆我住不下去,我们走吧。”萧萧拉着爸妈的手就往外走,婆婆却一把拦在了门口不让他们出去。“走干嘛,我钱都给了,这个宾馆怎么了,是不能洗澡还是不能睡觉!你还想住五星级酒店啊!”萧萧被婆婆这么一问,一股无名火瞬间上来,“我没让你儿子到我家去接我,已经给足了面子,我为你们着想,想着替你们男方省钱,不折腾你们。我不求能住五星级的酒店,你倒好,居然让我从80块一晚的宾馆出嫁!”
“我儿子要不是找你这么个外地媳妇,我一毛钱都不用花。80块钱怎么了,那也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又没让你出钱,你没资格嫌东嫌西的。”萧萧爸妈见自己女儿跟婆婆吵了起来,赶紧从旁劝解,“萧萧,从什么地方出嫁没那么重要的,只要未来你们小两口生活过的和和美美的就好了”
婆婆也见风使舵,顺着萧萧爸妈的话往下说,“就是,我还不是看这个地方离家近才选的,到时候有什么需要都方便。你居然还嫌弃,一点都不知道长辈的良苦用心。”
萧萧没想到婆婆居然会说这么冠冕堂皇的话,把80块宾馆的门一摔说道:“算了吧,还良苦用心。你现在都不知道尊重我的爸妈,尊重我,以后能有好日子过吗,这个婚我不结了。你这样的人不配当我的婆婆。你儿子再好,我也不嫁了。”说完萧萧摔门就走,拉着自己爸妈离开了。
我有一个做婚庆的朋友跟我说,她见过很多在婚礼前,双方沟通的时候就闹得不可开交的,甚至在会场大打出手的都有,结果好好的一件喜事变成一场闹剧。婚姻嫁娶这种人生大事,双方应该商量着来做,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是最基本的,不能什么事情都只考虑到自己方便,觉得顺应对方的要求,就吃了大亏,落了下风。
萧萧婆婆明知道亲家重视女儿出嫁,更应该合理的安排,即使不是五星酒店,最起码也应该是个像样一点的地方,而不能随便找个宾馆就糊弄过去。
而萧萧呢,如果自己有需求,想要风风光光的出嫁,完全可以自己找一个酒店,跟自己爸妈住的舒舒服服、体体面面的,而不是把结婚的所有事情都交由男方来负责,到最后还责备男方做的不周到。
在中国“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各地的结婚习俗更是大相径庭,我想我们应该在结婚的时候摒弃一些不好的习俗、将双方有益的习俗结合起来。
远嫁的女儿是以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为代价,男方不能仗着女方是远嫁就不尊重女方,结婚习俗是应该尊重,应该在有能力有条件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如果你爱对方,就应该做到互相理解,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毕竟将来的婚姻生活还会有更多需要夫妻商讨解决的事情发生,结婚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未来的夫妻生活才是需要花费心思去努力经营的。
风吹着杨柳嘛
唰啦啦啦啦啦
小河里水流 得儿
哗啦啦啦啦啦
谁家的媳妇
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来她要回娘家
姑娘回来了
俗话说
嫁出去的女
泼出去的水
这是旧规矩
现在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
孝顺,亲近
时不时要回下娘家看看
国庆长假期间
德安县聂桥镇芦溪村大屋蔡家
举行了隆重的外嫁女回娘家民俗文化活动
150多位外嫁出去的蔡家姑娘
身着盛装集体回娘家
有刚嫁不久的小媳妇
也有儿孙满堂的老阿姨
村里为姑娘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有游村展示
有文艺表演
还有最为热闹的团圆宴
大家围坐在一块
尊老爱幼
嘘寒问暖
共享天伦
村里村外张灯结彩
笑声不断
洋溢着和谐文明的浓厚亲情氛围
真比过年还喜庆
这正应了彩虹门上
的那幅对联
初心不忘家乡情
终生报答父母恩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像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
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
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你知道为什么吗?二月二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有龙抬头的意思,在二月二之前剪头发古人相传会死舅舅,而在二月二这天剪头发会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的理由,一起去看看。
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1
二月二龙抬头之前不能剃头在民间还是有多种说法,最有说服力的是清军入关后汉人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
当时清军入关就有一种说法,叫“留头不留发”,当时的江浙一带对于留发这种制度非常的抵触,就在民间流传了一种“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民谣。“正月理发死舅舅”是民俗文化的误传,“死舅”实际上是“思旧”、“思舅”,正月里理发了就会“死舅”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其实,民俗不是对人们“正月剃头死舅舅”的预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的一种对清朝政府的抵抗,去咒骂清政府强行推广的“剃发令”。
二月二龙抬头风俗:
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
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2据传说,在二月二这天剪头发会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意味着剪龙头,行好运,从头开始,精神一整年嘛。
龙在传统文化里代表着一种吉祥、威严和神秘。所以,人们在龙抬头这天选择剪头发,说白了就是为了“蹭热度,蹭好运”。
再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地区都有正月不剪头的说法,说正月剪头死舅舅。其实这个“死舅舅”纯属是无稽之谈,以前有句俗语就是“正月不剪头,思旧。”后来就慢慢的演变成了“死舅舅”,这个绝对给外甥要红包找到了光明磊落的借口。
一个正月不剪头,所以在过完正月之后,马上就要箭头了,二月二这天有有着这么美好的寓意,当然人们都会选择在这天剪头,来蹭蹭“神龙”的好运了。
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3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引龙
在山西,应该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节日知识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填仓
今天的节日一早,大家起床后,要用草木灰以“灰圈”形状遍撒房周围和院落各处,以避毒虫之害;有的把灰或谷糠之类的东西撤在地上,撤出一条线来,从室外的井边河边一直引到屋内的水缸边,有的甚至还围着水缸绕一圈,这称作“引龙回”,意思是希望治水的龙这年能给大家带来足够的雨水,保证五谷丰登;有的还在院内场地上用灰撤画粮仓、粮囤等图案,中间挖一小坑,埋放些五谷杂粮,称为“围囤”、“撤关子”,并以瓦片相盖,称作“虫不吃”。在开封淮阳一带,撤灰圈则在黄昏进行,不仅农民家,粮行米店也撤,所撤灰圈有数十个至二十余个,大如磨盘,内套层层小圈,最小者如酒蛊大,中间松土成芙,分别埋入五谷等,意囤尖关子高,俗称“填仓”。
戴麦
邓县人二月二早起则要到地里拔一些麦苗回家,用绳子系住戴在小孩的衣服襟上,说:“戴戴麦,活一百。”淮阳人二月二早晨要到麦田里去转游,边走边瞅,瞅着个铁钉什么的,别说有多高兴了。
因为人们认为,“二月二拾个铁,活一百”。XX县一带这天不干活,认为:“二月二龙抬头,打不得碾子使不得牛。”然而豫东要在这天试犁,嫁接果木,认为此日试犁“手巧”,嫁接果木,“果子旺盛”,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五谷及瓜果种子,谓之“献生子”。此日,男人们都要剃头理发,以应“剃龙头,洗龙角”之吉利。
因为二月之初,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的前后,有时甚至二月二就是惊蛰。惊蛰的“惊”是“惊醒”,“蛰”是“蛰伏”,是说动物的冬眠。惊蛰的意思就是说,春天已经暖和起来了,冬眠蛰伏的动物随着那滚滚的春雷也苏醒过来。因此,人们便想了许多点子要征服它们,哪怕是意向的征服,也就是精神上的征服也行。如二月二这天傍晚,大人小孩儿要拍瓦片,一边拍一边念叨:
拍拍,拍瓦哟,蝎子出来没爪哟。
拍拍,拍门墩,蝎子出来不蚕妞儿。
拍拍,拍门框,叫它五毒见阎王。
拍拍,拍门墩,蝎子灿蜒长虫断了根。
照墙根
在河南的地方二月二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家庭主妇要手执面杖敲打梁头、门头等,口念祈福祝词,诸如:
二月二敲门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敲梁头,大囤尖小囤流。
未成年的小儿则遵从父母之命手打灯笼遍照家中的墙根,俗称“照墙根”。据说“二月·二照墙根,蝎子灿蜒死一堆儿”。在唐河一带,小儿则于早上一手执蜡烛,一手用棍敲打梁头,口念:“二月二,照蜡把,蝎子出来没尾巴。”
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4一、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
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三、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习俗一:二月二龙抬头理发
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长辈们希望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而且不理发,头太重了抬不起来,不能“龙抬头”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谐音,表示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习俗二: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除了上面传说中讲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爆玉米花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吃”俗:
1、“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2、搅团: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3、“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四、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
1、二月二来龙抬头,我的祝福有看头。幸福生活又起头,美好日子有盼头。快乐奔跑在前头,好运握在你手头。烦恼掉在你后头,幸福驻进你心头。
2、二月初二龙抬头,祝福短信送到手;读着短信啃猪头,好吃好喝好兆头;看着短信去剃头,有说有笑有朋友;发个短信给朋友,事业更上一层楼。
3、二月春风龙抬头,吉祥如意好彩头。财运刚刚冒出头,幸运悄悄立上头。福运绵绵在前头,好运多多在里头。喜鹊喳喳闹枝头,命犯桃花砸你头。
4、二月二龙抬头,剃个“盖世无双”头,烦烟愁云都溜走;炒个“黄金盛世”豆,幸福相伴到永久;送个“法力无边”扣,吉祥如意快乐有,祝你四季平安,龙马精神!
5、二月二,龙抬头,好兆头,新开头。龙抬头,吉祥头,好日子,有盼头;龙抬头,如意头,好工作,有奔头;祝愿你,好运多,幸福多,好事多,无尽头!
二月二之前不能剪头发51引钱龙
①山东地区用灶烟在地面画一条龙。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虫都躲起来,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有益。
②晋西北地区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圈内,牵线回家,用容器盖住即成。
③还有地区在这天清早,人们从井里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谁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钱龙,这年财运就会非常好,所以经常出现凌晨争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2敲龙头
敲龙头唤龙醒来: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3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很多人腊月都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4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吃面条叫食“龙须”,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5吃猪头肉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6芥菜饭
芥菜饭是浙江温州传统的汉族小吃,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过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芥菜爽口好吃,含有大量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
7爆米花
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那时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时还有关于龙王为救黎民百姓违抗玉帝旨意的传说,玉帝要金豆开花才放他,民间于是炒玉米爆开花救出龙王的故事。
8放龙灯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9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10祭 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11居家禁忌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12接姑娘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过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轻松而愉快。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1、年初二,穿新衣,回娘家,心欢喜。见双亲,作个揖,问个好,送上礼。敬杯酒,表孝意,天伦乐,好福气。只吃枣,不吃梨,全家亲,永不离。
2、年初二,回娘家,以下几点要牢记:表孝心,传孝意,父母恩情多感激;买东西,别太贵,不重价格重心意;捶捶腿,敲敲背,也让二老享福气。祝全家快乐!
3、初二回娘家,嘻嘻又哈哈。左手打电话,右手红包挎。前方开心开道,后方幸福簇拥。上有祥云笼罩,下有地阔八荒。东有吉祥如意,西有福星高照。南有滚滚财源,北有好运昌达。怀搂如意伴侣,幸福温馨甜蜜。夫妻同甘共苦,爱情矢志不渝。愿你新年初二万事大吉!
“初二回娘家”蕴涵男女平等观念
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这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中国古代有男尊女卑的讲究,妇女地位很低,出嫁从夫,民间还有谚语“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意思就是指出嫁的女人不得无故回娘家,更多的时间是要伺候公婆和丈夫。
过年时女方必须在婆家过,这是规矩。如果女儿想给自己父母过年,只能等到初六以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观念的萌芽,女方初一待在婆家,初二就要马上回娘家拜年,这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