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区会带来哪些好处?

问答 0 30

撤县设区会带来哪些好处?,第1张

撤县设区会带来哪些好处?
导读:相信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现如今河北邢台市撤销设区的提议经过了国务院批准,意味着邢台市即将完成2个撤县设区的操作。比如撤销南和县,设立南和区;比如撤销任县,设立任泽区;比如撤销邢台县,并入襄都区和信都区(桥东区和桥西区更改后的名字)。当然这种

相信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现如今河北邢台市撤销设区的提议经过了国务院批准,意味着邢台市即将完成2个撤县设区的操作。比如撤销南和县,设立南和区;比如撤销任县,设立任泽区;比如撤销邢台县,并入襄都区和信都区(桥东区和桥西区更改后的名字)。当然这种撤县设区操作在是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毕竟有的县名字和市的名字相同,总是不太正常,很容易引起歧义。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撤县设区,是保持比较积极的态度的,因为撤县设区,会在不同程度上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还会让该地区拥有跟普通县不一样的待遇和权利。那撤县设区都会有哪些好处呢?接下来,笔者就给大家全面地分析一下,看看撤县设区都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1、对老百姓而言是件好事

可能在撤县设区之前,县里的老百姓只是一个“县民”,而在撤县设区之后,老百姓就会变成“市民”。“市民”和“县民”有什么区别?那区别可就大了!首先,你成了“市民”之后,肯定会享受到“市民”的待遇,也就是说会享受更好的公共交通设施,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和民生等事项,会纳入城市管理,当然还有社会保障体系。而且除了这些生活保障外,撤县设区成为“市民”后,老百姓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毕竟市里的工作,跟县里的工作,薪资标准不在一个水平上,工作机会也有所区别。所以撤县设区,对于当地的老百姓而言,应该是件好事情,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很多,生活待遇和就业机会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2、对于市政府而言也是件好事

大家都知道,作为市政府,其实是非常希望扩大自己的市区范围的,而撤县设区就可以实现扩大市区范围的目的。那为什么市政府会愿意这么做呢?答案就是2个字:财政!大家都知道,每个市级政府都希望自己的财政做得非常漂亮,而经过撤县设区之后市区范围扩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原来归县里管的财政项目,就要归到市里管了。具体有哪些项目呢?比如说土地规划上的东西,比如工程建设方面的东西,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可是一件比较大的肥肉,尤其是土地规划权,那几乎就等同于白花花的银子啊。所以一般来说,市级政府对于撤县设区是非常热衷的,所以撤县设区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更加有助于市级政府的发展。

1、对普通民众来说,撤县设区之后,自己的身份由县民变成市民,首先在面子上得到了满足,同时能够更多的享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带来的就业、居住、医疗、教育、交通、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升级优化。

2、对县区政府来说,撤县设区后所在地成了城市的组成部分,能够和所在城市统一进行城市规划、国土管理、交通建设、产业布局,有利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以及招商引资等。如果所在城市是副省级城市,相关人员还能带来行政级别上的提升。

3、对县区所在城市来说,县改区后扩大了所在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管辖面积,以及GDP总量。城市的排名以及城市可以支配的空间和资源都会明显增加。

法律依据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第一条 、设立县级市的标准(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十二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十五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十五亿元(经济指标均以一九九0年不变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十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一百元,总收入不少于六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撤县设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撤县设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县改区,要从市辖区调整入手,本着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则进行。

中国地域辽阔,各大城市之间以及单个城市内部城区之间在区位、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查研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从严控制县改区,防止大中城市市区范围不合理地盲目扩大。

扩展资料:

撤县设区标准:

1、依靠国务院批转民政部1993年38号文件《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由于近十多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各地撤县设区的申请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民政部出台了一个《市辖区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允许直辖市和地级市设立市辖区。

2、其中市区总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每60万人可设立1个市辖区。最小的市辖区人口不得少于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不得少于10万人。

3、对于中心城市郊县(县级市)改设市辖区,须该县(市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业人口不得低于70%;第二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5%以上。改设市辖区的县(市),全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不得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对应指标的平均水平。

-撤县设区

家乡澄江县要撤县设市了,拟更名为“抚仙湖市”。因为境内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第2深淡水湖泊——抚仙湖。

“传说天上有肖、石二仙因慕‘澄江海’的清澈明净,驾云来到湖边,被这瑰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久之,二仙搭手抚肩化为山石。抚仙湖也因此得名。”,因这美丽传说,“抚仙”一词被当地人民用来修饰琉璃万顷的高原湖泊。

从字词的角度来拆解一下“抚仙湖”这个名词。“抚仙”一词,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直译为扶持而立的神仙。结合当地传说来看,“抚仙”一词解释为:搭手抚肩的仙人,也还算能与字面意思同在一个轮廓中。

“抚仙湖”一词中,前面的“抚仙”二字很显然是用来修饰末尾的“湖”字,“抚仙”二字无疑是“抚仙湖”这一词语的中心词汇。例如鄱阳湖、洞庭湖、青海湖等等,都可以用此方法进行论证。再比如“西湖”一词,“西”字表方位的,用来修饰“湖”字,根据字面意思可理解为位于西边的湖泊。按地理位置来看,西湖也确实位于杭州的西面。所以,名正言顺、有理有据比任何空虚的噱头都更具有说服力。

抚仙湖市,如果在抚仙湖后面加上一个“市”字,实际是使用了“抚仙湖”整个词来对“市”字进行修饰。先不说“抚仙湖市”一词的语感是否能够抑扬顿挫;从词性和结构成分来看,“抚仙”要同时对末尾两字进行修饰,导致“湖”字与“市”字在词语性质和结构组成上均相同,有臃肿冗余之嫌;再者,对于行政区划的名称而言,除了打响名胜风景的王牌之外,内涵与蕴意也很重要。比如安徽省徽州市易名黄山市就是前车之鉴,脱离人文底蕴,标新立异的命名并不能众望所归。

综上,澄江县撤县设市,市级名称使用“抚仙市”或比“抚仙湖市”更能还原抚仙湖本来的意境,况且,如果使用“抚仙市”作为城市名称,抚仙湖位于抚仙市内岂不是合情合理?此外,坊间呼声较高的“仙湖市”,除了口感很好外,“仙湖”指代不明,实际毫无意义,略显俗气,也经不起推敲。故,抚仙市是否应该考虑一下?

兴宁撤县为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位置:兴宁位于广东省,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边缘,撤县为市后更便于融入珠三角经济圈。

2 旅游资源:兴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撤县为市后更有利于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形象。

3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兴宁的实力不断提升,具备了撤县为市的基础。

4 人口密集:兴宁的人口密度较高,撤县为市后可以更好地管理人口,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总之,兴宁撤县为市是基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和人口密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一、撤县设区的利与弊是什么

1、撤县设区的利与弊如下:

(1)利,市能够比县有更为灵活的土地政策,可以争取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对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等的投资肯定会相应增加,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可以再上新台阶;

(2)弊,农业优惠变少,因县域发展重心转变了,肯定是不利于向上争取更多农业发展方面的倾斜政策,以前的农业优惠政策变少。所以这点对一些农业大县未必可以带来多大好处。

2、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第六条

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的撤销、更名、驻地迁移,由依法批准设立各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审批。

第五条

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变更时,同时报送民政部备案。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撤县立市要哪些条件

1、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五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万人以上;

2、工农业总产值三十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3、国内生产总值在二十五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百分之三十五以上;

4、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两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设立县级市及地级市标准中的财政收入指标,将根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由民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适时调整。

桐城1996年撤县设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桐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连续五年县级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亿元,财政收入332亿元。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2008年成功成为安徽省首批省管县(市)之一,该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亿元。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印刷包装、机械加工、羽绒制品等行业优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青草香”大米、“桐城小花”茶、“龙眠山”茶油、桐城水芹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扩展资料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6年桐城县下辖8区(范岗区、青草区、双港区、金神区、大关区、孔城区、石河区、黄甲区)、3镇(城关镇、孔城镇、青草镇)、53乡、1个管理区(鲟鱼)。11个居民委员会、468个行政村,实行镇管村体制。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所辖区域不变。2004年5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罗岭镇由桐城市划归安庆市宜秀区。2006年9月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为12个镇、2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底,桐城市辖12个镇、3个街道,另设有2个开发区,桐城市人民政府驻文昌街道。

-桐城

1、邵东。邵东市大力实施“兴工旺商、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以全省经济十强为发展目标,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篇章。邵东市先后获评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箱包和打火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等多项“国、省字头”殊荣。

2、长垣。9月28日上午,长垣撤县设市揭牌仪式在长垣市政府大楼前举行,省民政厅、新乡市、长垣市等相关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等近千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此次揭牌意味着,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长垣县终于完成“撤县设市”目标,成功晋升为长垣市。

3、宁乡。2017年12月3日,宁乡市成立大会举行,宁乡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正式揭牌。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出席大会并揭牌。多年来,宁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6年,宁乡完成GDP1098亿元,跻身全国百强县第35位;到2017年,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5位。随着开发开放、产业集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宁乡撤县设市势在必行。

4、祁阳县、道县。2015年10月,永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了永州市政府关于祁阳县、道县撤县设市的议案及说明,并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祁阳县、道县撤县设市的决议(草案)》。永州市政府议案提及,永州市政府同意祁阳县、道县撤县设市,并将采取积极措施,组织相关方面依法依程序申报。2019年5月,永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在回复网友关于“祁阳县撤县设市进展状况”的询问时透露,“据了解,祁阳县申报撤县设市工作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