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丰镇的民俗

问答 0 20

禾丰镇的民俗,第1张

丰镇的民俗
导读:禾丰镇里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在厅堂大门上方,画一匾额,书之4字 (有的3字),称之曰“门榜”。这些匾额形态各异,书法风格不一,门榜的内容各姓氏家族有很大的不同。奇特的民屠样式配上意蕴丰富的门榜,展示出客家民居独有的文化魅力。  禾丰镇

禾丰镇里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在厅堂大门上方,画一匾额,书之4字 (有的3字),称之曰“门榜”。这些匾额形态各异,书法风格不一,门榜的内容各姓氏家族有很大的不同。奇特的民屠样式配上意蕴丰富的门榜,展示出客家民居独有的文化魅力。  禾丰镇客家门榜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昭示本性氏家族的渊源,如黄姓的“江夏渊源”,说明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陈、钟、赖、邬等姓的“颖川世第”,说的是以上几姓均望出颖川郡;罗姓的“豫章遗风”,表明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如孔姓的“尼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时期孔氏大思想家孔丘诞生于山东曲阜尼山,其事迹和思想彪炳史册,流芳千古,是孔氏的光荣和骄做,钟姓的“越国家声”,说的是唐睿宗时期,钟绍京爵封越国公的历史事实,钟绍京祖籍赣南兴国(唐时属赣县),精通书法,曾助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后官至中书令,以功封越国公,是赣南籍人的第一个宰相,自然钟姓后人引以自豪。三、反映本姓氏谱系中名人先贤的事迹。如钟姓的“知音高风”“飞鸿舞鹤”,前者记录了春秋时期钟子期和俞伯牙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后者记录了三国时期魏太傅钟繁的书法独树一帜,其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的事迹。杨姓的“清白传家”叙述了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一生高节。曾有人夜怀十金,向杨震行贿,杨震不接受。那个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终不受贿。四、显示门风纯朴、吉祥、兴盛。如书写“忠厚传家”、“耕读传家”、“和为贵”、“安其居”以及“风华正茂”、“桂馥兰馨”等等。

生活在禾丰镇山区的客家村民,有着各种与世不同的传统客规,而客箩体现出的特色更为明显。  逢年过节,禾丰镇客家的村村寨寨,有路便有客,有客便有箩。挑箩,背箩,扛箩,提箩,顶箩,风姿各异。客箩里装着各类礼品,诸如酒肉、花生、布匹、烫皮、炸果子等。选用客箩,禾丰镇人十分讲规矩:迎亲要选用有大喜字的,做生日要选用有大寿字的,孩子降生要用有大福字的,新居落成要用大吉字的。  客箩还是禾丰镇山村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小伙子为获得姑娘们的爱情,往往费尽心思,选用精心制作的有各种花纹和图案的客箩,而箩里盛装的礼物往往也是最贵重最讨人喜爱的。新娘过门进大堂要踩撤满碎花瓣的花箩,这样既可净身,也有步入富贵之意。而在庆贺喜事时,谁家收的客箩多,谁家也最荣耀。 禾丰镇人常常聚在一起饮酒,平时宾客偶至,必呼酒留饮。酒是待客的必需品,每逢庆贺喜事或欢庆丰收,则大饮大喝,百日之劳,一日之泽,家家扶得醉人归。摆酒宴已遍及各种喜庆活动中。酒宴的名称一般以酒宴的内容而定,如婚嫁喜事叫“暖轿酒”、“结婚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满月做“满月酒”;老人过生日要做“暖寿酒”;春节时要请“春酒”,耕作中有“栽禾酒”、“圆禾酒”;工匠学徒有“进师酒”、“出师酒”;建房盖屋,动工之日请“落石脚酒”、“上梁之时请“上梁酒”,竣工之时要做“圆屋酒”;迁居、暖灶要请“过火酒”、“暖灶酒”。这种“做酒”活动自然不仅仅是饮酒而已,实际上多是菜肴丰盛的筵席,然而却被禾丰镇人冠以“酒”的名称,可见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禾丰镇人传统的酒主要是米酒和谷烧两种,其它酒都是这两种酒派生出来的,如蜜酒、冬酒、伏酒及各种药酒。米酒俗称水酒,是家庭自制的酒,原料是糯米。谷烧俗称烧酒,原料是舢稻或粳稻。90年代以来,啤酒也逐渐盛行。如今的马安人,仍非常热情好客,酒仍是人们交际、礼尚往来,宴请宾客的重要饮品。  喝擂茶,也是禾丰镇人一项传统。擂茶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饮料。作法是将生米、茶叶、生姜用水浸泡后,放在陶制的擂钵里,用山植木 (或油茶木)制成的木棒 (俗称擂糙)反复碾磨成糊状,再拌入韭菜、菜豆,加适量的细盐,兑上温水,在锅里煮成稀粥,食用时,茶面上再撒上各种佐料,品种随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就饮时,宾主在茶桌边团团围坐,桌面上放上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炒烫皮、炸米果、蜜饯等。主人依次献茶。这种擂茶,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所以客家人视之为饮料中的佳品,不仅用来敬祖、待客、欢度喜庆,而且也是家人常喝常饮,丰富生活的家风美俗。

上犹历史悠久,在原社会晚期就有了人类活动。自南唐保大十年改上犹县至今,留下不少历史古迹和古建筑,以及骚人墨客和遗墨。 东山寺:位于县城东山半腰,下临仙人湖,依山傍水。古为上犹“八景”之首,始建于宋代,元代御史哈麻有诗刻于悬崖。明代建书院于此。清代咸丰年间重修至今。现在长年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游人如织。在寺中有一棵百年之久的黄栀子树,四季花开,花颜各异。 登龙塔:在县城东郊,塔高26米,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建造,清光绪年重修。 文兴塔:位于县城南山上,塔高26米,为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建造。

民间庆寿礼仪:庆寿名目繁多,有三朝酒、满月酒、过周酒和每满十岁的“做生日”(县北逢十做寿,县南逢十一做寿)。庆寿是先贺后请,不贺不请,寿礼有寿饼、寿烛、布料、三牲等。寿筵两餐,头天的“暖寿酒”,正日的“拜寿酒”,富户和权贵者还要举行拜寿礼仪。

民间建房和迁居习俗:建房要请堪舆择“三定”:一是定地基,俗说要选择“风水宝地”;二是定方位,俗说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俗说“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仍要供奉数年。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糍”。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过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着的火屎,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着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项用具须贴上红纸。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放鞭炮贺行,叫“送火”。走至新居门口,同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有些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迎新邻。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安放祖宗牌位。迁居时,女儿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进新屋。路途上切忌碰上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婚假习俗:媒人初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开出姑娘的生辰八字给男方,俗说“开小八字”;谈定三茶六礼,由男方选择吉日纳采传庚,俗说“开大八字”,今谓“订婚”;婚期前一天,新郎要理发洗澡,男方要杀猪升号,发轿至女方,贫富人家有棉轿、花轿之别。于归之时,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新娘要剃脸、洗澡、“辞神”。辞神后由侍爷抱进轿里。出门后,一路上不敢回头。到夫家拜堂时由契母牵出桥,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暨长辈亲眷,然后夫妻对拜,饮交杯酒。拜完堂由契爹抱进洞房(也有用新席传递走进新房),晚上亲朋闹房,次晨由家婆带入厨房,名叫“睄灶”。迎娶时,男方要给女方多种财礼,如辞神礼、插花礼、剃脸礼、开剪礼、开勺礼、开门礼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宾客给男方送礼,内亲要加送鸡酒,给女方送礼,多为衣料,长辈要另送“压袋礼”。

丧葬习俗:入殓和安葬要择“吉日”,请道士做“功课”,俗说“招魂”、“做香火”。入殓前要“买水”洗尸。安葬前夕,要举行祭奠仪式,有家祭、路祭。一般由子孙、家庭叔孙、内亲等按辈大小依次烧香磕头。权贵者还要举行路祭点旌,入殓完毕和安葬之前,儿孙辈跪在棺材周围吃一餐饭,俗说“食材(财)饭”。安葬出殡时,儿孙要披麻戴孝,穿草鞋,持孝棍,一路丢纸钱,俗说“丢引路钱”,权贵者抬棺游街,以示派场。抬棺出殡,有四人扛和八人扛之分。安葬后,要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不等,俗说“做归山灯”。办丧事时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后请饭。礼物送烛帛、祭轴、祭礼等。

民间禁忌:孕妇忌摸东西,妇女的短裤忌当众凉晒。凡事讲究“吉利”,凡逢喜庆、年节、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冇”。小布、大沽等地“帽子”要说成“有子”,因为“帽”与“冇”谐音。农历每月初五日俗称“月忌日”,诸事不宜。五月十三日俗说朝王杀子日,诸事不宜。正、九(农历正月、九月)忌离居。逢七忌出外,逢八忌回家。数词“四”改说“红”,因为“四”与“死”谐音。年初三,俗称“三重日”,忌出门、煮饭。年初五“月忌日”,又说是米谷神生日,忌煮饭、出门、开张。分龙日忌晒衣服、挑尿桶。年初一和花朝日忌用针,白露时刻忌洗脸,俗说洗了脸,脸上会生白斑点。生了小孩忌屋内打钉,和房前屋后动土。泥水匠、“五子”(戏子、渡子、剃头子、仵作子、吹打子)和戴孝服的人,逢年过节忌进他人屋内。如果小孩被人惊吓,则要那人剪些指甲拌裤带煎水给受惊者喝。如果小孩被家畜家禽惊吓,则要在那个畜禽身上拔点毛塞在小孩身上。一般人突然受惊,则要“呸呸”地吐口水。门前屋后和坟墓最忌随便动土。“后龙山上”忌乱砍树木。一年中只有冬至日、小年日、大年日百无禁忌,诸事皆宜。

1建房习俗

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3“崇九”风俗

因“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婚姻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饼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偕九)肉,韭菜豆腐等。

在建新房子时,通常要挑选初九、十八日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上学启蒙都要食韭菜。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长长久久。连客家山歌也用“韭”喻“九”,如:“燕子衔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

4出嫁带伞

客家人流传有一种习俗:女儿出嫁必备两把纸伞作为嫁妆,因繁体的伞字为伞,字中有多个人字组成,以伞送女出嫁,取其“多子多孙”的吉意。儿子16岁成年之际,父母也会送给他一对纸伞,因“纸”与“子”同音,且张开后呈圆形,以示他已成年,要开始自己的事业,预示其日后事事如意圆满。

5送灯打甑盖

"送灯打甑盖"是赣南客家人富有特色的一项喜庆活动。它既是春节期间舞花灯、闹元宵的内容之一,又是客家婚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当年娶媳妇的人家,翌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九到十五),新媳妇娘家及族亲好友,都必须向新婚夫妇敬送一盏"麒麟送子灯",祝愿新媳妇早生贵子。而婆家除隆重接待宴请来宾贵客之外,当晚还必须举行赞唱玩闹"打甑盖"的活动。

参考资料

闽南网-客家人建房和迁居习俗的今昔之变

闽南网-客家人的“崇九”风俗

闽南网-客家女人出嫁带伞的习俗

闽南网-有趣的赣南客家婚俗:送灯打甑盖

仙下乡人常常聚在一起饮酒,平时宾客偶至,必呼酒留饮。酒是待客的必需品,每逢庆贺喜事或欢庆丰收,则大饮大喝,百日之劳,一日之泽,家家扶得醉人归。摆酒宴已遍及各种喜庆活动中。酒宴的名称一般以酒宴的内容而定,如婚嫁喜事叫“暖轿酒”、“结婚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满月做“满月酒”;老人过生日要做“暖寿酒”;春节时要请“春酒”,耕作中有“栽禾酒”、“圆禾酒”;工匠学徒有“进师酒”、“出师酒”;建房盖屋,动工之日请“落石脚酒”、“上梁之时请“上梁酒”,竣工之时要做“圆屋酒”;迁居、暖灶要请“过火酒”、“暖灶酒”。这种“做酒”活动自然不仅仅是饮酒而已,实际上多是菜肴丰盛的筵席,然而却被禾丰镇人冠以“酒”的名称,可见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仙下乡人传统的酒主要是米酒和谷烧两种,其它酒都是这两种酒派生出来的,如蜜酒、冬酒、伏酒及各种药酒。米酒俗称糯米酒(或水酒),是家庭自制的酒,原料是糯米。谷烧俗称烧酒,原料是舢稻或粳稻。90年代以来,啤酒也逐渐盛行。如今的仙下乡人,仍非常热情好客,酒仍是人们交际、礼尚往来,宴请宾客的重要饮品。喝擂茶,也是仙下乡人一项传统。擂茶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饮料。作法是将生米、茶叶、生姜用水浸泡后,放在陶制的擂钵里,用山植木 (或油茶木)制成的木棒 (俗称擂糙)反复碾磨成糊状,再拌入韭菜、菜豆,加适量的细盐,兑上温水,在锅里煮成稀粥,食用时,茶面上再撒上各种佐料,品种随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就饮时,宾主在茶桌边团团围坐,桌面上放上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炒烫皮、炸米果、蜜饯等。主人依次献茶。这种擂茶,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所以客家人视之为饮料中的佳品,不仅用来敬祖、待客、欢度喜庆,而且也是家人常喝常饮,丰富生活的家风美俗。

客家祖地宁化的酒文化有其独特性,首先表现在饮酒的普遍性。客家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会饮酒,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都饮米酒。酒是他们平时交际待客的必用品,至于逢年过节、喜庆寿诞,那种捋袖猜拳、推杯换盏的样子更是司空见惯。客家人之所以普遍会饮酒,其中重要因素是饮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宁化是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以种植稻谷为主,而酿制米酒的主要原料就是稻米。客家人饮的是用糯米酿制的水酒,很少人喝“高粱”之类的烈性酒。这种水酒,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酿制,且一般都由女性承担。酿酒技艺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之一。

宁化为什么水酒盛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宁化水酒味美香浓为任何红黄类酒所莫及;二是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酿。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蒸熟后,倒至簸箕上充分摊冷,然后盛入坛中,将“酒饼”(即曲药)研碎调冷开水淋撒饭上拌匀,中央挖一“酒井”,加盖并保温3天,即见酒井中渗有酒酿,若置阴凉处保存,越存越香,经年不坏。舀酒酿(未兑水的米酒就叫酒酿)于锡制壶中,兑水炖开,俗称“水酒”,其特点是醇厚自然,不加酒精,老少皆宜。享用者都用大碗,无不称快。

其次,宁化酒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做酒”的广泛性。宁化客家人几乎所有的喜庆筵席都叫酒席,办筵席请客俗称“做酒”,这是很独特的酒文化现象。古人云:“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可见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各种礼仪交际、聚会合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干脆把聚宾待宾之宴会叫“做酒”或“请酒”,充分说明酒在各宴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宁化客家祖地的酒宴十分广泛,遍及各种喜庆活动中,这种酒宴一般以酒宴的内容来称为“某某酒”,比如婚嫁中有“暖轿酒”“结婚酒”;小孩出生之日要做“三朝酒”,半月要“吃姜酒”,满月做“满月酒”,周岁要做“过周酒”;老人过生日要做“祝寿酒”。还有“毕业酒”“栽禾酒”“拜师酒”“出师酒”“上梁酒”“圆屋酒”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这种“做酒”活动自然不仅仅是饮酒活动,实际上多是菜肴丰盛的筵席,然而却被冠以“酒”的名称,可见酒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再次,宁化以“酒”为礼盛行。在宁化的乡村,酒不仅用在喜庆筵席之上,而且是非常普遍的礼品。在他们的各种“送礼”贺喜、礼尚往来活动中,酒往往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结婚时男家内亲要送猪肉、鱼、鸡、酒、镜屏等物来祝贺婚事,这些礼物用扁担挑来,俗称“酒担”。酒一般用小酒坛装着,置于“酒担”两头,一般由男方的舅舅挑来,外甥要远远地去接“酒担”,并放鞭炮。结婚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送一定数量的肉、鱼、三牲,酒自然更不可少,但有时直接送糯米,由女方自行酿酒。还有如孩子出生,父亲须备阉公鸡一只、酒一壶、鞭炮一挂前往岳父家报喜,俗称“报姜酒”,娘家则反送鸡、蛋、酒等,俗称“送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