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扩展资料:
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限的时期,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与“二簧”。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
京剧代表人物:
1、卢胜奎
卢胜奎(1822~1889)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江西人(一说安徽人)。
绰号“卢台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三庆班主持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宗余派(余三胜)。
深受程长庚器重,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同名的有早期山东梆子知名老艺人卢胜奎。
2、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
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3、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京剧小生。同光十三绝之一。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祖籍江苏常州,1832年1月11日,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生于苏州吴县;逝世:1912年,农历壬子年。
4、时小福
时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剧青衣演员,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
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
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
5、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中国内地京剧演员。谭鑫培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
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 影响深远。
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代表剧目有《定军山》、《四郎探母》和《战太平》等。谭鑫培1917年逝世,享年70岁。
-京剧
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戏曲演唱会主持人主持词,仅供参考。
戏曲演唱会主持人主持词篇一开幕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嘉宾:
晚上好!
今夜群星荟萃、灯火辉煌;今夜黄梅飘香,新蕾绽放。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前夕,我们欢聚一堂,庆祝安庆电视台"黄梅阁"戏迷俱乐部网络分部成立一周年,讴歌黄梅艺术又添新章。戏曲是国之瑰宝,网络是友谊桥梁,戏迷俱乐部是社会文明的产物,网络俱乐部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今夜有安庆黄梅戏艺术家吴美莲董家林江丽娜 ;安庆电视台黄梅阁栏目著名主持人王贝贝;以及黄梅戏明票、高手前来献艺,还有许多爱好戏曲的网友、戏迷前来助兴捧场,同我们一起共祝庆典,共兴戏楼,共构和谐,共迎“十七大”召开,共建网络大家庭!携手浇灌黄梅奇葩!现在我宣布:晚会开始!
序幕启……
男主持: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
泱泱华夏,灿烂文化源远流长;梨园菊圃,锦绣黄梅吐艳争芳。黄梅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二百多年来,聚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之长,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发展成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女主持: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咏梅为最,大江南北,黄梅戏剧源远流长。她以梅花的品格风韵独胜,以独特的乡音神形俱清,标格秀雅,情操凝重,别具一格。请欣赏晚会:第一乐章《黄梅傲雪》
男主持:梅花自有清风骨,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冷艳偏宜到玉堂。黄梅戏从“草台戏”到举世闻名的“中
国乡村歌剧”历经磨练,饱尝沧桑,多少人为之奋斗,多少人为之弘扬,才得今日的辉煌!请欣赏哑木头为大家演唱的黄梅歌---《轻歌曼舞唱黄梅》
女主持: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若问风雪何所惧,梅花品格举世闻。黄梅戏班最早在安庆市怀宁、岳西一带,源于民众,建在民间,今天,却成为了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闪亮的金色“文化名片”。 今晚有幸请来安庆黄梅戏
女主持:戏楼无所有,唯赠一枝梅。真诚感谢各位艺术家和我们戏迷在网络舞台上同台献艺,共庆俱乐部周年华诞,同迎黄梅新蕾再吐芳香。请听曾在戏坛多次获奖,虽已离开艺苑多年仍酷爱黄梅的戏曲天祥为大家演唱《喜脉案》选段---做黄帝也难难难
女主持:黄梅花开香满人间,黄梅艺术春光无限。有艺术家的造就,有戏迷的喜爱,黄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今晚,有老一辈的黄梅戏爱好者,她们宝刀不老,雄风犹在;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戏迷,她们英姿飒爽,风韵犹存。请大家欣赏网络名票牧童为大家演唱《桃花女》选段---在绣楼
男主持:风霜雪雨又何防,迎风傲骨雪中放,廋枝初绽含苞蕊,傲雪迎春洒芳香。黄梅戏具有柔和委婉、通俗易懂,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等特长,是具有浓郁地方风格,既具经典性,又具流行性的艺术。笑语为大家演唱的《女驸马》选段---民女名叫冯素贞
女主持:只道琼枝合瑶台,谁知大地处处栽。春寒料峭迎风展,万木丛中香自来。严凤英王少舫一代宗师辛勤耕耘,用血汗培育了黄梅迎春斗雪,香满人间。请欣赏天涯共此时为大家演唱的《陈州怨选段》选段---一弯新月
男主持:梅花迎春百花开,独战风寒迎春来。江南江北春烂漫,寄言蜂蝶莫疑猜。黄梅戏的一些当代名家,以及许多幕后英雄和数不尽的戏迷,为之发展不断追求,彰显黄梅再开二度。请欣赏-燕姐姐为大家演唱《小辞店》选段---花开花放
女主持:东风化雪春日亮,蕊寒枝瘦凛冰霜,莫道梅花斗风雪,只闻黄梅醉清香。请欣赏晚会:第二乐章《黄梅迎春》
男主持: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请欣赏淡淡清雨为大家演唱的 《桃花扇》选段---满楼霜月
女主持:梅雪争春未肯降,文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翻开历史的画卷;拂去岁月的风霜,两百多年,黄梅戏得皖西南山水之灵气,承皖江文化之精华,如曼妙的村姑,风姿绰约,翩翩起舞,像迎春的红梅,清香四溢,情撒人间。秋月冷为大家演唱的《金玉奴》选段---江水滔滔
男主持:天上撒甘露,黄梅到人间,靠芬芳泥土的养育,靠晶莹雨露的滋润,新蕾迎春放,梨园添辉煌!请欣赏飞 儿为大家演唱《祝福》选段---红灯响炮千家醉
女主持:黄梅迎春生机无限,乡野清音戏坛奇葩。愿网络俱乐部年年增新色,愿戏迷天天都开心,愿黄梅艺术永远春天。
请欣赏 花亭湖《蓝桥会》选段---年年有个三月三
男主持: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它百花中。黄梅戏剧目众多,精品佳作,艺术精湛,形式自由,通俗易懂;融多元文化艺术为一体,又保持着它独特的地方风格,实现了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请欣赏欢歌为大家演唱黄梅现代剧《未了情》选段---只恐此生难聚首
女主持:山清水秀春常在,春意浓浓百花开,百鸟齐鸣花似锦,一曲黄梅送暖来。黄梅戏曲调婉转优扬,唱词脍炙人口,人人喜爱。请欣赏杏儿为大家反串《卖油郎》独占花魁
男主持: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犹存香。戏曲道不尽人间事,唱不完人间情,戏文再现育人处,恰似一本教科书。梦 醒为大家演唱《未了情》选段---答应我
女主持:黄梅报春又争春,山村歌剧吐清情,网络内外情激奋,天下戏迷一家亲,再次欢迎各位朋友光临花戏楼,关心黄梅艺术的发展。请欣赏:晚会第三乐章《黄梅争艳》
男主持:应是画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今晚,安庆电视台“黄梅阁”栏目著名主持人王贝贝专程赶来祝贺我们俱乐部成立一周年,有请
王贝贝闪亮登场!
女主持:梅花为信物,别具一格送友人,黄梅再争艳,拟物象剧传深情。黄梅戏艺术发展到今天,有民众的关爱,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历代艺人的传承创新功不可没。真可谓“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请欣赏黄梅秀秀为大家演唱《泪洒相思地》选段---盼郎归
男主持:“梅花是我,我爱黄梅”,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欲传春消息,遗貌又取神,黄梅花千树,清音烙铭心。请欣赏网络名票李笑为大家演唱《》选段---适才点点滴滴责小妹
女主持:红梅懒赋赋黄梅,逞艳先迎心欲醉。百花迎春知时节,黄梅艺苑添芳菲。请欣赏张大哥为大家演唱《龙女》选段 ---论医道他真是不同凡响
男主持:唱响黄梅戏,打起徽字牌。走过一村又一庄,村里村外齐欢唱,唱的是宛转悠扬的黄梅腔。请欣赏再吐芬芳为大家演唱《徽州女人》选段---井台打水
女主持:黄梅戏传遍祖国大地,走遍了四海五洲,喜闻乐见,享誉全球。听不够,评词花腔黄梅调;看不够,水袖长衫舞悠悠,共祝愿黄梅不老芬芳永吐,共祝愿梅开二度锦绣常留!请欣赏水莲为大家演唱黄梅歌---人间处处唱黄梅
闭幕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艺术盛会四海礼赞、凝心聚力再创辉煌。今夜,我们同唱黄梅曲,同吟赞梅诗,同抒爱梅情,同做育梅人。情系银纤,歌满视频,用黄梅装点的花戏楼,用欢歌营造的网络戏迷俱乐部,新蕾绽放,芬芳四溢,万户飘香。感谢各位朋友倾情演出,感谢朋友们深情祝福!朋友们,让我们共同祝愿,花戏楼的明天更美好!网络俱乐部岁岁有今日,年年有今朝!祝天下的戏迷舒心欢笑,祝所有的朋友万事如意!让我们共同创造黄梅戏艺术更加辉煌的明天!晚会到此结束。
戏曲演唱会主持人主持词篇二周: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国庆七天假,欢乐过一周,我是周洁,这位是大家的老朋友魏瑞祥,在这我们先祝各位节日快乐。
魏:是啊,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五十五个生日。在这里我们也对节日期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同志们表示敬意。
周:为了庆祝祖国五十五年华诞,也为了让朋友们在节日期间过足戏瘾,我们录制了三场戏曲演唱会,今天您看到的是第一场现代戏曲演唱会。
魏:周洁,咱这几场演唱会请了不少知名演员吧
周:那是,这些演员既有久副盛名的老艺术家,又有获得国家奖的优秀演员,还有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可以说是老中青会聚一堂,好看极了。
魏:听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是想现在就看到这几场演唱会,远的不说,就说现在,今天第一位登台演出的是那位角呀
周:咱石家庄人当然要先听咱的家乡戏丝弦了,首先登场的是著名丝弦表演艺术家边树森。
1、(丝弦《歌唱西柏坡》 边树森)
魏:(哼一句丝弦拖腔)周洁,家乡戏就是家乡戏,听了边老师这一段唱还真没过瘾。
周:你别着急,下场演唱会就是丝弦演唱会,包你过足戏瘾。
魏:边老师的一段歌唱西柏坡还真让我想起一些事,今年,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迁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55周年,还有子弟兵的好妈妈戎冠秀也是平山人。
周:我曾经读到过著名诗人田间创作的《戎冠秀赞歌》,里面有这样的描写“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朴实的诗句中,饱含着对“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赞美和爱戴。
魏:描写戎艺术作品很多有电视剧,有诗歌,有小说,还有戏剧,周洁你知道吗,今年年初,邯郸东风豫剧团创编了大型豫剧《戎冠秀》,这出戏,没有局限于讲述戎冠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模范事迹,而是把着重点放到了边区刚刚开始推行的民主选举上,就是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戎妈妈那博大的胸怀。
周:听你这么一说这出戏还真有可看之处,咱们是不是让大家先睹为快。
魏:还真让你说着了,咱们还真是先睹为快,这出戏呀还没公映呢。
2、(豫剧《戎冠秀》选段 郭英丽)
魏:现代戏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已经占据了我国戏曲界的半壁江山,同时我们的戏曲艺术也真正做到了“两条腿走路”。周洁,在革命现代戏的舞台上,哪个人物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呢
周:说到现代戏舞台上的人物,从《红灯记》的李铁梅、到《平原作战》的赵永刚、再到《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我觉的每个人物都有他的个性所在,再加上演员的进一步塑造,每一个角色都很丰满,看过之后都挺受感动的。
魏:《江姐》这出戏你看过没有
周:我最早看到江姐这个人物是在**《烈火中永生》,后来又看过歌剧《江姐》,再后来又看过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张秋玲演的江姐,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江姐》等等。
魏:哎,邯郸平调落子剧团也排演过《江姐》,
周:这个还真是不了解,地方戏排演革命现代戏更有它的优势吧。
魏:还真让你说着了,平调曲调优美、细腻委婉。落子在演唱时宽厚宏亮、说唱交织,表演幽默风趣,载歌载舞,乡土气息很浓厚,家乡人看来特别亲切。
3、(平调《江姐》选段 易果田)
魏:周洁,你看过**《野火春风斗古城》吗
周:看过,那里面描写的革命者形象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魏:告诉你我们评剧也有这出戏,它是编剧安西根据李英儒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中国评剧院的老一辈艺术家喜彩莲、马泰、于萍、陈少舫、席宝昆等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周:一点也不错,我也听过里面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象喜彩莲的唱的那段《恨只恨孔梦华》,还有马泰的那段《骂宴》,不仅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气概,更把评剧的唱腔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真是百听不厌。
魏:周洁,想听这出戏吗而且是正宗原味的。
周:你呀就别卖关子了,下面我们请马泰的亲传弟子剧文林演唱《骂宴》一段。
4、(评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剧文林)
魏:周洁刚才咱们听了丝弦、豫剧、平调、还有评剧,下面是不是该听听咱们的省戏河北梆子了。
周:让你说着了,下面这两段唱就是河北梆子。一段是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在六七十年代改编的《龙江颂》,另一段也是省梆子剧院的代表作《洪湖赤卫队》。
魏:真别说,你说的这两段唱还正体现了咱们河北梆子的演唱风格呢,高亢激昂、荡气回肠。
周:没错。下面一起来听听。
5、(河北梆子《龙江颂》 韩建华
《洪湖赤卫队》 彭蕙衡)
周:好,观众朋友们,本期《梨园春》特别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
魏:下周同一时间是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为戏迷朋友们献上的一台同样精彩的演唱会,欢迎电视机前的您届时收看。
周:观众朋友们,下周《梨园春》再见。
魏:再见!
顾名思义,京剧是北京地区的戏曲。不过,大家可能想像不到,京剧这个名称却是上海人的发明创造。
根据专家查证,“京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76年3月2日上海的《申报》上面:“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
这个称呼,不久便在上海流行开来,时常出现在广告、剧评和文人笔记当中,后来又流传到北京,逐渐成为通行的称呼。
那么,京剧诞生在北京,为什么会由上海人来给它定名字?其中的缘故就要从京剧的来源说起了。
京剧的前身是徽班。徽班就是由安徽商人出钱组织的以演唱徽剧为主的戏曲班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剧团。徽班进入北京以后,大量吸收了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从徽班到京剧,这是一个漫长的、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北京,京剧,或者说是变了种的徽剧,仍旧被称为徽班、徽戏,有时也称为“皮簧戏”,或二簧戏。这是因为徽剧和京剧所唱的两种主要曲调是“西皮”和“二簧”。因此直到今天,也有把京剧称为皮簧的。
徽班从长江一带向外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北上进京;另一条就是南下上海。在京剧来到上海之前,徽班在上海的演出非常兴旺。到了1867年左右,北京的徽班,也就是刚刚成型的京剧来到上海。上海人发现他们的演出与原来上海的徽班不一样。也许是为了加以区别吧,就把他们称作“京班”,把他们唱的戏称作“京调”。上海的剧场里曾经留传过这样一首《竹枝词》:“自有京班百不如,昆腔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新排十本《五彩舆》。”诗里的“招贴”就是当时的戏报广告,《五彩舆》是当时到上海来的京班排演的一部10集连续剧。这首诗作于1871年。
由“京班”、“京调”等各种类似的称呼逐渐统一为京剧,或京戏,并且为人们普遍接受而固定下来,这大约是在辛亥革命,也就是1911年前后。后来,国民党政府把首都迁往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京剧也因此一度改称“平剧”。
京剧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剧种
与昆剧等古老的剧种相比,京剧在中国戏曲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京剧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离现在约有150年的历史。不过,人们常把京剧的历史说成有200年。这恐怕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国的传统习惯对一些不确定的数字往往说一个约数。像“诗三百”,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等都是举其大概,不是确切的数目。在60多年前,有一个日本学者写过一本有关京剧历史的书,当时书名就被翻译成《京剧二百年历史》,可是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京剧200年历史”这样的话,这都是习惯性的粗略的说法。
另外,在今天,我们说京剧有200年的历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200年前的1790年,发生了一件对京剧形成有着关键作用的事——徽班进京。
1790年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的第7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的80岁生日。用当时的
乾隆皇帝像话说,正是皇上的“八十万寿”。北京城自然准备了盛大的庆贺典礼。扬州有一个盐商江鹤亭,他原籍是安徽人。这一年的秋天,他投资组织了一个进京祝贺皇帝生日的戏班,名叫三庆班。这个戏班由当时的著名演员高朗亭率领,是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徽班。紧接着,又由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等许多徽班来到北京。这四个班社在历史并称“四大徽班”。徽班进京是徽班由南方的地方戏曲演变为京剧的第一步,所以,习惯上我们也把徽班进京算作京剧孕育形成的开端。
不过,严格的说,1790年徽班进京带来的不是京剧,应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京剧。京剧的出现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从徽班演变成京剧,这一过程大概有几十年的时间。
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很复杂的。简单一点说,在艺术上,它是徽剧与当时在北京流行的许多戏曲艺术,如京腔、秦腔、
秦腔、昆剧、汉剧等地方戏曲反复“杂交”而成的。京剧吸收了这些剧种的许多艺术精华,才逐渐壮大成熟起来。而京腔、秦腔、昆剧等剧种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戏曲。因此,从艺术渊源上来说,京剧又是一个古老的剧种。
京剧是近代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代表
京剧成长起来以后,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的欢迎。到了二十世纪初,就不仅是北京地区的戏曲了。它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北京、上海一南一北两大城市,成了京剧流传的两大中心。到了30年代,京剧传遍了全国。京剧演员的足迹甚至越过了国境线:在北面,京剧曾经到过前苏联的境内;东面到过日本;南面到过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四十年代,京剧就有了国剧的称号。
京剧被称为“国剧”,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是我国近代传统戏剧文化的代表。我国的古代戏剧被戏剧理论家称作是“作者戏剧”,就是说它是一种以剧本文学为中心的戏剧文化。元代的杂剧,明、清的传奇,虽然也有过十分出色的演员,但是,它们传世的主要成就是在戏剧文学方面。关汉卿、马思远、白朴、王实甫、汤显祖等等,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给中国的文学史和戏剧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到了近代,戏曲的文学性逐渐削弱,在各种地方戏曲里,演员的表演占据了主导地位,看戏主要就是看演员的表演艺术。京剧二百年的历史使得这种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京剧的发展历史几乎就是表演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许多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主角,往往还是剧团老板。在一出戏的创作中,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设计他们通统都参与。而创作本身也是为演员度身定作,以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员的表演艺术。这种戏剧文化发展成熟以后,许多古老的剧种都向京剧靠拢,来求得新发展;而一些新兴的地方戏曲,如上海的越剧、沪剧,北方的评剧等更从京剧中吸取养料。
这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京剧也就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一个窗口。
早在1919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把京剧介绍到了东邻日本。1930年,他又到美国访问演出,并在美国获得了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1935年,他又出访前苏联,在那里与另外两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的布莱希特进行了交流。
继梅兰芳之后,另一位艺术大师程砚秋访问了欧洲。他在德国、法国等6个国家考察了他们那里的戏剧、音乐、**艺术,向外国朋友介绍了中国的京剧艺术。
近年来,京剧艺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名牌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研究中国戏曲和京剧的专业。京剧成了一种文化象征,是绝大多数公认的“国剧”。
形成与传播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响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