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金榜题名。蟾宫折桂_百度汉语[读音][chán gōng zhé guì] [解释]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出处]《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
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_百度汉语
[读音][chán gōng zhé guì]
[解释]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出处]《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例句]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老爷,我们老爷就可以中举,名叫~。
如愿以偿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释: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示例: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大学。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求仁得仁 [ qiú rén dé rén ]
解释: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自:《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译文: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1、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2、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3、天子门生:指由皇帝亲自考试录取的或殿试第一名者。
4、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5、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6、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7、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8、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9、京解之才:京解:科举时代的进士和举人。旧指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
10、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通衢”。
11、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12、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同“月中折桂”。
13、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同“郄诜高第” 。
14、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15、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16、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17、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18、杨穿三叶:《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