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访问程锡铭先生,眼前侃侃而谈的,不是想像中的手拄文明棍、西装革履、墨镜盖住眼睛的归国华侨的形象,而是身着牛仔装、头戴帽子的艺术家。帽沿稍稍挡住了眼前的光线,却挡不住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他爽快、健谈,畅谈艺术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 程锡铭首
访问程锡铭先生,眼前侃侃而谈的,不是想像中的手拄文明棍、西装革履、墨镜盖住眼睛的归国华侨的形象,而是身着牛仔装、头戴帽子的艺术家。帽沿稍稍挡住了眼前的光线,却挡不住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他爽快、健谈,畅谈艺术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
程锡铭首先是个热情的艺术家。他热爱文学,在文学领域躬耕不懈,出版了不少的剧本和散文集。他的创作处处关注群众的呼声,反映广大群众的生活。他又潜心研究书法,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苦苦追求开其胸襟、壮其魂魄、述其心志、寄其情怀的书艺真谛的勤奋耕耘者”。
程锡铭对艺术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谈到《正正堂堂》这首歌,程老依然满怀激情。他说,当听到这首歌,激动得不能入睡,半夜还“索性爬起床来,一口气写了近十幅书法作品……”正是这首歌,引出了他的一个书法作品展览。在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正正堂堂》,不仅成为他书法创作的源泉,也成为他作品展览的主题歌。
对艺术的热爱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在旅居哥斯达黎加的日子里,他和其他华人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哥国和众侨领一起争取到了“中国文化日”,并争取将其写进了哥国的《宪法》。他还身体力行地传承中国文化,邀请了两位中山书画家到哥国办个展;并教孙子学唐诗、唱中国歌曲,学习中国文化。谈到北京的书画展,程先生高兴地拿出他的作品和照片,耐心地详细介绍。照片上,他亲自唱主题歌,一家三代一起参加展览仪式,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艺术,是离不开生活的。程锡铭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以真情躬耕。使我们感受到:热忱,执着,这是生活和艺术的真谛!
钱学森的故事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9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来了。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过了5天就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欢度这一佳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情怀,深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并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就在此时,钱学森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正当此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作为挑起这场战争的美帝国主义,在它的国内,正在掀起一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几乎每天都发生对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人员进行审查和威胁性审查的事件。这股逆流毫无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党员,非法入境。这些无端的指控均被钱学森一一驳回。但是,钱学森已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以探亲为理由立即返回自己的祖国,准备一去不返。他会见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向金布尔严正声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叫嚷什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所以当钱学森一走出他的办公室,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
不知情的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好回国手续,买好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们举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1950年8月23日午夜,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
钱学森被迫回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事情远非如此,9月6日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减轻30磅。晚上特务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
钱学森无端被拘留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辩护律师,还募集15万美元保释金把钱学森保释出来。
从此,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
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在那5年间他没有停止钻研他所热爱和献身的科学事业。当时,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祖国的国防建设有关,想通过滞留他来阻拦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钱学森知道这点后,感到万分气愤。于是,他另行选择“工程控制论”新专业进行研究,以利于消除回国的障碍。经过努力,于1954年用英文写出3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运用、与国防建设都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美国当局没有认识到这点就是了。
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斗争,也得到祖国的关怀和支持。1954年4月26日,印度支那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亚·约翰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开始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接触。在接触中,王炳南特别指出,美国正在阻挠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返回中国,其中包括科学家钱学森。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夹带了一封书写在香烟纸上、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信的当天,就把它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交涉,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幼儿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驶向地处东方的祖国。
5月11日,新北川中学,“紫荆实验楼”和“紫荆礼堂”揭牌仪式。左为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张红摄
5月11日,海外侨胞代表参观绵竹市侨爱道行中学时,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感受。张红摄
这里的美丽出人意料
5月的巴蜀大地,到处郁郁葱葱。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和不知名鲜花的香气。走进新北川中学,造型时尚的建筑、草色青青的绿地、触感极佳的篮球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侨胞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像个大学城,太漂亮了。”来自西班牙的赵静说。
11日上午,300多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见证了“紫荆实验楼”和“紫荆礼堂”的揭牌仪式。“紫荆楼”是由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捐赠3000多万元港币兴建。事实上,校园中,侨的痕迹处处可见。
新北川中学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于2009年5月12日开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北川中学的师生就搬进了新的校园。“这所学校就是一个爱的丰碑。”学校工作人员这样说。新北川中学由中国侨联组织捐建,凝聚着73个国家、80多万海外侨胞的爱心。4座学生宿舍楼中的两座是“侨心园”,由印尼侨胞捐资2500万元人民币兴建;学校食堂由海外侨胞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捐建……
侨胞的关爱令人难忘
在都江堰、在绵竹,侨胞在灾难面前的关爱留下了一路足迹。都江堰蒲阳中学原本由泰国华人企业正大集团捐建,震后,正大集团再次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建成了主教学楼,取名“易初楼”。绵竹市侨爱道行中学原为绵竹市城北中学,地震中受损严重,灾后重建共筹集了5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根据国务院侨办“侨爱工程——抗震救灾温暖行动”计划,由印尼盐仓卷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道行捐助了2000余万元人民币。
这些不过是有限的几个例子。“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汶川特大地震后,海外侨胞通过各种方式捐资捐物约50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川省侨办侨联直接经手6000多万元人民币。”四川省侨办主任周敏谦向记者介绍到,“侨务系统接收的捐款针对的主要是社会公益事业,包括学校、卫生院和为农民兴建的侨爱家园。四川省侨务系统迄今共完成了365个项目,绝大部分是学校。此次请侨胞回来,就是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在大家关心支持下,灾区迅速恢复崛起,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捐款是怎么使用的。”
海外侨胞的解释
词语分解
海外的解释 超出国界,即国外海外同胞详细解释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今特指国外。《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郑玄 笺:“四海之外率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 中国 名山大川,通谷 禽兽 , 侨胞的解释 居住在国外的同一 国家 或 民族 的人详细解释侨居国外的同胞。 夏衍 《心防》第三幕:“到 南洋 去宣慰侨胞。” 巴金 《 探索 集·长崎的梦》:“同侨胞们一起举杯共祝祖国母亲长寿。”
概念 又称侨胞或华侨。指定居在海外的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而如果华侨加入侨居国国籍的则称为外籍华人(有时亦简称“华人”)。 [编辑本段]人数与分布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许又声2010年6月16日在杭州举行的“第16届浙江旅外乡贤聚会暨‘相聚长三角’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世博行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海外侨胞超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在4500万侨胞中,很多是新侨。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1] [编辑本段]国家政策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四海为家,是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长期以来,海外侨胞在侨居国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辛勤劳动,用血和汗水开发了当地的资源,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华侨为支援祖国人民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包括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海外侨胞纷纷回到祖国怀抱。华侨、归侨和侨眷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党和国家对归侨、侨眷的政策,即国内侨务政策是:“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 国外侨务政策是:赞成和鼓励海外侨胞根据自愿原则选择居住国的国籍;对于海外侨胞,我国政府要求他们遵守居住国的法律、法令,不干涉居住国的内政,尊重居住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学好居住国的语言文字,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向当地人民学习,同时为居住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促进我国同居住国政府和人民的友谊而努力。 对于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我国政府有责任加以保护,也希望居住国政府保障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尊重华侨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组织起来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
仅据广东省侨务委员会1946年的统计,战时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祖国毁家纾难,他们为祖国捐款、捐物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巨,为华侨爱国运动史上绝无仅有。据统计,战时全世界有800多万华侨,其中有400多万人为祖国抗战捐过款,占当时全世界华侨总数的一半左右。
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胜利的14年中,华侨捐款总额为国币13亿多元。何应钦就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说,1939年全年战费,共开国币18亿元,而华侨义捐可当三分之一。
华侨捐款阶层极其广泛,有富商巨贾、工农大众、文化人士、甚至乞丐、舞女、妓女、囚犯等。
除捐款外,华侨还为祖国抗战捐献大量物品。所捐献的物资从飞机、坦克和各种车辆,到冬夏服装、毛毯、被褥、蚊帐,应有尽有。抗战的头三年,广大侨胞就捐献飞机217架、救护汽车1000多辆、坦克23辆。
华侨不仅在捐献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而且还通过抵制日货与“不合作运动”,几乎每一个有华侨聚居的地方都有专门抵制日货的组织,直接给日本以经济打击。
华侨还开展了不为侵略者服务、不供给侵略者物品的“不合作运动”。南洋日营工矿企业中的华工罢工停产;旅美华侨组织起来,抵制美国把废钢铁和战需品运往日本。所有这些行动,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支援了祖国抗战。
抗战时期,华侨创办报刊,宣传报导祖国抗战,是他们支援祖国抗战的重要方面。华侨宣传抗战的报刊杂志有70种以上,比较有影响的有巴黎的《救国时报》、纽约的《华侨日报》、旧金山的《世界日报》、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和菲律宾《华侨商报》等。其共同的特色就是突出地报导了祖国的抗日动态,把“祖国消息”和“华侨救亡运动”辟为专栏。
为向全世界揭露日军暴行,宣传鼓动和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关心并支援中国抗战,世界各地的华侨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办报、办电台、演出救亡戏剧和抗日歌曲、演讲、散发宣传品等形式,向侨居地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报道中国抗日的真相,呼吁国际友人从道义上、物资上支持中国抗战,捍卫世界和平。他们还广泛争取侨居国各阶层人士和进步团体,促其主持正义,发挥社会影响,动员本国人民推动本国政府建立反日政治同盟,援助中国抗战。
在华侨们不懈地努力下,援华抗日的舆论响遍全球。许多国家的友好人士,先后建立了一些反日援华联合组织,并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不许出售或运输军事物资给日本的“不供给运动”、“一碗饭运动”、购赠“希望书行动”等等。国际友人的热情支持,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鼓舞了中国人民,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故国故乡,人之所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批华侨青年克服各种阻碍,回国参加建设,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冲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回国效力,不少人成为新中国科技、国防、工业和教育等领域的奠基人和领导者。
许多侨胞回国投资或捐款捐物,支持新中国建设,海外侨胞汇给国内眷属的侨汇更成为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外汇资金来源。据统计,仅从1950年初到1954年底,全国侨汇收入总数近7亿美元,约等同于同期中国出口外汇收入的一半。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海外姓何的华人何侨生,祖籍广东梅州丰顺,客家人。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长、新加坡隆英私人有限公司董事主席。1990年初期加入南洋客属总会,担任副会长,2006年5月,被推选为总会第36届会长,2008年蝉联第37届会长,2008年8月,荣膺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PBM),梅州市荣誉市民。
何侨生先生祖籍丰顺县黄金镇上坑村,此地偏僻闭塞,生存条件比较恶劣。
基本信息:
民国期间,何侨生先生之父何奕周偕同其兄弟几人,漂洋过海,落脚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南端的巴西咯咯,开始了海外的创居创业。何侨生就诞生在这个海外他乡。
但当时该地仍属穷乡僻壤,谋生甚为困难。尚处少年时代的何侨生,毅然决定移居新加坡,并就读于新加坡德明中学。当年的何侨生既无父祖余荫,也少亲朋相助,其创业之艰辛曲折,不难想象。
何侨生先生还积极参与祖籍国的投资,在上海浦东等地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兴办实业,受到中央***的重视和赞赏。
1993年,何侨生先生当选为新加坡丰顺会馆会长,同年领导董事同仁参加了丰顺县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大会”,号召新加坡的侨胞回中国省亲并支持故乡的建设。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