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写给化学老师的圣诞祝福语

问答 0 17

求写给化学老师的圣诞祝福语,第1张

求写给化学老师的圣诞祝福语
导读:你的老师好幸福哦!1、在这一年里,我们品尝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酸甜苦辣,看过了焰色的姹紫嫣红。圣诞的脚步悄然而至,为本年度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希望来年像三价铁盐碰到硫氰化钾一样红火,霉运随着明矾沉降,祝圣诞快乐~! 改自 ShinyMoony

你的老师好幸福哦!

1、在这一年里,我们品尝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酸甜苦辣,看过了焰色的姹紫嫣红。圣诞的脚步悄然而至,为本年度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希望来年像三价铁盐碰到硫氰化钾一样红火,霉运随着明矾沉降,祝圣诞快乐~!

改自 ShinyMoony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362098html

我的老师,我爱你!

我每天看到你,平静的心中总会泛起涟漪:

就像带火星的木条遇到了纯净的氧气,

燃烧着的镁条遇到了铝热剂,

投到水中的钠和锂!

我看着你,

就像戴维看着刚面世的钾,

就像诺贝尔看着金黄的火药,

就像居里夫人看着发光的镭,

就像侯德榜看着晶亮的纯碱……

我看着你,

你的微笑,

像燃烧一样热烈,

像果糖一样甜蜜,

像光谱一样绚丽……

你的腰身,

像酒精喷灯上的玻管一样柔软,

像毛细管一样纤细……

你的眼神,

像蒸馏水一样纯洁,

像岩浆一样灼热,

像原子一样深邃……

啊!我以门捷列夫的名义发誓:Os At Li!

你知道碳14的半衰期有多久吗?它还不及冥冥中我爱你的时间的千分之一;

你知道王水的腐蚀性有多强吗?它却怎么也腐蚀不了你在我心中的地位;

你知道金刚石的硬度有多大吗?它再硬也比不了我对你的关心和爱心;

你知道HClO4的酸性有多强吗?它却强不过我看见你和别的班学生在一起!

老师啊,我需要你,就像呼吸需要氧气;就像液化需要压力。

我坚信,你对我们的爱心,决不会像NH3和HCl一样,小小的摩擦就决裂;

我坚信,你对我们的关心,决不会像Al(OH)3一样善变,遇到NaOH抛弃碱的本性;

我坚信,你对我们的关心,会像氮氮三键一样牢固,像质子一样长久,像温室气体一样只增不减……

啊!我亲爱的化学老师,

如果没有你,我的血红蛋白不会再携带氧气;

如果没有你,我的ATP将不会再释放能量;

如果没有你,我的全身蛋白将永远变性;

如果没有你,我的基因将不能自我复制;

如果没有你,我的细胞将不能有丝分裂……

除非,375℃时有液态的水;

除非,100℃的纯水在100Kpa时不沸腾;

除非,银离子和氯离子能大量共存;

除非,常温下水中能够溶解苯;

除非,浓硫酸洒到眼里不会疼——

我就离开你!

1、把青春凝结为作用力,将我们向未来一点点推移;把智慧编织成电场线,让我们向成功一步步靠近。以辛勤为杠杆以付出为支点,我们知道老师想翘起的,不是庞大的地球,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明天。

2、祝您的事业突破地心引力无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有如直线加速运动般的步步高升,您的心情每天都像当初诺贝尔发明炸药那天一样的高兴。

3、我们相信您并不比居里夫人差到哪里去,也许一个苹果掉在地上对别人来讲并不算什么,就好像我们在别人眼里只是普通人一样,但是苹果到了牛顿的眼中就会变成三大定律,希望我们在您的教导下,能成为将来对整个世界都有贡献的人。

4、从力的角度分析,老师是我们的源动力”我们会用更快更强的加速度,冲击知识的高峰。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教师节快乐!

5、有质量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无私的爱的质量却无法计算。

6、有密度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焕彩的笑的密度却不可比拟。

各位陛下,王储殿下,女士们,先生们。

整整50年前,被授予诺贝尔奖,我们有很多理由为今天提醒。 马克斯冯劳厄被授予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引用,“他发现了衍射的X射线的水晶之都正是这种已形成的解释,夫人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今年工作的基础上的现象。

后不久冯劳厄的发现,这两个英文科学家布拉格 ,父亲和儿子,开始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以确定如何产生的化合物,原子与晶体中的每个其他位于。换句话说,他们试图找出通常被人称为“复合结构”之称。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导致他们被共同授予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种化合物的结构,知识是绝对必要的,以便解释其属性和反应,并决定其如何从简单的化合物synthetized。 首先,只有很简单的结构性问题可以解决的X射线衍射,而这些问题,是从无机化学领域几乎完全。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化合物,通常有更复杂的结构,而这些,在现阶段太多的困难。 然而,即使在当时相当多的可能性存在确定如何对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原子结合到对方,纯粹化学方法。 这些方法是基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19关于从一个碳原子的定向债券几何世纪后半期获得的知识。大分子被分解成的结构已知组成部分,有些想法是,如何对这些成分加入了这个大型分子往往可以通过synthetizing分子一起得到证实。

渐渐地,然而,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分子达成了这些“经典”的方法不再产生了结果。这一点尤其是在对的分子构成生物体的一部分,参与许多重要的结构过程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获得物理学领域的帮助,首先利用了X光的有关化合物晶体衍射。 在随后发现的X射线衍射时期,这种结构的测定方法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到1940年它开始可以使用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由传统方法无法解决它。

然而,即使在今天的X结构的测定射线方法不会产生从实验数据的结构直接的路线。在复杂的情况下,科学家只获得了一个相当大的精神努力后,产生一些化学知识,想象力和直觉发挥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实验数据往往要使用不同的处理数学处理,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添加到这样一个事实,更复杂的结构,更成为了必须积累和处理实验数据量。对于相对简单的建物有可能进行的铅笔和纸张计算。 现在它几乎总是需要使用电子计算机,他们的到来作出了巨大的差异,以贯彻结构确定的可能性。但是,它不是通常可以只给实验数据,并获得了数字,使最后的结构,科学家的能力,处理数据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在这方面,霍奇金表明这种特殊技能。

霍奇金夫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结构决定的主要物质,是重要的生化和医疗,但这些物质的两个值得一提依贝斯。这是青霉素和维生素B 12,其结构已变得完全通过她的努力,肯定知道。

在医学青霉素族开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测试,其出色的抗生素特性意味着需求大量增加。因此,显然是可取的,以确定是否青霉素本身或其他具有类似作用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为此,必须确定的组成和青霉素结构,以及化学家和X一大批在英格兰和美国的射线晶体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付诸表决。霍奇金夫人是在X发挥了主导作用射线晶体的工作,主要是她的努力而带来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这项工作开始于1942年,其结构经过四年的密集工作的阐述。这是透过有机化学,X射线晶体学家和物理化学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显着科学家。一些的X -射线晶体学方法,在这里还首次。

夫人霍奇金青霉素结构的测定负有特殊的技巧和巨大的毅力证据。相当多的困难,但这并不是因为分子是特别多。然而,它拥有一些不明的特点,这意味着化学性质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

霍奇金夫人在1948年开始,她试图确定维生素B 12,曾在同年隔震结构。这种维生素可以synthetized某些细菌和真菌,其中一些发挥动物的消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B的12条生产最为明显的反刍动物,谁似乎需要这种维生素,尤其是大量的。在其他高等动物的大部分,在男子例如,乙12生产规模小,他们的食物,因此必须包含足够数量现成乙12。饮食中缺乏,或吸收能力下降, 通过消化道的墙上这种维生素B的12,导致恶性贫血致命的血液状况的人。这种疾病可以随时拘捕乙12这是只有在非常需要少量注射。目前还不清楚如何买12的功能,在代谢过程,但为了开始提出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详细结构得以稳定下来。

1956年,经过8年的工作,霍奇金夫人和她的合作者澄清了买12的结构。从来没有它得以确定这么大的分子的确切结构,结果一直被视为胜利的X射线晶体学技术。也有人,但是,霍奇金太太胜利。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目标绝不会在这一阶段就没有她的技能和特殊的直觉。

我们有理由希望,该买12的结构,作为这项工作的结果显示,详细的了解,将有可能都了解如何协助维生素在体内的新陈代谢和synthetize它。暂时它必须是通过细菌发酵产生。

霍奇金教授你多年来针对的晶体结构用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你的努力。您已经解决了大量的结构性问题,在生物化学和医学十分重视多数,但有两个里程碑是突出。第一是对青霉素的结构,已作为一个宏伟的开局晶体学的新时代所描述的决心。第二,对维生素B 12的结构测定,一直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胜利的X射线晶体学分析,无论是在化学和生物的成果的重要性和结构极其复杂的尊重。

科学家在许多不同领域的工作,在X射线晶体学,化学,医学和欣赏极大的决心和技巧,涉及什么只能说是天才的直觉,这一直是你的工作商标描述。

在您的服务承认科学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你化学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来说,已被授予向你转达学院的最衷心的祝贺和特权请你收到你从国王陛下手中奖。

1972从诺贝尔讲座 ,1963年至1970年化学爱思唯尔出版公司,阿姆斯特丹,1972年

赠送英文版:

Presentation Speech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rofessor G Hägg, Member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Ladies and Gentlemen

Exactly 50 years ago, a Nobel Prize was awarded which we have much reason to be reminded of today Max von Laue was awarded the 1914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for, according to the citation, "his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by crystals" It is this phenomenon which has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work for which Mrs 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has been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this year

Very soon after von Laue's discovery, the two English scientists Bragg, father and son, began to apply X-ray diffrac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the atoms of a compound are situat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in a crystal In other words, they tried to find out what is usually known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Their successes in this field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jointly awarded the 1915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Knowledge of a compound's structure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in order to interpret its properties and reactions and to decide how it might be synthetized from simpler compounds To begin with, only very simple structural problems could be solv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se problems were taken almost entirely from the field of inorganic chemistry Organic compounds,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n, usually have more complicated structures, and these presented too many difficulties at this stage However, even then considerable possibilities existed for determining how the atoms of an organic compound are bonded to each other, by purely chemical methods These methods were based largely upon the knowledge obtained from the latter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ncerning the geometry of the bonds directed from a carbon atom Large molecules were broken down into components whose structures were already known, and when some idea had been obtained of how these components were joined together in the large molecule this could often be confirmed by synthetizing the molecule

Gradually, however, such large and complicated molecules were reached that these "classical" methods no longer yielded a result This was particularly so in the case of the structures of many of the molecules which form part of living organism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vital processes In these instances it was necessary to obtain help from the field of physics, and in the first place use was made of X-ray diffraction by crystals of the compound concerned During the period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X-ray diffraction, this method of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had been developed to such a degree that by the 1940's it began to be possible to use it for solving the structures of organic compounds which were insoluble by classical methods

However, even today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by X-ray methods does not yield a direct route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the structure In complicated cases the scientist only obtains a result after considerable mental effort, in which chemical knowledge, imagination and intuition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ten have to be processed using different mathematical treatments, which must b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Add to this the fact that 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structure, the greater becomes the volume of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must be amassed and processed For relatively simply built compounds it was possible to carry out the calculations with pencil and paper Nowadays it is nearly always necessary to use electronic computers, and their arrival has made an enormous difference to the pos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structure determinations However, it is not usually possible to just feed i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get out the figures which give the final structure; the scientist's ability to handle the data is still of vital importance It is in this respect that Mrs Hodgkin has shown such exceptional skill

Mrs Hodgkin has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structure determinations, primarily of substances which are of importance biochemically and medically, but two of these substances deserve especial mention These are penicillin and vitamin B12, whose structures have become completely and definitely known through her efforts

The use of penicillin in medicine began to be tested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its exceptional antibiotic properties meant that the demand increased enormously It was therefore obviously desirable to find out whether penicillin itself or other related compounds having a similar effect could be prepared by chemical methods For this purpose it wa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penicillin, and a large number of chemists and X-ray crystallographers in both England and the USA were put on to this problem Mrs Hodgkin was to play a leading part in the X-ray crystallographic work, and it was chiefly her efforts which brought it to a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he work was begun in 1942 and the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after four years' intensive work This was marked by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organic chemists, X-ray crystallographers and scientists in other branches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physics A number of X-ray crystallographic methods were also us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Mrs Hodgkin's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penicillin bears evidence of exceptional skill and great perseverance The difficulties were considerable, but this was not because the molecule was particularly large However, it possessed some unknown features, which meant that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did not give sufficient guidance

In 1948 Mrs Hodgkin began her attempts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vitamin B12, which had been isolated in the same year This vitamin can be synthetized by certain bacteria and fungi, of which some play an active part in the digestive processes of animals The production of B12 i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ruminants, who seem to require this vitamin in particularly large amounts In most of the other higher animals, for example in man, the production of B12 is small, and their food must therefore conta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of ready-made B12 Lack of B12 in the diet, or a reduced ability to absorb this vitamin via the walls of the alimentary canal, leads in man to the fatal blood condition of pernicious anaemia The illness can always be arrested by injections of B12 which is only needed in very small quantities It is still not clear how B12 functions in the metabolic processes, but in order to begin to come to grips with this problem it is essential to know the structure in detail

In 1956, after eight years' work, Mrs Hodgkin and her collaborators had clarified the B12 structure Never before had it been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exact structure of so large a molecule, and the result has been seen as a triumph for X-ray crystallographic techniques It was also, however, a triumph for Mrs Hodgkin It is certain that the goal would never have been reached at this stage without her skill and exceptional intuition

There is reason to hope that the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e B12 structure, revealed as a result of this work, will make it possible both to understand how this vitamin assists in the body's metabolism and to synthetize it For the time being it has to be produced via bacterial fermentation

Professor Hodgkin You have for many years directed your efforts towards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stal structures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s You have solved a large number of structural problems, the majority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iochemistry and medicine, but there are two landmarks which stand out The first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penicillin, which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magnificent start to a new era of crystallography The seco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vitamin B12,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crowning triumph of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both in respect of th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mportance of the results and the vast complexity of the structure

Scientists working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in X-ray crystallography, in chemistry, and in medicine admire the great determination and skill, involving wha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gifted intuition, which has always been the mark of your work

In recognition of your services to science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decided to award you this year's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To me has been granted the privilege of conveying to you the most hearty congratulations of the Academy and of requesting you to receive your prize from the hands of his Majesty the King

From Nobel Lectures, Chemistry 1963-1970,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97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static/uploads/yc/20211220/6a9e7954d83c848250540be2e386b400jpg"width="484"height="300"/>

#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由学生介绍诺贝尔导入,也可由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导入,或者由复习消息的一般知识导入。

2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颁(bān)发:发布或授予奖状、勋章等。

遗嘱(zhǔ):指人在生前或临终时嘱咐处理死后各事的话或字据。卓(zhuó)有成就:有很突出的成就。卓,高超。

颇(pō):相当地,很。“颇”还有“偏”“不正”的意思,如“偏颇”等。建树:建立的功绩,取得的成就。注意不要写成“建数”。

仲(zhòng)裁: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方居中调解,作出裁决。法律上特指发生纠纷者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关的第三方审理,由其作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以解决纠纷。

拨款(kuǎn):拨给钱款。注意不要写成“拔款”。巨额(é):巨大的数额。

利息:因存款等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遗—遣  渗—掺  即—既  裁—栽—载

贡献—奉献  成就—成绩  评定—评议—评论

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教师采用播音的形式范读这则消息,学生听读,也可以指导学生范读。

听读之前,教师提出正音要求:注意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是自己拿不准的,边听边标好拼音,或者圈画出来请教老师和同学。提出阅读任务: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消息的知识,找出本则消息的要素和结构中的“背景”部分。

(2)初步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师生共同明确阅读任务,特别是要明确第4段是背景部分。

(3)进一步理解。让学生结合批注简要概括:消息的电头、 导语、主体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教师点拨:电头交代了新闻发稿的单位、地点、时间; 导语部分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主体部分叙述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背景。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是从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受众的关注程度来考虑的。

4重点研读,深入思考。

(1)让学生思考:主体部分已经把消息的主要内容概括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这一段可否删去?

教师点拨:文章的第4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暗含评奖客观公正的意思,也说明奖金确实是发给了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2)让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诺贝尔的资料与这则消息结合起来阅读,说一说诺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5比较辨析,体会语言。

设问:本文怎样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学生在文中勾画出具体词句,自行批注,之后四人一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就以下内容作随机指导。

第一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明确:“首次”说明了这是第一次颁奖,如果去掉,体现不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句: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明确:“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同时,运用数字也准确说明了不同国家颁奖机构的数量。

第三句: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成就。

明确:评价贝林的研究成果是“卓有成就”,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是“颇有建树”,语言极有分寸,准确平实。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从报纸或互联网上选择一则有一定篇幅的消息,标示出其结构的各部分,看看它是不是使用了“倒金字塔结构”。

(2)如果这则消息使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想一想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想一想能否用倒金字塔结构来改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素养)

二、新课导入

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

三、背景知识

1、有关作者简介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路透社: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目前英国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世界多媒体新闻通讯社:美联社美、路透社英、法新社法、塔斯社俄、共同社日、德新社德、中新社中、新华社中等)

2、创作背景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炸药的专利。以后他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二:▲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3、文体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上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四、基础巩固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 仲裁(zhòng)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五、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1这则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3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首句为新闻的 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

4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课文的第二、三、四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等。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二)深度研读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这样交代用意是什么?

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3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主体部分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详写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准确,另一方面是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做相关补充即可。

4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六、课堂总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 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 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难点:提高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2、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在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3、默读课文,把握消息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4、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明确:“首次、每年、”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5、看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奖领奖视频,读第二段,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概括诺贝尔奖是发给哪两类人互相用颁奖者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每年的诺贝尔奖发给过去一年里,为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的贡献;指导朗读:用奥斯卡颁奖音乐做背景,指导男生读获奖人名部分,女生读成就描述部分,教师读旁白。

6、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认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7、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八年级上册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要素。

2学习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重点

1新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要素。

2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难点

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过程

活动一、略读文章,概括大意

检测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略读、浏览等方法阅读实用性文体,每分钟500字。本文510字,如果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1分钟完全足够。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步引出新闻的文体知识。

活动二、阅读,凝练语言

3分钟,熟悉消息内容,尝试用短句或短语概括消息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标题和 导语具有高度概括新闻事件,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同时明确 导语的位置,了解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表述通常是由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构成。

活动三、精读文章,概括段意

分别概述文章每一段的内容,思考标题和内容、内容和内容的关系,并用简单的图示标明

第1段交代颁发机构、时间以及颁发对象;第2、3段详细介绍了获奖人物及颁奖的机构、时间和地点;第4段进一步介绍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明确新闻主体和背景部分,理清主体和 导语的关系,明确主体部分通常解释“为何、如何”的问题;明白背景的补白作用。

活动四、自我总结,掌握结构

补充三篇结构清晰的消息,让学生对四篇消息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总结消息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标题——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呈现最关键信息。

导语——新闻的第1段或第1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鲜明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 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 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 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 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

结语——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总结:

快速读出新闻事件——关注标题和 导语

具体了解新闻事件——关注主体(有时主体中也有背景)。

##

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一、生平简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把高质量的学生变成高质量人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回顾20世纪科学的发展,杨振宁认为主要成就体现在3个方面:学会了控制电子的行动;发现了研究极小结构的方法;离开了地球引力实现了登月梦想。

展望21世纪,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我这样说原因有四: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几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从那时就培育和积累了一大批基础人才。“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比如清华大学的生源就不比美国哈佛大学的差,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高质量的生源变成高质量的人才。”杨表示有信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条件的改善,继本世纪的华裔科学家之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必将于下个世纪在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

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在隆重的颁奖

仪式上,他先用汉语然后用英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说“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

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

的重要性。中国人有句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落后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害处

。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研

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

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

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

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1月出生在美国

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

,丁肇中曾这样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

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

出世。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美国公民。这个突来的小插曲

,却也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

国。丁观海教授一家人回国后不久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

·七事变”,孩提时代的丁肇中,伴随着兵慌马乱的岁月。

他回忆这段时日时曾说:“我在出生3个月的时候回到了中

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

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其父丁观海先在山东大学执教,

1938年到重庆大学任工程学教授。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

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起

初就读于重庆磁器口小学,直至抗战胜利后,随父母迁到天

津,勉强念完小学。1948年冬,丁观海到台湾省台南工

学院教书,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

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他

发觉自己的兴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学期,他选了些物理

学和数学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

理系。

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

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

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

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实验进入到关键的

时刻,高能加速器中质子相撞,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他与同

事们的心。当他们将粒子质量的方位降到30—40亿电子

伏这个范围的时候,突然间一个新的粒子出现了,它以极长

的寿命分解出正负电子。丁肇中此时兴奋极了。不过,严谨

、慎重的这位华人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发现。从8月至

10月,他们又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实验,待取得无懈可击的

数据时,丁肇中才于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

了这一惊人的成果。科学实验有很多趣闻。丁肇中的实验是

在东海岸进行的,正当他已经捕捉到瞬息万变的J粒子的时

候,在西海岸,美国物理学家希特带领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组

也发现了这种新的粒子。的来,东海岸和西海岸发表的实验

报告几乎一样。不同的是,对这种新粒子,丁肇中称之为“

J”,希特呼之为“Ψ”。那么到底是谁首先发现这种新粒

子的呢?这是一桩难分难解的悬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

时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将,他们所发现的新粒子被

称之为J/Ψ粒子。

[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曾在哈佛大学和李远哲合作从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称赞他为“惊人的实验天才”。后来李远哲发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思想,创造了新的一代交叉分子束装置。用此装置来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所得到的信息和反应过程的细节远远走在反应轨迹的理论计算前面。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装置。李远哲被誉为“分子束化学真正的实现者”。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李远哲还在反应动态学、光化学、光谱学、分子间与分子内能量传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是中国人,他在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也做了一定的贡献,他帮助台湾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声响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顶尖学者以及贵宾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朱棣文正站在学术最高殿堂之上。此时此刻,尽管欧洲正飘飞着圣诞季节的白雪,朱棣文心里却是无比的炽热。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荣耀,脑子里闪过的是许许多多在实验事里度过的日子——看着实验结果成功失败,起起落落……而今,他终于精精确确地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士界最闪亮的光环,永远在世界物理学的史册上留名。

朱棣文,这位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平日里习惯穿着淡色长袖衬衫,袖子整齐地卷得高过手肘,显得很是清爽自然。自从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个划破宁静夜空的、来自斯得哥尔摩的电话传来喜讯,他和他的家人便开始不得清静。从那时起,他就被媒体包围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是一身简单的休闲服装,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他还是一样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当时他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员。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杉矾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气质,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在他,获得全球的认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朱棣文却答: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 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长女爱琳曾在武汉留学。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没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