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钮祜禄氏,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钮祜禄・颐龄之女,满洲正红旗,道光十四年抬旗至满洲镶黄旗。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月二十八生。道光帝第三位继妻、即位后所立第二位皇后。 >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钮祜禄氏,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钮祜禄・颐龄之女,满洲正红旗,道光十四年抬旗至满洲镶黄旗。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月二十八生。道光帝第三位继妻、即位后所立第二位皇后。 > 道光元年七月封为全嫔,三年十一月二十五册晋全妃,五年二月二十生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四月十三晋全贵妃。六年四月初六生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十一年六月初九生皇四子奕(咸丰帝),十三年八月十五晋称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十一月立为皇后。二十年正月十一(1840年2月13日)崩于紫禁城钟粹宫,寿三十三。十七日宣宗赐谥孝全皇后,当年十一月葬入清西陵慕陵龙泉峪地宫,后与宣宗合葬。经过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累次上谥,谥号全称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生长姑苏 钮祜禄氏生于嘉庆十三年二月廿八日(1808年3月24日),其父颐龄当时是乾清门侍卫,世袭二等男爵,钮祜禄氏就随父母在苏州长大成人。 >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全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市肆林立,万贾云集,富甲天下,号称“海内繁华、江南佳丽”之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苏州女子多聪慧娴淑。野史中记载:钮祜禄氏从小就长得很漂亮,且聪明伶俐,再加上江南名城苏州水土文风的滋养和熏陶,平添了几分灵气,养成了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除了刺绣(指苏州的苏绣)和诗书,钮祜禄氏还学会了苏州女子雅好的七巧板拼字游戏,她在这方面还格外出色,入宫后,曾仿世间常见的七巧板样式,将木片削为若干方,排成吉祥语“六合同春”4个字,难度很大。除此之外她还在随父游历中开阔了眼界,凡事都很有主见和谋划,更是与寻常女子不同。 > 《清宫词》中有两首歌颂钮钴禄氏的诗,其一云: > 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 > 作者原注曰:“孝全皇后为承恩公颐龄之女,幼时随宦至苏州,明慧绝时。曾仿世俗所谓七巧板者,斫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为宫中新年玩具。”即说的是钮钴禄氏在苏州的生活。因生长苏州之故,她在“明慧”以外,还有江南女儿的温柔,这与其他八旗格格的开朗爽健是大异其趣的,所以在后来能够受到道光帝的宠爱,甚至独宠专房。 > 七巧板不仅如此,还说清宫节庆中的苏造糕、苏造酱诸物都是因钮祜禄氏亲自仿制苏州苏式糕点、酱菜而得名的。真实与否,尚待考证,但该诗说钮祜禄氏“兰心蕙质”则极有可能,这从她入宫后道光帝对她的宠爱程度和晋升速度就可以明白了。 入宫为后 丈夫道光帝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年方13岁(虚岁十四岁)的钮祜禄氏遵循八旗女子未经皇帝选秀不得成婚的规矩,参加了道光帝即位后的第一次大规模选秀。她立刻就被道光帝看中,留在了宫中,随即被封为贵人,因才、智、貌样样都全,特赐徽号“全”字。全贵人比道光帝小26岁。 > 全贵人既年轻又聪明,很快就得到了道光帝的偏爱。入宫仅一年多,她就在道光二年(1822年)七月册晋升为“全嫔”,并于当年十一月册封皇后佟佳氏时,行册封礼,正式成为全嫔,年方14岁(虚岁十五岁)。 > 三个月后,道光三年二月十二日(1823年3月24日),全嫔又晋升为“全妃”道光帝命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为正使,内阁学士奕经为副使,持节赍册(指后妃的名册),行册封礼,钮祜禄氏正式成为全妃,时年15岁(虚岁十六岁)。钮祜禄氏入宫才两年,就从贵人晋升为嫔再晋升为妃,名位得到如此迅速的提升,也足以证明她几乎已经得到了道光帝的专宠。 > 道光四年(1824年)初夏,全妃怀孕。道光五年二月二十日(1825年4月8日)寅时,全妃生下第一个女儿即皇三女。当年年四月十三日(1825年5月30日),全妃再晋升为全贵妃。就在当年初夏,全贵妃再次怀孕。 > 道光六年四月初六(1826年5月12日)酉时,全贵妃生下第二个女儿即皇四女(后封寿安固伦公主)。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丑时,全贵妃生下唯一的儿子、皇四子奕,即后来的咸丰帝,母以子贵,地位日隆。 > 道光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1833年6月16日),道光帝的第二位继妻、即位后所立的第一位皇后佟佳氏去世,六宫无主,遂于当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1833年9月28日)以孝和皇太后懿旨晋升全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代行皇后权力),实为后宫之主。 > 道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834年11月18日),道光帝命大学士长龄为正使,署(代理)礼部尚书奕颢为副使,持节赍册、宝(指皇后之玉玺),册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 > 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初八(1835年12月27日),皇三女夭亡,年仅10岁(虚岁十一岁),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暴崩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1840年2月13日)丑时,钮祜禄氏皇后突然驾崩于皇后寝宫――紫禁城东六宫之钟粹宫,年仅32岁(虚岁三十三岁),死因不明。道光帝十分悲痛,特赐谥号为孝全皇后。 死因之谜 关于孝全皇后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都说皇后死于非命,且矛头都指向婆婆孝和皇太后。 > 被迫自杀说 > 此说法有两个版本,一是为父乞官被太后责备,羞愧自杀。> 《清宫词》中第二首写孝全成皇后的诗云: > 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 > 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时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亦不敢违命也,故特谥之曰:‘全’。”照这首诗看,孝全皇后暴崩,似是新年宫中家宴,酒中为人下毒所致。但“温成贵宠伤盘水”兼用宋仁宗张贵妃恃宠称骄及庆历八年(1048年)近侍作乱纵火,曹皇后率宫人救火擒贼的故事,含沙射影,牵连到了孝和皇太后。史载:宋仁宗张妃颇与闻外事,曾为其伯父尧佐乞官,或者孝全皇后亦有类似的举动,为父亲颐龄向道光帝求官,而孝和皇太后有所责备,孝全皇后因而羞惧服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人敢再追查下去,只能不了了之,诚所谓“宫闱事秘,莫得闻矣”! > 奕䜣《清朝野史大观》中还有一种说法,即谋害奕䜣阴谋败露,被迫自杀。 > 奕䜣(即后来的恭亲王)是道光帝的静贵妃(后谥孝静成皇后)所生,文武双全,而且聪明过人,后来更支持洋务运动,和西方人(中国人蔑称为“洋鬼子”)接近,有“鬼子六”之称;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则软弱无能,一副老好人模样,难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䜣,有意立他为嗣。孝全皇后为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遂摆下毒鱼宴,企图毒死奕䜣。一天,奕䜣正好来孝全皇后和奕所住的钟粹宫找奕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䜣之母静贵妃,说让奕䜣在自己寝宫里吃饭。临近开宴,皇后偷偷叫来儿子奕,让他不要吃桌上的鱼。奕不明白原因,不肯听从,皇后只好把图谋告诉了他。但奕忠厚仁慈,且与奕䜣关系最好,所以在吃饭时,当奕䜣要夹鱼吃时,他狠命地踩了奕䜣一脚,如此数次,聪明的奕䜣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没有要吃鱼。皇后的图谋没有得逞。这时,皇后宫中的一只猫在桌底下吃了奕䜣吃掉下来的鱼骨头,但吃完没多久,就突然狂窜起来,没跑多远就倒地而死。奕䜣大惊,回家告诉了母亲静贵妃,静贵妃也大吃一惊,忙去告诉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赐死皇后。道光帝虽然不舍得皇后,但母命难违。孝全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保全,只好自尽。 > 另一个原因则是这样说的:孝全皇后当年在做“全贵妃”生下皇四子的时候捣了鬼。全贵妃原本的预产期,在生下皇五子的祥妃之后。但当时皇长子早逝,谁要是先生下了儿子,谁的儿子就是事实上的庶长子,日后能问津帝位。于是全贵妃就暗中找了太医,软硬兼施,逼着太医配制了催产药物,终于比祥妃提前七天生下了儿子。――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皇太后与皇后婆媳反目,皇后又失了权,于是就有人向皇太后报告了这个多年前的隐秘。此事一发,皇太后更不能容忍,于是逼着皇后自尽。(不过,在众多说法中,这种说法倒是最站不住脚的。且不说清宫中对后妃生育管理极严;也不说以那年头足月婴儿尚且极低的成活率,焉有哪个后宫女人愿意主动让自己的儿子“早产”,增加夭折的机率;就是这种说法的理论根据――事实上的庶长子能够问津帝位,其母能够爬上皇后之位,就已经很不对头。清朝皇位传承与其它皇朝不同,从来没有“立长”的祖制。况且皇四子出生时,佟佳皇后还活得很精神,一点也没有提早死掉空出后位的迹象。> 太后下毒说 > 但也有人认为《清宫词》诗注中所说下毒者乃是孝和皇太后本人,至于太后为何下毒,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和被迫自杀的第一种说法差不多,即皇后大概因为父乞官犯了家法而被太后责备,不同的是皇后没有羞愧自尽,而太后却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 不过第二种说法更为流行,即婆媳二人早就关系不和,太后因此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 相传道光十五年(1835年)孝和皇太后六十岁大寿时,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制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寝宫寿康宫(在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中)颂读贺寿。而皇后为了讨得皇帝和太后欢心,也来凑热闹,且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当下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太后。 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随便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太后却说:“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觉得她讲得奇怪。太后又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言下之意即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道光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但宫中有好事之徒把太后的这种随意闲聊添油加醋地说给皇后听。皇后有些不高兴,心想:“我乃一国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长子,将来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难道能说我没有福份么?”觉得太后有意损她。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更生骄娇之气,太后小看她,便不免心存芥蒂,表面上也就流露出来。有时去寿康宫请安,言语中颇含讥讽。太后一贯养尊处优,无法忍受。婆媳两人越来越生分了,再加上宫女嫔妃们从中搬弄是非,关系更加不和。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皇后偶然受了些风寒,太后亲自驾临皇后寝宫探视,态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颇觉欣慰。转眼过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起色,便坐上凤辇去寿康宫叩头谢恩,婆媳两人聊得很开心,关系似乎好转。过了几天,太后派人送了一瓶酒给皇后,皇后喝过后当天就暴崩了。照此说法,太后下毒的可能性很大,但都没有其它确切的证据。 葬礼 但面对皇后如此仓猝的弃世,道光帝表现出了非常的哀伤。他下令将皇后灵柩安置于澹怀堂,自己每天都亲至灵前奠酒,并于正月十七日亲自为皇后选定“孝全”为谥号。 四月,道光帝为“孝全皇后”举行了隆重的“册谥”典礼;十月,道光帝出发亲自将“孝全皇后”的灵柩送至西陵龙泉峪自己的帝陵中。 十一月,道光帝亲身参与了孝全皇后入葬地宫的全过程,并命众皇子行礼。十二月,返回北京后的道光帝又参与了“孝全皇后”灵位供入奉先殿的仪式,“亲诣告祭”。并特地让“孝全皇后”的亲生儿子、皇四子奕在灵前行礼。 对于道光帝如此隆重的悼念,皇太后也表现得非常通情达理,她自己也曾经好几次亲临“孝全皇后”灵前祭奠追思,倍显亲情。 陵寝 道光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1840年11月20日),道光帝以“谒陵”为名,亲自护送孝全皇后梓宫奉移西陵,十一月初九(12月2日)葬入龙泉峪地宫,此前孝穆皇后和孝慎皇后的梓宫已经葬入了该地宫,道光帝去世后梓宫也葬于此,是为三后附葬一帝的清西陵之道光慕陵。 相关史料 《清史稿 列传一》 >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一等男颐龄女。后事宣宗,册全嫔。累进全贵妃。道光十一年六月己丑,文宗生。十三年,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立为皇后。二十年正月壬寅,崩,年三十三。宣宗亲定谥曰孝全皇后,葬龙泉峪。咸丰初,上谥。光绪间加谥,曰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子一,文宗。女二:一殇,一下嫁德穆楚克布。 >
册封公主
“王者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厚人伦于国风,考归妹于易象。皇妹柔嘉居质,婉嫕有仪;动遵图史之规,步中珩璜之节。六珈备物,百两有期。爰稽妫汭之封。用锡鲁元之号。启疆析木,叶咏秾华。勉膺汤邑之封。无忘公言之训。可封XX公主。”
如果是被皇帝收为义女的话:
“书称厘降,诗美秾华。爰思浚哲之朝,已重肃雍之德。或封之善地,式彰帝子之尊;或赐以嘉名。是表帝女之贵,存乎甲令,非谓私恩。皇女XX,婉娩天资,才明夙赋。闺门雍睦,动遵图史之言;车服有庸,早荷丝纶之宠。加以佩环中节,兰蕙扬芳,斯为戚里之祥,光我公宫之训。今者封XX公主,别疏锡壤之封,用示展亲之意。名崇大国,秩视真王。锦绣在前,勿忘组训之制;珠玑为饰,益思焜燿之容。若然,则汤沐开封,自称粉田之赐;箫韶合奏,永宜金埒之家。保此殊荣,弥高懿范。 ”
册封妃子
某氏攸德,温婉淑德、娴雅端庄,着,册封为后,为天下之母仪。内驭后宫诸嫔,以兴宗室;外辅朕躬,以明法度、以近贤臣。使四海同遵王化,万方共仰皇朝。
某氏端娴慧至,堪为贵妃,以昭贤德之范
某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于宫尽事,克尽敬慎,敬上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椒庭之礼教维娴,堪为六宫典范,实能赞襄内政。今册为正一品贵妃,为三妃之首。授金册金印。钦此。”
册封皇后
妃某氏昔承明命,作嫔东宫,虔恭中馈,思媚轨则。履信思顺,以成肃雍之道;正位闺房,以著协德之美。朕夙罹不造,茕茕在疚。群公卿士,稽之往代,佥以崇嫡明统,载在典谟,宜建长秋,以奉宗庙。是以追述先志,不替旧命,使使持节兼太尉授皇后玺绶。夫坤德尚柔,妇道承姑,崇粢盛之礼,敦螽斯之义,是以利在永贞,克隆堂基,母仪天下,潜畅阴教。
自先皇后大行,中宫凤位空悬十数年,朕伴着这般这风云纵横下的孤寂孑然而过, 现贵妃氏,肃雍德茂,温懿恭淑,有徽柔之质,柔明毓德,有安正之美,静正垂仪。 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 唯德冠口,乃可当之,今朕亲授金册凤印,册后,为六宫之主。
咨尔德妃某氏,秉性端淑,持躬淑慎。于宫尽事,克尽敬慎,敬上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椒庭之礼教维娴,堪为六宫典范,实能赞襄内政。今册为中宫,执六宫奏笺。钦此。
某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腻,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曾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 皇帝诏曰:皇后母仪天下,体制尊贵,供奉天地,祗承宗庙。咨尔乾坤,诗首关雎,王化之本,实由内辅。椒房无主,中宫旷位,某氏秉性贤淑,生来华贵,皇嗣弘宣,德冠天下,群寮所咨,佥曰宜哉。卜之蓍龟,卦得承乾,有司奏议,宜称绂组,以临兆民。今使丞相节奉玺绶,宗正为副,立某氏为皇后。其往践尔位,恪守妇道,仪范后宫,敬宗礼典,肃慎中馈。四海皇天,纳德是依,无负朕命,天禄永终,可不慎与!钦此! "
太后寿辰
瑶池春不老,金萱映日荣。陋室现麟角 , 华堂有凤呜 。鲐背庆华诞,斑衣九十春。一族称寿母,
期颐不为奇!集四世子孙五十余众,设华堂,摆盛宴,奉美酒,以贺族之寿母九十华诞。赞词曰:寿母之功,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掌门之期,尔上承圣母之德,下传孟母家风。论、罄无不宜;策、以莫不兴;行、百事皆顺;德、保宅安宁。子嗣有八,俱承欢膝下共奏和谐共荣之曲,行福禄绵长之功。族传四世,遍为尔德。举世恩泽,传承子孙。天保定尔,如南山之寿,驻松柏长青。受天百禄,降尔遐福。君曰卜尔,期颐安康!
1 祝福幸福的诗句
[百]里挑一佳偶得,
[年]华流淌爱之河。
[好]景岂止天上有?
[合]欢树下唱情歌。
[永]忆两情相悦时,
[结]缘之日心神驰。
[同]饮交杯美酒乐,
[心]随爱情酿佳诗。
新姻婵娟谢月老,
婚甜情美人亦欣
愉意且叫扬鞭马,
快似绕粮三日音
祝君开怀结良缘,
你唱我和一线牵
百世回哞今遂愿,
年华荏苒情永嵌
好梦美酒同尔醉,
合胆同心绣佳篇
《祝你永结同心》
祝词七律福音献
你俩携情百年缘
永恒爱意姻缘配
结伴相随赏花莲
同舟风雨几春行
心有灵犀联谊牵
2 祝福别人幸福的诗句你的幸福~
我的快乐~
你不幸福~
我不快乐~
你要快乐~
我就幸福~
你不快乐~
我不幸福~
你不健康~
我心悲伤~
你很健康~
有泪都甜~
永远永远。
只有幸福
才能永恒~~~
无力给你
那种幸福
但要求你
定要幸福。
还要记住
不管你在
何处生活
你要知道。
这一秒钟
我一定在祝福你!!!
永远永远~~~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3 关于祝福幸福的诗句有哪些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解释: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解释: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解释: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代: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解释: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5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解释: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清代:郑燮《新竹》 解释: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李白《静夜思》 解释: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解释: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释: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解释: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4 祝福对方幸福的诗句祝福幸福,有时候往往是离别赠言。以下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
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对联》
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1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8)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竞渡曲》
1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端午日》
20)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
2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23)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2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2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2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28)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2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30)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31)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3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5 关于幸福的诗句《黎明》
跨越黑夜的人
最终走向黎明
手握着霜与荆棘
叩响你尚未醒来的门
一种幸福的声音
惊醒
你花园里最早的玫瑰
《中秋节前那个晚上》
瘦月逐渐丰满
最圆的那个晚上
我在他乡
不要端起一杯酒
喝下去结成厚厚的霜
覆盖我仰望的目光
思念抵处
比宋词更远
我轻轻地念乡下的童谣
却不敢对着月亮说
——“千里共婵娟”
《秋天》
一些羽毛和一些枯叶
一起坠入你的怀里
像一群无法留下的记忆
坠入岁月里
发黄的咒语和月光
被飘动的树叶
牵来牵去
在秋浓的夜晚
摇动我孤灯一盏
而幸福往往象一场白雪
在不远处
早已等候
《谷穗》
那棵谷穗,不断地点头道谢
站在秋天的田野
听一群蟋蟀
吟唱赞美诗
诗句源于金黄一色
幸福生于沃土深处
把我的腰弯成弓
搭上幸福的诗句
一箭射向金黄的未来
希望有你喜欢的,其实幸福的真正含义每个人心里想的都不一样,只要是你想表达的那就是最好的
6 祝福“对方幸福”的诗句有哪些《水调歌头》
代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水调歌头》: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相信自己只要有爱,幸福就一定会存在。
7 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有哪些1、《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4、《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5、《长命女·春日宴》 五代: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译文: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8 祝福婚姻幸福的诗句结婚祝福语句:
愿你俩恩恩爱爱,意笃情深,此生爱情永恒,爱心与日俱增!
让这缠绵的诗句,敲响幸福的钟声。愿你俩永浴爱河,白头偕老!
相亲相爱好伴侣,同德同心美姻缘。花烛笑迎比翼鸟,洞房喜开并头梅。
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愿你俩情比海深!
伸出爱的手,接往盈盈的祝福,让幸福绽放灿烂的花朵,迎向你们未来的日子。祝新婚愉快
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早生贵子!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愿你俩情比海深!
为你祝福,为你欢笑,因为在今天,我的内心也跟你一样的欢腾、快乐!祝你们,百年好合!白头到老!
珠联壁合洞房春暖,花好月圆鱼水情深
今天是你们喜结良缘的日子,我代表我家人祝贺你们,祝你俩幸福美满,永寿偕老
9 求幸福的古诗句1日日深杯酒满 朝朝小铺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 且喜无拘无碍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4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5我本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流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6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7昨夜海棠初着雨,数点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化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闻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日伴花眠!
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0 祝福“对方幸福”的诗句有哪些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对联》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1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1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18)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竞渡曲》1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端午日》20)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2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23)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2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5)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2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2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28)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2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30)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31)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3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世上竟真有这样至善至美的爱情——他是一代帝皇,妃嫔无数,却独爱她一个。哪怕她已经死去半个世纪,仍旧是他最爱的那一个。
乾隆帝承上启下,开清代盛世,文韬武略,风华绝代。他寿命最长,享福最多,自称“十全老人”, “文治”、“武功”可谓轰轰烈烈,乾隆一世风流佳丽如云,但他也有过钟爱一生的女人,而且从两小无猜直到耄耋晚景,爱得念念不忘铭心刻骨。这个女人就是他的结髪之妻,史称孝贤纯皇后的富察氏。
貌美如花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他眼里,如同尘埃。有诗为证:
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
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
这是乾隆帝为富察氏所做的诗歌,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在她死后的五十一年,乾隆纵使临幸过无数女人,心中也只有她一人,他已养成了终其一生的独宿习惯,不曾与任何妃子同榻而眠,漫漫长夜,只一人独过。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美丽温柔,才华横溢,高贵端庄,在一次选秀中,雍正一眼便认定,这位秀外慧中的贵族少女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雍正五年被指婚乾隆做福晋,婚后,乾隆与富察氏鹣鲽情深,恩爱逾常。《清宫词》如此记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高宗称其淑德为古今贤后,故侍遇后族宠贵无比……圣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见也”。大意是孝贤皇后侍奉皇太后最得欢心,乾隆称她的美德为古今的贤德皇后,所以对待皇后的家族无比宠爱,皇帝对她的垂爱关注在古代是罕见的。
富察氏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过门后不但悉心照顾丈夫,对他体贴备至,还竭尽全力孝敬婆婆。她每天都殷勤地去婆婆寝宫请安,并常常嘘寒问暖,伺侯她用膳,恪尽一个儿媳的本分,深得婆婆的喜爱。
富察氏是一位既聪明透顶,又天真烂漫,既精明过人,又大气温柔,既识大体,又重小节,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则,既含蓄婉约,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他忙于事业时,她以自己的精明协调管理后宫,安排照顾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让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扰情绪烦躁之际,她如同一朵解语花,迅速读懂他的内心,恰到好处的轻轻一握手,亲手递过来的一片小吃,不声不响在他颈后的一个深吻,能给他极大的安慰,让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阴郁。当他心情极佳,精力无处发泄时,她又能陪他纵情玩嬉,陪他在围场纵马奔弛,甚至偶尔也一试挽弓射箭。
两情相悦中,富察氏成了乾隆的知己。花前月下,他们曾多少次海誓山盟,今生今世,永不分离,深深内院,绣帘轻启,他们曾多少次相偎相依,看纤云渡月,银汉晓转,共品人生的甜意……乾隆有次去关外,对皇后说起关外旧风俗,先祖在刚刚创业的时候.衣服的装饰品都是用绒毛缝在袖口,非常简朴。富察氏懂得乾隆的意思,便特地做了一个绒毛缝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皇上不忘刨业艰难,乾隆大为感动,把她缝制的燧囊一直戴在身边。
富察氏还是一个体贴的女子。在别的妃嫔眼里,获得乾隆的宠爱才能保证她们毕生的荣华富贵,在富察氏眼里,乾隆是天下的皇上,却只是自己的丈夫。乾隆皇帝患了严重的疥疮后,太医叮嘱要静养一百天才能痊愈。富察氏闻听此言,就搬到了寝宫的外屋居住,悉心照顾百天,直至乾隆康复,这样的女子,怎能不让乾隆感动
她是一位幸运的皇后,却是一个不幸的母亲。原本幸福的婚姻在反复失去孩子的痛苦下,蒙上了阴影。
乾隆是一个浪漫的男人,朝朝暮暮,踏遍红尘路,携手并肩,倘徉山水间,在国泰民安的康乾盛世,这是他的梦想。乾隆十三年,为了缓解皇后失子之痛,乾隆带皇后出去散心,不曾想这个决定却是他们夫妻的永诀。富察氏因爱子夭折,悲痛成疾,加上路途劳顿,于济南一病不起。在山东德州,她撒手人寰。
结发二十二年,他和皇后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成了对方的一部分。皇后离去的半年之内,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象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击皇帝的心头,悲痛的巨流频频卷起,让皇帝什么也坐不下去。经常处理不下去。一连数月,皇帝都睡不实觉,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有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皇帝变得迟钝了,无目的的活动增多,工作没什么效率,常常走到一处,却忘了自己是要寻找哪个奏折。有时刚说过的话,忘得一于二净。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因为已经有太多人让皇帝莫名其妙在发火。
壮年丧妻,使一向睿智温和的乾隆暴躁不已,他先从自己家族内部发难,挑剔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对皇后之死毫无哀慕之诚,从而被剥夺了他们被立为太子的资格。然后又拿朝廷大员开刀,以外省官员不前来奔丧和部分官员丧气剃头等种种理由,分别以革职留任、降级调用或赐以自尽的方式处理了百余位官员,由此可见,富察氏的崩逝在乾隆帝心中引发的是一场山崩地裂班的震荡。
为了表达心中压抑的思念,乾隆帝便和着眼泪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诗,这些诗句句发自真情,在乾隆帝的诸多诗作中属于最上乘之作。因为透过这些诗,你看到的不再是那个自信满满的雄主,而是一个深情而执著的丈夫对亡妻的无限追怀。
又是一年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乾隆帝来到圆明园,看到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榭
柳台花依旧荣,触怀无处不伤情”。雨后来到瀛台,想起曾经和孝贤皇后一起听雨观景的情形,不觉悲从中来,又发出“孑然或暂来,怆尔独延伫”的叹息。连举头望明月,都会萌生出“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的怅惘。故地重游,最能勾起人的感伤,不论走到哪里,他始终都会看到昨日的欢愉,想起今天的寂寞。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旦到了节日,别人家夫妻双双还家团聚,享受家的温馨,而乾隆帝只有独自伫立,黯然神伤,回想起七月十八日这一喜结连理的日子,由不得嗟叹“嫌人称结发,嗟我失齐眉”。由于忧思过度,刚到壮年的乾隆帝就开始满头生华发了,看到青丝转眼间变为白发,他不由得生出一股浮生若梦的感觉,仿佛从相遇到相爱再到诀别都是一场春梦而已。为了感受往日的气息,乾隆帝特地在长春宫,即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保留了皇后在世时的陈设。这样,每当思念皇后的时候,乾隆帝便会信步踱回这个熟悉的房间,静静地伫立其中,用手抚过一件件家具,感受着上面残留的皇后的气息。
孝贤皇后是死在一条青雀舫上的,为了留住她最后的气息,乾隆帝曾经命人将这艘大船运到北京城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艘青雀舫体积非常庞大,根本无法从城门穿过。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太过伤心,恐怕有点丧失理智,便开导他,结果他执拗地说: “既然城门挡住了,那就把城门拆掉。”最后,礼部尚书海望急中生智,便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木轨上铺满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青雀舫运进了城内。
睹物恩人非但不能缓解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加加剧了乾隆帝对死去皇后的思念。于是,
他一遍遍地责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夺取了自己心爱的皇后他一度责怪自己不够体贴,对她缺乏呵护,才导致了她的早天。一度又将罪责归于孩子身上,认为是接连生子导致了她的身体受损,为此,他曾写下诗句“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翼行将发引时。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表示宁愿不要儿子,也要留住自己的爱妻。
生死大限,即便是帝王也无法越过,所以在伤心之余,乾隆帝也尝试过开导自己,放下悲痛,一切向前看,写下了“达人应尽知,有生孰免逝。况年近不惑,亦岂为夭厉”的句子。但这些都是自欺欺人,他的心中始终无法释怀,尤其是对她的韶华早逝,常常感叹“犹惜窈窕质,忽作朝云翳”。
乾隆帝在孝贤皇后死后还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任时间匆匆流逝,孝贤皇后的一颦一笑依然在他心中清晰生动。其实,在他的意识里,孝贤皇后并没有离去。每当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他总会去静安庄说给地下的她听。国家无后不行, 乾隆帝尽管沉湎在伤心之中,依然不得不为大局考虑,另立新皇后,但在册封之前,他特意去静安庄奠酒告知亡妻,以求得她的谅解,显示自己对她生死不渝的忠诚。在自己的四十大寿时,乾隆帝在皇太后的多次催促下,立
那拉氏为皇后。看到大家欢喜的庆祝,他不得不强颜欢笑,回去之后却写下了缅怀亡妻的诗句:“净敛缃云碧字宽,宜呖嘉兴物皆欢。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晚来家庆乾清宴,舰眼三年此重看。”
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远重提处,能忘独旦歌。”他常常感慨:“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就是说你那么早就走了,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意思呢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这首深情款款的,对往事饱含热泪的诗,写于乾隆五十五年。时年80岁的老皇帝,在孝贤皇后的陵前,满怀忧郁的倾诉自己的深切追忆与黯然回首的情感。乾隆在残烛之年,还念念不忘自己的这位皇后,想着自己很快就可以和他的皇后在地下团聚了。让如今的我们,一时间忘记了,他曾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仅仅是一个,邻家痛失爱妻的耄耋老人。我们可以批评他自私,可以指点他的无知,甚至于指责他的夜郎自大!但是,就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和他一样,充满着伤感,抑郁的情愫
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八十六岁高龄的乾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来到了孝贤皇后的坟前,这是他最后一次来祭奠妻子了,此时的他已经与孝贤皇后阴阳相隔长达半个世纪。看着坟前亭亭如盖的松树,他写下“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的诗句,并在“四十八年分”一句下注释道: “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孝贤皇后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能够在死后四十八年内时时刻刻为自己所爱的人思念,如果死后有灵,应该也很幸福吧。
乾隆写给孝贤纯皇后的诗有上百篇,篇篇见真情,乾隆把这些诗收入《御制诗》出版,让后人去评说。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这是多么需要勇气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昙花一观,而是在沧海桑田中念伊一生。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