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地腊"跟端午节有何联系?

问答 0 14

道教的"地腊"跟端午节有何联系?,第1张

道教的"地腊"跟端午节有何联系?
导读:共同点位都是祭祀先祖 在《道书》中,地蜡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掌管鬼魂的酆都北阴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该鬼魂现在人间

共同点位都是祭祀先祖 在《道书》中,地蜡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掌管鬼魂的酆都北阴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该鬼魂现在人间的亲戚所做的善恶,作为确定鬼魂罪、福的依据。只要通过法力和祭祀仪式,才能减轻其苦。  地蜡节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追溯其源,为中国远古时期原始崇拜中的鬼魂崇拜,而此正是道教的核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道教曾成为国教,其教理深入民心,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腊祭祀活动,融入端午节俗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因此,没有理由否认地腊节俗中的祖先崇拜,游离出端午节俗的范畴。

正 月

初一:天腊之辰(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帝会于束方九炁青天)、太上老君降现、昊天上帝统天神地祇朝三清、东方七宿星君下降、徐来勒真人於会稽上虞山传经于葛玄真人

初二日:天曹下降

初三:孙真人(孙登)诞辰、广宁郝真人(郝大通)圣诞、太白北斗星下降

初五:赵公元帅巡查接财神、清净孙元君(孙不二)圣诞、邓白玉、王仲甫二真人同飞升

初七:三官大帝检校日、真武下降、四斗帝君下降、甘真人飞升

初八:南斗下降、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五殿阎罗王诞辰

初九:昊天金阙玉皇大帝诞辰、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刘猛将军(虫王爷)诞辰、关圣帝君飞升日

十四:三官下降

十五:上元天官赐福紫薇大帝诞辰、佑圣司命真君诞辰,正一静应真君诞辰、迎厕神紫姑、临水夫人(陈靖姑)诞辰、混元上德皇帝降现、西斗帝君下降、翊圣保德真君降、金精山张灵源真人飞升

十六:开台圣王(郑成功)诞辰

十九:长春邱真人(邱处机)诞辰、北阴圣母下降、五瘟神行病

二十:招财童子诞辰、人皇诞辰、南斗星君下降

廿一:天猷副元帅下降

廿二:嗣天师张真人飞升、三尸神奏罪福

廿四:雷都光耀大帝诞辰

廿五:天蓬下降、北斗出游

廿六:北斗出游、翊圣下降

廿七: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许真君诞辰

廿九:北阴下降

二 月

初一:东方玉宝皇上天尊一殿秦广王诞辰、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圣诞、刘渊然真人圣诞、翊圣保德真君下降、冲应太虚王真君、诚应妙远郭真君同飞升

初二:土地公正神张福德诞辰、天曹下降

初三:文昌帝君诞辰、北极北斗下降

初四:南斗星君下降、六司下降

初五:北极天蓬都元帅下降

初六:东华帝君诞辰

初七:西斗翊圣真君下降、北斗出游

初八:西方太妙至极天尊三殿宋帝王诞辰、真武下降、南斗下降

初九:东斗下降,北阴下降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众生脱离若难、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尹虔子、张石生、李方回三真人同飞升

十三:度人无量葛真君圣诞

十四:闾丘方远真人飞升

十五: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诞辰、精忠岳元帅诞辰、西斗下降

十六:开漳圣王(陈元光)诞辰、天曹下降

十八:北方玄上玉高天尊四殿五官王诞辰

十九:慈航道人诞辰、北阴下降

廿三:翊圣保德真君下降、北斗出游

廿五:新罗金真人飞升

廿六:虚静冲素徐真人诞辰、北斗出游

廿七:北极北斗下

廿九:北阴圣母下降

三十:大慈大悲大慧真人降现

三 月

初一:长真谭祖(谭处端)诞辰、南方玄真万福天尊二殿楚江王诞辰

初二:陆静修真人诞辰、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真武大帝诞辰、王母娘娘蟠桃会、黄帝圣诞、葛仙翁飞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北极北斗下降、翊圣真君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初五:南斗下降、天蓬元帅下降

初六:玄洲上卿苏仙君升仙

初七:西斗帝君下降

初八: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六殿卞城王诞辰、元始天尊降元阳上宫(集会太罗太梵天帝演说灵宝要法,度三界五道一切含灵)

初九:真武下降、东斗下降、北阴下降、蓬莱都水使者下降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五:保生大帝吴真人(吴夲)诞辰、赵公元帅(赵公明)诞辰、驱魔雷元帅圣诞、元始天尊游玉京元阳上观(集会三界神仙真圣演说道妙)、西斗下降

十六:三茅真君得道之辰、中岳大帝诞辰、玉阳王真人(王处一)诞辰、天曹掠剩下降

十八:后土皇地祇圣诞、雷霆廖天君圣诞、太上老君下降,太清宫先天元后降现

十九:太阳星君圣诞、南斗下降、翊圣真君下降、北斗下降

二十:诠生娘娘诞辰

廿三:天后娘娘(妈祖)圣诞

廿五:天蓬下降

廿六:翊圣真君出游、北斗出游、杜炳真人升仙

廿七: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七殿泰山王诞辰、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东岳大帝诞辰、制字先师(仓颉)诞辰、太乙月孛星君降现

廿九:北阴下降

四 月

初一:灵通广济显应真人水神萧公(萧伯轩)诞辰、长真谭祖(谭处端)成道日、南方七宿星君下降

初二:太乙虚无真君下降

初三:北极北斗下降、翊圣真君下降

初四:真武下降、太乙救苦天尊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太素三元君朝真、五方雷神下降

初七:南斗下降、北斗下降、西斗下降

初八: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九殿平等王诞辰、尹喜真人诞辰,太极左仙公葛玄真人诞辰

初九:东斗下降、北阴下降

初十:何仙姑诞辰、长生保命天尊下降、北斗出游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玄中大法师下降

十三:三皇帝君下降

十四:吕纯阳祖师(吕洞宾)诞辰

十五: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钟离祖师诞辰、西斗下降

十六:天曹下降

十七: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十殿轮转王诞辰、金花夫人(送子娘娘)诞辰、翊圣真君下降

十八:碧霞元君圣诞、华佗神医先师诞辰

十九:北阴下降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二:北斗出游

廿五:天蓬下降

廿六:神农先帝诞辰、翊圣下降

廿七: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药王爷孙思邈诞辰、太上老君集会三界十极群仙

廿九:北极圣母下降

五 月

初一:南极长生大帝诞辰、南极冲虚妙道真君下降

初二: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北极北斗下降

初五:地腊之辰(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鬼崇)、地祇上将温元帅圣诞、南方雷祖邓元帅圣诞、端午节、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蓬翊圣真君下降、真武下降

初九:东斗下降,北斗下降

十一:天下都城隍诞辰、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东岳炳灵公圣诞、天真上圣示现之辰

十三:关帝圣神君降临日、关帝磨刀日、翊圣真君下降、北斗出游、崇宁真君降现

十五:太上老君降现鹤呜山、南极老人星下降、西斗下降

十六:三元采访下降

十七:北斗下降

十八:祖天师(张道陵)诞辰

二十:丹阳马真人(马钰)圣诞翊圣下降,北斗出游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五:太平真君升仙、天蓬元帅下降

廿八:上元星君下降、北阴圣母下降

廿九:许威显王诞

六 月

初一至初六日南斗星君下降

初一:清灵真人下降

初二: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北极北斗下降

初四:翊圣真君下降、南斗下降、北斗出游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崔判官诞辰、崇宁真君降生

初七:西斗下降、真武下降

初八:翊圣真君下降、北斗出游

初九:东斗下降、南斗下降、北阴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初十:刘海蟾帝君圣诞、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田都元帅诞辰、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太乙朝元日、井泉龙王圣诞、太乙真君下降

十五:王灵官诞辰、西斗下降、冲素真人飞升

十六:南斗下降,潘子真真人飞升

十七:赵广信真人飞升

十九:慈航道人成道日、北阴下降

二十:天猷下降

廿二:张元化真人上升

廿三:火德星君(火神爷)诞辰

廿四:关圣帝君圣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现示之日、南斗下降

廿五:天蓬下降

廿七:北斗下降

廿八:十方救苦天尊下降

廿九:桐柏真人九华真妃降现、北阴下降

七 月

初一:开鬼门(阎王爷打开鬼门关的日子)、西方七宿星君下降

初二: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北极北斗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七:道德腊之辰(五帝校生人善恶,道教常住设坛庆贺,厨房「混元菜」供众)、魁星诞辰、七夕节、周灵王子乔飞升、南斗下降、西斗下降、真武下降、西王母上元夫人降现於汉武帝、九天应元保运真君降现、麻姑大仙同王方平真人下降、浮丘玿应真君上升、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

初九:东斗下降、北阴下降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骊山老母圣诞

十五: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圣诞(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十六:张元崇仙官升仙、天曹下降

十八:王母娘娘诞辰、韦处元真人升仙

十九:天猷下降

二十:长生刘真人(刘处玄)圣诞

廿二:增福财神成道日

廿三:诸葛武侯诞辰、虞翁生真人飞升

廿四:翊圣下降,北斗出游

廿五:采和蓝祖师圣诞、天蓬下降

廿六:张三丰祖师圣诞

廿七:天帝游东井、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西洛刘真人升仙

廿九:天真皇人受轩辕黄帝六王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秘经、北阴下降

八 月

初一:许真君诞辰(另有版本为十月廿五)

初二:太素三元君朝真、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九天司命灶君(灶王爷)诞辰、北极北斗下降、翊圣真君下降

初五:北方雷祖圣诞、雷声天帝下降、朱孺子真人上升

初七:西斗下降

初八: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南斗下降

初九:元成节、青华帝君下降、东斗下降、北阴下降

初十:北岳大帝圣诞、铁拐李祖师圣诞

十一:消灾解厄天尊下降,太斗出游

十三:真武下降

十五:太阴星君(月娘)诞辰、月下老人圣诞、曹国舅祖师圣诞、太极玉皇太姥武夷显道真君下降、轩辕黄帝乘龙上升、神功妙济许真君同四十二日拔宅飞升、张谌真人拔宅飞升

十六:天曹掠剩下降

十七:太白星君下降、南斗下降

十八:酒仙刘伶圣诞

十九:北斗出游、翊圣下降、田仕文真人及申天师升仙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二:广泽王诞辰、南斗下降

廿四:潜惠彭真人举宅飞升

廿五:天蓬下降。

廿六:南极老人寿星现

廿七:北斗下降之辰、翊圣下降

九 月

初一到初九北斗九星降世辰

初一:南斗星君诞辰、飞天大圣诞辰、南斗下降

初三:北极北斗下降、栩圣下降

初四:五方雷神下降

初七:西斗下降

初九:中坛元帅(太子爷)诞辰、酆都大帝诞辰、斗姆元君诞辰、九皇大帝诞辰、玄天上帝飞升、重阳帝君飞升、东斗下降、北极下降、东华帝君降现、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飞升、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汉朝第一代天师、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众生、超离苦难、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五:西斗下降

十六:天曹诸司簿录生死名姓、天曹掠剩下降

十九:日月宫阴阳宫合通之辰、诸天星曜上清元始分地分各照宫位、北斗天帝下降人间纪算人生命录善恶事、北阴圣母下降

二十:天帝游东井

廿一:天猷下降

廿二:增福财神诞辰

廿三:一元无上萨翁真君圣诞

廿五:南斗下降,天蓬下降

廿六:五显灵官诞辰

廿七: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华光大帝马元帅诞辰

廿九:北阴圣母下降

十 月

初一:民岁腊之辰(酆都北阴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寒衣节(宜祭奠先亡之人)、东皇大帝诞辰、王长真人降现、北方七宿星君下降、马元约天师上升

初三:大茅真君茅盈祖师圣诞、北斗下降、四海九江水府诸龙王聚奏水洞

初四:霞卿真人、桂卿真人、湛然真人、蓬莱真人、妙然真人降现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天曹诸司五岳五帝注生籍

初七:西斗下降

初九:东斗下降、北阴下降

初十:果老张祖圣诞、太乙救苦天尊下降、翊圣下降、北斗出游、长生保命天尊下降、神霄玉清真王下降

十五: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洞阴大帝诞辰(宜祭祀亡灵,祈求水官大帝排忧解难)

十八:地母娘娘圣诞、三天奏录之辰

十九:长春真人飞升、北阴下降

二十:虚靖天师圣诞、玄灵通化真人下降

廿一:天猷下降、真武下降

廿三:周仓将军爷诞辰

廿四:圣母保生天尊降现

廿五:感天大帝许逊真君诞辰(另有版本为八月初一)南极长生大帝降现、天蓬下降

廿六:南斗下降、翊圣下降、北斗出游

廿七:紫微北极大帝圣诞、北斗下降

廿九:北阴下降

十一月

初一:金阙监生高元帅圣诞、王洪范真人升仙

初二:天曹下降

初三:北极下降、南斗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六:西岳大帝圣诞

初七:真武下降

初九:湘子韩祖圣诞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太乙救苦天尊圣诞、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四:五帝下降

十五:西斗下降

十六:天曹下降

十七:天曹下降照管人问恶事、北斗下降

十九:三天大法师收降蜀川二十四洞鬼神

廿一:天猷下降

廿三:南斗六司星君奏录主籍、五方雷神下降

廿四:南斗下降之辰

廿五:北斗出游、天蓬翊圣下降

廿六:高真妙果天尊降现

廿七: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勇悟施真人上升

廿九:北阴下降

十二月

初一:群仙会蓬莱

初二:茅真君茅衷祖师圣诞

初三:东厨司命府君同总玉京太极真人、东海青童君降现、天曹下降

初五:天蓬下降

初七:西斗下降

初八:侯王腊之辰

初九:东斗下降、翊圣下降、北阴下降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六:南岳大帝圣诞

十八:三教宗师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降现

十九:北阴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二十:鲁班先师圣诞、翊圣真君下降、北斗出游

廿一:天猷真君圣诞、五猷下降

廿二:重阳祖师圣诞、丹阳马真人(马钰)成道日、太平护国天尊降

廿三:九天采访使、三元考校天官、五方雷部判官、五岳灵官、酆都观王下降考劾人间一年罪福(大孝大忠者增三纪,昌三世,有功行阴隐者,论功增算昌世)

廿四:三界集会之辰、司命灶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恶、北极下降

廿五:玉帝巡天、天神下降、天蓬下降

廿七:北极北斗下降、真武下降、南极冲处妙道真君受道於普度真君

廿八:太上老君化三十六种外道邪魔胡神降伏之日、北斗出游

廿九:清静孙真君(孙不二)成道

三十:紫姑(厕神)诞辰、司命下界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额,有点多,如下。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起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春节的两种起源

一种说法是: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