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家的大秧歌

问答 0 45

东北老家的大秧歌,第1张

东北老家的大秧歌
导读:东北老家在正月定是要扭秧歌的。每逢春节过了破五(农历正月初五),人们就开始筹措着扭秧歌了,在我们那里,把秧歌的组织叫做“会”,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主管一切与秧歌有关的事务。这个组织从初六七成立,到闹花灯结束,总共存在不过十余天,但在村民的心里

东北老家在正月定是要扭秧歌的。每逢春节过了破五(农历正月初五),人们就开始筹措着扭秧歌了,在我们那里,把秧歌的组织叫做“会”,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主管一切与秧歌有关的事务。这个组织从初六七成立,到闹花灯结束,总共存在不过十余天,但在村民的心里面却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相当或者胜过村委会的存在。

秧歌在我们那里不但是村民的娱乐项目,而且还承载了许多其他的项目,比如拜年,踩街,辟邪,祭拜,比赛等。一个村里成立的秧歌队,除了在会场扭秧歌,还是要在每个街道走上一番,所过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那个热闹劲儿,甭提了,男女老少随着秧歌走街串巷,比哪位领导下来还受欢迎。

秧歌踩完了街,就会挨家打场儿,有的人家爱请秧歌,会首(就是秧歌队里的老大)会送上拜年贴,在院子里扭几番,中间还会有些唱词,基本内容都是一定的,当然唱者也会根据每家每户的情况,现挂一些唱词,也都是一些拜年的客道话,这时主人也会给赏钱。有时候会首会根据每家的情况,决定是否要继续扭,意思显然是要多要些赏钱。就算主人不愿意,也不会生气,毕竟是一件乐呵事儿,没有人在意。

秧歌不单会在个人家打场儿,遇见庙也是必须要拜的,什么山神庙,土地庙,龙王庙,通通要拜,而且要扭的好一些,也是要来几番的,当然唱词与个人家不同,多是一些乞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除此之外秧歌还会参与一些汇演,就是好几波秧歌在一起参加表演,一波秧歌已经很热闹了,几波秧歌聚在一块儿更是要好好比比,看谁的鼓打的好,看谁的镲打的妙,看谁的喇叭声高,看谁的秧歌服装好,扭的精神。这时无论是谁,只要自己所在的村民组织有秧歌队,集体荣誉感也会瞬间爆棚。秧歌队里的每个人也会使劲浑身的招数和力气,只为多赢得一些喝彩。

最热闹的当属灯节三天,会里会把扭秧歌挣来的赏钱置办一些花灯,烟花,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平时秧歌都会在白天踩街,这三天也会选择晚上踩街,有驱鬼辟邪之意,所过之处依旧伴随着鞭炮,不过这时鞭炮更多,还有各类烟花。踩街结束,村民们随着秧歌来到一个大空场,之前准备好的各类烟花花灯汇聚一处,更是一番更大的热闹,烟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花灯闪烁,流光溢彩。秧歌扭着,鼓声,镲声,唢呐声,村民的欢呼声,交织成一片,每个人仿佛在瞬间忘记了所有的不快,融入到欢乐的海洋。

后记

秧歌是我们老家最重要的春节群众项目,有着特有的东北农耕文明的特色。二三十年前,谁要能扭得着秧歌,参与其中,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而今扭秧歌在难凑成当年的规模,而高跷秧歌也是越来越少。

篇1改写

金龙迎春,春意盎然;金莺报喜,喜气洋洋。春风得意,人欢笑;锣鼓喧天,闹元宵。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们敲响喧天的锣鼓,扭起开心的秧歌,赞不完那喜庆团圆,舞不尽那欢乐祥和。回首20xx年,我们硕果累累。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神柏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豪情满怀。今天进城表演的共有塌扮含9个村,2家民营企业,以锣鼓、花车、秧歌、高跷团笑等为主要内容。按照表演顺序介绍如下:

1、锣鼓震天响,气势撼山河。值此元宵佳节之际,神柏乡神柏村支村委干部携全体村民向各界拜年,祝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神柏村社火表演共百余人,他们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过去的一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神柏村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建设乡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居住环境,为构建繁荣、和谐、平安、神柏而不断努力。看:神柏村的秧歌队和着明快的旋律,步调一致,手舞彩扇,尽情地展示着神柏村新农民的时代风采。

2、现在,向主席台走来的是神柏乡龙到头村的女子锣鼓队。她们身披节日的盛装,踏着喜庆的旋律,尽情地展示着龙到头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风采。20xx年是龙到头村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全村人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扎实推进“千亩山楂、千亩药材”计划和新农村建设,开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3、锣鼓喧天颂盛世,欢声笑语歌升平。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下丁村的女子威风锣鼓队。做为连续多年的省级文明村,该村在生态农业、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的经验在全县、全市得到推广,省市县领导多次到下丁村指导工作。新年伊始,下丁村支村委一班人将带领全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力前行。请欣赏:高跷、高抬表演。

4、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的支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已经活跃在20xx年的新春佳节的喜庆日子里。这支锣鼓队阵容整齐,士气旺盛,充满朝气,体现了干群团结,村民一心的凝聚力,展示了蔺家庄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感情,相信蔺家庄村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实现,远大目标一定能达到!

5、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上丁村的花棍表演队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上丁村花棍是由祖孙三代八十余人组成的花棍方,舞姿独特,整齐悦目,上有七十余岁的古稀老人,下有年仅十岁的儿童。他们既是传统花棍的传承人,又是继承人。花棍远传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庆祝胜利,表攻告捷编演的喜庆节目。后由上丁村一位老红军干部传承于上丁人,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舞起花棍,众人齐跃。象征着上丁村人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沐浴下勤劳致富,喜庆宽裕、文明、和谐、稳定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上丁村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为早日奔向小康社会而欢快跳跃。

6、龙腾虎跃欢盛世,莺歌燕舞贺新春。神柏乡涧西村女子军鼓队敲着铿锵的鼓点英姿飒爽的向观礼台走来。今年涧西村将在新的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为早日建成一个文明富裕的小康村而努力奋斗!

7、龙腾狮舞祈祥瑞,锣鼓震天闹元宵。迎面走来的是神柏乡下岭后村锣鼓方队。近几年来,在乡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宏伟玻璃厂扶持下,在党支部书记张永明同志的带领下,支村委一班人认真贯彻党针对农村发展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使下岭后的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村民生活逐步提高,农村收入翻了一番。街巷道硬化,便民商店,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应有尽有。今后,下岭后村将大力发展招商引资走转型发展的道路,力争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和谐新农村。

8、金龙出海迎新岁,彩凤朝阳贺小康。神柏乡下庄村女子花样锣鼓队花样鼓上擂,花藤手上飞,震天响的锣鼓声敲出了下庄缺漏村儿女奋发向上、建设美好新农村的热切心愿,敲出了他们丰富多彩、来年更上一层楼的美好生活。

9、“金鼓喧天迎盛世,欢快鼓乐庆新春,企业腾飞增效益,多种经营谋发展”。现在向主席台走来的是上岭后村设计的花车和由50人组成的军乐队,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奏着欢快的乐曲,缓缓而来,上岭后村近几年,经济发展快,村容村貌变化大,养殖业、种植业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达到8家,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10、金龙出海东方红,宏伟事业更辉煌。现在通过主席台前的是宏伟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的彩车。作为我县的玻璃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在新的一年里,宏伟人将快马加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为强县富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1、现在驶过主席台的是国艺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我县机制玻璃的先进单位,多次受到表彰。随着县委、县政府建设玻璃工业园区的提出,国艺玻璃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

12、下面,向我们走来的是晋鑫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花车。晋鑫玻璃是我县玻璃行业的后起之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为神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春佳节,晋鑫人祝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兴旺,合家欢乐!

社火表演解说词及主持人串词 篇2

(开篇语)

甲:又是一年春风浩荡时,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

乙:又是一度元宵佳节日,我们欢歌载舞,共度良辰;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乙: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合:大家元宵节好!

甲:这里是由中共景泰县委、景泰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承办的景泰县20xx年元宵节“银蛇闹春,腾飞景泰”社火展演现场,应邀出席今天展演活动的县上领导有(男女主持人依次轮流介绍):

乙: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甲:过去的一年里,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抓手,“双联”工作成效显著,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乙:20xx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开放开发,主动融入兰白核心经济区,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打商贸物流等六个基地,确保经济增长14%以上,全力加快景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甲:喜看今日,景泰人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奔小康,

乙:眺望明天,景泰大地春和景明,前景灿烂更辉煌。

甲:欢快的锣鼓,催得春满人间福满门,

乙:优美的舞姿,惹得莺歌燕舞花怒放。

甲: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人民文化广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来自全县12支社火表演队将在这里为全县人民献上一场欢庆祥和的视听盛宴。

乙:首先,请致辞,

甲:欢腾的锣鼓敲起来,红火的秧歌扭起来。

乙: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丰收的喜悦舞起来。

甲:现在,来自全县12支社火表演队,将依次走向主席台,

乙:走在最前面的是:

(结束语)

乙:开元回眸,金龙辞岁千仓满,

甲:新年昂首,银蛇迎春百业兴。

乙:载歌载舞庆佳节,我们心潮澎湃,

甲:齐心协力谋发展,我们奋发图强。

乙: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高举改革发展大旗,抢抓“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有利机遇,

甲:紧扣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

临县人秧歌很多,摘录三首如下:

一、下柳林

1:各位众乡亲,着耳仔细听,听我给伢唱一段,下呀么下柳林

2:家住山西省,西山离石城,离城十里有一村,出了个李改英

3:提起李盖英,生的好人品,今年二九十八春,还没啦知心人

4:那一年开了春,来了八路军,宣传抗战打日本,发动众乡亲

5:队长张有生,本是河北人,十七岁上参了军,还没结了婚

6:开会和学习,减租又减息,除奸反霸在一起,二人有了意。

7:队伍要出征,改英送出村,有两句知心话,你要记心中

8:作战要英勇,遇事动脑筋,服从命令听指挥,杀敌多立功

9:有空看我来,没空稍个信,千万不要变了心,忘了我李盖英

10:有生把誓盟,只爱你一人,如果谁要变了心,天打五雷轰

11:忽然听的歌风,气坏李改英,都说有生下柳林,投了鬼子兵

12:借的个良民证,提了个小包袱,拿定主意下柳林,是非要搞清

13:翻了七座山,过了七道岭,鸡叫走着点着灯,进来口子门

14:见了张有生,黄皮穿一身,鬼不鬼来人不人,越看越恶心

15:改英把口开,翻脸骂起来,谁叫你下柳林,当了警备队

16:有生笑颜开,叫声好妹妹,这里当兵很痛快,你也不用回

17:改英回家中,气的头发昏,直到咱队伍上来了人,才把是非明

18:来人叹口气,改英你听仔细,投敌不是他愿意,派他去卧底

19:前天送情报,叛徒把密告,鬼子汉奸下毒手,把他杀害了

20:改英泪淋淋,越哭越伤心,揷干眼泪爬起身,二次下柳林

21:下了柳林镇,四处来打听,石崖崖底见尸首,两眼怒目睁

22:白洋买棺材,金票雇人抬,改英守住墓咯堆,哭的起不来

23:哭一声张有生,死的好苦情,革命还没成了功,你就归了阴

24:骂声日本鬼,汉奸卖国贼,有朝一日逮住你,剥了你鬼子的皮

25:七七上吧坟,参战就起身,千军万马下柳林,消灭鬼子兵

二、拜风神

风神爷爷显一显灵,

行雨离不开你铺云,

你老家掩住半扇扇门,

千万不要叫起黄尘。

三、拜观音庙

锣鼓打得将军令,

观音老母在上听,

你老给咱多显灵,

保佑全村都安宁。

扩展内容:

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秧歌,又称“阳歌”,在当地俗称“闹会子”“闹红火”“闹阳歌”,2008年伞头秧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特征

1、原始性

伞头秧歌是古代腊日帷祭活动、春社活动、以及汉代兴盛起来的元宵节活动的复合,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遗存。

2、全民性

伞头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娱神功能愈来愈淡化,借娱神以娱人的目的愈来愈明显,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歌舞活动。秧歌队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充分体现出伞头秧歌的全民性。

3、狂欢性

闹秧歌是狂欢情绪的酣畅淋漓的宣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显露和释放,是对平常日子按部就班的规范性生活的临时突破,是黄土高原上盛大的狂欢节日。

4、艺术性

伞头秧歌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是群众性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这种艺术性,一是指组织工作的艺术性,二是指表演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集体艺术性。

表演形式

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在场内的表演三个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伞头的事。伞头肩负着指挥全局,调动情绪,编派节目,评论演出以及秧歌队与外界交往、答谢、祝贺等一系列职责,而这一切都得通过唱秧歌来进行。

参考资料:

-伞头秧歌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编辑本段]特点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编辑本段]秧歌益处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编辑本段]秧歌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编辑本段]闹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编辑本段]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编辑本段]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编辑本段]解放后的秧歌  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编辑本段]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编辑本段]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 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编辑本段]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编辑本段]秧歌的仪式  一些偏远山区凡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秧歌结束时(一般都在日落之后),要举行送瘟仪式,由社家事先制作一只小船,多为高粱秆扎成,并糊上白纸。讲究的地方则用木头做成。船上置灯和一纸人,象征瘟神。或只写个牌位“瘟神老爷之灵位”。由秧歌队护送至河边,人们梵香叩拜之后。伞头唱一首送别秧歌,当即将纸船放入水中漂走。这和古代的驱傩仪式非常相似。 [编辑本段]秧歌与插秧的关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但是,在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这说明,北方的秧歌与插秧无关。

  南、北方“秧歌”名同实异。南方“秧歌”乃插秧时演出,以“歌”为主,而北方则为农闲时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装表演。

  流行于三北地区的、在元宵节时化妆表演的秧歌,与种稻插秧时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个艺术品种。它们使用同一名称,只不过是由于语音相近而比附的结果罢了。后文讨论的秧歌,除特别注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编辑本段]秧歌的历史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

  按《柳边纪略》的记载,秧歌的演出时间是在元宵节夜晚,有一装扮“持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后面跟着三四名“童子”装扮的妇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参军”,他们手中,都持“尺许长”的“两圆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数民族的成份,最迟在元代已经形成。

  民国河北《沧县志》提供的资料信息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一,它怀疑秧歌“命名之义”乃“南人种稻插秧而歌”,并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称──“阳歌”。其二,它具体描述了与东北秧歌大同而小异的华北秧歌的形式特征,其中各角色的装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乐子”,上可联系到宋杂剧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牵涉到“落子”(评剧)的形成,是解决戏曲史上有关问题的重要资料。至于“长袍短褂,皂靴羽缨”,亦当是少数民族的装束。 [编辑本段]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 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近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东北和北京都有。 [编辑本段]西北地区的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编辑本段]秧歌的特征  我们姑且这样来概括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用这个特征去衡量,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编辑本段]湖北的秧歌灯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不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来”说,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是从北方传入的,起码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编辑本段]秧歌又名阳歌  在陕西河北等地,秧歌又叫“阳歌”。有人认为,因秧歌起于凤阳,故又名“阳歌”。又有人认为“阳歌”起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实际。

  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这些名称,再向南看到英歌、莺歌、因歌等诸多同音名称。 [编辑本段]“女子之歌”  清黄濬《红山碎叶》称:“红山灯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谓女子之歌。按古书姎字乃渠帅之称,似有未协。” 说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说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国刘文海《西行见闻记》:“新疆缠民妇女,确实娇艳妩媚,遇者魂销。……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词。央哥,即缠民妇女之谓。”又记新疆民谣:“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车央哥子(缠回称妇女之谓)一枝花。”

  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卷四记新疆方言:“呼妇人为鸯哥。”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姎哥、央哥、羊高、鸯哥均为一声之转,系维语对女性的称谓。而且,这女性,主要当指少女,至少是**。难以想象,中年以上还会被称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义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调笑的内容,便是最有力的证据,“饰童男女相对唱跳”是秧歌的本质特征之一。

  无论秧歌,还是花灯、采茶,都把少女作为主要角色;这少女,多是男童装扮的。

  我们曾强调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现在可以进一步说:秧歌乃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与西域娱乐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编辑本段]《新疆游记》的记载  谢晓钟《新疆游记》记“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调情,又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与汉族的秧歌极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汉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东北有“秧歌角色”的说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间有严禁“秧歌脚、堕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东秧歌在集体舞蹈之后,“由一民歌艺人出场(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调”。

  又,民国李骏亚《湟中元宵社火》,记录了青海东南部一带元宵社火的演出情况。庞大的化装舞队中,有高跷姐、拉花姐儿、花梆子、老扬高(又写作“老羊哥”)、伪火神、报子、花鼓子、拉药姐儿、花和尚、哑巴、膀姑等角色。这与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领队的“扬高”(羊哥),当即库车的“羊高”、“姎哥”,亦即汉族的“秧歌脚”或“秧歌角”。后来便以领队之名称呼整个舞队。

  山东鼓子秧歌的五种角色

  山东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其中“伞”分“丑伞”与“花伞”,“丑伞”又称“头伞”,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个秧歌队的指挥者。“鼓”为武生打扮,是秧歌队的主要演员,人数多,动作复杂,边舞边击鼓,舞起来气势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为男性青年,双手执两头有五彩条的木棒而舞。“花”为女性青年,服装仿戏曲中的花旦。“丑”人数可多可少,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即兴表演逗趣。

  胶州秧歌的角色

  胶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种角色均为一对,共五对十个。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们所持道具和化妆、表演特色叫起来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么“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于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东部传播时遇上了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于是在东、西部结合处,具体说,是在青海、甘肃、宁夏、陕北及内蒙一带,产生了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化妆表演形式。当这种民间歌舞向东南传播时,由于姎哥、羊哥、扬高等不易理解,于是便借用了南方种稻插秧之歌──秧歌之名。

  秧歌的产生

  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最初可能叫“讶鼓”(迓鼓)。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与汉族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的时间是宋代,地点是中西部结合区域甘肃陕西一带。

  秧歌与潮州英歌的区别

  英歌也并非不说唱,只是将击鼓舞蹈(武迓鼓)与“戏装”表演(文迓鼓)分作两个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讶鼓的名称 “莺歌”,而将戏剧性的表演称“后棚”。上文所说山东的“鼓子秧歌”,其实与潮州英歌没什么区别。还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属于同类。

  “宋江阵”

  福建、台湾有一种名为“宋江阵”的娱乐形式,亦即英歌,却索性连“英歌”、“秧歌”之名统统舍弃,换上了在汉族人看来名实相符的新名称。然而,漳州、泉州却把饰童男女巡游称作“迎阁”,仍带有秧歌、讶鼓的印记。因为,秧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童子化妆、男扮女装。

  《武林旧事》的记载

  此处言以傀儡装扮妇人,令我们想起秧歌舞队中的童子化妆、男扮女装。秧歌的这种形式,当与傀儡戏有传承关系。《武林旧事》卷二在“元宵”条后载有“舞队、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细旦、夹棒、男女竹马、男女杵歌、河东子、瞎判官、旱划船、抱锣装鬼、村田乐、鼓板、耍和尚、货郎等。这与盛大的秧歌舞队,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来自秧歌的戏剧-----阳戏

  湘西有一种地方小戏称阳戏来自秧歌,阳戏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阳戏又叫“柳子戏”。无论南、北路阳戏,都移植过木偶戏的剧目。

  贵州天柱一带流行的“天柱阳戏”,演出往往以丑角为主,“起步时要抬脚”,“走边转弯转身抬脚,类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场都要开四门,锣鼓伴奏。”在湖南,称人戏为“高台戏”,傀儡戏为“矮台戏”。丑角“起步时要抬脚”,正是福建小梨园戏中“傀儡脚”的动作,纯系模仿傀儡而来。

  值得提出的是,贵州、四川等地的傩戏,也称为“阳戏”或“扬戏”。通常对“阳戏”名称的解释是:娱人的“阳戏”与娱神的“阴戏”相对而称,故名。其实,无论阳戏、阴戏,都是傩戏,在演出场所、时间、形式、目的诸方面,都没有什么区别。而且,“阳戏”又可以写作“扬戏”,用阴、阳相对而称是无法解释的。

  傩戏称“阳戏”,与傀儡戏称“阳戏”原因相同。湖南傩戏《大盘洞》第四场,有“樱哥”教“桃花”唱莲花闹的场面。这“樱哥”相当于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