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使亲子沟通变困难

问答 0 24

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使亲子沟通变困难,第1张

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使亲子沟通变困难
导读: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使亲子沟通变困难目的性太强家长:“今天在学校呆的怎么样啊孩子:“今天学了好多新知识呢。家长:“学新知识就对了,要多学知识,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砖。孩子: 家长:“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恩,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特别聊得来

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使亲子沟通变困难

目的性太强

家长:“今天在学校呆的怎么样啊

孩子:“今天学了好多新知识呢。

家长:“学新知识就对了,要多学知识,不然以后就只

能搬砖。

孩子:

家长:“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恩,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特别聊得来。”

家长:“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经常一起玩啊,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说。”

聊什么都能聊到学习上,本来孩子还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无语的收场了。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家长单方面的一种灌输罢了,所达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审问似的让孩子汇报

很多家长在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一路上不断地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况。

每天都这样问,似乎形成了一个模式,而长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开始模式化:“恩,不错,还可以,挺好的····”这样应付的回答,家长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如果家长一个劲儿地不停问,那孩子恐怕早就烦的忍不住发脾气了吧,更别提好好聊天了。    

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定

热播剧《小欢喜》里,高三学霸英子在分班考试中,失手考了全年级第二,饰演妈妈的陶虹对她说:“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年级第二明明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可妈妈还是一通数落可想而知,英子有事并不愿意和妈妈说,即便她很爱妈妈。

其实类似的对话在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

“妈妈,我的作业本被人拿走了。

“肯定是被你自己弄丢了,你这孩子总是丢三落四。”

“这次考试数学好难。”

“哪里难了你肯定是上课没认真听。”

不论孩子说什么,家长习惯性地开口否定,甚至懒得去了解真相。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不乐意主动开口了。    

不分情况及场合的讲道理、说教

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时,也常常陷入这个误区,一言不合就开始讲道理,尤其是用学习成绩说事儿。

“妈妈,这个蛋糕真好吃!”

“你要好好读书,学习成绩不好以后就没工作,吃不起蛋糕。

“妈,你说我扎马尾好看,还是把头发剪短好看”“脑子不用在该用的地方!尽想些有的没的!”

其实,心理学上著名的“超限效应”已经很好地解释了这一情况: 越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孩子越是会当“耳旁风”,只会感到厌烦和抗拒。

这就是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          

用消极的态度敷衍孩子

“妈妈,看我今天课上画的小熊。

“哦,你放在那吧!”

“我的小汽车坏掉了”

“别哭了,给你买个新的就是

孩子同样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因而对成人的情绪其实特别敏感。如果家长总是消极地敷衍孩子,便会慢慢拉远孩子与我们的距离。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用积极地态度去回应孩子的各种感受

孩子通过父母的积极回应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也会更加信任父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表达心声。      

情感“绑架”孩子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提醒孩子,总是喜欢类似的话语去“绑架”孩子:

“我和你爸为什么这么拼,还不都是为了你。”

“只要你好好的,我们再累也没关系。”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隐形的控制,用自己的辛苦,让孩子产生愧疚感,从而能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去发展

可事实上,孩子很难从类似的话语中收获动力,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压力,甚至认定自己的存在就是给父母增加负担,对自己充满否定。       

习惯性把孩子往坏的方面想

“你作业写完了吗”

“差不多了,还剩数学有两道大题。“

为什么没有全部写完 是不是你上课没认真听,不会写”

很多家长心里紧张孩子的学习情况,听不得一点不“顺耳”的话。

一旦孩子有任何一点不符合家长的心理预期,家长就特别担心,不管孩子的感受,打破砂锅问到底,同时,把孩子往坏的方面想,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长此以往,有的孩子会选择敷衍和应付家长,采用模式化的回答

这样一来,家长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宝宝的3岁生日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以下是几种创意活动,让你的宝贝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