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风俗,“姑不接,姨不送”有什么讲究?

问答 0 44

农村结婚风俗,“姑不接,姨不送”有什么讲究?,第1张

农村结婚风俗,“姑不接,姨不送”有什么讲究?
导读:农村结婚风俗,有非常多的讲究,其中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那么这有什么讲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中国人的文化,给大家具体的说明一下:一、姑不接,其实是对于嫁出去女性的一种传统认知:姑姑在中国的亲属里面属于比较亲近的一支,可是为什么姑姑不能接

农村结婚风俗,有非常多的讲究,其中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那么这有什么讲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中国人的文化,给大家具体的说明一下:

一、姑不接,其实是对于嫁出去女性的一种传统认知:

姑姑在中国的亲属里面属于比较亲近的一支,可是为什么姑姑不能接亲呢?这是因为这个人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拨出去的水。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现代人也许不是很理解,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古代的时候家族有很多的规定,一定女子出嫁之后,回家必须要经过公公婆婆的允许,也就是说作为妻子,不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够依赖以往的家庭,所以家族对于嫁出去的女孩,也不会过于看重。

二、姨不送,实际上也是一种家族的理念:

姨姨虽然是非常亲近的人,可是由于姨姨是嫁出去的女孩,而且姨姨送的话,有一个很不好的寓意:那就是媳妇接不回!其实这是很迷信的说法,可是古时候的人,都比较的迷信,绝对出嫁的女子,而且要送人的话,明显很不吉利,似乎回不了家的感觉。因此姨姨就不能够送亲了,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合上面的结束大家能够看到,姑姑和姨姨其实都是出嫁的女人,所以不能够做结婚上的一些事情,另外姑姑和姨姨是至亲,所以可以在家里面帮助操持家务,帮助完成一些结婚需要准备的东西,因此基本上姑姑、姨姨也不会闲着。

1、姨:这是对母亲姐妹的称呼。

2、外甥女:指的是姐妹的女儿。在这里,“姨”通常是指母亲的堂姐妹或表姐妹。如果是母亲的同事、同学、邻居等女性,则无需考虑她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长辈可以称呼晚辈的名字,晚辈可以直接称呼阿姨,或者在阿姨前加上姓氏,如“李姨”、“王姨”,以示亲近。

3、母亲的父母:外公和外婆。

4、母亲的丈夫:父亲(不考虑其他婚姻类型)。

5、母亲的兄弟:舅舅。

6、母亲的侄儿、侄女:根据年龄大小,称呼他们为哥哥或弟弟、姐姐或妹妹。

7、母亲的娘家嫂子:舅母。

8、母亲的婆家嫂子:伯母。

叫姨姨是外甥女,不是侄女。

叫姨姨或者是舅舅,都是外甥女,加了个外字,说明是外姓人,是亲戚。要是侄女就是叫姑姑,叔叔,伯父等等,这些都是和侄女一个姓的关系,是一个血统,要更亲近一些,是一大家子人。同样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是这样的关系。

亲戚称呼攻略

妈妈的爷爷:太姥爷 妈妈的奶奶:太姥姥

妈妈的爸爸:姥爷、妈妈的伯父:伯外祖父、妈妈的叔父:叔外祖父、妈妈的舅舅:外舅公

妈妈的妈妈:姥姥、妈妈的姑妈:姑姥姥、妈妈的姨:姨姥姥

妈妈的兄弟:舅舅、妈妈的姐妹:大姨小姨

舅舅的儿子:表哥表弟、舅舅的女儿:表姐表妹

姨的儿子:表哥表弟、姨的女儿:表姐表妹

哥哥的妻子:嫂子、姐姐的丈夫:姐夫

弟弟的妻子:弟妹、妹妹的丈夫:妹夫

兄弟的儿子:侄子、兄弟的女儿:侄女

姐妹的儿子:外甥、姐妹的女儿:外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