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喊皇帝万岁万岁?

问答 0 22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喊皇帝万岁万岁?,第1张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喊皇帝万岁万岁?
导读:古装剧里,臣下们口口声声喊皇帝为万岁;而生活中我们也口口声声自称老百姓。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细看这两个词的源流却 并非如此。 古代“万岁”一词是一句祝寿辞,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敬佩或是祝福,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最早使用的时候经常是在酒席上

古装剧里,臣下们口口声声喊皇帝为万岁;而生活中我们也口口声声自称老百姓。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细看这两个词的源流却

并非如此。

古代“万岁”一词是一句祝寿辞,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敬佩或是祝福,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最早使用的时候经常是在酒席上,某人饮尽后,

其他人都喊万岁以示敬意,不知道是不是还想利用语言的力量来抵消酒精对人身体的伤害(开个玩笑)。《韩非子显学》:“今之巫祝祝

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底去收租,冯谖到了薛地之后,把无力还债的人的债契都烧掉了,于是众人高呼万岁;汉

高祖得到天下后,在大殿上大封群臣,于是人人高呼万岁;汉武帝登嵩山,自己一口气爬了上去,跟着他的大臣们只能最着轿子被抬上

去,于是吏卒们也对汉武帝高呼万岁;三国时候江东大将甘宁帅百骑突袭曹营,不损一兵一卒,斩杀曹兵多人,归营时众人皆呼万岁。在

以上几个例子里面,众人喊“万岁”的含义大致上是感谢或敬佩。过去的“万岁”通“万年”,《诗经曹风鸤鸠》中有“正是国人,胡不

万年”,《大雅江汉》中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等诗句,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古时万岁是大众用语。“万岁”这个词最早被定义为皇帝

的专用词是在东汉,当时外戚窦宪专权,一次北伐匈奴得胜被封为大将军,还京时百官商议迎接仪式时大多数人提议大家伏地而拜,呼喊

万岁,以示庆贺,尚书令韩棱正色说道:按照礼法为人臣者不应当称万岁。单这个个例只是在和权臣斗争时所采取的手段,按照古代礼

法,恰恰并没有人臣不能称万岁之说,韩棱虽然阻止了百官对窦宪过分的阿谀奉承,但他的意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

所以甘宁才会被众人称万岁,孙权也并未因此而置他的罪。“万岁”什么时候成了皇帝的禁脔待细考,但至少到隋唐时期还没有成型,要

不然也就不会有大将史万岁其人了。

至于“百姓”已经有很多人考证过在战国之前是贵族的总称,在五经中的百姓多指的是贵族或官吏,而到四书中绝大多数就指的是平民了

(在四书中“百姓”一次共出现了25次,仅有‘百姓如丧考妣三年’一句是指的百官),唐玄宗曾经问张说:现在的百姓据说都是帝王之

后,那古代没有平民了吗?张说回答说:古代的平民都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可能获得姓,所谓百姓是指‘禄而有土、仕而有爵’的

人,黄帝有25个儿子,获得姓的才只有14人,获得姓的一个是因为封地,一个是因为职司,周朝的人尚文,平民才开始有了姓,后世的平

民大多依附于宗主或是居住地的领主的姓,这样平民才开始被称为百姓。

平民在古时被称作“黎民”,《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偏为尔

德”,都是把百姓与黎民对称的。黎民之称来于黄帝时代,当时中原地带的九黎族被华夏族击败,族人多被掠为奴隶,被称为“黎民”,

就像后世的“商人”一样,都是一种蔑称,后来华夏族击败的部族多了,便将俘虏统称为黎民。“黎”是黑的意思,由于俘虏们要参加体

力劳作,所以都晒得黑黝黝的,还有一个词叫做“黔首”,也是指奴隶和平民的,始见于《礼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到

《汉书鲍宣传孟康注》又将黎民解释为“黔首”,这两个词后来就通用了。

本来“万岁”是一个大众用语,后来却被我们的佞臣和影视编剧们收为皇帝专用;而黎民和百姓这两个阶层在历史上却慢慢的合而为一。

这样上层权力的集中、中层集团势力被削弱、下层民众不甘永远居于人下要求上进,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中国古代几千年社会变迁的生动

画面。

只是喜欢称“万岁”的皇帝们却忘了,万岁一词还有一个意思。《史记高祖纪》中刘邦说道:“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乐思

沛”;《汉书翟方进传》中有:“万岁之期,近慎朝暮”;“万岁”都是死的讳称。所以一个个万岁万万岁的皇帝大多活不长。

意思是我们的皇帝长命百岁。

“万岁”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但除了皇帝之外,太后也称万岁。

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得扫兴。

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扩展资料:

“万岁”一词究竟在何时归帝王专用呢?史学界意见并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一种意见认为,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汉朝在皇帝以外也有使用“万岁”的情况。如汉朝礼仪规定,对皇太子亦可称万岁。当时皇族中还有以“万岁”为名的,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从汉到唐,对人臣称“万岁”的事例,也是不绝于书,不胜枚举。

到了宋朝,“万岁”之称人臣才决不可染指。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吁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可见,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万岁。

——万岁

经常看一些古装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不管是皇帝上朝的时候,还是朝臣领旨的时候,都会跪下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么万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怎么就变成皇帝的专用词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万岁这个词怎么来的

万岁这个词本来只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欢呼语。秦汉以前,欢呼万岁是比bai较普遍的事。比如冯谖替孟尝君在薛地烧掉债券,颇得人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也常常呼喊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万岁便成为帝王代称了,但这并不是帝王唯一或专有的称呼,当时叫天子也可,天之骄子,表明其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皇帝也不干涉。汉武帝曾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不许别人用。但是人们并不全遵照他的意志,一到高兴的时候还是欢呼万岁,禁不了也无可奈何。之后的朝代皇帝们都没有得到万岁这个专有称号。

直到宋朝,皇帝的万岁专利得到捍卫!如果有大臣被称为万岁,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罚。以忠贞闻名的寇准有一次与温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马高呼万岁。寇准的政敌得知后,向皇帝告发,以致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的高职,降为青州知州。

可见,自从宋朝开始,万岁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如果谁再随意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到明朝以后,规定更加严格,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后,万岁一词才还其固有面目,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庆贺的欢呼语。

2、万岁为什么变成皇帝专用词

有人认为一是武周时期连续以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作为年号,以一种极其特殊的形式强化了万岁一词的神圣色彩,更是向天下士庶百姓宣告了这一名称的皇家化。二是至武曌、玄宗时期,科举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推行和完善,愈来愈成为唐代社会选举制度的主流。

这种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儒学以政治、道德为核心的学说确立为标准答案的选人机制的长期推行,使儒学通过它全面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当中去,儒家传统的大一统君权至上以及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不自觉地深刻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三是中唐儒学复兴运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所宣扬的圣贤之道不仅成为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中心,也成为人们精神信仰的中心。因此,任何不符合圣贤之道的行为都被视为大不敬。自然,已与最高统治者划上等号的万岁,也就不能为他人所使用了。

隋唐时期也经常可以看到名为万岁者。比如隋朝战功卓著屡挫突厥、打败达头可汗后被杨素诬陷而死的太平公史万岁,唐高祖时和尉迟敬德一同降唐的刘武周部将张万岁,唐高宗时任梓州都督的谢万岁,唐玄宗天宝年间周玄珞之子周万岁,安史乱时坚守平原的颜真卿部将刁万岁等。然而在唐玄宗以后,文献中再也看不到以万岁为名者。

至北宋时,万岁已完全为皇帝垄断专用。据《寇准传》载:一日寇准骑马出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结果此事为寇准政敌张逊所知而告发,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事之职,降至青州任职。又据《曹利用传》载: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汭,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呼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这两则史实说明,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呼万岁。自此,万岁定于皇帝一人。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得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彩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学记: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

在电视上每次看见官老爷大喝一声:“打!”公差们棒子总是朝着犯人的屁股上落下,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原来,从前罚打犯人,没有明确的部位,以致很多犯人都被活活打死。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有一次他在太医处看到一幅“明堂针灸图”,得知人体的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这些部位被撞击拍打会有生命危险,他再看图中屁股部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这对他很有启发,后来他对刑罚中的罚打作了规定,对犯人不许鞭打胸背部,而规定屁股作为罚打的部位。从此在公堂上打屁股就传了下来。

学记:“一窝蜂”是哪个人的绰号?

人们常把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叫作“一窝蜂”。“一窝蜂”最初是一个人的绰号。我国南宋建炎年间爆发了农民起义,有一支起义队伍领袖叫张迂,他的绰号就叫“一窝蜂”。南末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就曾记述道:“建炎中,张迂号‘一窝蜂’,拥兵过庙下……”这个绰号,大有揭竿蜂拥的气势。到了明朝,人们使用“一窝蜂”来比喻人多声杂的情景。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八回中就曾写道:“那些小妖,一窝蜂齐齐拥上。”在现代汉语中,从感情色彩上说,“一窝蜂”属于贬义词组,而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一窝峰”又是一种比喻手法,多用来比喻人多势众,一拥而上的情势。

学记:“喝墨水”由来

在我国历史上,北齐朝廷曾下过命令: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的程度决定。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唱墨水。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后来虽不实行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在词汇里。

笔者临帖学写毛笔字已有近10年时间了,可写出来的字与字帖仍相去甚远。在“自惭形秽”之余,便以毛笔欠佳来自我解脱,这似乎有点“自己笨还要埋怨刀钝”这句老话的味道。后来又买了鹿狼毫,干脆蘸足墨水直接在宣纸上学写,自以为横竖点划勾捺的形状好像好看点了,其实这只是自我安慰的心理作用而已,说到底,还是自己功底不到家。这时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喝墨水”的来由,其实,自己也是“墨水没喝足”之故。

记得小时候,就常听乡人形容没读过书或缺乏知识的人为肚子里没有“墨水”或“墨水喝得不多”,用“墨水喝得多”来称赞文化高有学问的人。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梁武帝当时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喝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再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时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水一升(“孟浪”的意思是:疏阔而不精要、荒诞而无边际。粗率、疏误。鲁莽冒昧。一件事没有考虑周全就说出口。或见到一个人象是自己同学但不确定就上去打招乎,结果不是你的同学……这些都可以说是“孟浪”。一般小说上的“孟浪”大多是冒昧的意思)。北齐(550—577年)朝廷下令,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程度而定。这些法规虽然是荒唐了点,但是其用心良苦。我想,在当时肯定也会或多或少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的。中国古时写字都用毛笔,写字用的墨不像现在有现成的墨汁可买,大概都须在砚池里现磨出来,罚喝一升墨水,这得磨多少时间啊!据说这条荒唐的法规居然能沿袭好几个朝代,由此可知其影响之大。后来虽不盛行了,但直至当今科学极其发达时代还在使用“喝墨水”这句话,说明这句话所体现出的道理还是受社会肯定的。

现在用毛笔蘸墨水写字的人,恐怕除了书画家或学练书法、国画的人之外可能不多见了。像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小时候上学读书用毛笔写大、小楷那是必修课,做作文也一律用毛笔写字。那时候的钢笔十分稀罕,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但用毛笔的少了,连用钢笔的人也寥寥无几了,大多用的是十分方便的圆珠笔或铅笔。曾经记得有一个相声节目说的是:上衣口袋里插一支钢笔是小学生,两支钢笔是中学生,三支钢笔是大学生,四支钢笔是修钢笔的,听起来很是滑稽。虽为笑话,可反映的却是我国以使用钢笔来显示一个人学问的一段有趣的历史(现在看来)。现在圆珠笔种类繁多,诸如精品笔、特种笔(记号笔、荧光笔和白板笔)、中性笔、直液笔、多功能笔……还有一种新型电暖书写笔,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

其实,科学发展到今天,用什么笔、有几支笔已经不能再显示其学问了。试看机关办公、企业、银行、医院、机场、车站、码头……所有过去离不开用笔的地方已经都改用电脑,实现了所谓无纸化办公。连我这么个老翁,若不是学写毛笔字,也已经放弃了使用各种笔而直接改用电脑写东西。所以,老古董以“喝墨水”多少来衡量学问高低实际上也已过时了。

不过,毕竟电脑不可能替代“喝墨水”,所以,人们照旧还是用老祖宗“喝墨水”的表达方式来对一个人的学问修养做出评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吧!

请记住非常受用的三句忠告语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男人在外工作20年终于要回家了,老板问他:你是要20年的工资呢?还是要3句忠告?这个男人说:我明天上路时给您答案好吗?老板说可以。当晚男人未眠……早晨起来他对老板说:我要3个忠告。

老板于是给了他3句话:第一句话是:不要试图寻找不可能的捷径,世上没有便宜的事,只有脚踏实地才是最好的方法——无论做何事;第二句话是:不要对明知不是好事的事过分好奇,有可能你会因此而丧命;第三句话是:不要在冲动时做任何决定,否则这个决定就有可能成为你一辈子的遗憾。然后老板又给了这个男人一些钱和三个面包,并叮嘱道:最大的面包在到家后才能吃。

男人上路了,他走了好几天把第一个面包吃了一半了,没过多久遇到一个路口,他打听走哪条路近?路人甲:走小路近。路人乙:走大路吧,安全。他迫不急待要与妻子见面,于是走了小路。走了没多久就听到有路人说附近闹山贼,于是他想起了老板的第一个忠告:不要试图寻找捷径。于是他回头去走那条大路。

又走了几天,第二个面包也吃了一部分了,他找到一家极便宜的客栈投宿。半夜听见有女子哭声,他睡不下。于是决定出门看看。这时他想到了第二个忠告:不要对明知不是好事的事过分好奇。于是他又睡下了。第二日起程时,店家惊道:你还活着?!他不解,遂问原由。店家说他有个疯女儿,发病时用哭声引人出来再将其杀害,昨晚投宿的客人只有你一个还活着。

男人惊叹……又走了几天,当第二个面包吃完时他已离家不远了,他更加激动了。天刚黑下来没多久,他就走到了自己的村子。到家时他刚准备敲门,却听到屋里有男人的声音。他气极了,拿起一把砍柴刀就准备冲进屋子将那男的杀掉。但这时他想到了第三个忠告:不要在冲动时做任何决定,可能这个决定会让你后悔一辈子。于是他冷静下来,在屋外坐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很早就敲开了门,妻子见他回来十分高兴。但他却很冷漠地问道:那个男人是谁?他妻子笑曰:那是我们的儿啊!你走后没多久我就……这时,他发现这个年轻小伙竟和自己长得相似极了。父子初次见面,相拥而泣。一阵关切过后,男人拿出第三个面包准备和妻、子一齐分享,切开之后发现他20年的工资全在里面。

细想老板的三句忠告,的确是至理名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首先考虑清楚,否则,最后后悔的就只能是自己了!

不是。

万岁不是极限词。万岁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今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用语口号。在中国自明代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