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资料简短

问答 0 31

七律长征资料简短,第1张

七律长征资料简短
导读:来源:非常历史《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毛泽东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本文对

来源:非常历史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毛泽东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究竟创作于何时?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长征》。“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毛泽东注明《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

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13年第8期刊载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长征》诗。”

萧永义在《毛泽东诗词史话》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郭思敏在《毛泽东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长征的意义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全军副排长以上的会议,毛泽东向全体干部讲了长征的意义并朗诵了这首诗。沙先贵在《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中说:1935年10月2日,部队到达甘肃通渭。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这种说法似乎也与毛泽东的传略相吻合。根据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举行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甘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接着该书提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5年10月,过了岷山,长征则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第二种观点

是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

季世昌在《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中描述道: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通渭。这天下午,召开了有两百多人参加的副排长以上干部会。在聂荣臻政委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会场,并发表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毛泽东看大家热情很高,说道:“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他高亢有力地朗诵起他的长征诗。毛泽东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朗诵诗这一情景,很多书籍、文章上都有记载。季世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一天,但至少他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这次干部会当天甚至是会议之前。

研究者对这次会议具体时间的认定不尽相同,有细微差别。蒋建农、郑光瑾在《长征途中的毛泽东》中写道: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毛泽东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龚国基在《诗家毛泽东》中写道:1935年9月29日下午,在一个小学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在这次干部会上发表讲话。接着,毛泽东便用清脆的湖南乡音,铿锵有力地朗诵他的新作《七律·长征》。胡为雄著《毛泽东诗赋人生》也是这种说法: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一个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接着,他用雄浑的湖南乡音,一字一顿地吟诵起他的新作《七律·长征》。张友平、张静思所提出的时间则稍微有些不同: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甘肃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召开的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了此诗。这首诗作者定稿于1935年10月。

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提到长征诗,当时红军刚过完雪山不久,时间还不到十月。胡安吉在《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中回忆说:那是1935年9月,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来到通渭,休整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的一个小学校里。聂荣臻政委陪着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微笑着,向大家摆了摆手,然后用他那宏亮的声音从容地开始讲话。他讲了很多,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讲到我们的胜利。最后,毛主席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主席便雄壮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诗。按照胡安吉的描述,《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胡安吉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曾亲耳聆听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他的回忆应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很多毛泽东诗词研究者关于《七律·长征》问世时间的说法,基本都源于胡安吉的回忆文章,只是因为引用时一转再转,才发生了一些变异。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了纪念毛泽东《七律·长征》发表六十五周年,由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和上海电视台共建的主体造型为“V”形的《七律·长征》诗碑(右边刻着长征诗文本,左边刻着长征路线图,中间托起一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五角星),就在毛泽东当年首次公开吟诵“长征”诗的所在地——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笔者查询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网站,在“通渭简介”栏目中写道: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如果进行更多的文献回顾,可能还能梳理出更多的材料。上述材料中,有几处都提到了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提到了文庙街小学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词这一细节。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具体时间。红军到达甘肃通渭以及召开排以上干部会的时间,有的说是在9月份,有的说是10月份。那么究竟是什么时间呢?

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历史》确定:“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也认定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时间为1935年9月27日。这也就是说,第一种观点中认为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到达甘肃通渭”的说法和历史史实不符。这样看来,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然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途经通渭重镇榜罗后到达通渭县城;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而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七律·长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判断: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作于中央红军长征接近胜利之时。二、1935年9月29日,在甘肃省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作,说明《七律·长征》这首诗已经基本成稿。三、《七律·长征》这首诗初稿的形成时间可以推断为1935年9月29日当天甚至更早。四、毛泽东对长征感受颇深,感慨良多,所以他曾经写下好几首关于长征题材的诗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五、写诗填词毕竟是艺术思维的创作活动,一般不会留下确切的历史记载,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准确记住创作时间。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于1935年10月,长征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七律·长征》是带有“总纲”性的一首诗。因此,到1963年毛泽东给自己的诗作标注写作时间时,很自然地把将其确定为1935年10月,这种理解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究竟如何流传?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见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了4个月的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长谈,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在一次长谈中抄录给他的,并经英语翻译吴亮平帮助他译成英文。斯诺在1958年出版的《复始之旅》一书中讲,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他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个胶卷回到北平。在其夫人海伦·斯诺的协助下,斯诺把采访手记迅速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每日先驱报》《太阳报》等一些报刊上。1937年初,他把这些发表了的英文打字稿提供给了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时。王福时和时任斯诺秘书的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李放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报》社的关系,迅速把这些文稿译成中文,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汇编成《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于1937年4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此书除了从《亚细亚》杂志上翻译过来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有关川陕苏区的三篇见闻外,其余的内容都是斯诺的文章和访谈。斯诺还为这本书提供了三十二幅照片、十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长征”一诗的手迹。“长征”一诗以《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为标题,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的封三上。在该书《毛泽东——苏维埃的台柱》部分,斯诺写道:“他更提到红军如何举行了向西北的长征。关于这次长征,他写了一首古典的诗。”这是有关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时隔40多年以后,王福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了题为《抗日战争前夕斯诺帮助出版的一本书》的文章,回忆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编译出版的过程,并且特别提到“这本书还第一次发表毛主席著名的长征诗”。

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年2月,获得斯诺授权的上海抗日救亡人士胡愈之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在《西行漫记》中《长征》一章,斯诺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毛泽东的“长征”诗也随之更为世人所知。《七律·长征》由此成为第一首在国外发表的毛泽东诗作。

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之前,国内的一些报刊、书籍也曾刊登过这首“长征”诗。如四川著名爱国诗人梅英主编、1938年3月出版的抗战杂志《血光》;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1日出版的《淮海报》副刊《文艺习作》;冀南书店1947年10月出版的《二万五千里》一书;1948年7月1日中共东北局宣传部主持出版的《知识》杂志第七卷第六期(总第42期)“纪念党的生日特刊”刊登了锡金(即蒋锡金)文章《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194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群众图书公司发行的《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等。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刊载《毛主席诗词三首》,其中有《七律·长征》,题作《长征诗》,并注明转载自东北《哈尔滨日报》。1954年2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辑出版的《党史资料》(属党内文件)第1期也刊登了这首诗,标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1955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系内部发行),在前面第一篇文章前也刊登了这首诗。上述这些出版物登载的“长征”诗,和原稿相比大同小异,但有的在传抄、排版过程中多有误字、错字现象,这就使得这首“长征”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1957年1月,经作者修改审定,《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包括《长征》诗在内的18首诗词,《长征》诗至此完全定型。

随着《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特别是《西行漫记》的广泛传播,加上解放区一些刊物的登载,毛泽东的长征诗也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众多的人群中流传开来。

在延安,1939年5月,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周年纪念时,举办了一个一年来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展览会,其中展出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手书稿。这是毛泽东首次以书法形式公开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

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曾经唱和毛泽东的长征诗。袁国平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说明袁国平的和诗肯定早于1941年1月。袁国平的和诗写道:

和毛主席长征诗

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夜驰茫荒笑开颜。

长征诗曾经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陈志昂在1996年第4期《音乐研究》的《论毛泽东诗词歌曲》的文章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流传的,似乎只有七律《长征》,可能这也是最早被谱成歌曲的毛泽东诗词。大约从1940年起,这首由王承骏(久鸣)谱曲的《长征》,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传唱。”

就连国统区的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知道长征诗。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民主人士柳亚子曾请求毛泽东“写长征诗见惠”。

究竟如何修改?

从1937年王福时汇编出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第一次面世开始,《七律·长征》多次发表,毛泽东一生中也多次手书此诗。不同刊物的诸多版本和毛泽东手迹的具体文字,与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的《七律·长征》的定稿相比,有多处不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似)等闲。

五岭逶迤(苍茫)腾细浪,

乌蒙磅礴(滂薄)走泥丸。

金沙水(浪)拍云崖(悬岩)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最)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一过)尽开颜。

“好诗不厌百回改”,毛泽东对长征诗的文字反复推敲,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诗坛佳话。这么多处的改动,因何修改,人们不得而知。但是毛泽东本人对其中的一处修改进行了说明。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毛泽东所说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指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教授。

罗元贞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日本史。他也是嗜好中国诗词成癖的学者,对此有颇深的造诣。解放初期,罗元贞反复吟诵《七律·长征》时,发现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经有一个“浪”字了,而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又出现了一个“浪”字,显得重复,且与律诗规则相违,不如把后一个“浪”字改为“水”字更好些。于是,1952年元旦,他提笔呈书毛泽东,祝贺新年并谈到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喜爱与修改建议。毛泽东读到来信后,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好,并于1952年1月9日给罗元贞亲笔回信:

元贞先生:

一月一日来信收到,感谢您的好意。此复。

顺颂

教祺!

毛泽东

一月九日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1957年在《诗刊》发表时,已采纳了罗元贞的意见,将“浪拍”改为“水拍”。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排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说:“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1963年1月,毛泽东还应英译本《毛主席诗词》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他对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解释是:“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当年,《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了一篇学习《七律·长征》的文章,认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现了运动战思想。毛泽东得知后一笑,说:“我看不出有运动战思想。”

1 关于兵的诗句

关于兵的诗句 1 关于军人的诗句

关于军人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九)》

原文: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

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一般将士看重争功贪赏,我想说一下自己的功劳但羞于与他们同调。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呢?大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

2、唐代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原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3、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4、唐代高适《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原文: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译文:

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

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5、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6、唐代王昌龄《出塞》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国阴山。

2 关于赞美军人的古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卢纶的《塞下曲》六首,也是赞美军人的

1,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6,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 关于参军的诗句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4 关于战争的诗句和词语

一、关于战争的诗句:☆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七律长征》)☆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二、关于战争的词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5 形容士兵的诗句有哪些

1 极乐三军士,谁知百战场。

——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2 长河乘夜渡貔貅,兵气如云拥上游。——陆深《夜坐念东征将士》3 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谭嗣同《冬夜》4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高适《送浑将军出塞》5 忽雷掣断流星尾,矐睒划破蚩尤旗。

——顾况《险竿歌》6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7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8 农野闻让耕,军人不使酒。──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9 从军人更远,投喜鹊空传。

──赵嘏《恒敛千金笑》10 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韩愈《赠张徐州莫辞酒》1《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极乐三军士,谁知百战场。

无私齐绮馔,久坐密金章。醉客沾鹦鹉,佳人指凤凰。

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妆。绣段装檐额,金花帖鼓腰。

一夫先舞剑,百戏后歌樵。江树城孤远,云台使寂寥。

汉朝频选将,应拜霍嫖姚。2《夜坐念东征将士》年代: 明 作者: 陆深 长河乘夜渡貔貅,兵气如云拥上游。

大将能挥白羽扇,君王不爱紫貂裘。十二关山齐故国,百年疆域汉神州。

不眠霜月闻刁斗,自启茅堂望斗牛。3《冬夜》年代: 清 作者: 谭嗣同 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

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

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4《送浑将军出塞》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5《险竿歌》年代: 唐 作者: 顾况 宛陵女儿擘飞手,长竿横空上下走。

已能轻险若平地,岂肯身为一家妇。宛陵将士天下雄,一下定却长稍弓。

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绾头髻盘旋风。盘旋风,撇飞鸟;惊猿绕,树枝褭。

头上打鼓不闻时,手蹉脚跌蜘蛛丝。忽雷掣断流星尾,矐睒划破蚩尤旗。

若不随仙作仙女,即应嫁贼生贼儿。中丞方略通变化,外户不扃从女嫁。

6《燕歌行》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从军行》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8《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荀谢年何少,韦平望已久。

种松夹石道,纡组临沙阜。目览帝王州,心存股肱守。

叶动惊彩翰,波澄见赪首。晋宋齐梁都,千山万江口。

烟散隋宫出,涛来海门吼。风俗太伯馀,衣冠永嘉后。

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自古称佳丽,非贤谁奄有。

八元邦族盛,万石门风厚。天柱揭东溟,文星照北斗。

高亭一骋望,举酒共为寿。因赋咏怀诗,远寄同心友。

禁中晨夜直,江左东西偶。将手握兵符,儒腰盘贵绶。

颁条风有自,立事言无苟。农野闻让耕,军人不使酒。

用材当构厦,知道宁窥牖。谁谓青云高,鹏飞终背负。

9《恒敛千金笑》年代:唐 作者: 赵嘏 玉颜恒自敛,羞出镜台前。早惑阳城客,今悲华锦筵。

从军人更远,投喜鹊空传。夫婿交河北,迢迢路几千。

10《赠张徐州莫辞酒》年代:唐 作者: 韩愈 莫辞酒,此会固难同。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

莫辞酒,谁为君王之爪牙?春雷三月不作响,战士岂得来还家。

6 寻找诗句中含有“兵”“即”的古诗词一个字一首诗两个字不可以

兵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①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③,沙场秋点兵④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⑥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⑧,可怜白发生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锷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部队拜年祝福语:

1、祝广大官兵春节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部队建设和保卫祖国和人民光荣岗位上,在强军的伟大事业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2、一面红旗昭示前进,一套军装透出朝气,一床军被热血沸腾,一段军旅终身不悔,一首军歌荡气回肠,军人军魂真给力。祝参军快乐。

分类:

部队按军种分,可分为陆军部队、海军部队、空军部队等;按兵种分,可分为步兵部队、炮兵部队、装甲兵部队、水面舰艇部队。

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歼击航空兵部队等;按任务分,可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卫戍部队、边防部队、守备部队等,也可分为战斗部队、战斗保障部队、后勤和装备保障部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