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学会详细资料大全

问答 0 25

净宗学会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净宗学会详细资料大全
导读: 净宗学会(Jingzong Association):是一个非盈利性公益性社团机构,1939年于北京广济寺成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净宗学会 外文名 :Jingzong Association 分类 :非盈利性公益性社团机

净宗学会(Jingzong Association):是一个非盈利性公益性社团机构,1939年于北京广济寺成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净宗学会 外文名 :Jingzong Association 分类 :非盈利性公益性社团机构 成立时间 :1939年 发展历史,学会性质,组织章程,组织机构,会标表法, 发展历史 1939年,由北京夏莲居居士、广济寺现明老和尚与靳艮斋(云鹏)居士等在北京广济寺共同创建了净宗学会,并将大势至菩萨圣诞(农历七月十三日)定为成立日。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在佛教大众化、信仰生命化、佛法生活化的精神指导下开展佛教学修活动。 净宗学会以 “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与“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为修学准则,研修佛教义理,发扬大乘佛法,突显净土法门信愿为本、行解相资、理事圆融、重在实修的原则。学会成立初期,分别在北京广济寺、贤良寺、拈花寺、极乐庵等处,每年启建佛七道场数次,并礼请大德高僧讲经说法。 1944年,净宗学会于极乐庵举办讲习班,之后在拈花寺也曾开讲《无量寿经》全部,夏莲居居士也曾于广济寺宣讲《阿弥陀经》。1945年曾发起各界于北海团城联合祈祷息灾法会,随喜参加者日近万人,肃穆庄严,盛况空前。 五十年代以后,净宗学会每年分别在帽儿胡同(夏府)与砖塔胡同(黄府)进行小型法会。七十年代后,由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北京居士林讲师黄念祖居士负责引导学修。 1992年黄老生西后,因夏莲居居士故居变迁,学修活动移至香山地区,坚持十年。此后承海内外同修及各方大德关心,三宝加持,于2009年2月在香港正式注册净宗学会,继续开展各种学修活动。同时陆续印行各种净土学修课本及内部资料多种。 净宗学会同修遵循先贤遗愿,以弘扬净土为志愿。在有关领导、诸山长老、耆宿大德、学者专家垂教护持之下,发愿在净土宗以及佛教的理论修学上树正见,弘正法,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而发挥积极作用。七十余年来,在海内外佛教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会性质 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盈利公益性社团机构(非会员制)。经费自筹。学会登记管理机关:香港注册署。注册地址: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283号联威商业中心15楼C座。 组织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净宗学会。 (沿用1939年于北京广济寺成立时所定名称。) 第二条:英文名称:Jingzong Association 第三条:本会性质:本会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盈利公益性社团机构(非会员制)。由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及世界和平的各界人士构成。 第四条:本会宗旨:爱国爱教,弘扬正法,以佛教大众化、信仰生命化、佛法生活化的三化精神,引导广大学人正确认识佛教,启发正信正行,践行人间佛教,促进社会和谐。以“慈悲济世精神,宣扬佛教义理;以信愿持名、行解相资、理事圆融”为宗旨。 第五条:本会原始基金来源于注册人。 第六条:本会登记管理机关:香港注册署。 第七条:本会注册地址: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283号联威商业中心15楼C座。 第八条:本会注册人,夏法圣、程媛 第二章会务 第一条:定期开展佛教教义教理培训讲座,培养爱国爱教、具有正知正见的信众,提升学人修学素质。 第二条:依止净宗学会的修学准则,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为修学次第,“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为下手功夫,引导学人精勤修持,圆满成就。 第三条:依人间佛教的指导思想不定期举办净土思想学术研讨交流会,发扬佛教真理,加强民间中外佛教友好交往,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第四条:本会会刊:《本愿海》 第三章组织 第一条:领导机构,延用本会惯例,会长全权负责。(第一任会长,本会发起人之一夏莲居。第二任会长,净宗大德黄念祖。第三任会长,夏法圣。) 第二条:会长产生办法延用惯例,由前任会长委任,并由新任会长提名委任副会长1-2名,秘书长1人,配合协助会长开展会务工作。 第三条:工作班子由秘书长负责组建,并报会长审批。 第四条:在会长领导下,秘书长负责处理内外一切日常事务。 第四章经费自筹 组织机构 1 由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及世界和平的各界人士构成。 2 会长全权负责制。第一任会长:夏莲居。第二任会长:黄念祖。第三任会长:夏法圣。 3 工作班子由秘书长负责组建,并报会长审批。在会长领导下,秘书长负责处理内外一切日常事务。 会标表法 1 “阿”字是华严字母里面第一个字,“阿”字中有无量功德,无量含义,表诸法无生。 又:从“阿”字中生出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中生出一切诸佛。 2 外缘双线表净秽不二、空有不二、理事不二、禅净不二之法。

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属于大乘的七宗,属于小乘的二宗。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汉传八宗:

1、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

2、瑜伽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

3、天台宗

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

4、贤首宗

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5、禅宗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

6、净土宗

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

7、律宗

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

8、密宗

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扩展资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

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

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证者无数,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

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佛教至此成为世界性宗教。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统和完整的。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癸巳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