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直到百岁都怎么称呼

问答 0 35

古代男子,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直到百岁都怎么称呼,第1张

古代男子,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直到百岁都怎么称呼
导读:古代男子,二十叫及冠,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知天命,六十叫耳顺,七十叫古稀,八十到九十叫耄耋,九十叫鲐背,百岁叫期颐。及冠,也叫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而立,语出《论语·为政

古代男子,二十叫及冠,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知天命,六十叫耳顺,七十叫古稀,八十到九十叫耄耋,九十叫鲐背,百岁叫期颐。

及冠,也叫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指男子年至三十的时候,应该学有成就。

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指男子在这个年龄段应该成熟了,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耳顺,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认为男子在这时候要听得进逆耳之言,无所违碍于心。

古稀,原有古来稀少的意思,因为古代因为医疗、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缺陷,导致寿命达到七十的人很少,所以称为古稀。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指年纪很大的人。

鲐背,语出《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

期颐,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1、二十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3、六十花甲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4、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唐·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5、八十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后用耄耋指代八九十岁。

扩展资料

最早的出处: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弱冠之年

弱冠之年,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后来成为二十岁的代称。出自《礼记·曲礼上》。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2、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汉语成语,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来成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原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

1、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2至3岁——孩提。

3、童年——总角,垂髫。

4、8岁(男)——龆年。

5、10岁以下——黄口。

6、10岁(女)——髻年。

7、12岁(女)——金钗之年。

8、13至14岁(女)——豆蔻年华。

9、13至15岁(男)——舞勺之年。

10、15岁(女)——及笄之年。

11、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

12、16岁(女)——碧玉年华。

13、15至20岁——舞象之年。

14、20岁(男)——弱冠。

15、20岁(女)——桃李年华。

16、24岁(女)——花蓓(信)年华。

17、出嫁——标梅之年。

18、30岁(女)——半老徐娘。

19、30岁(男)——而立之年。

20、40岁(男)——不惑之年。

21、50岁——知命之年、半百。

22、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23、70岁——古稀、杖国之年。

24、77岁——喜寿。

25、80岁——杖朝之年。

26、88岁——米寿。

27、80至90岁——耄耋之年。

28、90岁——鲐(台,骀)背之年。

29、99岁——白寿。

30、100岁——期颐,人瑞。

31、108岁——茶寿。

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只有这样的年华,未施粉黛,年轻貌美,自有一份桃李之艳丽。

扩展资料:

古人年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参考资料:

-弱冠

参考资料:

-桃李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