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一、开光。乘六月十三这一天,为新建渔船举行下水仪式。开光是渔家盛事,仪式最为隆重。新船落成,亲朋好友送红旗祝贺,旗幅六尺,取六六大顺之意。贺旗少则数十,多者逾百。船主在天亮前到船上焚纸、放鞭、烧香,将红绿布条悬挂船头。备两只大公鸡,一只在船
一、开光。
乘六月十三这一天,为新建渔船举行下水仪式。开光是渔家盛事,仪式最为隆重。新船落成,亲朋好友送红旗祝贺,旗幅六尺,取六六大顺之意。贺旗少则数十,多者逾百。船主在天亮前到船上焚纸、放鞭、烧香,将红绿布条悬挂船头。备两只大公鸡,一只在船头处开刀,鸡血从“船眼”流下,染红船头,俗称“开光”,又称挂红。岚山一带渔民称此举为“灌带”,亦称“染龙眼”。意思是该船下水后像龙一样,眼睛睁得大大地、亮亮的,不论白天、黑夜,起雾、下雨,都能看得清、多打鱼,并处处得到龙王的保佑。取鸡血开光,意在借鸡的谐音,喻“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只公鸡放掉,谓之“放生”,意在即使遇上海难也可免于一死。开光后,新船即可试航,俗称“下河”。下河时,要烧香、焚纸,大放鞭炮,插上亲朋送的贺旗,也有插上竹扎的摇钱树的。一切就绪,亲朋邻里聚集海头,欢送新船下水。新船下水后,船上渔民还有许多禁忌:酒盅、饭碗、盘子不能倒扣在桌子上,筷子不能放在碗上,遇到东西翻过来了,不能说“翻了”,要说“打个张”;也不允许妇女上船,怕会翻船。
二、敬龙王。
六月十三日渔民节的这一天,渔民们要杀猪宰羊、蒸饽饽、准备各种糕点、水果等供品,在龙王庙里和各自的渔船上张贴对联、悬挂彩旗。渔民们起来,抬着披红戴花的猪羊和各家准备的供品,一路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在秧歌队、旱船和围观的群众簇拥下来到龙王庙。上午八点,祭拜活动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彩绸飞舞,船老大们把各种供品摆放在龙王殿前,依次烧香磕头,叩拜龙王。
三、敬海神娘娘。
以前有一种大风船,船上供有海神娘娘,在船尾设有香案,供三杯酒。出海时,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东南方向漱一次,再进仓为海神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平浪静。现在,船上不再供海神娘娘,在龙王殿一侧设有海神娘娘殿,祭拜活动都在龙王庙与祭祀龙王同时进行。
四、拿行。
又称“抓行”,是渔民节的一项最为的重要内容。据传,清朝道光年间,戴家村人首倡“拿行”之举,得到石臼所一带渔民的响应。近海渔场,鱼的多少不一,民谣道:“拿了老虎头,吃喝都不愁;拿了金盒底,不种稻子也吃米;拿了下边外,潭漂(浮子)、蛏子一起卖”。因此渔民在每年的六月十三,以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渔场。过去没有定位仪器,渔民根据目测,以自然景观为基准坐标,分出能看见“河山”的海区,能看见“嶝山”的海区……诸如此类像分地一样划分渔场,并起上名字“老虎头”、“老虎脚”、“鲤鱼池”等等。六月十三日,船老大们还凑份子请民间的戏班子唱戏,有京剧也有地方戏(周姑子戏、柳琴戏),京剧剧目常演的有《钓金龟》、《杨门女将》、《四郎探母》、《西厢记》等,地方剧目有《张郎与丁香》、《墙头记》、《小姑贤》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同时还有秧歌、旱船表演,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拿行”在石臼所海区率先实行,后推及沿海渔村。拿行的仪式由公推的艄公主持,(裴家村一带由请来的道士主持)一般在龙王庙进行。在近海下大网(又称坛子网)的船主,都参加抓阄。六月十三日下午,船老大们仍聚在龙王庙,由公推的老船长或道士晃签决定抓阄的次序。各船主的姓名均写于竹签上,装在竹筒中,晃出一个竹签,此人拿去“抓行”。“行地”(即渔场)写于纸上,装在一截芦苇管内,用红纸包裹,全部放在升(一种计量粮食的工具)内,用红布将升蒙好,放于庙内神台上。渔民从升内摸出“行地”,再将“行地”登记到账薄上,此账称“行账”,以备查询。当晚吃水饺,同一村不下海的人家也吃水饺。相沿成习,渔村形成了六月十三这个独特的节日。改革开放以后,近海作业不再限制区域范围,“拿行”也不复存在;谁先下户(即在海中打桩)渔场即归谁,但仍过六月十三。
五、跳水族舞。
在渔民节这一天,渔民们要跳极具地域特色的水族舞。水族舞造型多是鱼鳖虾蟹蚌,服装制作采用竹篾、白绸布、或绵纸扎制,再用彩笔勾画。水族舞的表演大致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即兴表演:众多男女各依喜好,选择一种水族造型套在自己身上,随着锣鼓、唢呐等音乐,模仿水族的各种姿态手舞足蹈,其步伐多采用戏曲台步或秧歌步,也有即兴发挥的;其二是带有剧情的表演,表演时不仅有水族的造型,而且还有人物的造型,通过人与水族特有的联系和特定环境,描述爱情、伦理和寓言故事。常见的剧情水族舞有:《鹬蚌相争》、《渔翁与蚌精》、《哪吒闹海》、《水漫金山》等,由于剧情水族舞运用拟人手法,情节曲折生动又贴近生活,它比即兴表演水族舞更具魅力。
2017年6月28日,在中国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的下水仪式上,有一个很洋气的项目——“掷瓶礼”。这并不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玩这个“洋玩意”,至少在4月26中国首艘国产航母001A下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掷瓶礼”。
“掷瓶礼”是一个舶来品,而这个舶来品也有源于一段凄美的传说。很久以前,航海是一项既艰苦又高危的职业。由于造船业并不发达,海上的导航技术也极为落后,所以当船只遭遇海难时,听天由命是海员们唯一的选择。在面对大自然的风暴时,无能为力的海员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将最后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装入酒瓶,并将其封口后抛入大海……在那个时代,大海中的漂流瓶并没有今人想象中的浪漫,它装载的仅仅是一名海难者最后的遗言。发展到后来,尤其是大量运用高技术的今天,航海事故日渐式微;人们便用摔碎酒瓶的方式祝愿海难不再发生,祈祷每一个出海的人都能平安归来。
复杂的海况是所有航海者都要面对的“敌人”
今天中外船舶的“掷瓶礼”虽都使用香槟,却仍有一定的差别。在“掷瓶礼”刚出现的时候,掷瓶的人通常都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男性(皇室、贵族、官员等),而后逐渐演变为女性(皇室成员、贵族、官员的配偶或女儿)实施“掷瓶礼”。
不过,在中国航海造船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这种“碎碎平安”的祈福方式。当时的人们往往会在船的龙骨和主桅杆之间放置一枚铜钱作为祝福信物,以祈祷这艘船的航行平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掷瓶礼”也作为一项海洋传统在国内流传开来,不过与国外不同的地方在于,国内掷瓶的人通常是与这艘船有着直接关系的男性。
中国船舶的下水仪式上,有一个与“掷瓶礼”相似的步骤——砍缆。最早是由造船的工人英模代表,手持斧头砍断固定船台和新船的主缆,但是砍缆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逐渐演变成了象征性地砍断一根系在船台和新船之间的绳子。
图为2008年国产11万吨油轮“凯达”轮下水仪式上招商轮船黄少杰总经理举斧砍缆
不过,以上不少只是一些传说,真正意义上的“掷瓶礼”可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1610年世界上第一艘三层甲板的“皇家王子”号战舰下水时,主持下水仪式的威尔士王子按照惯例拿起金酒杯象征性的喝了一口酒,然后将剩余的酒洒在了船上并顺势将金酒杯扔下了船,谁捡到这只金酒杯谁就将获得好运。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时代,位于英伦三岛的英国需要更多的船只来维持自己的海洋贸易,于是英国造的船越造越多,被扔掉的金酒杯也越来越多。如此巨大的损耗,对于早已取代西班牙成为“海洋霸主”的英国而言已经是入不敷出,那怕是后来在全世界掳掠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也无法承担如此惊人的“损耗”。于是到了17世纪末,这种败家行为在英国就被叫停了,取而代之的方式就是“掷瓶礼”,酒瓶也从贵金属换成了相对廉价的玻璃。
但在“掷瓶礼”诞生之初,瓶子里装的却并不都是香槟。例如在美国海军服役了二百多年的“宪法”号在当年下水的时候,砸向舰首的就是一瓶白葡萄酒;甚至某些特殊时期,美国人在新船的下水仪式上甚至用装有果酱的瓶子为新船举行“掷瓶礼”。
1797年,“宪法”号下水时砸向其舰首的是一瓶玛德拉白葡萄酒
有砸酒瓶图喜庆的,自然也就有触了霉头的。例如前苏联K-19潜艇在下水仪式中,砸向它的酒瓶被完好无损的弹了回来。之后这艘潜艇的服役生涯可谓是历经坎坷(2001年上映的美国**《K-19:寡妇制造者》就是根据K-19的一次反应堆事故改编)……除此之外,在2007年12月,英国丘纳德轮船公司邀请查尔斯王子的第二任妻子卡米拉参加“维多利亚女王”号客轮的下水仪式。在施“掷瓶礼”时,香槟瓶未被砸破。巧合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号在处女航中爆发了疫情……不过,巧合毕竟只是巧合,并不是所有没砸破香槟的船只都会倒霉。比如说2016年3月5日,美国海军SSN-787“华盛顿”号核潜艇在下水仪式的当天,就被同一瓶香槟酒砸了两次才完成“掷瓶礼”。
沿海居民世代捕捞,自然形成独有的海规、海忌。
海规
“祭海” 除夕之夜发纸时及正月十三日,渔民到海滨摆供品、鸣鞭炮、焚香纸,虔诚叩拜。
“记风” 渔民凭经验牢记牢记刮大风、降暴雨的时间,以此预测百日后的风情。
“祈风” 正月二十五日为龙风日,渔民多以此日的风向,卜测海上收成,并烧纸、焚香、叩头,祈祷"顺风行舟"。
“送船” 新船下坞后,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上网” 每年初出海时,先把一 冬修整的网具分盘在海岸,在锣鼓鞭炮交响声中。渔民抬着网具,喊着号子,徐徐登舟,将网一节一节地盘入船舱,行礼祝福。
“出海” 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炖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
“祭龙王” 渔民首次出海验网,捕到之鱼,熬熟盛于盘中,奠酒浆、焚香纸,祈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说"漏"、"翻"、"扣",要说"明"、"转"、"划"或"划过来";出海不说"远"、"近",要说"高"、"低";卸完鱼、虾,不说"卸完"、"没有",要说"满了";帆要叫"蓬";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打官司(灌死)"要换言"告状";绳子断了要说"升了";"初十"(触石)以"俩五"代替;东西碎了禁说"碎",要说"笑了";碰到鲨、鲸等老鱼,不能直呼其名,要称"老人家";行船时,严禁吹口哨、说笑话。勺子、饭碗不许扣覆,筷子禁止担在碗上,吃完饭要将筷子向前猛趋,以示行舟快而无阻;严禁妇女跨船头,不准在船头上大小便。
1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题春江渔父图》
元代
杨维桢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释义: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2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释义: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3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淮上渔者》
唐代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浦浦风 一和:浦江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释义: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4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江南弄》
唐代
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释义:
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
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5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真州绝句》
清代
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释义:
江边上居住的大部分是以捕鱼为生的人,在杨柳依依的路边和菱角飘香的塘堤上房屋稀稀疏疏的分布着。夕阳西下、微风习习的傍晚美不胜收,江边红枫树下大半都在叫卖鲈鱼。
通常把在新船下水时“砸香槟”的人称做“教母”。
新船(尤其是大船)下水时,通常要在船艏砸碎一瓶香槟酒,这种行为被称作“掷瓶礼”。掷瓶礼起源于西方,是一种祭祀仪式,祝福该船顺风顺水,平平安安。因为在古代,航海是非常危险的。当有船只在海上遇难时,船上的船员便会将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装入酒瓶,封好口后抛入大海任其漂流,希望被其他人看到。久而久之,这种“漂流瓶”就成了一种不祥的征兆。而为了祈求平安,后来便有了“掷瓶礼”。即:把瓶子摔碎,寓意这艘船不需要“遗言漂流瓶”,祝愿海员平平安安。所以香槟(酒瓶)在船头被摔得越碎越好~
另外,在举行新船下水的“掷瓶礼”时,起初通常是请船主(或其代表)的夫人或国家重要***的夫人来“掷瓶”。这种仪式流传到现在,“掷瓶者”渐渐转变为特邀上流社会的女嘉宾。比如中国第一次“掷瓶礼”是清末,清朝向英国订造的“肇和”号巡洋舰下水时,就是由中国驻英公使的女儿行掷瓶礼。此后,民国海军沿袭了在军舰下水时行掷瓶礼的活动,多由女性担任。
再者,所谓“教母”即基督教新入教者接受洗礼时的女性监护人。她们有责任监督并保护受洗者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如同母亲对于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