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说拜师,得先说祖师爷,这是民间行业立身的根本。作为现代曲种的相声,其历史不过一百余年,形成于晚清时期,而相声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东方朔却是汉武帝时的大臣。至今,当人们称赞相声演员技艺精湛时,还都喜欢用“曼倩遗风”四个字(东方朔字曼倩)。对于现
说拜师,得先说祖师爷,这是民间行业立身的根本。作为现代曲种的相声,其历史不过一百余年,形成于晚清时期,而相声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东方朔却是汉武帝时的大臣。至今,当人们称赞相声演员技艺精湛时,还都喜欢用“曼倩遗风”四个字(东方朔字曼倩)。对于现代相声的创始人这个问题,艺人们普遍认为有两个人对相声的形成起了直接促进作用,他们是张三禄(生卒年无考)和朱绍文(1829-1904)。张三禄本来是八角鼓演员,后来说相声。据倪锺之的推断,他改行的时间可能是同治初年或略早一些。关于张三禄的其他情况,云游客(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当其上明地时,学说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欲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儿,自称其艺为相声。”
朱绍文原是京剧丑角,曾经改作“什不闲”前脸,表演诙谐,善于抓哏逗笑,后来也改行街头说笑话,艺名“穷不怕”,并开始招收徒弟。张次溪在《天桥一览》中说他:“虽卖单春,而所唱多说者,全是别开生面……拆笔画、或释字义、或引古人、或引时事,结果必是一个硬包袱儿,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资料,所以,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朱绍文是张三禄的弟子,在艺人的传说中,多数只是承认张略早于朱,但并无师承关系之说。朱绍文因为开业授徒而成为第一代相声艺人,他的徒弟有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四人。与此同时,一些满清没落贵族子弟沈春和、阿彦涛也说起相声,朱绍文和他们以师兄弟相称。这样就形成了相声师承谱系的源头的朱、阿、沈三大派。随后,相声队伍不断扩大,相声也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拜师仪式,相声行话又叫“摆知”。相声艺人,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群体,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行业发展,维护从业人员利益的习俗惯制。其中,严密复杂的拜师仪式是相声传承的核心,联结着全体的职业相声艺人。师承关系如此被重视是源于旧社会艺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作为“下九流”的行业,相声与其他民间表演形式一样被人轻贱,相声艺人的地位也非常低,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常是“撂地”演出,生活朝不保夕。这样恶劣的条件必然促使从业人员自觉产生维护本行业的心理倾
向,既要竞争,提高技艺 ;又要生存,填饱肚子。这必然就产生了对没有门户的演员的排挤,对行内人的照顾。想要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的是不被同行的承认,即使家族内有人说相声,是行内人,也必须另行拜师,成为不变的规矩,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相声艺人拜师举行仪式要有引师、保师和代师,引师就是介绍入师门的人,保师是师徒双方的保证人,代师是代替师父授业的,通常都是师父一辈的艺人。保师也可以由外人来担任。传统的拜师后学艺时间称为“三年零一节”,业满出师。到时候,还要举行谢师仪式。另外,举行拜师仪式按规矩必须请说评书的、唱单弦的、变戏法的艺人参加,据说因为相声这行业在初创时期,在艺术上借用了这三个行业的很多东西。相声艺人每一代还设立门长的大师兄主要管理相声门内部的事务,有一定的权威性。拜师又分为叩门、授业和代拉子三种形式。
新旧拜师仪式比较
关于拜师仪式的详情历史上的记述并不多。在这里,笔者选取传统的马三立拜师仪式和现代的李伯祥收徒及众弟子谢师仪式作为比较对象,两个拜师仪式年代相隔久远相差近八十年,对比十分强烈,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详细比较见列表 :
通过对列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旧仪式有同有异,对比非常明显。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相声艺人的生活情况和相声艺术的生存状况。从整体来看,作为门规的拜师仪式基本程序没有变化,只是根据时代需要发生一些变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仪式选择的地点一般是在饭店和多有曲艺表演的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为艺人所熟识。作为仪式当然要有司仪,旧时的司仪由保师担任(不知是否普遍),新仪式有专门的主持人,但也是业内人士。第二,介绍参加仪式的宾客一般由主持人负责,按照来宾的身份、行业、长幼等规矩逐一介绍。新仪式中的来宾身份更加多元,不再是以往的只有曲艺圈内的人参加,因为曲艺从撂地的草根表演成为舞台艺术,艺人也成为艺术家,进入了娱乐圈,所以有许多影视界的明星也到场祝贺。同时,这种行内仪式也突破了以往的封闭而面向媒体开放,新时期的拜师仪式更像是一次“大聚会”。适当的宣传也是对现在相声不景气的一种回应。同时,主办方由以往的相声界内部组织变为各地方的曲艺家协会,并且有了承办方,使拜师仪式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建国后曲艺家协会的成立使得艺人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能够更专心地提高艺术水平。第三,仪式一开始的焚香拜祖师的习俗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或许是门长赵心敏的去世,在李伯祥收徒仪式上,这个环节换成了照片揭幕仪式,由常宝霆和张永熙两位老艺人为李洁尘和赵佩茹的照片揭幕,李洁尘是李伯祥的父亲,赵佩茹是李伯祥的师父,这里的独具匠心很有深意,目的是让弟子传承相声艺术的同时也要继承老艺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赵佩茹早年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光荣负伤,他的搭档、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则不幸牺牲。从祭拜祖师到怀念师父和父亲,相声拜师仪式经过七十多年的变迁显示出新时代的新风俗。
第四,保留了引师、保师、代师。这是相声行业特有的现象,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同时传统礼仪中的拜师行大礼也有保留,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在新仪式中增加了献花和互赠礼物,体现人文关怀和改善旧时师徒关系的新理念。
第五,师父训话作为传统,体现师道尊严。在新仪式中增加了徒弟的代表讲话,师徒地位等级的融和化。在传统仪式上,弟子是没有发言的机会的,而是顶着“小贴”聆听师父的训导,首先感受到艺术承传者的使命感,是一种过渡礼仪所必有的庄重。在马三立的拜师仪式上门长玉德隆是严厉的训话,而现代李伯祥收徒仪式上弟子的发言表态体现了新社会新的师徒关系,不再是以往的等级森严。
相声行业拜师习俗传承的一百多年,是中国社会变迁最剧烈的百年,随着时代的进步,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根结底,师承是作艺的资格,艺术是生存的资本,而繁复的拜师程序正是作艺艰辛的开始与缩影。
相声界拜师的过程
拜师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一般都是由师父定的。时间要么与师父的生日重合,要么就是另外的喜庆吉利的日子,地点一般都在饭庄,当然也有在家里的。如果是在饭庄,仪式一般在上午八、九点开始,中午一、二点结束。如果是在家里,一般就在晚上进行了。很明显,前者的声势要相对大得多。究竟怎么办,要根据师徒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并无完全确定模式。以前在举行拜师仪式时,师父或者师母要将本行当的道具赐给徒弟一套,如说书艺人用的醒木、手巾、扇子,说相声用的装白沙子的布袋。当然,有的是徒弟自己就准备好了的,也有的说是道具是徒弟出师时由师父赐予。
解放后50年尚有如此琐细、完整的仪式,我们可以推想清末民初拜师仪式的大体情况。拜师仪式中,听家门大义,读拜师帖,听引保代诸师的训示和庄重的焚香叩首都是对徒弟一个不断重构和再塑造的过程。正如刘树江所说,以往的拜师仪式要比这严肃复杂的多,这尤其体现在拜师帖的内容上。
拜师帖又称门生帖、写字或字据,常见格式如下:
“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XXX(师赐艺名XXX)情愿拜于XXX门下,受业学演XX。X年期满,谢师效力X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下面是艺徒签字画押,引保代师签字画押。X年X月X日立。有的还写有“死路生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中途辍学,赔偿X年膳费”。现在还能看到的1949年6月佟大方的拜师帖就是活的证据。
可见,拜师字据一般都说明了拜师学艺的正当性,规定了授业内容、学艺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应负担的责任,承认了师父的绝对权威。同时,也隐示了师徒之间既如父子、又如主仆的复杂关系。而含有“投河觅井、悬梁上吊,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之类字句的拜师字据更近似于被卖身到妓院作妓女的卖身契。有了这样的字据,究竟是因何原因,徒弟觅死,与师无涉,师父可置身事外。而对把自己幼子/女送去学艺的父母来说,究竟孩子将来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对于尚是幼童的徒弟来说,或许他已知晓学艺的辛酸,但多数是把希望寄予在将来有一天,能像师父那样挣钱就行了。另外按关学曾的回忆,在正式拜师仪式举行之前,要把字据先写好,在“写字”时,引保代师都得在场,当徒弟的要先给这些师父一一磕头。
字据是徒弟和师父关系的重要凭证,所以师父把字据看得非常重。如果徒弟要回字据或者师父将字据归还徒弟,就意味着师徒关系的终结。在街头艺人这个另类社会中,字据就好像是主体社会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有明显的约束力,而且在街头艺人中,字据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每一位艺人自己的字据规定了每一位艺人的辈份乃至于名字,字据既是自己身份的标志象征,又表明了与其他艺人的关系和自己在一个行当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字据的习惯性约束力无疑强化了街头艺人之间的整合与链条关系。字据既是街头艺人自我强化与认同的手段,同时也成为这种认同与强化的标志。
如果师父这个人本身比较好,或者徒弟与师父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那么拜师仪式与字据要相对平和的多。比如“三蘑菇”常宝霆(相声艺人常连安的三儿子)拜郭荣起为师时,同时还有杜三宝也拜郭荣起为师,因为郭荣起的妻子就是三蘑菇的姨(应为姑,疑原文有误)——相声艺人常连安的老妹妹,再加之杜三宝的父母(父亲杜茂田是弦师,母亲筱月楼是二三十年代有名的说唱艺人)与郭荣起的关系特别亲近,是多年的老关系,所以这次拜师仪式是在相当轻松的气氛下进行的。另外,也有师父向徒弟的父母许诺的情况,比如说保证徒弟将来能学到什么程度,将来每天可以挣回多少钱来。关学曾拜常德山为师时,常德山就向关的父母许诺保证这孩子将来每天能拿回一个大洋来。如果徒弟家特别的贫穷,或本身就是孤儿,再加上年龄、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拜师的仪式会出现许多变通方式。
拜师仪式: 主礼人宣布开始
1向各行业的祖师行礼
2徒弟向师傅行礼
3家长代表宣读拜师帖
4师徒双方互表拜师心意
5徒弟斟茶拜师
6师父宣读收徒帖
7师傅给徒弟一件信物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有着不少的信众,很多人在信仰道教之后想要拜师修行,但是你知道吗,道教的师父收徒和传法可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其中有着许多因果关系。那么本期的道教文化,为你解析道教的八不收和十不传。
道教里拜师是道门经法传递,慧命相传的关键,所以有很多禁忌,师父(师傅)需要考察徒弟的品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徒八规。作为师父,不光要为人师表,做好表率,更重要的是,师父要承担弟子的业障的。按照因果的定律来说,同一个师门里的弟子,关系一定得好,如果不恭敬,吵架,勾心斗角或者明争暗斗。那么,就会导致师父的种种不顺,因此师父要帮弟子背上更多的业障。
如果弟子作恶,为人不正,奸猾,*恶,那么师父的生命就会造成伤害,受到牵连,这都是弟子的恶业牵连到师父。有很多同修号称自己徒弟无数,也以此为荣,觉得自己很厉害,很威信。要知道你那么多弟子,如果不能道业增长,心存歹念,那样作为师父得要为弟子背多少业障。
收徒八规:
一、心不信,不信大道,好奇游戏,为徒虚名者不收。
二、心不逆,忤孝背义,悖负亲长,叛辱家国者不收。
三、心不正,只求神明,搬符弄咒,妄求神鬼者不收。
四、心不纯,好求名利,蛊惑众生,以术恣欲者不收。
五、心不善,不怜弱苦,害伤人物,行恶为非者不收。
六、心不定,轻浮狂妄,不待传承,持窃道法者不收。
七、心不坚,不耐苦行,学而不修,虚耗光阴者不收。
八、心不固,学道不专,好参外道,三心二意者不收。
此外,除了道教的收徒八不收之外,道教还有道法十不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
传道十规:
一、不忠不孝之人、不仁不义者不传。
二、执迷不误、言语轻狂、自以为是者不传。
三、不尊师重道,诽谤道者不传。
四、不敬师,不遵规守法者不传。
五、心存邪念、贪财轻命、图谋不轨之人不传。
六、见色心动、好*乐娼者不传。
七、无诚心诚信,与道无缘之人不传。
八、不守秘密揭人隐私、泄露天机及道法者不传。
九、心怀私念,不懂舍得之道,想不劳而获之人不传。
十、仇恨心重、怒火攻心、脾气反常者不传。
通常情况下,道教全真派拜师收徒是严肃、隆重的,须有度师、引进师、证盟师三师。举行皈依仪式的日期是不能随意的,要择吉或朔望日,最好选择在祖师圣诞日。如正月十九丘祖诞、二月十五太上道祖诞、四月十四吕祖诞、九月初九重阳祖师诞、夏至灵宝天尊诞、冬至元始天尊诞等等。
1、学道弟子:
学道弟子又称皈依弟子。简称 学生,是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学生,只要交一定的学费就可以跟师父学习,当然也有一些因特殊机缘,师父不收费的情况。学道弟子对外不可说教导他的人是他的师父,只能说是老师。师父对学道弟子只有“教”的义务,没有其他义务和责任。
2、入门弟子:
入门弟子,从字面上解释的话,过去的住宅有大院和内室,“入门弟子”就是进了大院之门,成为了这个门派的成员(门徒),但不是可以随便进入“内室”。
入门弟子不同于学道弟子,需要正式拜师,需要遵守本门规矩。师父对于入门弟子有一定的要求, 人品德行要好,要有一定天赋,有一定经济基础,态度、心态要好,还得有悟性,愿为本门做出贡献等等。
往往入门弟子是从学道弟子中产生的,也有的是经由中间人引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师父自己看中并主动收徒的。
3、入室弟子
入室弟子,是众多入门弟子当中得到师父的青睐、认可而进入“内室”,获得师父不传其他弟子的绝招、秘诀,将来可成为师父的嫡传弟子即接班人。
4、嫡传弟子
嫡传弟子一般也叫“亲传弟子”,就是师父亲自手把手教出来的接班人。
5、关门弟子
关门 弟子,就是指最后一个弟子,收完这个弟子就“关门”了,不再收徒弟了。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