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下葬有什么讲究

问答 0 33

参加下葬有什么讲究,第1张

参加下葬有什么讲究
导读:问题一:参加葬礼人数顺序有什么讲究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

问题一:参加葬礼人数顺序有什么讲究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

问题二:骨灰下葬有什么讲究 1、骨灰盒从殡仪馆拿出来的时候需要什么仪式吗?

骨灰从殡仪馆拿出来,知道下葬,盖上墓上的石板之前,是不能见光的,在骨灰盒上方要用大块的布遮挡阳光,需要至少两个人举着布。最好应该是用挽帐。

2、五谷罐是摆在墓里面吗?什么质地的不容易风化或降解?

这个我家一般不用,容易腐蚀的东西最好摆在墓的外面,怕偷的话最好用胶牢牢固定。东山的管理办公有卖那种方形的塑料密封储存箱的,用来储存骨灰盒,一方骨灰盒泡水,虫蛀什么的。但是我觉得那里面还是最好不要放你说的那个五谷罐为好。

3、七勺星怎么摆?是在“铺金”的上面、塑料盒子的下面吗?

这个我不太清楚,你在问问别人吧。

4、下葬就没必要一大堆人去了吧?我觉得5、6个人足够了?

下葬的话,主要是逝者的小辈去,配偶一般避免过于伤心难过,是不去的,如果小辈及其配偶人数较少,可以找与小辈关系很好的朋友帮忙,一般只要人数够,忙的过来就行,需要算算,长子要抱骨灰盒,至少要有两个人拿挽帐挡阳光,大概五个人左右比较合适,最好其中要有个主心骨式的人,来有条理的指挥进行。

5、香炉买什么样质地的?因为要摆在墓外面

一般都是买瓷的,便宜又实用,在墓地那里有很多人在回收那些东西拿回再卖的。。。所以最好是瓷的,用白水泥上面的牢牢的固定在紧靠墓前的水泥地上,不要破坏墓的表面。这样的话,即使香炉被破坏的话,损失也不大。要是用金属的,比较贵的香炉,更容易让那些人偷走。

6、老爸是因为病死的,不算是喜丧,程序上要注意点什么?

就是排场不要太大,不要放鞭炮什么的,保持低调吧。。。

7、请长辈高人或专业人士列出具体的下葬时的程序。

我应该不算长辈,也不是专业人士,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因为家里亲戚不多,我亲身参与了我爷爷、奶奶、外公、还有妈妈从去世到葬礼,到下葬的全过程。

但是由于我家里可能不是很讲究这些,办的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更详细的还是麻烦你问一下更有经验的人吧。

问题三:参加葬礼和回来之后又什么忌讳和讲究 这些都是迷信的做法,如果你相信的话,把衣服在进门前排打一下,或者抖抖肩,拍打一下裤腿等,七天内如果晚上出门回来一定要点一支烟,进家后掐灭!其他就没有了!最后奉劝朋友相信科学,相信唯物主义!祝你好运!

问题四:下葬时有什么禁忌 规矩是有的,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问题五:参加完葬礼注意什么 那么当然是注意洗澡了,进门前,把脚上面的土都弄干净,不要带土进屋,然后热水洗澡,祛秽。应该就没什么了,如果你不放心,在门口撒上一排盐则可。

问题六:参加完葬礼有什么讲究 您好, 1先去人潮多的市场等地方闲逛

2必须送终後洗澡(洗头)完换上乾净衣服才能去寺庙参佛诵经最好是隔天才入庙参佛

3刚送终完後尽量不去别人家中(需洗澡完),以免他家发生衰事然後说你带衰

4参加丧礼後要默默离去不能说(再见)(拜拜)等字句

5离开丧礼会场切记勿回头!希望对您有帮助。满意的话给个采纳吧,谢谢!

问题七:人死下葬有什么讲究 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

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问题八:到殡仪馆参加葬礼有什么讲究 不要穿戴亮色服饰,以素色装束为主,葬礼时手机务必要调至震动或静音,如带帽要脱帽。

问题九:2017年从风水参加葬礼要注意什么 第一:身体虚弱、新婚、孕期、升官之人

农村人去参加葬礼的时候,如果有的人身体非常虚弱,或者是新婚不久、正在怀孕的人,即将升官的人、即将远行之人、均不适合参加葬礼。容易招致灾难,破坏本身的喜事。如若非得去,可以穿上红色的内衣、 、红色的袜子,这样可以有效地回避掉晦气。参加完葬礼,要用水洗手去除晦气。

第二:先死为大

参加葬礼的人,一切都要以逝者为大,无论和逝者生前有着什么关系,都应该肃然起敬。不能对逝者评头论足,谈论生前的是非。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煞气临头,被逝者挑理就不好了。如果参加葬礼的人非常的胆小,那么在遗体告别的时候,千万不要看,容易被吓住,造成不好的后果。

第三:葬礼戴孝

农村人参加丧礼的时候,需要戴孝,但是往往在戴孝的期间会遇到一系列的事故。如果不小心丢失或者破坏了,孝布、孝牌、青纱,不能随意的补替,更不能刻意的损害,这不仅是对先人的尊敬,也是为了避免惹上灾祸。要按照长幼的顺序戴孝布等,千万不能为了节省或者充数乱带。以免造成煞气冲击。

第四:葬礼帛金

一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都是需要准备礼金的,葬礼的礼金叫帛金。准备帛金的时候不能是整数,通常要在整数的基础上加上一元,这是因为其为单数,如果是偶数的话,那么寓意就成为了“双和伤”,为伤心之意,是非常不好的。对于丧家,要先拿出大于100元的钱压在账房处,才可收取帛金。

问题十:参加葬礼有什么忌讳 参加葬礼要注意什么 先不要回家去人流多的大商场逛逛利用人多的阳气把晦气冲淡了再回家。

下葬后三天有什么讲究

下葬后三天有什么讲究,人都是都生老病死的过程,然而在我们的传统的风俗中,汉族传统中对死人下葬的有很多民间的讲究与忌讳事项的,那么你知道下葬后三天有什么讲究吗?

下葬后三天有什么讲究1

一、穿戴讲究

下葬仪式中为逝者送葬时的穿戴很有讲究。直系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送葬完毕,将孝衣、孝服、黑纱、白花脱下来,随着纸钱、祭祀品一并烧掉。随后的带孝期间,均穿素色衣服,忌讳大红大紫的衣物鞋袜。而在此期间,也不要举行其他仪式。不宜嫁娶、不宜开业。

二、时间讲究

下葬仪式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正确的择日应该是以逝者往生之日在结合宜忌、冲煞、流年、太岁以及家人的利弊为测算条件。要以长子长孙的命理为主,因为对于大事多是他们主持。所以要避开对他们不利的日子。

不能与月令相冲、相害、相刑。下葬吉日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鸣吠日。忌月建、月破、土府、平日、收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土符、四废、四穷、四忌、地囊、复日、重日。还需注意就时间而言,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所以一般下葬要赶在中午之前弄完所有工序。

三、祭祀品讲究

送葬时准备一只公鸡,将公鸡绑在棺材上,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出行前记住带好供品,五谷一碗,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烧给先人的各种祭品由子孙拿着,可带马、娇子、别墅、车、佣人、金银库、等等。

四、仪式讲究

盖棺前的下葬仪式,需遵循传统风俗。就将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

所以杀死的公鸡扔向墓中,可观察它最后停留的地方。要注意的时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被视作做凤凰毛,如掉下来了,可争先恐去去减掉,谁捡得快,发财就快。而各种祭祀品先不要动,等盖棺完成,临走之前一并烧掉。

五、盖棺讲究

下葬之前需要暖墓,用热气驱走墓中的寒气,让死者安稳舒适地长眠其中。这时候我们可用稍燃纸钱丢入墓穴之中,用其热起来暖穴,要注意多烧一点,才能够起到作用。暖墓之后就需要确定棺材、骨灰盒的`摆放位置了。找到位置后,就是填土了。

填土的时候,需亲属们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寓意送亲人最后一层,撒土一两把就好,其余的交给风水先生完成,将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铺紧实,在压石头,如此一来下葬仪式便玩成了。

下葬后三天有什么讲究2

下葬如何选日子

1、根据黄历,为逝者选定落葬的吉日。

2、由逝者亲属在落葬师的陪同下,先在落葬的墓穴内焚烧少量黄纸,俗称为“暖穴”,以表示逝者也有了“温暖的家”。

3、由逝者亲属亲自将福荫土撒些在墓穴底层,福荫土具有防潮、防虫、保护骨灰盒的功效。然后可按朝南或朝西的坐向,小心安放骨灰盒。

4、放置完骨灰盒后,可在上面铺上金色或银布的布匹,俗称“铺金盖银”,有孝敬逝者及象征来世荣华富贵之意。

5、如墓穴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放置些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以示陪葬之意。

6、之后,再用2包左右的福荫土(根据墓穴大小),撒入骨灰盒的四周,填满墓穴的整个空间,让福荫土保护着整个骨灰盒,具有让逝者“入土为安”之意。

7、上述过程结束后,在逝者亲属的确认下,由落葬师负责封穴。

8、逝者亲属进行祭供仪式。在墓碑、墓穴及墓位空地献花篮、花束,并供放鲜果等。可对逝者讲些告慰之话,以示悼念。

9、参加落葬的逝者亲属及亲朋好友肃立并默哀,最后进行三次鞠躬,祭奠仪式全部结束

下葬后三天有什么讲究3

下葬后三天圆坟的讲究

家中有人去世后,有些人都是第一次遇见丧事,不知道应该如何做,第一件事就是应该联系殡仪馆,再就是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尽快安葬逝者才为正事,但是您知道吗?并不是安葬完了就结束了,安葬之后三天还需圆坟,圆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圆坟,是一种祭奠形式。在葬后3日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

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埋葬完死者的第三天,由孝子们去“圆坟”,因为正下葬时人多比较匆忙,所以要修整一下,弄得圆一些。垒上坟门,并把孝子破土时的那块土放入坟正顶。“圆坟”也要带些烧纸、香、烟、酒和一些祭品,圆完坟,孝子们跪下烧香上供,大哭一场。

圆完坟,接着就过头七,每个七有七天,共七个七,四十九天。每到一个七,孝子们都要去上坟烧纸,尤其是“七七”和“百天”这两个日子,比较热闹。过“七七”时,由姑娘蒸四十九个供品(馒头)拎上烧纸、烟、酒、菜来上坟。过“百天”时,有钱人家还要请亲朋好友吃顿饭,表示对死者前辈的纪念和哀悼。

圆坟后,丧礼基本结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时均设祭。五七时,必须由孝子亲手焚烧纸糊的彩人。据说以此可减轻死者生前罪过。六十日焚烧纸糊的船轿,传说可使死者的灵魂渡过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诞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坟)和清明节等,晚辈再到坟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动几乎都在家中之灵牌儿前进行。

孝子要守孝制,服孝3期,每期9个月 ,共27个月。以后改为1年或100天。服孝期间(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至今,若家中有丧事,第一年春节不许去各家拜年)。

吃饭前说: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XXXX的追悼会,简单粗茶淡饭聊表谢意。

办完丧事请吃饭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为了答谢亲属,感谢大家在出殡之日前来,毕竟早上出殡大家也都饥肠辘辘,之后吃饭也有补充体力之意。

其次是为了吃掉晦气。火葬场殡仪馆不好的东西比较多,回来后吃饭,可以用人间烟火之气赶走那些不干净的东西。

汉族丧事

新中国成立前,汉族的丧事比较繁琐(天津为例),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

送终: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更衣: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报丧: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烧倒头车: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享年“之意

“享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是这样被解释的:”名词、敬辞,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比如’享年七十四岁‘。“

听到“享年”这个词汇时,我想大家会有一种对故去的人表示尊敬的感觉,毕竟“享”这个字一出现,脑海里会浮现出瘫在软软的沙发上或者倒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玩耍的享乐场面,所以用它进行组词,为享年,就是说享受了多少的年岁,这些年岁虽然不一定全都是美好的,但是“享受”这种褒义词都出来了,想来也是因为老人高龄却不是因凶兆而亡,是喜丧。

《郭有道林宗碑》一书有言:“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大概意思是想要活得很长久但是上天并不接纳我这一想法,于是只在世上走了43年。这里书中那个人只活了43岁,依旧称作享年,听起来似乎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矛盾的地方。那是有什么地方错误了吗?并没有。

享年一共有两种用法,享年除了描述年长的人去世,还有一种就是在公开场合中谈起称去世的人时,称为“享年”。

终年之意

说完享年,又有一个和它很相似的词汇——终年。“终年”这一词汇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一年到头,这一个意思和死亡沾不上边,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谈论了。

还有一种,指的是人去世时的年纪,比如:“终年八十岁。”就是很客观的说一个人去世的年龄,不带什么感情但也还算尊敬。

在《水浒传》中还有一段军师宋江劝雷横上山时,他推辞的话:“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这里的终年后面没有加上岁数,虽然说的死亡,但是代表的却是尽其天年的意思。

总的来说,终年就是这三种用法,一年到头、人去世的年龄和尽其天年。没有尊敬的意味,也没有什么褒贬意思,更没有什么注意事项了。

由此可见“享年”和“终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敬词,一个是常规用词。

关于谈论死亡的建议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会教华夏儿女们含蓄知礼节,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死亡这种不吉利又带有鬼神怪力的事情,若是不小心触及到了这种事情,是自己敬重的长辈或者那些品德稳重的老者时,说一句他去世时享年多少多少岁,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对他敬仰。

如果是不小心谈论到了那些德不配位,不能用尊敬来形容的亡者时,谈到去世年纪,只要去世时不是太小,也会客气的称上一句“终年XX岁”。

当然世界上也不全是这种知礼节有分寸的人,也有很多无德之人又或者是公然讨论他人死亡的长舌妇,在公开的场合大声喧哗:“看看邻居家又死了谁谁谁,一定是祖上没有积德,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造孽呀。“

在出现这种情况时,相信很多人内心会对说话者产生鄙夷,这种有关生死的八卦之事,一家人关上院门偷偷地说,其实也没什么要紧的,但是在公开场合,就是说话人的不对了。

随着现代人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大家的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这些事情其实发生的也少了。如果大家遇到有关死亡的话题,希望大家尽量避而不谈,如果不得不说,也用“享年“这种词汇吧,再不济”终年“这种客观的词汇也是能被接受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说法太过矫情,还什么“享年“、”终年“呢,直接说多少多死了不久行了?当你在公众场合说出这些话时,可能你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亡者的家人,也不知内心是什么酸涩的感觉。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斯坦福大学官网: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因新冠肺炎去世,终年88岁——环球网

日本绿叶演员志贺广太郎病逝,享年71岁——澎湃新闻

百科词条“终年”、“享年”

终年和享年有什么区别?——夜璇宸